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注音网

多情乃佛心:自古佛门多孝子

发布时间:2024-09-05 03:01:43作者:金刚经注音网
多情乃佛心:自古佛门多孝子

记得电影《一轮明月》里,弘一大师未出家前,他在母亲王氏去世之时,一个人落寞地在房间里弹钢琴,轻轻吟唱自己所作的歌——

自古佛门多孝子(图源:网络)

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

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萝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

母食我甘酪兴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吊形影悲。

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

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

这首歌通过许多生活的细节,写出了他对父母的思念,也写出游子茕茕无依的漂泊感。而在父母的心中,即使孩子到了垂暮之年,他们也只是自己的孩子而已。在世俗的的观念中,许多人误以为出家人是断除一切情感的,却不知“多情乃佛心”,自古佛门多孝子。

唐代的慧斌法师,敬爱年近百岁的父亲,念及父亲在朝为官,无以为报,就在汶水之南,都城通衢大道的路口,凿了一口义井,供养四方过往的行人使用,以此功德来报答父母。而义井竣工之时,他刻碑为记,人们读到铭文之中“殷忧暮景,见子无期,百年几日,对此常悲”(心中十分担忧父亲垂垂老矣,怕是见子无期;百年几日,只得对此徒增悲伤),心中都感慨不已。

人们常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实为莫大的误会。孟子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这叫作“无后”。可见出家并非我们世间所说的“无后”,相反,更多的出家人尽到了为人子女的责任。

自古佛门多孝子(图源:网络)

可是,世间哪有舍得孩儿出家的母亲呢?正如洞山良价禅师的母亲所言:“来书坚欲出家,父亡母老,兄薄弟寒,吾何依赖!子有抛娘之意,娘无舍子之心。一自汝住地方,日夜常洒悲泪,苦哉苦哉!”

洞山禅师遂作《辞北堂书》,劝导母亲“相牵沉落,永入轮回,欲报无极深恩,莫若出家功德。载生死之爱河,越烦恼之苦海;报千生之父母,答万劫之慈亲,三恩四有,无不报矣。”如果耽湎片刻的团聚,则轮回升沉,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不如出家修行,度脱生死烦恼,还能与父母在未来之时,佛会相逢。而现在的暂时离别,不是无情抛弃,而是因为修行大事,时不待人!

这番话打动了善良的母亲,母亲在回信中告诉他:“但如目连尊者度我,下脱沉沦,上登佛果;如其不然,幽谴有在,切宜体悉。”愿我儿能够像目犍连尊者救母一样,能够度化我下脱沉沦,上登佛果,否则,则辜负母亲,阴德有亏!

母亲能够尊重孩子的选择而出家,将孩子布施给无量无边的众生,诚为伟大之举!这不禁让人想起日本的一休和尚,他的母亲在临终前给他写了一封信:“我即将度完此生,复归寂灭。我希望你好好用功,明悟佛法。只有这样,你才会知道,我是进了地狱,还是一直和你在一起。如果你是个大丈夫,就应该去普度众生。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却无一字可说,何以如此?你应知道。假如你不知道却想知道的话,那就避免去做无益的妄想。”

《禅林象器笺》记载,黄檗希运禅师出家以后就精进修学,很少回家,得道之后,有一次回到福建老家看望母亲,却见母亲出来,问道:“您从那里来?”“江西!”母亲带着哀婉的语气说:“我家亦有一子,在江西,多年不归。”原来自己乡音已改,面容也苍老了,可惜母亲年暮,记忆衰弱,并没有认出孩儿,黄檗禅师便请求借宿一晚,母亲亲自为他洗脚,以作供养,可是黄檗禅师足心有一颗大痣,母亲还是没有想起自己的孩儿。黄檗借宿一晚便离去,走了三里,见到邻人,感慨道:“吾母不识山僧,但母子一见,足矣!”后来邻人怜悯母亲,告诉了她,那位僧人就是您的儿子啊!母亲又惊又喜,连忙追出去,可是黄檗已经走远,她越跑越急,赶到福清渡,竟跌入了河里而命终。黄檗在船上看到这一幕,悲从中来,秉炬为母说法火化。法语云:“一子出家,九族登天,若不生天,诸佛妄言。”此时,乡人都看见火焰之中,他的母亲转为男子身,乘大光明,上生夜摩天宫。后来福清渡就改名为大义渡。

故知僧家看似决绝,却最是深情!

也有人说,出家是忤逆父母,是为不孝,可是儒家的《孝经》亦有云:“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曾子问孔夫子,是不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了呢?子曰:这是什么话呢!不义之事,子不可以不争,如果一味顺从,又怎么能是孝顺呢?

不因循父母因为烦恼驱使的言行,进而帮助父母认识烦恼,断除烦恼,真正让父母得到今生后世的利益与安乐,则是正信弟子的责任。

自古佛门多孝子(图源:网络)

唐代长安大安国寺的子邻法师,他的母亲不信三宝,便自己悄悄跑到东都洛阳出家,后来思念父母,向常住告假回乡探亲。这才知道,原来母亲已经逝世三年,而父亲也已经双目失明。念及父母的恩德,他心中悲痛难当,不仅为父亲说法,还勤诵《法华经》,为母亲超荐,有一天夜里,泰山神东岳大帝真的现身,告诉子邻法师,“您的母亲死后落入地狱,现在受苦无量。”子邻法师听了,泣涕涟涟,东岳大帝又告诉他,“可以鄮山礼拜阿育王塔,以此功德回向母亲,或许可以救拔。”子邻法师听了,立刻启程前往礼塔,哀泣礼拜,拜到四万之数时,忽然听见空中有呼唤之声,却见天上正是母亲来向他辞行:“因为你礼拜佛陀舍利的功德,我得以往生忉利天!”说完,便不见了。如此孝行,如地藏王菩萨一般,何等深邃!

而唐代的玄沙师备禅师,乃谢氏之子,他的父亲以捕鱼为业,他自己也常常在河里钓鱼嬉戏,后来父亲落水而死,他为了报答父亲生养之恩,遂出家修苦行,布衲芒屦,终日宴坐,每天吃的东西仅够维持气息而已。后来,他正计划收拾行囊外出遍参诸禅德,却被石头划伤了脚,豁然大悟。后来便留在雪峰帮助义存禅师建立道场,一天,他梦到了父亲前来告诉他“荷子出家,了明心地,已得生天,故来报耳”。可谓大孝!

在孟子看来,“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确实,世俗有许多人,好吃懒做,或者饮酒赌博,不孝养父母,甚至好勇斗狠,做一些危险的事,让父母担心,都是不孝。而只顾娇妻与孩子,不关心父母,也是令人叹息的现象!

而佛门孝子多,许多僧人在精进修行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他们的父母的关怀,称得上事无巨细。唐代睦州的陈尊宿道明禅师,为人称作“陈蒲鞋”,黄巢大军压境,陈尊宿把自己编的蒲鞋挂在城门上,攻城之人却无法挪动,便叹道:“睦州有大圣人!”城中百姓也得以幸免。而“陈蒲鞋”之名却是因为禅师的孝行!原来他出家后遍参诸方,于黄檗希运禅师座下得法,住持观音院,有百余人亲近学习,后来因为父亲去世,母亲无人侍奉,便不再领众修行,前往睦州开元寺常住,临济义玄、云门文偃等祖师都在他的座下参学。他却不私取僧物,而是自己手编蒲草鞋,到道路旁卖鞋来奉养母亲,不仅尽到了孝养母亲的责任,也化导一方,报佛深恩。丛林遂称之为“陈蒲鞋”。

北齐的道纪法师,常常往邺城东郊为众讲经,人们总是看到他将经书与母亲一并挑着,前往东郊。每每他的母亲饮食、衣着、大小便利之事,他都亲自侍奉,有人要帮助他料理,他总是宛然谢绝,并告诉大家,“这是我的母亲,并不是别人的母亲。母亲形骸的劳累,就如同我自己的身体一样,有身体就必有痛苦,我的痛苦又何必去劳累别人呢?”人们听了,都深受感动。他常常对人说,能够亲自供养母亲,所得福德与登地菩萨相等。

这正应了《大方便佛报恩经》所云:“於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

梁朝的法云法师,生性笃孝,侍奉父母尽心尽力,而母亲去世以后,他悲恸不已,多日不食,瘦得皮包骨头。他的知交好友僧旻法师劝解道:“儒家都曾教导,哀毁不可伤及性命。更可况佛有至言:要报答父母深恩,近则孝养侍奉,使之欢乐,远则教化觉悟,导其神识。”法云法师听了,这才慢慢开始吃东西。

从僧旻法师的话中,我们可知佛家的孝顺,不仅仅是世俗层面的物质奉养,更有解脱层面的孝,也就是引导父母建立信仰,教化父母,乃至成就无上福德智慧,究竟安乐。简单说来,佛子之孝,不仅有今生之孝,更有来生以至于生生世世之孝!

正如宋代的宗赜禅师,幼年丧父,母亲陈氏便把他带到舅舅家抚养,他二十九岁时出家,参通玄理,笃信净土法门,念及母亲老病,便将她接到寺院,住在方丈院东室,并劝母亲出家修道,勉励她精进念佛。七年后的一天,母亲身体有不适,大众便一同为其念佛,两天过后,陈氏忽然合掌瞻视佛像,往生净域,并感得瑞相。而宗赜禅师也曾作《劝孝文》,曲尽哀恳。

莲池大师《七笔勾》有云:“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之恩,无以为报,真正的孝子贤孙,又怎么会满足于世俗功业,五色金章,光耀门楣,何不深究真空,帮助父母得离尘垢,究竟安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注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