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注音网

思路

发布时间:2023-03-02 14:33:14作者:金刚经注音网

  思路

  白云老禅师著作

  01

  蛙跳夜池月影散,那里面没有禅。

  风吹叶落入泥泞,那里面没有禅。

  旅途岔路见指碑,那里面没有禅。

  黄昏夕照月东升,那里面没有禅。

  如此来说,毕竟何处有禅?听着!

  根尘识智肉包心,在在处处,可觅禅踪!

  02

  失意的想寻找灵感么?

  别巡视那些造作的死面孔的表情;

  也别沉迷于自我意识的偏激,

  执着于放任和纵情的可爱;

  那些无拘束,无忌讳的自在,

  是披头与嬉皮镇日里沉沦的梦幻世界,

  连意境也说不上的!

  03

  蓝天白云是意境,蓝天的深邃,

  白云的游离,您说可是禅境呢?

  如果是的话,那末,

  蓝天失色,白云转乌,

  您说可是禅境中的禅境呢?

  如果是的话,那末,

  蓝天于夜临后,那漫布的星月,

  那银河,那数不清的世界,

  您说那又是什么「境」呢!?

  04

  塑像的人,总少不了自己的一些相似部位;

  但是,谁也不愿留下属于他人个性的作品!

  看那从古到今,

  在禅法中打滚的行者,

  有几人愿意抹煞自己?

  纵然他是十窍通了九窍,

  也会想方法设计自圆其说,

  而强词夺理──所知障。

  05

  沉沉的睡梦中,

  忽然响起一阵暴雷,

  骚重了宇寰的每一角落;

  梦中被惊醒的人,

  脑海里意识到「将要下雨了」!

  有的,

  直觉的联想「赶紧收拾衣物吧」!

  种庄稼的人「田地里的作物不愁啦」!

  于是,

  翻一个身,

  仍然追寻他的睡梦;还有...。

  这便是人们的「心、意、识」中,

  于事物变化之时,所反应出的,

  属于可靠性的第一个观念;

  如果,是一个禅行者的话,

  往往当此突变之时,

  所产生的很可能是禅境,

  所获得的是禅悟──平常心是道。

  06

  世人的通病,

  大都是一味地追寻答案,

  向往问题,

  却不肯虚心底去发现问题;

  结果,一生大好的时光,

  永远跟在别人的问题后面,

  不厌其烦地为答案消磨宝贵的生命。

  07

  死者的成就,不是活着的时候所拥有的,

  别人对你的羡慕与追随,

  而是生命结束以后,

  为后人对你的评价与效法;

  尤其是佛弟子的身份,

  那不仅只是关系着你个人的,

  它将为佛陀之教有着最大的影响力!

  08

  因,是种子,是性质。

  缘,是助力,是环境缘力。

  自然,是已有的存在现象。

  因与缘是法则,是道理;

  从法则可以分析道理,

  从道理可以发现法则。

  09

  攀登绝壁中,忽然绳子断了,

  同伴们一个个跌落岩壁下;

  而您,往上无攀手处,往下无落脚点;

  欲跳?

  万丈深渊,不跳?

  两手两脚所依附之处,

  只是岌岌可危的点点凭借;

  如果时间久了,

  必然是手麻脚软,

  体力耗尽,仍旧只是死路一条!

  倘使是您,您将如何?

  如何?

  10

  近蓝远黛,不如云水深处的神秘,

  蓝天白云,不如暮色将失的彩霞;

  人,为什么要追逐神秘,耽于彩霞?

  殊不知眼前的才是为你所有,

  与你独享,那空中的楼阁,

  画里的娇容,

  以及化学成品中的果食,

  毕竟只是迷梦时的茫然幻影!

  11

  佛陀只是一个慈悲的人,

  具有全知的觉悟问题能力,

  同时更有处理任何问题的方法;

  因此,佛陀在梵语中的意义,

  是一种自觉觉他,达到彻底觉悟的,

  具有无上智慧的,

  而且有着圆满行为的济世尊者。

  12

  改头换面,只是出家的样子,

  脱胎换骨,才是荷担如来家业的释子;

  而学佛,正是释子们循行佛陀的道路;

  于行覆的过程中,

  选择可以认取自己的本来面目;

  因此,家教要彻底,学佛当识面目,

  绝不是「一切随缘」而已!

  13

  探讨宇宙人生的究竟,

  不是在于「造」的困惑,

  而是在于「成」的解答;

  因此,世间的问题,

  虽然具有它的答案;

  但答案中仍然具有问题;

  于是,问题发生答案,

  答案发生问题,

  都不能算是究竟;

  必须在两者中深入探讨它的过程,

  才能弄清问题与答案。

  14

  两眼直往外看,

  似乎很能看清楚别人的是是非非,

  甚而至还能代替别人拿个主意;

  可是,待到事发当头,

  却往往手忙脚乱!

  事实上,

  当你看清了些什么的时候;

  设身处地,

  想一想,

  你会怎样!?

  又能怎样!?

  15

  对待拳头大的,横蛮权势的,

  人们往往甘心忍其辱,

  不敢挺身而出:

  相反,

  多少人往往理直气壮的会以言语去压制那些受委曲的,

  告诉他:「吃亏就是占便宜!忍着点吧!

  何必认真呢?

  让别人去对付他!」

  就这样,

  无形中在给予恶人以鼓励!

  16

  因如鸡卵,缘如鸡母,因缘和合,

  卵成鸡,鸡生卵;

  无始以来,循环不息。

  若欲分别,暂取时空,立一单元;

  现前生灭,一个循环。

  如此类推,得知过去,

  比量未来;综合三世,以至无始。

  然而,毕竟无始是什么?

  本广告云:日阳月阴,不是翻跟斗;

  太虚地实,在在取时空。

  17

  鸡与蛋的关系是一种「法」的现象,

  犹若种子与果实的关系;

  千万不要在彼此之间寻找其最初是什么?

  因为「法」的最初与最后,

  只是一种因的组合,果的显现;

  如果没有过程的变化,

  即使钻破了脑袋,

  仍然只能局限于循环现象的分辨;

  永远不能达到事理成就的认识。

  18

  智慧的形成,来自各种经验与知识;

  可是,经验与知识并不等于智慧;

  因为,智慧是从经验与知识中撷取适应需要的一种完美的表现;

  也就是说,

  经验与知识的成份,

  其中有正反两面的内容,

  甚至更加复杂的成份。

  19

  挑一担,莫作一头轻,一头重;

  所谓理智与情感,

  经常保持平衡。

  但是,禅的国度里,

  最忌讳的也正是这般情形;

  因为,禅欲疑,疑欲破,破在思,思在活;

  所谓蝇头撞玻璃,

  在寻找如何出得!

  出得了!

  疑了,思了,可以悟了!

  20

  抑制自己,并不是修养工夫;

  自在洒脱,才是人类中无上的智慧结晶;

  所以,古德们告诫后学,

  要看破,要放下,方得自在!

  然而,该如何才能看破?放下?

  那就是于事理之变化,

  保有一份自在洒脱,

  然而,又如何才能做到自在洒脱?

  大德!如果你能感悟云之与风,

  那么,你即能透得些什么?

  21

  对他人的了解,

  有时亲眼所见,

  亲耳所闻也不一定可靠;

  何况是藉听闻的间接尺衡量一个人!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

  时间才是最好的也最是可靠的试金石!

  如果是在并不受损的日子里与之相处的话。

  22

  人人具足四根,

  有眼的不一定看得清楚;

  有耳的,不一定听得分明;

  有鼻的,闻香妣鼻臭各存好恶;

  有舌的,酸、甜、苦、辣、咸觉各异;

  唯一的共同点,

  都是依附在同一具臭皮囊上,

  任听思想的摆布,我意识的作弄。

  23

  什么才是真正的我?

  那些一有机会就欲抓的,

  那些一味自私又吝啬的,

  那些自我意识最强的,

  那些昼夜迷于命运与梦幻的,

  那些似有天才却又愚的等等;

  在世俗,似都是我,

  而在世间,

  唯有以人为前题的忘我者,

  才是一个完善的真正的我!

  24

  烦恼的众生,

  形成了这个零乱的世界,

  无论是空中飞的,陆上走的,

  水里游的;谁想拥有这个世界?

  或者说为其创造的!

  为何编制如许的麻烦!?

  但是,这个世界的生存者,

  如果欲想延续,

  必须仰赖一个自主的我,

  而自主的我的展现,

  必须依着正当的途径,

  运用思想,发挥智慧!

  25

  楞严经说:「若无我者,逢物不生」。

  凡夫众生行旅于无明烦恼中而失去自在,

  只为生命与生活的际遇过程,

  一直为「物相」所转而误认理所当然,

  毛病便是出在「执我」之上;

  因此,一切物相之所以会生起作用,

  怎能不是源之于「有我」的关系而承受迷惑的呢!

  26

  迷于物相,惑于苦境,

  而生起贪瞋痴慢邪见之时,

  那正是假我显现之际,

  亦即是分别意识的抬头;

  然而,于此分别意识抬头;

  然而,于此分别意识中,

  进而观察分别的来去,

  认识分别的功过,

  照见分别的最初和最后,

  则真我必然显露!

  不过,真我的显露,

\

  千万不要认定即是道的成就;

  因为,那仅仅只是睡梦时的一次觉醒罢了!

  27

  人,一开始就走向误会,

  自幼而至成长,

  一直不断地在制造误会;

  于漫长的人生过程中,

  为误会而困扰,

  沦入众流汇成的的游涡转。

  而后,年老了,

  生命所剩无几时,

  如迷梦中突然清醒,

  拚出全力,脱出游涡,

  再把繁复的误会,

  一点一滴,

  小心翼翼的去解开;

  这,是否就是自找麻烦,

  自作自受呢!

  28

  有口不辩,

  委屈求全的受害者,

  往往于过程表现中不为人所谅解,

  而其结果却是顶天立地的大英豪;

  相反,尽找理由,

  唯恐受屈的辩护者,

  他(她)的潜意识里,

  充塞了完全的自我,

  而其结果,

  往往是最不如意的人

  29

  兴趣,是行程中的动力;

  热忱,是行程中的资粮;

  理想,是行程中的方向;

  兴趣加热忱加理想,

  才能完成佛法中的一个「愿」字。

  有了愿,才有道路,才有目标,

  才能达到究竟的生命的真、善、美的境地。

  30

  意念,是禅的内容,

  思想的缘起,

  当意念生灭之时,

  抓住某一剎那的变化;

  于剎那中,完成分析,

  研究,认识,可谓止于一念之中了;

  然后,深入的察觉,

  冷静的反照,那么,

  禅法中有了内容,

  同时那也完成了串串的思想;

  于是,有了可疑的事,

  纔能运用思想的能而产生智慧的功,

  最后成熟觉悟的果!

  31

  佛菩萨的大慈悲,

  是助人由迷转觉,

  不是一般的妇人之仁;

  动辄表现妇仁的人,

  只是具备了一份不论是非,

  心软情脆的无知者;

  有时,

  甚至会横直不讲理,

  任性固执,

  必须待到出了纰漏,

  方始搥胸跺足地懊悔。

  32

  一个情感太丰富的人,

  往往最容易走极端,

  而过度理智的人,

  往往最容易行险路;

  究其原因,

  二者皆是「自我」意识太强;

  因此,唯有情感与理智能保持平衡的人,

  纔能表现冷静、沉稳、安如;

  如此,正合了佛法中的「戒定慧」三无漏学;

  如果,经常使自己的情感与理智能保持平衡,

  那末,此人便算是一位修心养性的行者了!

  33

  人类是问题的制造者,

  每一个人为了问题,

  生下来就在追求答案;

  像任何的知识与经验的教和学,

  以至食、衣、住、行、育、乐等的完成,

  无论是任何职业阶层的高低分别;

  但是,所有的结论,

  最后拥有的是解决不了的「为什么」!?

  34

  云飘飘,因风而动,

  风的动态,因云而显;

  风云会合,物相作用,

  风云离散,物相寂然;

  其实,

  森罗万有,原本因缘聚合,

  缘聚缘散,在在不离心识分别;

  执着成迷,喜舍则觉;

  所以,风幡之动,

  惠祖道:仁者心动!

  35

  人,无论是男人或女人,

  时刻都得记取:「你,不仅仅祇是一个男(女)人而已」!

  因为,在你每一个现前的未来,

  有多少事物等待着去承受和处理!

  你,时间容许你停留在任何一个时刻吗?!

  没有变化的你,

  去应对多变的人生,

  那么岂不是生存在一个白痴般的世界!?

  36

  船的航行,

  如果以机器代替划桨,

  必须具备购得机器的条件;

  否则,便只有勤劳不歇地运用自己的双手了!

  可惜,世人的流弊,

  却往往吝于「手」的利用,

  一味地奢望于「等有了钱」,的时刻;

  结果,毕生的大好时光,

  就这样消耗在「等」的虚妄之中!

  37

  一个献身宗教的工作者,

  其工作态度是平等互重,舍弃自我;

  弘传教化,

  只是告诉对方于人与事的认识,

  如何纔能完美人生;

  绝对没有些许权利的拥有,

  否则,便是以价值交换代价,

  根本谈不上义务二字!

  38

  德养兼具的圣贤中人,

  从来无害于人,

  纵然他人权加害;

  但是,圣贤中人是不受其害的!

  譬如无瑕疵的珠宝,

  任何污浊垢秽,

  怎也无法浸损;

  虽然,难免于浮表蒙上一些尘埃,

  但是,珠宝的本身,

  却永远是彻然净洁的!

  39

  所有一切事,一切理,一切法,

  无不是发生于一微尘者;

  即是一大世界之形成,

  亦不离于一微尘者。

  然而,微尘的形成,

  少不了湿,暖,动,硬,

  四大和合而有者;

  即使科学已臻太空时代,

  仍不外质碍,风动,火温,

  潮湿四大元素;

  可见微尘之说,

  仍属电子,质子,分子,原子,中子,核子等等,

  以至未发现的诸子之最!

  40

  学行者应该有的思想与观念:

  在家,是「看破一切」的时刻;

  出家,是「放下所有」的时刻;

  否则,出家了,

  仍在「看破中」过日子;

  那么,自度度人的时间距离,

  便会遭受无以弥补的损失,

  同时,步向解脱之道的机会,

  必然地减少太多太多!

  41

  强调自己就是否定他人,

  拥有谦虚就是储蓄财富;

  接受,原本就是增长知识经验的最好方法;

  同样,容忍的结果,

  正是修养心性的最好收获;

  因此,这个世界的人类,

  如果共同住于和平而且希冀安乐的话,

  必须大伙儿扬弃那份强调私欲的自我!

  42

  身口意于佛法中谓之三业,

  乃是起于造作之时;

  同样,清净三业,不离造作;

  可见,众生之业,

  缘于身口意无始以来的造作,

  其所造所者,

  必然是不离恶或善;

  学佛之道,清净三业,

  除了未来者不再造作,

  已成就者,

  面对面,认识它,了解它,

  然后入于绝对的无,

  行于绝对的觉!

  43

  人生际遇不同,

  有坦途,有坎坷,

  顺逆差别,谁为主宰?

  是为莫测之秘;

  众生果报之时有感受,

  果报未生之时难预料,

  后知后觉是众生,

  又有谁能事先觉!

  迷悟差别谁主宰?

  仍是生命之秘密;

  如此秘密何由起?

  如此秘密是什么?

  佛法之中谓之业!

  既非冥冥孰主宰,

  自作自受自主宰,

  一切完成于自造作,

  学佛之人体会迷,

  于人于事追求觉,

  由迷转觉是佛道,

  行是终了方知妙!

  44

  于学佛修行成就的阶位次第,

  如果以『成道』做为标的,

  则往往西方极乐世界,

  只是摆脱娑婆的众苦,

  迁移至另外一处国土,

  以净莲而托迹,

  经时空的培养,

  待花开见佛,

  成为极乐世界的众生,

  聆听阿弥陀佛说法,

  加以自己修行,

  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方始成就补处菩萨。

  45

  修,就是取正,

  正,是相对法中属于善的;

  养,就是维护,

  护,是完整的延续存在;

  修养,就是于理追究义谛,

  于事探讨真实,

  于物讲求得体,

  于心务期圆融;

  也就是心性上的究竟工夫,

  直达明心见性的境地!

  46

  生命的里程中,

  有意住于爱境,

  应该步入希望的道路;

  或者往于恨境,

  必定已入嫉妒的旅程;

  但,二者的中间,

  总少不了以傻劲做为支柱!

  肯定地说:爱与恨的桥梁,

  原本就是一个「妒」字;

  而妒的支柱,

  总离不开一个「傻」字。

  47

  知,是觉的基础;

  识,是悟的因素;

  知,必须了解真谛才成识;

  觉,必须突破局限才成悟。

  可见知要建立起识方能觉,

  而觉必欲达到悟方算圆满;

  故知识觉悟,

  乃是并一贯通达而随缘增上的智慧之果。

  48

  人有本觉之能,

  烦恼生起的时候,

  如果懂得使其转变,

  完成菩提道果,

  千万不要以为修行已经到了尽头;

  因为,那只是将生灭的现象,

  进入真如的境界!

  其后,尚有佛法中的究竟,

  直达无上正等而增上至极端妙觉之胜境;

  纔算是圆满寂静,无有生灭的涅槃世界!

  一个虔诚修学佛法的行者,

  在男性,不要只是保有一个男性的能力与权利,

  应该担负起神圣的责任与义务;

  务期达到热忱的奉献自己,

  以之为荣耀的修养德行;

  在女性,更不可看轻自己,

  或者是怨天尤人,

  同样,应该追求理想,

  拥有与男性竞争的志气。

  49

  50

  51

  佛法中的修行,

  其关键在于五蕴中的行蕴;

  当色尘成境,生起感受,

  常人往往不想即行;

  而修行者,则以静虑而后行,

  使行的间隔加大,

  或者说:

  于行之前,住于不行的空间,

  使得行为之后,

  完成圆满的结果。

  52

  人一双手,生来就是工作者,

  多少人却不愿用来扫地,

  除草,做家务;

  以为那样作,

  是一种羞辱,一种委屈!

  可是,忘了一件事,

  当一双手受了伤,

  或者是失去了的时候,

  却可以发誓永远也不辜负它!

  53

  痴迷的动力是以爱为能源,

  爱的因子排列是依好恶的偏激所至;

  如果,于好恶中能够不生偏激,

  那末,爱的因子排列则可以完成轨迹;

  如是,能源的效用,

  便很容易突破痴迷的变成多用途的动力效益。

  54

  咆哮专横的是土匪,

  左右逢源的是小人;

  装模作样的是仕绅,

  一步一趋的是奴才;

  低声小气的是叫化子,

  厚道坦诚的是大傻瓜。

  世界上,到处都有士匪和小人;

  也有许许多多的仕绅和奴才;

  就是不容易见到叫化子,

  尤其是谁也不肯做大傻瓜!

  55

  当你尚未肯定自己以前,

  应该刻意底去发现自己;

  当然,过程一定很苦,

  不过,等你真正发现了自己,

  紧接着你就会积极的去建立理想;

  然后,纔有机会为目标而奋鬪,

  发扬自己生命的光辉──

  这,正是学佛行者「愿」的行相和法义。

  56

  叶绿源自冬寒的容忍,

  花艳源自春暖的修饰,

  菓熟源自夏暑的考验,

  循环的间歇,

  是承受不了秋天的萧瑟;

  如果,有心期盼叶绿,花艳,菓熟的话,

  那末,就必须学着容忍,

  勤于修饰,经得起考验;

  不过,千万记住,

  人生的旅程,最难挨的时刻,

  是那间歇性的萧瑟。

  57

  舍感性而取理性的生命,结果是苦多乐少;

  舍理性而取感性的生命,

  结果是完全的私欲满足,

  说不上或苦或乐;

  甚至,给予他人的是纯粹的无情之击;

  因此,涉及苦乐之道,

  必须是感性与理性的衡量,

  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快乐,

  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上。

  58

  老年人守着阳光,是因为感到回忆的温暖;

  中年人守着阳光,是因为拥有事业的满足;

  青年人守着阳光,是因为满腔希望的陶醉;

  少年人守着阳光,是因为未来理想的编制;

  童稚守着阳光,是因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59

  冷静,必须像一个有修养的球员,

  当球赛行将结束,双方打成平手,

  而有机会获得罚球权的时候;

  他必须保持冷静,

  将观众的嘘声或欢呼,

  把教练叮咛或鼓励,

  甚而至自己的激动,

  都得冷静下来,

  全神贯注于篮球与篮圈之间。

  60

  集起为心,来自点点滴滴的造作;

  思量为意,源于念念生灭的循环;

  了别为识,不外自我强调的表现。

  如果,心不造作,意不思量,识不了别,

  则无异形同木石;

  因此,佛法中提出破偏立正的道理,

  便是帮助众生,如何转迷惑而成觉悟,

  突破凡情世解,成为看的透,认的真,

  入达完全自在的境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注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