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感悟人生 第十讲 阿底峡尊者的启示 二、佛法是自觉觉他
二、佛法是自觉觉他
1.培养内心的一种力量
我们在凡夫位的时候,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三就是三;在圣所得位的时候,可能一就不是一了,一可能就是一切,一切也可能就是一,也就是,理能够贯穿万事万物,理能够贯穿万法。但是,如果理我们悟不透、悟不通,反过来就更成为一种执著了。
无论我们闻思也好,听闻也好,我们听的佛法到内心里,目的是,要破烦恼,要破无明,让内心越来越清净,让内心越来越光明,越来越有智慧,对外在人事物、环境的观察力越来越强,越来越敏锐,越来越敏感,内心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内心的力量强不强,在哪里体现呢?就是看人有没有包容心,也就是说,我们内心里面到底能够装多少人,我们内心里到底有多少人。
菩萨道上求下化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这个佛法从哪里来呢?从三宝、佛菩萨、所有的善知识的身上来。
佛法到我们身上以后,我们要把它用出去,用到哪里呢?要用到有情的身上去。用到有情的身上去,当然也包括用到自己身上,同时也用到别人的身上,这样佛法才是有用的。而不是说,佛法到我身上,我们对佛法有一定体会以后,会怕人家知道:“这个佛法被你知道了,好像我就少了什么东西,所以不能让你知道。”这是不对的!六度里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法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就是要主动让人家知道。反过来说,众生需要什么佛法,我们都能够很善巧地告诉他;他需要听什么道理,我们都能够契理契机,能够做最相应的一种引导。
所以我们学佛法时间久了以后,为什么会觉得好像越来越茫然,越来越没有头绪,越来越没有得到佛法一样?这些就是我们学的方法有问题,或者说我们发心有问题。佛法就如力气一样,你今天有力气,你不能储存到明天。你今天用了它,明天一样有力气,而且你明天的力气更大。不是说,你今天不用,明天不用,你这个月不用,你到下一个月力气就会更大,这不可能。你把力气藏着不用,到下个月你力气反而会越变越小,最后你就没有力气了。学佛法也是一样的,它是培养内心的一种力量,并让这种力量越来越强大。
2.纳法成业
我们只有不断去用法,不断去造作,才能“纳法成业”。“纳法成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法纳到心里,心又通过身、语的造作,它才会变成业。如果没有通过身、语的造作,我们把法领纳到内心,它仅仅是一个思业,通过身、语的造作才能够变成身、语的业,然后才能够感果。
假如我们听了一句佛法就坐在那里想,能不能想得清楚呢?天天坐在那里想,是不是越想越清楚呢?佛法要去实践。所谓“实践”,就是要去面对境界。有些人说:“我去面对境界的时候内心就会乱,做事的时候内心就会乱,面对境界的时候佛法会提不起来。”实际上是不是那么一回事呢?我们需要很认真地去考虑。你自己一个人在房间的时候,有没有面对境界呢?你一样还是面对境界。面对什么境界呢?房间里还是有东西,比如说电视机、书本、椅子、柜子、桌子……这些也是我们看到的境界。即使房间里面空无一物,但依然还有墙壁,你依然还能够看到墙壁,耳朵依然还能够听到声音,那时可能一只蚊子的声音都能够听得到,一只苍蝇的声音都能够听得到。不可能说没有境界的,有没有境界都在于我们的内心。
3.寂静 觉照 自律
反过来说,我们在静的时候,能不能真正静下来?静的时候,我们内心是一个什么状态、什么境界,我们有没有那样的体验呢?
什么叫做静呢?不是说我们真正不去面对境界、真正去远离境界叫做静,叫做定。“静”跟“定”的功夫,是指当我们缘到某种境界时,内心不会乱,内心不会昏沉,不会散乱,不会掉举,不会起各种各样的烦恼。因为我们看到了,听到了,思考了许许多多不同的事物,内心非常容易把握不住,所以需要缘一个非常专注的境界,让我们内心寂静。所谓“寂静”,就是对我们的起心动念能够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也就是常常讲的明察秋毫,知道自己现在是起什么心、动什么念、下一个念头会再起什么。这些都非常清楚,就是觉照的功夫非常强。
假如我们没有觉照的功夫,没有自我觉察、自我约束、自律的精神和功夫,那都是没有在佛法上用功的表现。没有自觉自律的行为,都是同佛法有距离,甚至相违背的。我们没有自觉性,怎么能够去觉悟他人呢?我们没有自律的精神,讲出来自己都做不到,别人会去做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佛就是觉悟,首先是自觉,才能够去觉他,然后自己跟别人都圆满了,成佛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那么自律又表现在哪里呢?觉了以后,行为有规范。行为有规范,就是不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都是非常清楚的,在这个时空因缘下,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非常清楚,这样才会有成就。不可能说我们等在这里最后就有成就,我们没有去造作实在的业,没有勇猛精进,没有去努力,结果会很小,甚至没有结果,这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