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讲座(八)/20101113
时间:2010年11月13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
主讲: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周雅容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大家好。我们今天要讲《圆觉经》的〈辩音品第八〉。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关于前面这部分,因为每一章都一样,我们就不再解释。我们从「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这里提到前一品讲了奢摩他、三摩钵提、还有禅那,这三个修行方法。辩音菩萨就问说,一切菩萨在圆觉门,就是在圆觉宗里面要修的话,「有几修习」就是有几种方式。「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希望世尊能够举出修行的方式总共有哪些?让大家方便修行,能够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这个就不解释了。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
』」世尊说:「好,善男子!」就是称呼辩音菩萨。你们能够为大众及末世众生;这个大众,当然就是来参加这个法会的大众,那里面当然有很多菩萨。「及末世众生」,当时根本还不能参加这个法会的。所以辩音菩萨的问题不限于当时,也包含了未来。「问于如来」,有什么样子的修行方式?「『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这个也不解释了。接下来,释迦佛就开始说:「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在如来圆觉清净的境界,根本没有修行这件事情,也没有修行者这件事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一切的菩萨以及末法时期的众生,祂们是依于未觉幻力来修行的。这个未觉幻力就是执迷。还在执着与迷惑当中,才有修行这回事。如果你没有了执迷,就没有修行,也没有修行者。那执迷是什么?就是执着和迷惑。如果你只看到「未觉幻力」,会以为满有水准的,也满神秘的;其实就是执迷。
「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这样一来,就有二十五种修行的模式。这个「清净定轮」也是说好听的,其实说的就是:修行的模式有二十五种。有人因为读过《圆觉经》,以为这二十五种就是前面讲的那三种,排列组合出来有二十五种。不是!排列组合的话,哪里只有二十五种?几百种都可以,不会只有二十五种。这二十五种不是排列出来的,是菩萨与众生在修这三种的时候,自然出现的二十五种状态,是真实的出现。众生在修行时,他的修行状态就会有这二十五种。不是拿那三种来做排列组合出来的,是一个真实的状态。
接下来就依次讲这二十五种。第一个「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这样子的修行模式就是单修奢摩他。奢摩他就是取静为行,就是静下来。「唯取极静」,把静做到极致,「由静力故」因为这么静下来的力量,「永断烦恼」就把烦恼断掉了。「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这个是很快的,这么静下来就入涅槃了,这个算是顿悟的。这样子修的菩萨就叫做「单修奢摩他」。
事实上,这边所说的单修,不是说只做奢摩他,其他两项不管。要注意的是,佛法没有断灭的,虽然讲单修,也不会把三摩钵提和禅那切得干干净净,只有奢摩他。这里的单修是指主要修这个,其他两个还是附带会有一点,这一点要注意。如果真的是其他两个切得干干净净,完全都没有,只修这一个,是不可能修成的,也没有这回事。譬如说「永断烦恼」,这个地方就是禅那,所以还是会有的。不要看到「单修奢摩他」,就以为只要修空观,其他假观、中观;三摩钵提和禅那,碰都不用碰、学都不用学了。
第二个「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这位菩萨是第二个模式。祂「唯观如幻」,祂看所有一切都是幻化的,没有一样不是幻化。「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以祂的觉性的力量,「佛力」就是觉性的力量,变化世界的种种幻化,让这个幻化起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这样起作用,就是在做菩萨行,在度众生,帮助这个,救度那个,就在做这种事。这些都是幻化的事情,这个世界里面没有一样不是幻化的。
然后祂就起幻,让这个幻起作用。肚子饿了就变出食物,让你填饱肚子。怎么弄出来的?不是变魔术弄出来,而是由厨房里面炒出来的呀!这样做出来就是变出来了。大家以为「幻化」就一定要像大卫魔术一样?不是!这个世界就是幻化的,你到厨房把菜饭做出来就是幻化出来。但是这么炒出来就可以填饱肚子。在祂的角度看起来,吃饱了也是幻化,肚子饿也是幻化。这么一做,「备行菩萨清净妙行」,就做了很多菩萨的六度万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对陀罗尼门并不会失掉寂灭的心念。「及诸静慧」寂灭就是禅那、静慧就是奢摩他,所以祂并没有说没有禅那和奢摩他。这样子修的菩萨就叫做「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第三个是单修禅那。当然,所谓单修禅那,也不是只是单修,它也有三摩钵提、也有奢摩他的。「若诸菩萨唯灭诸幻」,祂不是观一切都如梦如幻,不是这样观。祂是怎么做呢?既然这些都是幻,我要把这些幻都消灭掉。祂的作法是要把这些幻化消灭掉。所以祂「唯灭诸幻,不取作用」不去管产生什么效果,好像肚子饿了就要把肚子填饱;祂不管这个的。「不取作用」祂没有起用,不去产生功效、功用的。就是把这些幻灭掉。你肚子饿,灭掉。肚子饱,灭掉。都是幻,都把它消灭掉。「唯灭诸幻」就是这样。
「独断烦恼」,把烦恼也断掉,烦恼也是幻嘛,独断烦恼之后,祂就专注在哪里呢?「烦恼断尽,便证实相。」烦恼断光了,便证到实相,实相就是清净无染的觉性。这个方法,很像我用的方法:被知的都不是。是不是就是这样?把它统统灭掉了,灭光了,那就「便证实相」。这样子修的菩萨就叫做「单修禅那」。要注意这个单修禅那,也并不是只有禅那而已,还是带有一点奢摩他、三摩钵提的。这三个都是单修,接下来就是另外的修法。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大家知道「取至静」就是奢摩他,「照诸幻」然后又「起菩萨行」那就是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这个就是奢摩他。「便断烦恼」,证到了静性以后,就把烦恼断了;这个烦恼一断,就是禅那,所以「后修禅那」。「永出生死」就修好了。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这个菩萨就是先修静,静到极点的时候,三摩钵提的力量就出来了。静到很静,祂就会起变化。起变化就不静啦,我们寂静,静下来的时候是没有变化的,但是静下来以后,反而产生了智慧。人心没有静下来的时候没有智慧,静下来的时候智慧就生出来了。智慧一生出来,就产生种种变化可以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之后又断烦恼,又入禅那了。所以「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祂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这个都是自然现象。不是我要安排成这样,我再照这样子修。不是!有的人一修,就自动变成这个样子。他自然会呈现这样子的结构。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这就是奢摩他,「断烦恼已」这就是禅那,「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这就是三摩钵提。所以这一个菩萨,就是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这是禅那,「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在断烦恼的同时就在度众生、建立世界,所以祂是齐修。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祂是「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在静当中起变化、起幻化,所以祂是齐修奢摩他和三摩钵提。这个是满特别的,有的人愈静就愈变化,他没有静下来的时候,还变不出什么东西来。这就是静下来了、同时就在起变化,「后断烦恼」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应该满多这种状况的。因为静下来跟寂灭很难分、很类似,可以一起做的。所以「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在静的当中,就在寂灭了,之后才起种种变化,起作用;起用来变化世界。这样子就是「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这个状况要多解释一下,祂是怎么做的?「若诸菩萨以变化力」,变化力就是起幻,就是在幻化;幻化是不安静的,不是静下来的。「种种随顺而取至静」随顺种种因缘幻化,再变成安静下来。这过程到底是什么状况?「以变化力」起幻再起用,这样子一做以后,就发现,这个世间的因缘,并不是他自己单独的力量挑起来的,而是各式各样力量的汇合促成的。
这个因缘当然也是幻的,但不是自己独力挑起来的幻,这些幻化是由各式各样力量汇集起来的。这种各式各样的力量,多至无量,根本数不清。因为祂起幻修三摩钵提,祂就发现祂在起幻。起幻时祂会知道:这个幻是我起的,是我要这样子去做的。但是后来祂发现,整个幻化的因缘变化,都是整体的幻化,不是祂自己的力量所呈现出来、所造成的。那是各式各样、无量无边的幻化力量,所汇集起来的一个状况。
那时祂就觉得,自己那个幻化力量是很渺小的,因此就愈来愈不用力了,也就是愈来愈不用力去幻化了。因为自己那个幻化力量,在整体的这个幻化力量中,就是非常、非常渺小,于是祂对自己的那个幻化力就不用了,愈来愈放下、不用了。因为祂放下了,愈来愈不用了,祂就愈来愈体会静的深度。祂就体会到静下来的那个深度,渐渐地就融入法界,成为法界的一部份。
所以才会说「种种随顺」因缘「而取至静」。祂这个至静是这样子来的。开头是祂起的幻,起了之后就发现自己的那个幻很渺小,整体的那个幻化太大了,整个法界就是一个幻化的因缘所形成的。所以祂自己的幻化力,就愈来愈不用,愈来愈放下;因为这样子放下了,祂就体会到静,体会到静下来的那个深度。一静下来以后,祂就渐渐的融入法界。
所谓融入法界,就是融入这个法界整体的因缘,那个幻化因缘。祂就整个融进去了;就成为整个法界的一部份,这个幻化因缘的一部分。这个时候,其实祂的幻化力量就更大了,这样就是「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当祂这样子修到的时候,就等于是觉性与法界融成一体;也可以说,娑婆与涅槃不二的状态。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前面是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这个是后修禅那。过程跟前面那个一样,只是祂后面是取寂灭,前面那一个是取至静。取寂灭和取至静一样吗?不一样。至静就是静下来,寂灭是看破了、了知了。这时候祂会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了,所有一切都没意思了,那就是寂灭。取至静不是这样;祂就是静下来,并没有觉得没有意思,没有这情形。我们修行是会遇到这种状况的,当你觉得世间一切都没意思,不想干了,就会取寂灭。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这个就是一心三观。先修假观,中修空观,后修中观,就是这个。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我想这个也不用解释了。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这也不用再解释了。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这是最后一个,就是第二十五个。
那我们把 第二十五个来看一下。「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这里的三种自性,就是那三种修法,指的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大家读到这样子的文字会想,这一个修法,是不是就是把这三个合成一个修,也等于是齐修这三个。不是,不是这样子。那是什么样?它重要的地方,「圆合一切」就是合在一起,而「于诸性相,无离觉性」这个是它的重点。祂于性、于相,于佛性、于诸相,都没有离开觉性。
祂的觉性最大了,已经作主了。祂是怎么修的呢?祂也没有要修哪一个,祂就是不离自性。祂在做的时候,那个过程,呈现出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祂也可能单修这个、单修那个,也可能一下这个,一下又是那个;不定的,其他的二十四种都可能呈现。这个圆修的状况,是一个活的、不定的呈现。祂在这个当下是,呈现这个就呈现这个,呈现那个就呈现那个,是一种自然的呈现。没有说我要修哪一个模式,什么模式都没有。前面你还可以自己定出一个模式来,我先修哪一个、后修哪一个,或者中修哪一个、齐修哪一个,有模式。但是这个已经不定型了,没有模式了。所以叫做圆修三种自性,祂的圆是这样子的圆。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这一段是告诉你怎么做,怎么知道自己到底应该修哪一轮?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模式,先去把自己的模式找出来,然后照这个模式来修,这样会比较快一点。怎么做呢?「当持梵行」,就是修清净。这个安静,就好像闭关这样子。「寂静思惟」把心静下来好好的想,「求哀忏悔」祈求、忏悔自己所有的一切业障、业报。这样子做「三七」二十一天,等于是要闭关二十一天。把这二十五轮做成抽签的标签,然后到第二十一天就抽一个签出来,抽到哪一个就是哪一个,就照你抽到的那一个来修。如果抽到的时候,心想我是这种吗?「一念疑悔」就不算了,就无效了。无效了怎么办?重新再来二十一天,再来抽。你想要找到自己是哪一个模式,你适合哪一个,就是这样子来找的。抽到哪一个,就是那一个。稍微怀疑反悔,「我好像不是这个,我认为自己应该是哪一个,怎么抽到这一个?」这样就不算数了。不算数怎么办?重新再来二十一天,再来抽。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轮。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这个偈的意思是说,辩音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诸菩萨,祂们的无碍的清净慧,「皆依禅定生」都是依禅定生。禅定的意思,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这三个就是所谓的禅定生。「三法顿渐修」,这三法有顿、有渐,你都可以修,有二十五轮,你可以选一轮来修。「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都是用这个方法,来证得菩提的。「唯除顿觉人」,只有顿觉的人是除外的。顿觉的人是什么呢?就突然就什么都会了,这就是顿觉人。顿觉人就没有用这三个法,他不用这么顿渐修,他就是会了。
「并法不随顺」的意思是,没有一个法是不随顺的,不随顺什么?不随顺因缘,没有不随顺的。「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随顺因缘努力的修,「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这样以后就可以证涅槃。
讲解就到这里。大家有问题可以问。
【现场问答】
问:如果做到睁眼闭眼都可以观见六字大明咒的咒轮,梵文的那个咒轮;这种定,在咒轮上的修法是属于哪一种?这三种里面哪一种?
师:这三种里面的三摩钵提,只是三摩钵提里面的一小小部分。这个就是观想, 这个观想就是起幻,所以是属于三摩钵提里面的一小小部分。
问:以这个定于咒轮为基础,如何做到摄心?
师:那就再看啦!你去抽签嘛,你去抽签,该修哪一个。
问: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无作自性。是否为无自性?
师:不是。这个自性是无作的,所以无作自性,指的是无作。祂无作而变成起用,因为祂是以寂灭力,寂灭力就是达到寂灭嘛!达到寂灭,就无作啊,什么都不做,无作而又起用了。有起用,所以这样就是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问: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常持梵行,如果不断除淫欲,可修此轮否?
师:问题是如何定义淫欲?要看你怎么定义。如果我们定义说,只要夫妻行房就算淫欲,那么就不能行房了。如果说夫妻行房,这个不算淫欲,去找妓女行房的话,那个才算淫欲,这样子的话,夫妻行房又可以了。如果说,起了淫念就是淫欲,那么心里面都不能有这个心念,一起念就算淫欲了;就看你怎么定义。怎么定义才对呢?也没有耶,你怎么定义就怎么对,随你选的。所以,什么是梵行,也是你定义的。譬如说《圆觉经》里面也有讲到,如来随顺觉性,祂是什么呢?淫怒痴皆是梵行。这样子的话,祂什么都可以了。至于怎么定义,那是随便你的。但是你要照你的定义来做就是了。可不可以修此轮呢?那要看你是不是照你的定义做。照你的定义就可以。
问:如何做到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
师:修成了就做到了呀!你如果能够让觉性作主导了,那就做到了。
问:个人起幻的能力很渺小,整体法界、集体众生起幻的能力很大。可否说,法界一切众生集体的起幻力是共业,个人幻力是别业,当个别业强过共业,便会像张宝胜般,进行隔空搬运。特异功能是个人的颠倒梦想,打败众生集体的颠倒梦想吗?
师:张宝胜的那一套,就是他的三摩钵提;这就是他的三摩钵提,所展现出来的变化力。那个起变化,就是三摩钵提起幻、起用;都属于这里面的。有好几位魔术师表演的魔术,那都是在起幻,都属于三摩钵提的一种。
我在电视里面看到播了好多次,就是街头魔术师。他好像叫David Blaine,跟另外那个大卫不一样。他在街头表演,把街头的人都吓倒了。我看那个表情,我觉得他应该是真的,站在那里就浮起来了,这个就是幻化力。我觉得他那个不是魔术,一般讲魔术好像都是骗人的,反正都是假的。他们是真的就这样浮起来,身体离开地面,浮一下下没有多高。旁边看的人都吓倒了,那个表情很精彩。这个表演我认为就是幻化力,就是三摩钵提。
其实比这个更精彩的,在我们的《维摩诘经》里面,那个维摩诘表演得更精彩呀!那简直太神奇了,变出一个维摩诘菩萨出来,还到众香国香积佛那边去,拿了香积饭回来,这是更大的魔术啦!像那个大卫魔术的表演也是;你根本搞不清楚是真的、还是假的。所以这里提到的张宝胜,也不是什么别业打败共业,就是三摩钵提的变化。
问:二十五种修行方法既是自然现象,就是这二十五轮,为何须忏悔二十一天,用抽签的方式?
师:你是属于哪一种自然现象,你自己不知道啊!你想要事先知道,可以对你的修行比较有帮助。这二十五种,每一种都是存在的模式,你想要找的话,就用这个方式来找,看你是属于哪一种?你不找也可以呀,没有规定你一定要找。
问:曾修到世间所有一切都没有意思,周围亲人看你怎么修行修到这样,该如何安住于世间?
师:修到寂灭,你就在寂灭,你也不会在乎啊!如果你还在担心怎么安住于世间,那你还觉得这个世间有意思呀!当你真做到这个没有意思的时候,你根本就连这个问题也是没意思,根本就不会问的。所以这个表示你还没有做到。你没有做到,来问做到那个状况怎么样子,那是你乱猜的问题,这种问题没有意思的。
问:这二十五种清净定轮是否有修行深浅之分?
师:不是这二十五种,这二十五种没有什么深浅可分。但是你自己修的话,每一种都有深浅可分的。
问:是悟自性后起修,还是由这二十五轮来起悟自性?
师:你要修这个的话,先要把前面那一品讲的,那三种是怎么修的弄懂了,现在要真的去实践了,才去找这二十五个里面,你适合哪一种,这样你修起来比较快。因为你找到的那个模式,就是你天生的模式,用抽签的方式找到,找到以后你就照这个方式修,会比较快。如果你不知道,慢慢摸索会耽误一些时间。
问:一心三观对应哪一段?请老师再详解。
师:一心三观不是有第一个修假观,第二个就修空观,第三个就修中观,就是这三个。所以对应到的话,假观就是三摩钵提,空观就是奢摩他,那么中观就是禅那。
问:请问师父,近来察觉自己有如天地间游荡的灵魂,没有了形体,有时会有如空中飞行的老鹰,俯视人间,看到自己的形体,在车水马龙的人间行住坐卧,好渺小的人间万物等等,一切都是渺小的,何以会人在红尘心无所住呢?这样子的状态是修行过程自然会发生的吗?如果是,接下来应当如何精进修行?
师:这样子的状态,有些人是会发生的,状况发生之后,你接下来应如何修行呢?第一个,这个状况不要告诉别人。尤其不可以告诉没有这样子经验、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状况的人,因为会把人家吓到。所以这个事情是不要讲出来的。至于要怎么修,既然你称我是师父,我想我已经?过你了,你就照我教你的修行去修就是了。
问: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是否此生来世间一遭,就是为了学习成长,投胎也是三摩钵提吗?
师:对,投胎也是三摩钵提。这个世间,这个娑婆世界就是一个幻化的世界。你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就是来到一个幻化的世界。在幻化中你说无罪福,不是的;以幻化的立场来看,是有罪有福的。以空无、寂灭的角度来看,幻化都没有了,当然福和罪也是没有的。但是在幻化的立场来看,幻化是有的,福罪也是有的,看你是从哪个角度的问题。如果你是生活在幻化中,像我们现在就在这个世间中,就是有福有罪,不然你怎么会在这个世界。既然有福有罪,当然你就希望是福不是罪,就会有这个选择。
好,回答到这里,谢谢各位。
版权所有:金刚经注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