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忆念。或缘相好,或持名号,都是名叫忆念。而有理有事,如《华严经》中解脱长者说的,我如果要见安乐世界无量寿如来,随意就见。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来,我如果要见,随意就见。我能了知一切如来,国土庄严,神通等事。没有从哪里来,也没有到哪里去。没有处所,也没有住处,也如己身,无来无去,无行住处。但是那如来不来这里,我不去那里。因为知道一切佛,以及与我心,都如梦幻。如梦中见到的,从分别生起。见到一切佛,从自心生起。又知道自心如器皿中的水,悟解诸法如水中的影。又知自心犹如幻术,知一切佛如幻术变现。又知自心诸佛菩萨,全都如回响。譬如在空谷,随声音发回响。悟解自心,随念见佛。我这样知道,这样忆念。见到的诸佛都是由自心展现。《贞元疏》说,无所从来以下,正是辨明唯心。这个心就是无心,便入真如了。因为了知那相是虚,唯心变现。既然了知唯心,了知心就是佛。所以随意而念,无非是佛了。下列四个比喻,通通显示唯心,比喻没有来往,别喻兼有说明不出不入等。四个比喻都具有四观。一正是唯心,二唯心故空,三唯心故假,四唯心故中。圆融没有障碍,就是《华严经》的旨意。梦比喻不来不去,影比喻不出不入,幻比喻非有非无,回响比喻非合非散。又如《般舟经》,教导修佛立三昧,专念弥陀。那大略是:“常念阿弥陀佛,譬如梦中见到金宝和亲属,相与娱乐等。”永明说,这是比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所以没有来去。又如虚幻不实,那么心佛两忘。然而不是没有幻相,也就不坏心佛。空与有没有妨碍,即没有去来,也不妨碍普见佛。见就是没有见,常契合中道。这是因为佛实在不来,心也不去。感应道交,只有心自然见到。又如《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至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霅川法师用理事判说,观那母子相忆的比喻,就是如同居土的事相而已。观那自证无生法忍,那念佛心不可以单对事相而解。念存有三观,佛具有三身,心破除三惑,无生法忍位,才可以入了。又如《弥陀经》文章,执持名号,至一心不乱。净觉法师说,一心不乱,依照前面的妙观,同名正受,就是定心定善啊。根据前人的议论,就有理和事。如果通达这心四性不生,与空慧相应,是理一心。如果用心存念,念念不间断,名叫事一心啊。真歇禅师也说,一心不乱,兼含理和事。若事一心,人人都可以行。因为持名号,心不散乱。如龙得到水,似虎依靠山。这就是《楞严经》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接连摄取中下二根的意义啊。如果理一心,也不是别的法。只是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辰中,一直提起。不用有心念,不用无心念,不用也有也无心念,不用非有非无心念。前后际断除,一念不生。不涉及阶梯,直接超出佛地了。我曾经评论过,不用有心念等,文字有四节,可以配合三观。初节配合空,次节配合假,第三是双离,第四是双即。双离双即,可以配合中观。因为那中观,也含有遮照的意义啊。总而言之,无非是用事修契合自性,显示那当处就是空,全体就是有,也不是空有,也是空有。不可以凑合,不可以拟议。心路绝处,就叫做佛。如上面略举数条,都叫做忆念。而各自分有理事。那理念的,与圆观相同,能破三惑,能净四土。这是摄取上上根的啊。若是那事相念的,近的感应同居净土,远的可以成为上三土的因了。在这以下的,事相不等,如诸经所说,或一生系念,或三月系念,或晨朝十念,或七七四十九天念,或十天十夜六时中念,或一天一夜不断专念。加以深信的力量,净愿的力量,佛的加被力,都往生极乐。又下到至于逆恶凡夫,临终十念,也可以往生。这是摄取中根以及下下根的啊。三是众行。如《华严经》,普贤菩萨劝进善财童子海会大众,发十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那每一愿都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以及众生业烦恼不可尽,我这愿王没有穷尽。念念相续,没有间断。身语意业,没有疲厌。直到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全都散坏。一切威势,全都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不再相随。唯有这愿王,不相舍离。在一切时,引导向前。一刹那间,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到那时候,就见到阿弥陀佛,那人自见生到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后,经无数劫,普在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用 ,span 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作为利益。甚至能在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使众生出离,都能往生极乐世界。又如《法华经》说,听到这经典,依照修行,在这命终后,就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到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再被贪欲烦恼,也不再被瞋恚愚痴烦恼,也不再被骄慢嫉妒各种污垢烦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又如《大宝积经》,发十种心,往生极乐世界。佛告弥勒,这样的十心,不是那些凡愚不善丈夫具有烦恼的人能够发起的。哪十种呢?一者,对于众生,生起大慈,无损害心。二者,对于众生,生起大悲,无逼恼心。三者,对于佛的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对于一切法,发生殊胜忍力,没有执著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对于一切时,没有忘失心。七者,对于众生,尊重恭敬,没有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对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下善根,没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对于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这就是菩萨发十种心。因为这样的心,就能往生。如果人们对于这十心,随意成就一心,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能往生,没有这个道理。又如《观经》说,要往生极乐国的,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种业,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净业的正因。注疏说,初业共凡夫,次业共二乘,后业是大乘不共的法啊。又如大本《无量寿经》,三辈发菩提心,以及诸经论所说明的诵经持咒,建塔造像,礼拜赞颂,奉持斋戒,烧香散华,悬缯幡盖,凡是一行一事,足够求往生的,加上信愿回向的力量,没有不往生啊。如上面泛泛引用,都叫做众行。然而愿行既然有大小的不等,而又各有理事的不同。就如华严十愿,宝积十心之类,往生极乐的,那感应依正的殊胜,以及见到的佛,听到的法,比起小行常流,应当悬殊啊。
问:我听说善财童子,圆顿利根,一生就办成了。如今不求往生华藏世界,而劝生极乐世界,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华严疏中,自然有这样的疑问。那里面的回答是,因为有缘。因为归向全凭情能专一。因为不离华藏世界。因为就是本师。说华藏世界中所有的佛土,都是微尘数。极乐世界离这里十万亿土,并没有超出华藏世界,所以是不离啊。经上说,或有人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共围绕,这是赞毗卢遮那佛随名异化,所以说就是本师啊。又说,普贤菩萨为善财海众,结归极乐世界,因为信解圆宗的人,入文殊智,修普贤行,福慧事理都称为法界。这是发大心的人,虽然妙悟本明,顿同诸圣。但还是力用没有充分,不如如来出世普利众生。所以暂时依止净土,亲近弥陀,直到成佛,意义在这里啊。
问:众行门中,既然说大小不等,理事有别。那感应往生的相,也是悬殊差异。那么观想忆念二门,修行各有不等。那感应的相,是同还是不同呢?
答:都是不同啊。所以永明说,九品往生,事相不是一等。或游历化国,见到佛的应身。或生到报土,见到佛的真体。或一夜,就登上地。或经劫,才证小乘。或利根钝根。或定意散意。或道悟的迟速,而根机不同。或花开有早晚,而时限有差异。又慈云说,虽然分九品,还是大略分的。如果再细分,也应是无量。
问:极乐世界只是同居土,本来不是实报。怎么说或生报土,见佛真体呢?
答:你以为同居土以外,别有实报吗?应当知道三土,不离同居土。只是身境的受用,各自不相同罢了。如经上说,弥陀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等。古法师说,这是实报身啊。又霅川说,极乐国土,有四土不同,哪里只是极乐如此呢?荆溪说,直观娑婆本土,也是四土具足。如当时的华严海会,不离逝多林。而各大声闻,不知不见,就是这一类啊。
版权所有:金刚经注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