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注音网

安贫守道 惟慧是业

发布时间:2023-03-05 14:45:40作者:金刚经注音网

安贫守道 惟慧是业

  《八大人觉经》中讲到「安贫守道。惟慧是业。」一般人都会想到孔子的学 生颜回,因为他的生活贫苦,但是颜回之所以让人家佩服,甚至让孔子都佩服,并不是他箪食瓢饮。很多人都可以做到箪食瓢饮。比如:有些没办法的人,他也箪食瓢饮;有办法的人为了要显示自己清高,也可以箪食瓢饮。重点是在于「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世间人好乐的「名利」包括圣名、清名,这都是人所好乐的,颜回他却不要。一般有钱的人喜欢利养,爱过着舒适的日子。而有的人是喜欢清名,希望人家赞叹他有修,所以也能箪食瓢饮,虽是如此,这还是名利心没有舍掉,算是不知足的错误示范。

  孔子之所以赞叹颜回,是因为世人所好乐的他不要,他能箪食瓢饮,毫不在意这世间的名闻利养,包括清名。他心里有儒家所讲的「道」。这里要说明:儒家讲的「道」跟佛教讲的「道」是不一样的。儒家虽然有道,但是心中犹有一物,虽算是不错的世间圣 人。但佛法讲的「道」是心中无物。有些学佛在家或出家人遇到世人赞叹他,给他戴高帽子,说:「某某法师、某某居士你有修、你有德、你都不爱这些钱、也不要人家赞叹……。」其实,他心里很是高兴,他喜欢听人家这样赞叹,像这种就是好世间的清名。或是你要顶礼他,他连忙说:「不拜、不拜」,但如果你真的不拜他,他就会心里不高兴,跟你暗示:该学《弟 子规》啦!

  所以学佛要安贫守道。「安贫」不一定是指贫穷。就像鸠摩罗什大师,当时候的姚兴是较霸道的国君,任何出家人要离开他,他就派人把他杀掉,僧肇大师就死于他的毒手。鸠摩罗什大师为了翻译经典,接受姚兴的供养:给他房子、给他美 女、给他金银财宝、给他丰衣足食,其实他毫不在意,他一样为翻译佛经而忍辱,面对这些名利时他都不在意、不执着,这就是直接面对境缘又能守道的榜样。鸠摩罗什大师的示现,真是很不容易。当然,一般初学者没有工夫的还是要远离。

  还有玄奘大师,玄奘大师的爷爷是太守,也就像现在的省长一样,原本是官宦世家。十四岁的时候出家学道,到印度取经回到长安,玄奘大师世间学问好,出世间的学问更好,所以他能翻译佛经,他是有修有证。唐太宗李 世 民很喜欢他,他一取经回来长安,他就跟玄奘大师谈佛法,从早上谈到晚上而不知累,唐太宗看玄奘大师的相貌好看,现代人说的「很帅」,又博学又多才,世法、出世法都懂,皇帝很喜欢他,问玄奘大师:「你可不可以还俗?拜托你还俗,请你来当宰相……」,其实当时候有房玄龄、杜如晦,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房谋杜断」。唐太宗还想请玄奘大师来做宰相,玄奘大师不为世间名利所动,所以跟皇帝讲:「我还是坚持要出家,希望能够翻译经典」。唐太宗虽失望但却很佩服,说出了一句历史至理名言,就是「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所以皇帝就供养三宝,为玄奘大师盖了寺院,一生护持供养,更组 织成立翻译经典的人员及场所。因为唐太宗受玄奘大师的影响,在贞观时期他治下,建立了三千多所寺院,度了十几万 人出家。一直到李 世 民临终前都还跟玄奘大师在谈论佛法,直到去世为止。

  所以,大家看祖师大德既能安贫、也能守道,「安贫守道」就是他不忘记他自己是个出家人,只做出家人该做的事情,能够守于道上,不为名利所动,这才是「安贫」的意思。

  所以不是因为颜回箪食瓢饮,箪食瓢饮只是一个外表而已,所以孔子讲这句话的重点在:「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说一般人感觉到这种生活很难活下去,所以称他为贤。说:贤哉回也。所以颜回是世间的圣人,而鸠摩罗什大师、玄奘大师是出世间的圣 人,还包括:安世高大师本身也是王子,释迦牟尼佛也是王子,还有一位地藏菩萨的化身,韩国国王的王子─金乔觉。这些都是放弃国家王位来出家、学道的,这些大师、大德都「惟慧是业」。

  翻译经典就是用智慧来做事情,来帮助众生脱离苦难,自己脱离苦难又能够帮助众生,所以说「惟慧是业」。这个「业」是「慧」在作引导。

  世间人既不安贫也不守道,唯 利 是 图,眼中只有利益,喜欢搞名利,或是念硕士、博士,几乎目的都是看看自己,看能不能多赚一点钱。这学历在公司中也好看,也比较有地位。绝不是去读书的问题,而是心态的问题,心态好求这些东西,那就是唯 利 是 图。

  释迦牟尼佛教的是「惟慧是业」,就是要大家「安贫守道」,做事情要运用佛陀教的智慧来做,这样去落实佛法、落实佛 陀的教育,这才是「惟慧是业」。

  那些祖师大德为了了生死、为了帮助众生有佛经可以看,他们不要利养,自己又能够修行用功,又能够运用所证入的智慧去帮助众生,这样就是菩萨再来。每位同修都能够这样做、这样想,那大家也是菩萨再来。不要认为自己烦恼还没断,怎么会是菩萨?「菩萨」者就是觉有情。自己能觉悟,又能令有情觉 悟,叫觉有情。现在初发心,就是小菩萨,不是年纪小的小菩萨。因为有时候发心后,又退心,但不用担心。越发心量越大,将来就会跟大菩萨一样,有大悲心、有菩萨的智慧,自然就能够断烦恼。不要认为自己现在可能没有办法,那是自己生了退却的心态,这对大家没有帮助。四弘誓 愿讲:「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边,所以要发愿要来帮助众生。要度众生就要断烦恼,也就是断「见思烦恼」,所以叫「烦恼无尽 誓愿断」,断烦恼是为了要学法 门,学法 门是为了破「尘沙烦恼」,所以叫「法门无量誓 愿学」。最后要「圆成佛道」才能度众生,了知自他无二,虽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破除「无明」叫「佛道无上 誓愿成」,四弘誓愿是这样落实的。因此以「发愿利生」为先导是很重要的。

  同修们是学大乘的根器,进佛门是要学佛成佛,学佛的根本在心性,心性本具,非从外得,一念发心要转变,不愿再做烦恼的众生,这就是出离心。而不是学做世间人的《弟 子规》,即使要做人,因也是在于五戒十善,而非童蒙书籍。学《弟 子规》后智力会渐渐倒退,拿世间人用来教无知小孩的书,要来作为学佛的基础,那是不可能的,那叫痴心妄想,而且在佛教的任何一部经典里面也找不出根据。

  学佛则智慧不可思、不可议、不可称、不可量、无等等、无有边,不可说不可说,佛的智慧是「虚空可量风可系。无人能赞佛功德。」佛的功德包含他的智慧。如果学世间法就可成佛,释迦牟尼佛就不用来世间应化教学了,更不用佛法来到中 国,中 国人自己就可出离轮回了。

  大家听我这样讲,听的人不要错解说:「悟显法师,你说佛教没有提倡孝顺」。谁说释迦牟尼佛不孝顺?孝不孝顺,去看《大方便佛报恩经》就知道,佛做的孝顺,一般人做不到,他可以割肉给众生,因为「一切众生是我父母」故。绝不是只有凡夫自私的小情小爱,只重视爱欲的对象,谁跟自己有关系,有亲戚关系,他是我爸爸我妈妈我才孝顺,不是的就不孝顺。释迦牟尼佛过去的父母他都能这样孝顺,他能度他的父母学佛,甚至此生他的母亲也因为他的福报直接生忉利天,一子得道九祖生天。

  黄檗禅师出家,他母亲三十年没有看过他,眼睛都哭瞎了,因为她想见这个儿子,可是眼睛瞎了看不到,就发心帮出家人洗脚,黄檗禅师的脚上有一颗痣,她想透过帮出家人洗脚,找到儿子。世间学《弟 子规》的一定说黄檗禅师大逆不道、不孝。当然,之所以会这样说,就是因为世间情执重的人没有智慧。后来黄檗禅师游化回到家乡附近的时候,黄檗禅师也随缘去接受她供养,她心里认出是黄檗禅师,可是黄檗禅师没有刻意认她,洗完脚就准备要过江走了。人家知道他们是母子,说:「那是你儿子!」他母亲又一时激动,追了去,可是这时船已经离岸,他母亲追到江边,不慎掉下江淹死了!此时黄檗禅师看见,说了一句:「一子得道,九祖生天,若不如是,诸佛妄语」,此时就看见他母亲的神识凭借黄檗禅师的功德,超生到天界。

  这世间众生都是爱 欲心重,有个很有名的故事叫「母鹿断肠」,猎人把牠的小孩用弓箭射死,这母鹿难过到肝肠寸断。连畜生都情执那么重。所以「情」这个字犹如利剑,能断众生的生命,也能断众生的法身慧命,佛菩萨知道情 欲「犹如利剑」,会伤害众生,让众生永远轮回,「如饮鸩酒」,情欲就好像有毒的酒,看到就要赶快远离,何况去喝。诸佛如来就是这样子告诉我们,这世间动物尚且如此,因为小孩死了很难过,自己的爱欲心令自己丧命,世间说这是「母 子连心」,什么叫母 子连心?说穿了就是执着。像曾参母亲咬破手指,受伤了,曾参却会知道。佛门在看,这就是一种执着的现象。因为罣碍,所以相连在一起,这样是不能出轮回的,因为他只在意一个人身上去。佛门讲到:因心清净,净极便觉,觉遍满一切世间,一众生起一念,心皆俱知。而不是只爱一个人、爱一位妈妈、爱一位爸爸。是能够遍觉一切众生,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十方法界,甚至下几滴雨都知道,这是觉心而不是凡夫爱 欲心。「觉」能帮助众生离情 欲,所以能够成就不思议的功德。

  世间人今天罣碍这事、明天罣碍那事,或罣碍自己的父母、罣碍自己爱 欲的对象,这样就没有办法超脱。藉由「母鹿断肠」这事,就知道这世间连动物情执都这么重,世间人看曾参是孝子,佛门看那叫情执,表示母子的业绑得很深,脱不开,他是个世间的好人没有错,但要叫曾参跳出三界、翻破无明,他会跟你讲:抱歉,没有办法。

  学佛是要了生死、出三界,不是在佛门搞爱欲、搞轮回。从以上说明,就知道《弟 子规》绝对不可能是学佛的基础,谁跟你说「能」,那他是在打妄语欺骗你、欺骗众生,如果是出家人讲的,在佛门的专有名词叫做:「倒说经律」,果报绝对在三涂,将来他就是坐在烧烫的法座上痛苦不堪。今天讲的全是对事而不是对哪个人。

  大家可以去看《佛说因缘僧护经》,僧护比丘见到这些事情,佛一一为他解答,其中就讲到「倒说经律」。像把世间法说成是佛法的基础,把出世间法说成是不了义法,这些行为统统都是在「倒说经律」,果报是非常严重的。古德在骂的言词更为犀利,尤其对穿着袈裟的出家人,他说「披着狮子皮,潜行野干行」,人家称赞佛是狮子,而后世不如法的出家人,穿着狮子皮就是指:身披如来的袈裟,暗地里在做野干的行为。潜行─偷偷做着。「野干行」就是做着野干的行为,「野干」又叫「狐狼」,牠也长得像狐狸,体型比狐狸小,比黄鼠狼大,可是又不是狐狸,说牠是狼,牠也不像狼,这种动物就是野干。牠的习性跟狐狸很像,就是奸诈、虚伪。

  古德就是在骂这些人,穿着如来的袈裟,做世间的事情,才说「披着狮子皮,潜行野干行」,所以希望大家不要被骗上当。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注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