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注音网

“湘鄂赣皖文化行” 佛教中国化在湘鄂赣皖完成

发布时间:2023-08-04 03:17:45作者:金刚经注音网
10月17日,为期一个多月的“湘鄂赣皖文化行”启动。四省都市报采访团将沿着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的路线,探访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各省历史文化地标,溯源清流,解读四省的文化关联。

  湘鄂赣皖位于中国腹地,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脉相通。“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不仅带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衡山、武当山等名岳大川成为佛道高人青睐的圣地;三大名楼流传的诗词背后诠释着不同的文人气节。从本期开始,《都市周末》将推出文化行的深度解读系列,从佛道文化、诗词文化、商业文化等方面梳理四省历史文化的源与流。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汉魏之际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湘鄂赣皖四省不仅与佛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佛教中国化方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禅宗二祖、三祖在安徽传法,四祖、五祖在湖北修禅,六祖慧能立宗后派弟子怀让、青原到湖南、江西传法,最终从湖南南岳衍生出禅宗的“一花五叶”,佛教中国化真正完成。

  禅宗二祖三祖在安徽传法,以解脱世俗烦恼为主旨

  在安徽省安庆市,有两座遥相对峙的高山:司空山与天柱山。司空山是禅宗二祖慧可遁迹修禅之所,北周武帝灭佛时,他隐居于此,至今仍有二祖寺。天柱山是三祖僧璨的合掌立化之地,三祖寺至今香火兴旺。

  慧可留下过“断臂求法”的传说。慧可向禅宗祖师达摩求法时,达摩对他说: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于是慧可立雪数宵,断臂表示他的决心,才从达摩那里获得了安心的法门。慧可的禅法思想,主要体现于三个公案:“忏悔”、“调心”、“偿债”,开启了中国禅法的世俗化命题。据史料记载,慧可曾变易形仪,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一音演畅,四众皈依。曾有人问二祖,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你怎么可以出入这些不干不净的地方呢?二祖回答道:“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意思是我自己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心,跟你有什么相干!

  二祖是达摩禅中国化的第一人,但只是提出了中国禅法的基本轮廓。三祖僧璨隐于天柱山,他的“一种平怀”思想是对二祖“调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用一颗平常心、平等心和无分别心去对待周围世界的一切,标志着中国禅宗思想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是后世禅门“平常心是道”之说所本。僧璨还具有较深的文学功底,他打破了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陈规,著有《信心铭》。《信心铭》不仅是中国禅宗法典和重要的历史文献,更是世界禅宗修学的指导原则。佛教禅宗著书立说是从他开始的。有了文字的传播,中国禅宗文化才像一阵清风,吹遍神州大地的山山水水。

  “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

  千年古刹四祖寺、五祖寺分别坐落于湖北黄梅县的西山和东山。禅宗六位祖师中,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三位祖师都在湖北黄梅修行并传承衣钵。因而自古就有“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之说。

  禅宗四祖道信,出生在今天湖北的武穴。少时的他便表现出虔诚向佛、于事不苟的品性。大约十三岁时,他慕名前往天柱山跟随三祖僧璨。十年后,他先后在江西吉安的吉州寺和庐山大林寺独立传法。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道信应湖北蕲州道俗法师之请,入黄梅双峰山聚徒修禅传法,并建造了正觉禅寺(现四祖寺)。 道信在正觉禅寺传道三十多年,开创的“定居传法”、“农禅并重”改变了此前的“一僧一庵,一衣一钵,随缘而住,不恒其所”游化乞食为生的传统戒行方式,对禅宗宗派化的发展、形成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后来,他将衣钵传给最得力的弟子弘忍法师(即禅宗五祖)。

  弘忍俗姓周,蕲州黄梅人。

据说,有一次道信在去黄梅的路上,遇到一个小孩。他看到这个孩童骨相奇秀,异乎常童,就问他姓什么?孩童回答说姓是有,但不是常姓,是佛性。四祖觉得这个孩童宿世有因缘,便收为弟子。这就是弘忍法师。弘忍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宽忍柔和。同学经常欺负他,他也不争辩,泰然处之。弘忍白天干各种杂活,晚上摄心打坐,经年累月,不曾懈怠,成为同道们的学习楷模。后来,因四方来学的人太多,他便另立道场,名东山寺,即五祖寺。时人称他的禅学为“东山法门”或“黄梅禅”。

  舂米工慧能以偈语战胜神秀,成为禅宗六祖

  佛教界认为“禅宗应初创于道信,形成于弘忍,发展于慧能”。慧能出生在广东,当时父亲已病逝,他靠卖柴养母生活。后因自感与佛教有缘,到湖北黄梅东山寺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慧能最初只是寺中的舂米工,却以一篇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战胜了饱学高僧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获得了五祖所传衣钵,成为禅宗六祖。

  为了不让慧能招嫉遇害,五祖连夜送他下山,慧能在岭南山区隐居了15年。神秀则成为江北禅宗一代高僧,史称“南能北秀”。两人在初唐时期,形成南北上下交汇的巨流。慧能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大匠。他出身平民,不依文字,说法都用通常的口头语,使高深难懂的佛学,脱离酸腐的头巾气味,变成纯粹通俗的平民哲学。他从一个不识字的樵夫,成为享誉青史的一代宗师,被西方人称作“东方耶稣”。

  “一花五叶”皆源出南岳,佛教中国化最终完成

  10月28日。南岳衡山福严寺,“湘鄂赣皖文化行”湖南衡阳的首站。寺门前,几株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银杏静默风中,仿佛仍在述说这里“一花五叶”的佛教传奇。中国佛教本土化过程的完成,就发生在唐代时期的南岳衡山。

  六祖慧能得道后,派弟子怀让、行思到湖南、江西进行“战略开拓”, 其“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学理论与修行方法不但征服了当时的社会,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南岳福严寺、南台寺都是重要的文化地标。 怀让来到南岳后住在福严寺,广聚僧众,收纳流民。他不建大寺,不造偶像,让僧众们各自搭建草屋,开荒劳动,在自食其力的同时从中悟道。

  怀让还用一块砖头塑造了一个旷代的宗师马祖道一。马祖道一当年在南岳结庵修习北宗的“渐悟法门”,每天独坐在岩上禅定,很少与人交往。怀让知道后,有一天拿着一块砖,在离他不远的地方磨了起来。道一很好奇地问怀让“磨砖干什么?”,怀让说要把砖磨成镜子。道一反问“砖怎么能磨成镜子”,怀让于是说:“既然砖不能磨成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够成佛?!”道一得悟,遂拜怀让为师,专修“我心即佛”、“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后人把怀让磨砖的地方称为“磨镜台”,并刻上“祖源”二字。磨镜台成为佛教史上最有名的禅宗公案之一。

  世称怀让为禅宗七祖。他广授门徒,得法弟子一百三十九名,将六祖的顿悟法门传遍天下,传至海外。其弟子马祖道一创立了临济宗、沩仰宗。他及青原行思的弟子石头希迁,在磨镜台之南的南台寺弘扬六祖顿悟法门,开创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从此,禅宗从衡山出发,如奔腾的江河势不可挡,澎湃于中华大地。

  由慧能六祖发端,在七祖南岳怀让启迪扶助下产生出的禅宗五宗,佛教史上称为“一花五叶”。 五叶(以临济、曹洞宗最盛)都源出南岳,并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家,传承千年。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经说:“谈中国的佛教离不开禅宗,谈禅宗离不开南禅,谈南禅离不开南岳,南岳是出祖师的地方。”

  隋唐到南宋绍兴五百年间,有60位著名禅师结缘湖南

  因为南岳的一花五叶, 湖南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地标。 著名学者南怀谨曾整理了从隋唐直到南宋绍兴五百年间,60位著名禅师与湖南的禅宗大德索引表。他认为,隋唐以后,除了广东曹溪,湖南与江西算是禅宗的发源地。它与唐宋间南方文化思想的因缘,正如春秋、战国时期老庄思想一样,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实在惊人。

  自唐太宗到唐玄宗的一百多年间,是唐代文化的奠基和建立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佛学勃兴。佛教与儒道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文化修养的一个组成部分,渗透到中国人的基本文化素养之中。 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也与南禅关系密切。第一个为六祖慧能立传的是诗人王维。柳宗元为慧能撰写了《曹溪大鉴禅师碑》,刘禹锡也撰写了《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著名诗人白居易则是马祖道一再传弟子。唐玄宗时著名宰相李泌在南岳隐居了12年,与南岳高僧交往甚深,至今福严寺侧石壁上,还刻有“极高明”三个大字,传为李泌手书,此处因名“高明台”。宋代理学的兴起深受佛教尤其是禅学的影响,理学先驱周敦颐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湖湘学派在思想上也与禅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湖南人与近代佛学复兴

  明清以来,佛教抱守从林,固步自封。自中英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受到一系列失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惨痛打击,国人深受刺激,对传统佛教也进行了反思,佛教呈现一派复兴的宏大气象。安徽石埭人杨仁山,在十几岁时曾随祖父见过曾国藩,颇得曾的赏识,还吩咐公子曾纪泽培植这个人才。杨仁山在日本得到日本佛学家南条文雄的帮助,发现许多唐宋时流传到日本的佛学宝典,决定毕生弘扬佛学,并与他的弟子欧阳竟无在南京成立著名的金陵刻经处。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都曾深受影响致力于佛学。

  民国初年,湖南湘潭人、著名诗僧八指头陀召集全国僧界代表,在上海留云寺创立中华佛教总会,出任第一任会长。后有军阀图谋僧产,他据理力争,竟至激愤而亡。头陀一生苦行,为佛教的存亡直至献身,十分鲜明地体现了湖南文化中济世致用的精神传统。他的弟子太虚大师,他的好友、湖南湘乡人虚云大师,也都倡行和实践“人间佛教”之旨,开创了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的新局面。

  相关链接

  除了佛教禅宗确立的功绩,湘鄂赣皖四省还有很多高僧、派别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南北朝时期,湖南的佛教已经比较兴盛。在怀让之前,南岳还有另外一个著名高僧慧思。慧思被尊为天台宗二祖,他在南岳居住了10年,在其师傅北齐慧文“一心三观”的基础上,提出“十如是相”的说法,并传法给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最终创立天台宗。

  ◇江西除了与禅宗演化为五宗七派有很大关系,东晋时期慧远开创的庐山教团在当时也有很大影响力。慧远二十一岁随高僧道安出家,师事23年得其法,奉师命在湖北襄阳分流,于咸安年入庐山弘法三十多年,开创庐山教团,倡导念佛禅和儒佛合明。一时中外高僧都以不到庐山东林寺为无知。

  ◇安徽九华山素有“江南第一山”之称,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朝开元末年,新罗王子金乔觉来到中国,在九华山开始了75年的漫长修行生涯。金乔觉圆寂后被人们尊为地藏菩萨。此后,九华山便成了地藏菩萨道场而受到海内外香客的朝拜。

  ◇早在东汉时期,佛教便已传入湖北。经过历代演变,逐渐形成“鄂州译经,襄阳奠基,玉泉立宗,荆州弘扬,禅起蕲黄”的弘法格局。

  福严寺

  南岳著名的传法圣地,佛教十大丛林之一。原名般若寺,又名般若台,是佛教天台宗二祖慧思在陈代光大元年(公元567年)所建。唐朝先天三年,禅宗七祖怀让来到南岳衡山,驻锡于此。今天福严寺的山门上有“天下法院”的横额,两边有“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的竖联,就是指这一段历史。宋朝时,寺中有位名叫福严的僧人增修寺院,并栽柏树10株,福严寺因此得名。

  南台寺

  号称“天下法源”,距福严寺约2公里。南朝梁天监年间创建,唐天宝年间怀让弟子希迁和尚将它定名为南台寺。南台寺被日本佛教曹洞宗视为祖庭,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日本曹洞宗高僧梅晓来南台寺接连宗源,赠了不少藏经给南台寺,留下了“梅晓赠经”的佳话。

  道传千载源斯处

  四大道教名山,鄂赣皖占了四分之三

  10月24日黄昏, 湖北十堰武当山。湘鄂赣皖采访团抵达暮色中的武当玉虚宫。金发碧眼的太极洋弟子们正在这里跟随中国师父学习,一招一式颇为认真。今天的武当以武术名传天下,每年吸引七千洋弟子,蔚为大观。

  武当武术是武当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本土,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宗教,主要来源于古代宗教、民间巫术和神仙方术,并依托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理教义和教团组织。道教在湘鄂赣皖四省都有长远的发展。中国古代宗教素重名山大岳,认为山高与天接近,是云雨出没之所,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都位于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列。

  张道陵江西创教,龙虎山成道教祖庭

  自古以来,江西的名山大川就是神仙方士们活动的重要场所。在道教形成以前,传说黄帝的乐官伶伦曾隐居南昌西山。据《庐山记》记载,传说西周时,有一个叫匡俗的人曾隐居在九江庐山,“时人敬事之”,后他被热衷求仙、希冀长生不老的汉武帝封为“南极大明公”。

  从中国道教创始人张陵在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到江西从事创教活动后,江西有组织的道教开始发端。

  张陵即龙虎山道教的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他首倡道徒研读老子的《道德经》,被史学界和宗教界公认为道教创建人。东汉和帝年间,张道陵携弟子王长上云锦山炼“九天神丹”,丹成龙虎现,故云锦山被易名龙虎山。龙虎山由于历代张天师在这里传道,成为海内外道教徒神往的道教祖庭。

  天师府是龙虎山道观府院中极为重要的建筑,被誉为道教的祖庭和圣地。唐玄宗册封张道陵为“太师”,元世祖忽必烈封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历史上有数十位张天师被皇帝赐过封号。张天师由一教之主,发展到主领三山符篆(龙虎山、茅山、阁皂山),再发展到掌管天下道教。古代素有“南张(张天师)北孔(孔夫子)”之称。

  武当山为真武道场,张三丰发展武当武术

  古代荆楚文化是道教的主要源头之一,楚文化的神道巫风被道教符篆派改造承袭,符篆、斋蘸酱、科仪等多取自楚地武术,武当山道教中保留了许多楚文化遗风。

  秦汉时期,武当山已是修仙、炼丹家和隐居、采药者向往之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到武当山隐居修道者明显增多;唐末,武当山被道教称之为第九福地;宋代,道经尊称此山为真武修炼之地,武当道正式形成;明朝明成祖大建武当山宫观祠庙,武当山呈现了两百多年的鼎盛局面。

  真武,古称玄武,道经多称之为北极真武玄天上帝,一般尊称“玄帝”。玄武是中国古代宗教中的北方之神,北宋真宗时因避圣祖赵玄朗名讳,改称玄武为真武。宋初在民间流行的道经称真武是净乐国太子,在黄帝时入武当山修道,历时四十二年功成飞升,玉帝听闻其勇猛,遂派其镇守北方,降斩妖魔。南宋道经中称真武因降魔有功,被玉帝封为“玄天上帝”。由于宋朝北方边境一直遭受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宋朝君臣对真武神顶礼膜拜,民间的真武崇拜也日益炽盛,三月三“真武圣诞日”、九月九“真武升天日”成为盛大的道教民俗节日,元代武当道士编刊经书,使真武神在武当山修仙得道的故事更加丰满,武当山成为世人崇奉的真武道场。

  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编写《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武当山入列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明朝,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宣扬真武之神显灵阴佑燕军,即位后为宣扬“君权神授”,大规模兴建武当宫观,扶植武当道教。

  武当武术是武当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文献记载,武当道士张三丰是武当武术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由于他及徒弟的创新和传授,武当武术成为中华武术一大名宗。明清以来,武术界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当”之说。

  “江南小武当”齐云山:“中国道教第一村”

  安徽道教文化主要以皖江下游的巢湖、芜湖和马鞍山为中心。在道教的洞天福地中,安徽地区共有三处,分别是潜山洞和巢湖地区的金庭山、鸡笼山。

  潜山洞在天柱山,左慈曾在此炼丹,被道教尊为“天柱真人”;鸡笼山在和县,为七十二福地之四十三福地,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曾在此聚徒讲学;金庭山在巢湖,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十八福地。马鞍山是李白死亡之地,李白以“诗仙”著称,其实他也是道教中人物,号“上清鉴逸真人”,是道教诗歌文学的代表人物。

  安徽最著名的道教名山当推南部的齐云山,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齐云山又称白岳,清代乾隆皇帝称其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两度登临齐云山,发出“珠帘飞洒,奇为第一”的感叹。齐云山道教是从湖北武当山清微派的一个支派发展而来,供奉真武大帝,其宫殿建筑和道规道制,皆仿效武当,有“江南小武当”之称。受徒传教保留全真教的非世袭制,“父不传子,兄不传弟”。

  嘉靖十一年,正一派第四十八代嗣汉天师率众往齐云山为皇帝求子,得顺签,后生一子。嘉靖帝大喜,降旨修建太素宫,并亲撰《御碑记》。之后,齐云山开始声名大振,成为江南正一派的著名道场。

  齐云山正一派的组织比较松散,戒律也不甚严格,可以有家室妻小,非斋也不忌酒肉,妻室儿女随同住在道院宫房中。有人用“中国道教第一村”来形容齐云山的道教文化,很具民间性和乡土气息。

  浮邱山——湖南道教的发源地

  湖南也是道教传播和活动的重要地区。在“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湖南分别占有六“洞天”和十二“福地”。

  南岳是五岳中唯一佛道共生的名山。传说早在道教创始期,东汉末年创建五斗米道的张道陵“尝自天目山游南岳,谒表玉、光天二坛,礼祝融君祠”。道教在湖南的正式传播,当始于东晋时期的著名女道姑魏华存。她在南岳潜心修道16年,传播上清经录,为道教上清派的创始人,在湖南最早播下了道教的种子。被封为南岳夫人,人称魏夫人。

  湖南另一处道教名山是位于益阳桃江的浮邱山——湖南道教的发源地,历史上被誉为“楚南名胜”和“湘中第一道场”。

  浮邱山因仙人浮邱子在此修炼并得道升天而得名,又因是道教真武祖师道场而闻名于世。浮邱山独有的 “齿石”上有明显的牙齿印,传说是当年浮邱子在浮邱山修炼时“煮石为粮”吃剩下的。相传远古时期,真武祖师驾“飞来石屋”到浮邱山,将洞庭孽龙镇锁于浮邱山风洞之内。明清两代,朝廷在浮邱山设立“道纪司”管理湖南道教各方丛林,其历史地位很高。

  在今桃花江还存有一处古迹“子良岩”,相传也是仙人浮邱子修炼的地方,“朝入子良岩,夜宿浮邱观”。清代两江总督陶澍曾在“子良岩”的石壁上题词:“石破天惊,仙山第一”。后因水库建设沉入水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注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