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一下孟子的一些思想。
孟子,名轲。公元前371年出生在一个小国邹国,就是现在的山东省邹城市。他出生的时候,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整个中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孟子虽然是在孔子学说传统中长大的,但最终他凭自己的努力,成为著名的学者和哲学家。孟子成年以后周游列国,向国君提供建议,一些国君很客气地倾听。他还一度在齐国当官,但他一直未获得长久而有决策权的职位。公元前312年,他返回家乡,直到离开人世。孟子在世时广招门徒,但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源于其著作《孟子》,该书体现了他的主要学说。《孟子》被他的门徒做过修改,但它基本体现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在农业上反对苛捐杂税,主张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以维持农业的正常发展,他提出劳役地租法,城市用十分抽一的“贡”法。他周游列国时,还总把他的“制民恒产”的主张和井田制的理想当作救世良方来宣传,显示了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观和对农民生活的关心。
孟子还反对与民争利的官商垄断。“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其含义是市场上卑鄙的汉子找一块独立的高地(垄断)站上去,左右张望,恨不得把所有有利可图的买卖都独吞了。孟子在追溯赋税的起源时认为,这个在“垄断”上登而望之的人为别人所痛恨,因此决定抽他的税,对垄断市场的官商大贾,也必须用征税的方法加以限制,这不是限制商业本身,而是为了保护中小商人的利益,以促使商业的正常发展。
孟子把经济上维持小农生产的相对稳定性,适当满足小农的土地要求,看作是“王道”政治的基本措施,他看到了物质财富和人的精神状态之间的关系,看到了离开一定的最低限度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就不可能有社会政治的稳定,“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中的“恒心”,就是保持社会生活稳定的意愿,没有这种意愿,百姓就会铤而走险,等他被迫犯罪再绳之以法,这就等于陷害百姓了。贤人在位,哪有容忍陷害百姓、坐视百姓铤而走险之理?所以明君应保证百姓有起码能满足生存需要的财产,使他们上能养父母,下能养妻子儿女,好年成有饭吃,灾年也不至于饿死。
孟子认为,比生命更可贵的是义,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义的丧失。仁是人之为人的天赋本质,义是人之为人的唯一道路,如果失去了仁的本质,迷失了义的道路,是很可悲的非人生活,人与禽兽的区别就看不出了。而小编也认为人的本能是避死趋生,但赴死舍生的也大有人在,在生与死的取舍上,有比生命更高贵的东西,而失去这种东西则是比死亡更令人可怕的事。
版权所有:金刚经注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