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注音网

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二十三

发布时间:2024-08-05 03:04:06作者:金刚经注音网
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二十三

趣品《圆觉经》之二十三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各位善男子!如果结三期,进行安居实修的众生,选择修行奢摩他法门,那么,首先应当安住于最寂静的内心深处,不要生起任何思虑念头,当内心的寂静,到达了极点的时候,就会觉悟净圆觉心。”

“像这样,最初的静心觉悟,从觉性遍满自己的这个色身,继续深入静心,乃至于,会实证到,整个娑婆世界,都在自己的觉性当中。”

哎,虽然在结三期实修以前,咱呢,还没有开悟净圆觉心。但是,一旦咱通过实修止念静觉的奢摩他法门,到达了最寂静的内心深处,此时,自然就会悟净圆觉。

——为啥呢?

嘿嘿,因为呀,净圆觉心不在别的地方,它就是咱的无念真心呀!只不过呢,平时,咱大家的心思太混乱,根本就无法明了它而已。哎,在奢摩他的深入静心当中,犹如“水清明月现”一般,咱的净圆觉心哪,就会自照自明了。这里呀,没法多说,咱得踏踏实实地去实践,息心静虑,功到自然成。

——需要说明的是,咱大家是在学习了《圆觉经》的基础上,来安居实修奢摩他法门的,所以,会比较容易开悟净圆觉心。

而对于那些非学佛者来说,他们也有可能会实修止念静心的法门,也可以得到禅定,或许,比咱大家静心的功夫还要深。但是,即便如此,他们在寂静的心境当中,还是很难悟净圆觉,为啥呢?嘿嘿,因为呀,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啥叫做净圆觉心,即使无意当中发觉了,嘿嘿,也往往会视而不见,或者,又把它错认成一个清净的我相了。哎,所以说呀,修行当中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修行本身,而是要懂得怎样修行,要选对老师才行啊!

——能够以大慈大悲、大智大觉的佛陀为老师,是咱大家无量劫的福祉,咱哪,好好珍惜吧。

像这样,在咱最初静心,而觉悟净圆觉心的时候,咱的觉悟境界还很狭小,其范围呢?被咱的五蕴束缚在了色身之内。就好比呀,黑屋子里的一盏烛光似地,哎,只能明照屋子里不大的范围。

这是最初最初的觉悟,其受用呢?大约可以身心畅快,执着轻微,少有烦恼,明达大乘根本法义,具足正知正见,乃至于慧解无量,等等,可谓是“得少自在吧”。而这,也就相当于本经当中,清净慧菩萨所问章里面,所说的“凡夫随顺觉性”。

咱哪,既然已经初步觉悟,浅尝法味,哎,切切不可得少而足,还是应当一门深入,继续静心实修奢摩他法门。这样的话,随着咱内心第七识当中,细微妄想的平息,哎,自我的身心执着逐步消融,嘿嘿,色、受、想、行、识之五蕴浮云呀,就会逐渐烟消云散了。

——抱歉,到这里,俺也只能是“说食数宝”啦,哎,纯粹从经教当中学来的,这辈子还没经历过这状况呀。

倘若真能够如此实修的话,依据世尊所说,咱的觉性呀,随着寂静心的不断深入,将会透过五蕴浮云的束缚,乃至于,最终涵盖和包容咱这个世界——整个娑婆世界。这时呢?嘿嘿,就会有不思议的妙用发生,啥妙用呢?咱听世尊的解说: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如果修行人的觉性,超越了五蕴身心的束缚,而遍布盈满一个世界的话,那么,在这个世界当中,任意有一个众生,生起任意一个念头的时候,他都能够了知。”

“如果他的觉性,遍满了无量百千世界呢,也是一样的,其中一切众生的心念,他都能够了知。”

“虽然能够了知,但是,对于那些自己实修法门之外的,一切不宜的境界,都不可以观察证取。”

——这就是奢摩他法门的最初修行方法和境界。

——当咱大家实修到了如此地步的时候,就叫做在奢摩他修法当中,获得了初步成就。

哎,仅仅是初步成就,就已经如此不可思议了,佛法之广大,由此可见一斑呀。

——有人问了,如今这时代,还有人能够修行到这地步吗?

嘿嘿,肯定是有的,因为呀,比这厉害的还有呢。谁呢?比如大迦叶尊者、屠钵叹尊者、宾头卢尊者和罗睺罗尊者,以及他们的同修,许多位大阿罗汉,等等,本来都是释迦如来座下的弟子,奉世尊的嘱托,不入涅槃,就以真身留在咱这个娑婆世界,护持如来正法,一直到佛法灭尽的时候,他们才示现入灭。

其中呢,大迦叶尊者还是不入灭,一直要等到弥勒佛出世,把释迦佛的袈裟敬献给弥勒佛,并奉弥勒佛的敕令,向大众讲述释迦佛的教法以后,这时呢?尊者就示现火光三昧,全身星散而入灭了。有兴趣的同修呢,可以参阅《弥勒三经》,里面有详尽的讲说。

哎,所以呀,每到有人供千僧斋的时候,就会有一位真身大阿罗汉前往应供,通常,是宾头卢尊者,化身前往,这呢,是圣者们的慈悲愿力,前去为众生种福田的。

这些大阿罗汉们,并不仅仅是阿罗汉,多数都是菩萨们的方便显现,比如大迦叶尊者,既是阿罗汉,也是大菩萨,哎,所谓传佛心印的禅宗第一代祖师,所传承的,正是如来涅槃妙心呀,乃是无上佛乘,绝非声闻境界。

因此,就其实际证量来说,这些大阿罗汉们,其神通智慧不可思议,不仅仅能够遍知一切众生的心念,还能够显现无量神通,予以方便教化,等等。问题是,哎,有人说啦,我都学了半辈子佛了,咋就从来没得到过圣僧们的指点呢?

——嘿嘿,因为呀,有三个原因:第一、缘分太浅。哎,毫无疑问,菩萨圣者誓愿度一切众生,乃至于有求必应,可是,在人世间,就必须要遵循人世间的规律,那就是因果,这个世界上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所以呢?咱与圣者们缘浅的缘故,难遇难逢啊。

第二、咱哪,还没修行到那个地步。哎,您连基础的基础,出离心和正知见,等等,都还不具备,嘿嘿,就想得到圣僧的指点,来它个一下子开悟或证果,说好听点儿,这叫做贪心;说邋遢点儿呢,嘿嘿,不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嘛。

第三、您哪,可能太粗心了。哎,菩萨或者圣僧们,给予您指点的时候,通常,并不会直接化现在您的面前,以圣者的面目出现,而是呢?要么,借用他人之口,给予您提醒;要么,显现为平常身份,甚至是贫贱低微之人,给予您帮助啊。

除了这些真身罗汉之外,还有很多示现入胎,来到人世间度众生的菩萨们,如《楞严经》第六卷当中,世尊这样说道: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哎,菩萨或者声闻圣者们,奉世尊的慈悲命令,同时也是奉行自己的无始大愿,会以“应身”的方式,也就是入胎的方式,来人世间广结众生缘,以身作则,示现修行,乃至于解脱、成就,等等。所以呢?其中,有一些人,会显现出不可思议之成就的,因为,宿世根基殊胜的缘故啊。

但是,其中的大部分人呢?都示现的是凡夫境界,哎,罗汉有入胎之昏,菩萨有隔阴之迷。就好比呢?十五的月亮,虽然圆满光洁,不过,当它落到江波浊浪当中的时候,嘿嘿,就只剩下一片星星点点啦,丝毫也没有了原来的样子。虽然如此,月亮,又何曾随着月影而破碎呢!菩萨们也是一样,纵然投身于生死苦海,混了个灰头土脸、身心杂乱,不过,其本来心性,又何曾有丝毫变异呢!

所以呀,如果有人能够明了不变异的本来心,即本经的圆觉妙心,就叫做见性成佛。这样的人啊,虽然没有得到禅定,而常驻心性不乱;虽然尚未具足神通,而六根无非妙用。嘿嘿,若到此处,但常行自利利他之菩萨道,更无有生死轮回可出,也没有清净涅槃可证得呀!哎,这样的菩萨呢,所实修的就是三摩钵提法门,也就是如幻三昧呀。

下面,世尊就为咱讲说,三摩钵提法门的修行方法,和最初的成就之境界: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薰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如果结三期,进行安居实修的众生,选择修行三摩钵提法门,那么,首先应当忆念观想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和十方世界的一切菩萨们,在无量劫当中,依止于种种法门,按照次第,勤奋刻苦地修行各种三昧,同时广发菩萨清净大愿,向内熏习自己的心,成为道种。”

“于是,安居实修的众生,也应当发愿效仿诸佛菩萨们,像这样去实修种种三昧,并广发菩萨清净大愿,通过向内熏习自己的心,成为道种。除此之外的一切境界,都不可以观察证取。”

——这就是三摩钵提法门的最初修行方法和境界。

其中,“广发大愿,自薰成种”,就是一切诸佛菩萨,实修三摩钵提法门,所获得的最初成就。

咱大家呢,也应当如此实修,哎,以诸佛菩萨们为榜样,既要实践修行种种三昧,又要用无比广大的菩萨清净大愿,向内来观察熏习自己的心,就会逐渐种下菩提道的种子,而获得最初的成就。在此过程当中呢,开悟净圆觉心,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

——为啥呢?嘿嘿,因为呀,当咱所发的菩萨清净大愿,深入自心的时候,咱的心呢?就显现为清净的菩提心了。而清净的菩提心,也就是因地的净圆觉心呀!它呀,也正是成佛的种子,这就叫做“广发大愿,自薰成种”。

修行到这里,在《起信论》上面称之为“信成就发心”,相当于大乘菩萨的初住位,也就是“初发心住”,已经超越了普通凡夫,得到了菩萨三不退当中的“位不退”,可以开始行菩萨道,广度众生了,而不会再沉沦于生死轮回。

下面,世尊为咱继续讲说,禅那法门的修行方法,和最初的成就之境界: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如果结三期,进行安居实修的众生,选择修行禅那法门,那么,首先应当采取数息和数念头的方法,从最初的数息观入手,调顺散乱心;心细静了以后,就可以逐步了知心中每一个念头的生、住、灭,三个过程,以及念头转变的分界和数量,等等。”

“像这样修行,就可以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分别了知每一个念头的生灭过程和变化数量;再逐渐深入静心观察,乃至于,最终能够了知,千百个世界当中的任意一滴雨水的情形,就好像亲眼看到一样,清清楚楚。”

“虽然具有了如此的观察能力,但是,一切有违于修行的境界,都不可以观察证取。”

——这就是禅那法门的最初修行方法和境界。

如同前面奢摩他法门的最初成就一样,禅那法门的初步成就也是不可思议的。哎,修行者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不思议妙用,可以如实观察到千百个世界,也就是咱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中,各种大小事物的具体情形。

值得深思的是,这样的能力,并不是向外观察而得来的,恰恰相反,是通过修行者反观自己的心念,而逐步实现的。为啥呢?嘿嘿,因为呀,一切咱以为的,所谓的外部世界,并不在外面,而是都在咱大家的心里呀。

哎,一切境界,本来就是“心相”,《起信论》上,马鸣菩萨说得明白:“所言法者,谓众生心”,一切法和一切事物,本来就是咱的心呀!

——有了如此微妙法门的指导,各位兄弟姐妹,咱哪,剩下的,就是需要付诸实践,如果有条件,有这样的福德因缘,能够结期实修的话,大家千万不要错过,争取在三期之内,至少对于其中的某个法门,有所斩获。

所谓的“数门”,从初步用功来说,是指“数息观”,哎,在佛法的禅修当中,有“二甘露门”,那就是降伏欲望心的“不净观”,和降伏散乱心的“数息观”。

数息观的修行方法,是在禅坐当中,调整好呼吸,让它平稳而悠长,自然而放松,通常是鼻息入出。所谓的“息”,就是指平缓的气息,不可以粗乱。

然后,开始默默地数息,数入息,就不数出息;数出息,就不数入息。总之,息入出一次,数一个数字,从一到十,再从一到十,循环往复。

如果数错了,或者是忘记数到几了,就说明打了妄想,那么,不要紧,不要责备自己,反而要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数息,其它一切统统放下。

哎,这里面既有定,也有慧;既有止,也有观。其中,不会数错,就说明没有产生杂乱妄想,这就是定,也是止;知道自己数到几了,就说明观察得很清楚,这就是慧,也是观。所以,数息观,就是一种初步的定慧双修,以及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

当咱大家,深入“数门”的实修,数息观大体成功以后,在一座当中,比如半个小时,或者是一个小时,等等,都不会再数错了,这时呢?咱就可以进入下一步的修行了,那就是“数门”的另一层含义——观察明了自己的每一个念头。

——哎,在《圆觉经》当中,所谓的“数门”,主要是指“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也就是说呀,咱要在实修当中,清楚地知道自己每一个念头从产生(生),到持续(住),再到消灭(灭)的全过程,以及呢?前一个念头,和下一个念头的分界处(分齐),还有,一个念头,最终,它演变成为了几个念头(头数),等等。

毫无疑问,这样的修法呀,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呢?嘿嘿,那可要长期用功实修才行啊!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到此为止,世尊就把圆觉菩萨的两个提问,都清晰地予以解答了。哎,前面,解答了安居实修的方法,到这里,又解答了三种观法最初的修行方法和成就境界。所以呀,世尊说道:

“这就叫做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三种法门最初的修行方法和成就境界。”

这样呢,圆觉菩萨的提问:“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都得到了世尊圆满的答复,咱大家呢,也从中深受法益,明白了咱将来的实修方法。

下面,世尊对于本章的内容进行小结,对于三种观法的实修,也给予进一步的提示与补充: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如果有些众生,能够结三期,全面地实修三种观法,并勤奋精进的话,就叫做如来出现在人世间。”

——哎,这是世尊给咱大家的授记,也是一种期许和鼓励。所谓的“遍修三种”,就是指能够在安居当中,全面地实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三种妙法门。

倘若有人真能够如此结期实修,那么,就种下了成佛的种子,哎,“广发大愿,自薰成种”嘛。而“遍修三种”,则显然不是一两次结期修行就可以成就的,而需要“勤行精进”,也就是长期勤奋地努力实修才行。

这样的人啊,太不可思议了,世尊说,他们“即名如来出现于世”,哎,就叫做如来出现在人世间呀!

为啥呢?嘿嘿,因为呀,能够如此在人世间修行的人,就是真实的“佛子”,也就是小佛陀呀!哎,在自修方面来说,他们已经证入菩萨初住位,堪能上求佛道,以身作则地示现解脱,乃至于示现成佛;在利他方面来说,他们能够住持如来正法,能够利益众生,能够作为众生真实的依止,他们就是真正的大善知识呀。

——或许有人听到了“初住位”菩萨,有些不以为然,哎,这是个啥位次呀?还远远没有到达“初地”哪!连圣人都不是,有啥了不起的呢!

——嘿嘿,这样的人呀,太短见啦。殊不知,《华严经》云:“初发心即成正觉”,就是说的“初住位”菩萨,他们哪,可以说成就了正觉,哎,见性成佛的缘故啊。所以呢,也可以叫做“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各位兄弟姐妹,假如我说,您就是“如来出现于世”,您相信吗?

——嘿嘿,不管您信与不信,这呀,才是实情。哎,一切众生,无非是“如来出现于世”。为啥呢?

因为呀,“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您的一切,一切吃喝拉撒睡,一切贪嗔痴慢疑,等等,都来自于如来的圆觉妙心,都是如来的化现呀!那么,您咋会不是“如来出现于世”呢!

哎,《圆觉经》普贤菩萨章的这句经文,我曾经反反复复地参了好几年,当然,是断断续续地,想起来就参一下,参一下其中的原由和深意,自觉,受益匪浅呀。

参,这种修行方法,其实,也就是本章当中,世尊所说的“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哎,所谓的“参”,首先是“随分思察”,也就是随着自己的能力,进行思维观察。有人说啦,不对吧?禅宗好像说,要“离心意识”参呀!你这个思维观察,它是第六意识心呀。

——嘿嘿,请问,要是离了心意识,您用啥东东来参呢?

——您用妙圆觉心?妙圆觉心还用参吗?您要是找到了妙圆觉心,连它都会用了,那不早就见性成佛了嘛,那还有必要参吗?

——您用无所住心?既然无所住,还参个屁呀!一参,不就有住了嘛。

——所以呀,宗门下说“离心意识”参,是告诉咱大家,要用当下一念心,直通通地去参,不要拐弯抹角,不要落入“心意识”的知见当中去。是教咱大家,离开“心意识”的分别执着,而用“心意识”的那个知觉性去参,绝不是说全盘否定“心意识”啊。

因此,虚云老和尚曾经开示过,告诉大家,所谓“参话头”,也就是“参念头”,就是往一念未生之际去观察,老和尚说了,最终,“参话头”就是一种观心。

——哎,也必然如此。因为呀,一切法,最终都是观心,这也是佛法的根本修行方法,也是成佛的最终方便。关于这方面,佛经里面,讲得太多了,无需赘述。

而观心呢,就离不开“心意识”,因为,此“心意识”之外,就没有别的心了。乃至于,能观与所观,能参与所参,也无非是心,无非是“心意识”啊。

有人说啦,不对吧?“心意识”之外,还有一个“清净心”呀!

——嘿嘿,咋说您呢!“清净心”要是在“心意识”之外的话,不就等于说,佛性在众生之外了吗?因为,“清净心”就是佛性,而“心意识”就是一切芸芸众生啊。

——哎,有人问,说法师啊,咱学习了《圆觉经》以后,又没有条件安居实修,那到底该咋修行呢,咋学佛呢?

嘿嘿,这样的人呀,要好好温习一下本章的内容,请您牢记世尊的叮嘱:“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这句经文,并不仅仅适用于本经,也适用于所有的佛经,对于我自己来说,出家十几年以来,我只实践过一个修行方法,那就是“随分思察”;由于没有遇到胜缘,迄今为止,我只有一个根本的善知识,那就是佛经祖论。

通过对于佛经祖论的“随分思察”,我毫无疑问地明白与相信,我已经成为了无数大善知识的弟子。我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修行,更没有修证,但是,在这些数不清的大善知识的加持下,我的烦恼越来越轻微,我的智慧越来越明朗。

如果说,我有啥东西可以与您分享的话,舍此无他。它是我今生唯一的宝贵之法,是我学佛的基石,也是我漫漫人生路上最可信赖的伴侣。拥有了学习佛法的机缘,能够有时间和空间,安静地“随分思察”,我已别无所求。

不过,修行是不容易的。如果咱大家,虽然安居实修,却总是没法获得成就的话,该咋办呢?咱听世尊的进一步解说: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如果到了末法时代,那些根机迟钝的众生们,虽然发心想要求证菩提道,却总是不能够获得成就的话,是由于过去的业障比较重,障碍了实修,应当勤奋地进行忏悔。”

“同时,要时常生起离苦得乐和成就正觉的希望,首先断除自己的憎爱之心、嫉妒之心和谄曲之心,然后,再发起上求佛道的殊胜上进之心。”

“在这样的基础上,对于三种清净观法,任意选择其中的一种,进行实修;这种观法成就不了,就再修习另外一种;总之,无论如何,也不要舍弃向往解脱之心,就可以逐渐求证,而获得成就。”

哎,所谓的“钝根众生”,就是指咱大家。在末法时代啊,很少有一闻千悟的利根众生,都是需要长期实修才行的。如果,经过了多次安居实修,都无法获得成就的话,那就说明呢?自己宿世的业障比较重,就需要勤奋地修习忏悔法门,哎,通过忏悔,得见好相,说明自己的业障清净了,这时,再来实修三种观法,就可以通过“渐次求证”,而获得成就。

所谓的“常起希望”,这就是咱大家修行的动力,那就是说呀,咱呢,时常要发起希望离苦得乐的愿心,乃至于咱也要希望自己成就正觉。哎,有人问了,学佛难道不是要无所求吗?你咋还那么多希望呢?

——嘿嘿,您不知道啊,无所求的凡夫,不是自欺欺人,就是放任之病,是不可能获得任何解脱成就的呀!为啥呢?因为,他们已经得少而足了,不思上进了,失去了修行动力的缘故啊。

悉达多太子,就是咱大家永远的榜样,即便是坐在了菩提树下,太子呢?嘿嘿,还是充满了希望,希望能够成就正觉,乃至于“不成正觉,不起此座”——这是多么执着的希望啊!哎,恰到好处的执着,就是正念。而那些放任自流的,所谓的“不执着”呢?嘿嘿,不过是一种病态罢了。

咱学佛呀,就必须要有这样的心境,哎,如果学习经教,那就不明白,不罢休;如果参话头,那就不破本参,不罢休;如果实修三种观法呢,嘿嘿,那就不成就,不罢休。只要持之以恒,“心不放舍,渐次求证”,咱哪,终究是可以契入觉悟之道的。

关于“求胜上心”,哎,有不同的理解。憨山大师认为,这是一种应当舍弃的慢心,大师说:“胜上心,慢也。”而太虚大师则认为:“胜上心者,胜进增上之心。”统观上下文,似乎太虚大师的解读更为合理,因为,与前面的“常起希望”正好相呼应。

有一位法师,在看了《趣品圆觉经》以后,他说啊,所受的启发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到了,即便是祖师大德的注解,也难免有歧义和误解,乃至于少许错误存在,足见经教法义之博大精深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至此,本章法义即将圆满,这时呢,依据惯例,世尊要用偈语,把长行当中的内容重述一边,世尊说道: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

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圆觉菩萨啊,你要知道!一切尚未开悟的众生们,想要求证无上正觉之道的话,首先应当结三期安居修行。”

“在三七二十一天当中,勤奋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罪业,然后用正思维心,进入三种观法的实修;凡是禅修当中不适宜的境界,都不应当进行观察证取。”

“实修奢摩他法门,主要是静心,心寂静到了极点,就会觉悟;实修三摩钵提法门,主要是正念忆想诸佛菩萨的修行境界,以及广发菩提大愿;实修禅那法门,主要是明了心中念头的生住灭,以及变化情况。这就叫做菩萨安居,所修行的三种清净观法。”

“如果有众生,能够勤奋地,全面实修三种清净观法,就叫做佛陀出现在人世间。”

“对于那些根机比较迟钝的众生,如果迟迟不能够获得成就的话,就应当时常勤奋地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一旦各种罪障消灭了以后,佛陀的清净境界就会现前。”

哎,在圆觉菩萨,替咱这些尚未开悟的末法时代众生们,请问了安居实修的方法,以及三种观法的最初境界以后,世尊呢,也给予了清晰的解答,于是,本经的法义即将圆满。最后呢,咱大家还不知道本经的名字,及其殊胜之处,所以呀,下面,将由十二圆觉菩萨当中的最后一位,贤善首菩萨,替咱大家,向世尊,进行本经的最终请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注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