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简称 佛心经直解
【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诏译
广东汕尾余金成敬解
卷上 十门玄谈
壹、教起因缘
法不孤起,依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教起因缘,有通有别;通则总括本师释迦佛一代时教,其说法因缘有五种。别则局限本经;佛说本经因缘有十种。现先释通因缘:
(一)法应尔故:《法华经》“诸佛世尊,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又“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应同得此道。”此道,即是生佛体同之佛性,可惜众生迷而不觉,枉受轮转;诸佛出世,无非为说此法,令众生同悟共证此法尔天然之理体。
(二)酬宿愿故:佛于因中修菩萨道,虽然发宏愿,要广度众生;但限于福慧,心有余而力不足。现今已成佛,福慧具足,正是转*轮,酬宿愿之时。
(三)顺机感故:众生本具佛性虽然相同,但迷来已久,值遇各殊;烦恼有厚薄之分,智慧也有深浅之别。诸佛说法,无非随顺众生根机大小不一,故说顿说渐亦不等。
(四)利今后故:佛每会说法,当时听众,无不得益,谓之利今;佛灭度后,弟子结集流通,令末法众生,若见若闻,均沾法益,是谓利后。
(五)治重病故:众生之病,或因父母所生之色身,四大不调而生;或因无明烦恼,障蔽法身而起。前者属于身病,世间药物可医;后者属于心病,非出世佛法莫能根治。佛为无上大医王,观众生苦恼——苦谛;为说苦因——集谛;示以离苦得乐之妙方——道谛;令依教修行,断烦恼,证涅槃——灭谛。进而开权显实,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令回小向大,直趣佛乘,断无明,证法身,五住尽,二死亡,是名治重病。
以上五种,为佛说一代时教之总因缘,然佛说本经,为应十种因缘而说:
(一)救护十方难:本经开首,佛“遍观十方,皆如火色”,“诸众生不解我法,不知我心,不到我际,被魔所持”,菩萨慈悲不能感化,金刚神力不能慑服,护法神变亦不能导引。是故佛陀“悲愍入慈心三昧”,思维已讫,为救护十方众生,故说此经。
(二)直指心中心:多有学人,偏执事相仪轨,披枷戴锁,终日奔波,不知返闻自性、依心而修,佛陀于此经说“执法像法事法我都不为,唯有心法至心实际”。也有不少修行人,忙碌于六度万行,慈悲喜舍,神通妙用,不能顿悟自心,了达一乘,究竟根本,佛陀于此经开示“唯有如来心中心,余不能及”,“我此心中心,常于我前,我未出世此心出世,我未受生此心受生,我未得定此心先定。如是定慧力,是佛住处、是佛行处、是佛定处、佛思惟处、佛觉悟处、佛行道处、佛决定处”。
(三)阐述心功德:世人常错解空义,作断灭见,二乘学人,亦偏堕孤空,然而如来法身真实不空,具足无量清功德智慧。此经佛陀“于大众中忽起光明过百千日”又开示“此欢喜光,从心中心生”,如来为阿难说除疑偈,遍说佛种种无量不可说之功德都是“摄入心中心”“斯亦由是生”,可见自性并惟只是空法,真空妙有,方是真理,以是因缘佛说本经,以破妄执。
(四)证修十种持:众生无始时来,恶习积重,放纵不羁,或虽闻法修行,但劣习不改,诸多过失,随业受报,堕三恶道。故佛陀于传授心中心咒之前,开示证修佛地十种持,令夯实根基,弃恶修善,超凡入圣。
(五)传授咒印法:“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第二峰头,诸祖略容话会”,佛智深邃,众生慧浅,若无善巧方便,凡愚势难悟入,佛说此经,传授咒印,令其心念耳闻,就路还家,直趣菩提。虽说咒印乃方便,但方便即是菩提。佛说“我此心咒,但行慈悲,日持千遍,得满千日,佛力自成,所作自成,十地愿力不能回也”,可见本经所传咒印,功德殊胜,非同小法,不可思议。
(六)嘱咐制神通:通常行者不悟自性,热衷追求神通,且喜好以神通大小议论各人修证高低,可谓是本末倒置,混淆是非,更有人修此法目的以神通惑世,博取声闻利养。故佛陀于此经叮嘱“此法勿妄持之”“不依我此心法别得神通者,无有是处”“若不行我此心法者,欲贪我通,无有是处”,而且佛陀特别指出真正 “所谓通者,善通慈愍,普覆众生,如佛无异”。
(七)如教取心法:依教中说,一切真言手印,必从师受。若未入灌顶轮坛,辄结手印作法,纵令有验,如本经光明童子,“听得我咒,复经明日,盗我即本结”,虽神通力与佛“二不相摄”,犹有行伪盗法之罪。故佛于此经说“必当如法依我佛心取佛心法,必当证效,更无异法,而能成我此心事者”。
(八)解说心相貌:诸佛菩萨由初发心,到菩萨大行、六度四摄,最终彻证佛果,皆为利益广大有情,若无众生,则一切福德智慧资粮无由积累,故佛于此经说“我与汝说心中心相貌,不离一切众生”,并且详细解说十二种心,令后学行持,冥证佛心。
(九)受持戒不阙: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佛陀最后叮嘱“以戒为师”,如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故佛于此经说修行须“持戒不阙”,戒有在家、出家,大乘、小乘之分,每戒有开、遮、持、犯之宜,然其根本皆以心性为戒体,故佛于此经说“一切凡夫能受持戒我此心者,实同我心,即同我力”。
(十)断疑勤修学: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狐疑不决,难入法海,信坚愿切,方获大益,佛于此经,为启大众生信,遍召六方尊圣,唤叫光明童子,现身说法,作为师范。又为断绝阿难疑心,示现大通,誓言“若有众生持我此法,不得佛者,我即退位入阿毗狱更无寿生”。十方菩萨末后以偈赞佛,皆为鼓励后学断疑生信,勤修实证。
以上为本经之“教起因缘”。
贰、藏乘分摄
藏指三藏十二部;教指三时五教,或四时八教。佛说一代时教,不外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经律论: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然亦有经诠律学:如《梵网经》、《璎珞经》等。亦有论诠律学:如大乘起信论等。本经“我此心中心,常于我前,我未出世此心出世,我未受生此心受生,我未得定此心先定”是为诠定学。经中证修佛地,十种行持,又涉律学。释迦牟尼直指心性,毗卢遮那演说威光,则属论议。故知本经,正属经藏,兼涉律论。
十二部是:“长行重颂兼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共成十二部”。
(一)长行:依能诠之文立名,宇数不等,在西土名散花说,中国谓之记叙文。本经除少数偈颂外,余皆长行。
(二)重颂:或随方土所喜,或为后来者说,用一定字句之偈颂,重述长行所诠之义理,名重颂。如本经篇末:“善哉此光明,是佛心中力”等。
(三)授记:记有善恶,佛为弟子,授记作佛,是善记。琉璃王诛释种,佛记其七日,当堕地狱,是恶记。本经流通分:“其时大众得佛授记,欢喜奉修,礼佛而去”,正是善记。
(四)孤起:虽亦偈颂,然诠义与前文异,名孤起颂,如《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本经阿难赞佛偈“善哉我师释迦文,一音遍了大千界”,则属孤起。
(五)无问自说:其义奥妙,非凡小思虑所及,故佛不假他问而自说。如《阿弥陀经》及本经六种手印等。
(六)因缘:有二义,一是善恶因缘,佛说善恶因缘,以警励世人,令知因果,改往修来。二是一切法皆从因缘生。本经开首,佛遍观十方,皆如火色,诸多救法,唯有如来心中心,余不能及,是授记心密法缘。
(七)譬喻:非借世间事相譬喻,无以了解佛法实相妙理。如《华严经》:“诸佛常清净、究竟如虚空”以虚空喻佛身,本经说法,譬喻丰富,形象生动。
(八)本事:谓本门修行事迹,如《金光明经》之、,是佛自说本因地中,行菩萨道之事。佛于本经说雪山修道,皆属本事摄。
(九)本生:是说及佛与弟子等,本因地中,曾生何处,作何佛事。如“我昔凡夫时,往尼佉罗山,见诸咒仙作种种法,我于彼时近得此咒,才经七日,其诸咒仙不识我身,为此恶人作种种恶术,欲降伏于我。尽其神力,以经七日,殊无所获,唯自焦枯”。
(十)方广:方是佛教化众生之方便,广是佛所证之理体。又本经心咒契印,是自行化他方便。本经所显,佛心中心,正是广义。
(一一)未曾有:本经佛初说法,放光明过百千日,是未曾有“事”,本经所诠藏性,佛心中心,是未曾有“理”;神变功德,作用广大,是未曾有“用”。若体若用,皆众人向所不知,今日方得见闻,是名未曾有。
(一二)论议:佛与外道,时有所辩;或与教内弟子,辩论妙理,皆论议摄。本经释迦牟尼直指心性,毗卢遮那演说威光,皆属论议。由上可知,本经概括三藏十二部。
佛教传入中国,历代大德,依所宗经论,判立教义,以统一佛之一代时教,以判定当经所诠之类别。
贤首国师立三时五教:
三时谓日出,日升,日落。日出时先照高山;如华严时,先照大机。日升时普照高山平地,喻阿含方等般若,三机普被。日落还照高原,喻法华涅槃时,仍照菩萨大机。
五教,谓小、始、终、顿、圆。小教:是为人天、及愚法声闻之小机,但说人空,不明法空。始教说诸法空,为般若空宗之始,亦名分教。广谈法相,为唯识相宗之始,二皆大乘之始故名始教。终教如《楞伽经》、《起信论》,广谈法性常住,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方尽大乘之极说,谓之终教,以其谈理究竟,亦名实教。顿教不立渐次,唯辨真性,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如《维摩经》等。圆教显一真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如《华严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本经讲七菩提分、八圣道、十善法是小教摄。本经言“自身不见苦,于法无所得是始教摄。本经:“我此心中心,常于我前,我未出世此心出世,我未受生此心受生,我未得定此心先定。如是定慧力,是佛住处、是佛行处、是佛定处、佛思惟处、佛觉悟处、佛行道处、佛决定处。”是终教义摄。“执法像法事法我都不为,唯有心法至心实际”是顿教义摄。“微小现十方,俱获大功德”“ 将心示众生,众生即佛体”是圆教义摄。
华严宗立十玄门示此法界之无碍。名为玄门者,以通此则可入华严圆教之玄海,故曰玄门。今依《探玄记》所说十玄次第,引证经文,以明本经实具十玄,于是则确证本经正属圆教。
(1)同时具足相应门。《华严》教理以缘起为主。法界一切尽成一大缘起。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起一法。一时具足,圆满显现,故曰具足相应。《华严妙严品》曰:“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今此经中,具显此同时具足相应之玄门。如经中“毗卢遮那如来,复于身分,更开异色无量威德大端严光,其光普照乃至有罪无罪等,如是众生皆得无怖”一佛放光,能于同时同处“普照乃至有罪无罪等,如是众生皆得无怖”。可见华严十玄之总门,已举体显示于本经。
(2)广狭自在无碍门。本经开首,佛偏住于此娑婆世界,于俱焰弥国金刚山顶说法,“以四十齿俱时齐密入慈愍定,计念心中心咒。作是念已,复以右手中指指于南方,以足大指案于地。其时所有世界及非世界,所有地狱,涌出虚空”。娑婆世界与其他世界有别,但不相妨碍,各各自在,故名广狭自在无碍门。
(3)一多相容不同门。各种法门,彼此有别,但一中有多,多中有一,是为相容。而一多之相不失,是为不同。本经所传如来心中心一法“能令诸魔生大慈故,能令诸法随应现故,能令诸佛常不离故,能令诸菩萨为眷属故,能令诸金刚施威力故,能令诸天众常拥护故,诸大药叉罗刹成助法众故,能令一切诸大鬼神生欢喜故,能令所持诵者等佛力故、等佛心故、等佛智故、等佛威故,能令持者心所为作无不办故,能令所有障难皆断绝故,帝释梵王常扶持故,能令一切直至菩提无退转故,世间所有事业自明了故,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世界有通无通、有智无智、有贤无贤,尽归伏故“。一法作用遍于多法,显一多相容不同之妙。
(4)诸法相即自在门。上显相容,此表相即。譬如水之与波,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彼此相即,而各自在,故云相即自在。本经如来说偈“一切诸身中,莫过于佛体。所有要妙法,无过诸佛心。将心示众生,众生即佛体。”是为本经中显现之第四玄门。
(5)秘密隐显俱成门。隐处具显,显处具隐,显隐二相,俱时成就,是为隐密显了俱成门。佛于本经示现大通,“其通光明遍十方界,一一界量是佛及诸菩萨乃至声闻四果等类俱得明见,无有疑滞”而“其时大地动摇三十六遍,星宿日月应时堕落遍于八方,所有魔及魔民皆舍魔业退其威神,即得佛通”是为隐显俱成第五玄门之相。
(6)微细相容安立门。以上各门,咸明广狭无碍,一多相容之义。今此第六门,更指无论如何微细之中,亦可含容一切诸法,一毛一尘之中,无边刹海,一切诸法,同时涌现,如一镜中映现万象。《普贤行愿品》云:“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正显此义。本经大众赞叹佛德“善哉救世者,普示大神通。微小现十方,俱获大功德” 是为微细相容第五玄门之相。
(7)因陀罗网法界门。以上微细相容门,明一重之相入相即,而未明重重无尽相入相即之义。故假因陀罗网为喻,以明此义。因陀罗网者,帝释天宫所悬之珠网。网有千珠,互相映照。一一珠中各现一切珠影,此是第一重之各各影现。而一珠中所现之一切珠影,复现于其余九百九十九珠之中。是第二重之影现。如是千珠重重映现,无有穷尽,以喻诸法之相即相入,重重无尽。本经中“诸佛能知广大因起,各各安坐,皆自于身及心,放微细光,自想慰问”。可见本经正显《华严》因陀罗网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玄门。
(8)托事显法生解门。谓一切事法皆互为缘起,随托一事而观,便显一切事法,能生事事无碍胜解。事事无碍之理,并非抽象之理论,而为具体之事实,现象之实事即是缘起之法体,实事即是真理。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经中佛“忽起光明过百千日”而“此欢喜光,从心中心生”是正为“托事显法生解”之玄旨。
(9)十世隔法异成门。此门表延促无碍。以上八门横示圆融之相。此是竖示。十世者,过现未三世,每世又各有过现未三世,于是成为九世。九世互入,为一总世。总世与前九相合,而为十世。此十世隔历之法,同时具足显现是曰隔法异成。本经之中,“过去诸佛心,未来及现在,”“善哉我师释迦文,一音遍了大千界”,同显此第九玄门。
(10)主伴圆明具德门。此门乃就‘果\’而言,以破众生执于不能随举一法即一切法之疑障。谓于诸法中,随举一法为主,其余之法则为伴,周市围绕,为唱为随,主伴依持而无有障碍,如北辰所居,众星拱之。比喻如来所说圆教之法,理无孤起,必有眷属随生。故十方诸佛菩萨互为主伴,重重交参,同时顿唱圆教法门,所说法门称性极谈,具足众德。若能圆明了知,则凡观一法,皆具足无尽德相。本经之中,“佛告阿难:我此句偈,如虚空花,以佛神力即便住虚空中成菩萨盖,其此盖下,复有百亿殑伽沙那庾多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无边量化佛,复有如是不可说量法身佛,复有不可说量报身佛,一一眷属皆是菩萨唱导之首。复有不可说量菩萨,一一菩萨复有无量眷属,皆是人中唱导之师,皆是三地、四地及八地等而共围绕。如是等佛及菩萨、声闻、缘觉、四果圣人、一切诸天仙、无量世界四天王、梵王、帝释、及阿修罗、及一切罗刹、夜叉、鬼神众,一切大威德者、大神通者、大护念者、大慈悲者、大自在者,皆共围绕此盖,持心不退,受佛心中心法。其时即有大不可说不可说数地神,各持一千叶莲华,承此如上持咒人足,游腾十方,现光明身,其光皆现紫磨黄金色。一一众生见此光者,即断有流得入佛定,即见大千世界所起因缘、所作事业,皆悉明了,无不获果。”是为主伴圆明具德之相。
叄、义理分齐
佛经虽多,所诠义理,不外大小二乘。小乘经诠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或诠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行皆苦,涅槃寂静”。凡作是说,皆名佛说,否则魔说,故名法印。至于大乘经典所诠,唯一实相印。实相,亦名真如,亦名佛性。《圆觉经》名“圆觉妙心”;《华严经》名:“一真法界”;《般若经》名:“实相般若”。《净名经》名:“不二法门”。《法华经》名:“一乘实相”。本经名:“心中心”。
释迦牟尼佛言“同诸佛无印可故,同诸如来无所得故,一切诸相亦无见故,守慎诸根无舍离故,使诸魔怨不得便故,能遮魔王诸道路故。以是因缘,名心中心”。
毗卢遮那佛言“以是等菩萨,虽有大慈,慈不遍故,所以不知。虽有大悲,悲不遍故,所以不知。虽有大忍,忍不遍故,所以不知。虽有大通,通亦不遍。虽有大力,力亦不遍。虽有示现,示现不遍。虽有无碍,无碍不遍。如是不遍,一一菩萨皆悉有之。若得遍者,了见佛性,即能知我。此事佛性犹故未了,云何能知如来量处?”
故知本经诠义甚深,并非权小可比。
版权所有:金刚经注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