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的工资真的是月入过万吗?真相究竟是怎么样的?
东京浅草寺当今社会,自媒体发展迅速,言论自由犹如江河泛滥,正面、负面言论泥沙俱下。而针对佛教僧人诟病、诽难的言论总是此起彼伏,诸如:僧人拥有高薪酬,月入过万;和尚开豪车,出入有美女陪伴;使用名牌手机、高档箱包……
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众,更是添油加醋。于是,与人世间隔着一道红墙的僧人们,便和哪些从多数人中脱颖而出的明星一样,成为“狗仔队”们猎奇的对象,时时被哪些躲在暗处的“长枪短炮”聚焦。
(1)
古往今来,出家人并无工资一说,他们向来坚持自耕自给的农禅生活,对于出家人拿工资的问题,是出于几个方面的原因:1979年改革开放开始,1980年国家正式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开放之初,在与朝韩日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交往中,首先是从佛教交流开始的,国外的佛教团体来了,就需要国内的僧人代表出面接待。当时,国内保存完好的佛教寺院已经寥寥无几,僧人更是屈指可数。为因应时势,只能倡议那些过去被迫还俗回到社会的僧人,不论成家与否?只要本人愿意都可以回到原来所属寺院生活。但是,过去寺院赖以维持生计的土地已经分与农民耕种,当时的寺院又没有任何香火收入,为了保障这些僧人的生活需求,国家只能对一些重点寺院采取定员配给办法,给他们发放基本生活费,这是僧人拿工资吃供应粮的开端,不过也只是基本保障,绝对没有高薪一说。
东京浅草寺上世纪九十年代,“宗教搭台,经济唱戏”之风席卷全国,一些政府主导或个人投资的旅游景区竞相崛起。遵循天下名山僧占多的旧俗,这些景点总会添点寺院道观等宗教元素,但并非合理合规的政府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为了招揽游客,他们便到处招募宗教人士帮助照看香火,需要强调的是真正的佛道教教职人士,肯定不会接受这种应聘,因为他们以寺观为家的主观意识,不可能适应这种任人驱使的摆设。因此,他们只能去找一些社会上不伦不类的人来扮演僧人或道士,他们的不雅或不合理行为,多数不明真相的群众不会懂得去分辨真假,这口黑锅只能由佛教和道教来背,这是僧人拿工资的第二种说法。
我国东南沿海省份,民间信仰之风浓厚,一些老年人总喜欢聚集在一起,募集资金去修复一些寺院宫观,一方面满足了精神信仰需求,另一方面又有了一起聚会活动的场所。这些带有民间信仰特色的寺院有的已经依法登记开放,有的仅仅是存在即是合理的状态。这些老人各自都有家,不可能长期待在寺院,所以就要去聘请僧人帮助照看寺院。有的可能会把寺院全权交由僧人来管理,但更多的只是交出一部分归僧人管理,比如向信众出售香烛、纸箔的微薄收入。除此以外,寺院还要支付这些僧人数量不等的生活费用,一般在1-2千元左右。说实话,这一类僧人和修行真没有多大关系了,多数是那些不愿意受丛林规矩约束,喜欢自由自在的应付僧居多,这是僧人拿工资的第三种说法。
还有一些集团公司或富商,兴建了大型寺院,以创收营利为最大目的。但是寺院或道观没有宗教教职人员来主持又名不符实,他们要聘请的僧人或道士配置要求相当高,必须是国内知名度非常高的僧道亲自任职或推荐自己的亲信兼职,这种虽然说是高薪,但是已经不属于宗教界的范畴了。
(2)
铁打的寺院流水的僧,出家人从古至今奉行的是云游生活。他们每到一处寺院必先要挂单,等到客到同意接收并安单以后,才能算是常住一员。寺院每个月会发放他们一定数额的单资,作为添置日用所需的费用。有些寺院平时会举行一些祈福、超度类佛事,常住会给他们发放一些供养金,一些香火鼎盛的寺院,每个月可能会有数千元的收入。这些都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这也是宗教兴衰随治乱的基本现实。
潮州开元寺真正的僧人对自己有限的资金,更倾向于来于十方归于十方的理念。他们不会想到去存多少钱,一旦有了剩余除了帮助需要的人,更多的是用于往来参学的云游资费。毕竟在中国并不盛行托钵乞食,更多的时候他们也要借助于舟车,没有人会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服务,所以只能自食其力。在一些穷山僻壤的寺观,苦淡甘守维持生计的僧人还是占了绝大多数,为什么人们不去多关注一下他们呢?
曾经有人总是喜欢拿少林寺和大悲寺进行对比,其实在少林寺同样有清苦修行的僧人,大悲寺也未必都和人们想像的哪样一贫如洗。不捉金钱是佛陀要求僧人们对治贪欲的办法之一,却并不一定符合每一个当下。毕竟,中国是多宗教并存的国家,不同于人人信仰的佛化国家,人们的包容心并没有达到统一的高度。
当你寄宿于有不同信仰人家门前时,当你乞食于不同信仰的人家时,随时都将面临被驱逐、被谩骂的可能。(3)
那么,和尚开豪车,收入过万的现象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穷庙富方丈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以佛教的观点来论,他们福报大,所以才能拥有这份享受。以世俗的观点来看,是信众们挑肥拣瘦的结果,人们在供养时总是要分个三六九等,总是错误地认为只有方丈才具有法力无边的能力,能够满足自己理想中的愿望早日实现。
潮州开元寺很多时候,方丈的地位成就了一个社交平台,能够登上这个平台的人就需要拥有一定的地位,如果不具备地位就只能通过努力来攀登上去。这些因素为方丈拥有优越的经济基础提供了便捷,这是人们以貌取人,以势待人根深蒂固的症结。
当然,也有很多方丈或师傅,是因为信徒过分的抬爱,以为了师傅出入便利为由,自发筹款买车供师傅使用。原本无可厚非的一件事,到了不明真相的瓜民们眼中,自然就变了味。
圣凡同居,良莠不齐,从来就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存在并一直延续着。世上芸芸众生有千千万,不可对每个人都用圣人的标尺来衡量。有时候,原谅别人就是宽恕自己,嫉妒别人其实是对自己的诅咒。
对于世间的任何事,我们都应该秉持一颗平常心,理性分别,客观看待。
版权所有:金刚经注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