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注音网

习气,性德,解脱门(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发布时间:2023-03-21 17:03:01作者:金刚经注音网

  习气,性德,解脱门(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前言 先从法执谈起

  尚未正式解释这卷经文的法义之前,我想把「法执」的定义,以及如何产生法执的过程,重新做个陈述。

  法执从何而起?无人知道,但是我们可先从自己周遭的生活环境中感受。譬如当你与大众相处时,是否觉得有某些人很讨你喜欢,而某些人却惹你厌?这就是法执。又譬如现在学佛了,你也会发现和某部经及某位善知识比较相应或不相应,像这些都是法执。

\

  法执,来自于我们对事物的表达部分做了分别。每个人对于自己生活周遭的一切事物,感受度应该是最真实的。但是,由于每人对生命认知的不同,故感受度也有深浅程度的差异。也许我们透过正法行,启发对人生另一层面的认知,但是这不是真正的法菩提心,所谓菩提心是指对生命存在的一种感受力。善根较猛利者对生命的感受度较强;然而,一些善根较弱者,无法感受到内心深处这种具体存在的东西,所以只好用一些符号和概念,加强他对这种东西的认识,那么这种符号和概念就形成了一个人的法执。也许各位对于我这样的描述,还是搞不懂法执究竟为何,我再举一些例子作说明:

  一、譬如在开会的场合,有些人很想站起来发表一些言论,却迟迟不敢开口,深恐被别人看笑话。可想而知,这时他内心里一定有好多种语言符号在互相挣扎。假如这时突然有人请他上来讲话,他一定会毫无头绪地乱讲一通,因为他的思惟理路有一半早已在脑海里溜出去了。像这种行为语言本身有一种符号指挥着它,但是他自己的意识却感受不到。

  二、譬如佛教以「莲花」表达内心清净的一种意境,像这种语言概念由来已久。以一位学佛者而言,对莲花当然不陌生,但是对一个外国人来说,它只不过是一种花而已,根本体会不出其中的微妙处。所以法执是一种「对语言概念的执着」,而且这种执着会因各人生活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假如每人都能破除这种意识形态的执着,很快就能进入菩提道的修行!

  一  干闼婆王众——反省!便长出智慧苗

  复次,持国干闼婆王,得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树光干闼婆王,得普见一切功德庄严解脱门;凈目干闼婆王,得永断一切众生忧苦出生欢喜藏解脱门;华冠干闼婆王,得永断一切众生邪见惑解脱门;喜步普音干闼婆王,得如云广布普荫泽一切众生解脱门;乐摇动美目干闼婆王,得现广大妙好身令一切获安乐解脱门;妙音师子幢干闼婆王,得普散十方一切大名称宝解脱门;普放宝光明干闼婆王,得现一切大欢喜光明清净身解脱门;金刚树华幢干闼婆王,得普滋荣一切树令见者欢喜解脱门;普现庄严干闼婆王,得善入一切佛境界与众生安乐解脱门。

  「复次,持国干闼婆王,得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干闼婆王的「亁」,读音为ㄍㄢ,是天帝的侍者。在天龙八部中,与其它护法神皆同为护国护民的正神。

  为何在《华严经》中,我们从未见过恶神(即使让听闻者毛骨悚然的夜叉,竟然也是正神)呢?因为「华严」是一乘教,所阐述的是法界体性,其乃一种圆融的状态,在这当中没有分裂与对立,当然就没有好与坏的区别。

  虽然由眼前的现象界来看,一切万物皆有好坏的不平等差别,但是这些都是由于凡夫的分别心所致。在人人皆有佛性的大原则下,更没有所谓的好人与坏人。举凡世间人也不过是一种示现罢了,况且坏人与好人一样都在法界内。所以,佛法是由究竟点看过来,不是只看眼前的这一小片段的现象界而已。如果我们执着于眼前部分时空的现象界,当然有善恶的区别,然而,当我们放大心量,宏观整个法界体性时,根本没有善恶的分别。此为华严教法中,一个很重要的认知。

  「得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是持国干闼婆王的解脱门。「自在方便」四字,其实是内心境界的一种感受,并非外面还有一个自在方便可得。语言文字只是一种符号,我们以这些符号,作为思惟的引导及标准。所以,只要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在方便为何,你用任何其它的语言符号表达都无所谓。譬如「明心见性」也是一种语言符号,它能引导我们感受生命本质的真实义。换句话书,经文中的语言文字只是一种媒介,我们必须透过这些媒介进而悟入佛陀的心境,这才是学佛的最主要目标。

  同样地,「摄一切众生」也是一种语言符号。一般人以为「摄众生」,就是把众生通通拉拢过来,其实不然,有时反而要施以欲擒故纵。明知众生难调难伏,就先随顺他而不必强求。譬如我们在接引众生时,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即众生很喜欢拿别处道场的优点,与我们的道场相比较。这时我们只好先舍弃他,同时鼓励他去别的道场精进。只要他肯精进,必然会发现哪个道场才是正知正见的道场,这时他若想再回来,我们更应该接纳他才是。

  对众生慈悲,不一定只有好言相劝,有时适度的责备也是一种法门,但是在责备当中我们必须不失正念,同时更应该适时伸出援手。换句话说,只要能让众生有所觉悟,用什么方法摄受皆可。

  「树光干闼婆王,得普见一切功德庄严解脱门。」「普见」从文字上解释,指「无所不见」;但是这里所讲的普见,是指「对一切功德全面地感受」之义。何谓「功德」呢?对生命存在的体验,即是功德。那么,生命的存在到底在哪里呢?它存在于六根接触六尘的境界中。

  由于我们对整个境界的摄受力不够,所以当根尘相接时,我们会不以为意。换句话说,我们的六根门头全部被遮掉了,虽然眼睛是看到了色尘,内心却没有看到。这种对生命的感受是发自于内心,因此,我们常说要透过「慧眼」来看外面的一切境界,这部分所指的就是内心。内心不是肉团心,而是指法身慧命,而内心对生命存在的感受力就是功德。

  现在我们对法身慧命的认知不够,所以无法感受生命存在的本质是什么。修行就是为了培养法身慧命的成长,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一般的事修上,要借着事修(譬如打坐、参禅、念佛……等等正法行)的训练,转入对生命的体验。在用心投入的过程中,自然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指引你继续前进。此时这股生命的洪流会一直涌现,而且永不停止,这就是功德。

  「凈目干闼婆王,得永断一切众生忧苦,出生欢喜藏解脱门。」「永断一切众生忧苦」的意思,并不是要我们断除外面一切众生忧苦。因为外面一切众生认为忧苦的事,你未必也同样如此认为。

  每个人对「忧苦」的认知和定义皆不同,就以小时候在乡下看到的那些拾荒者来讲,他们所忧苦的并非贫穷的生活,而是如何被人鞭打才不会痛。因为这些拾荒者往往趁人不注意时,偷走人家还有用处的东西,如果不慎被抓到,一定会被物主鞭打,所以他们就在自己的手肘和小腿上绑上厚厚的布条,然后再穿上衣服,以防万一被抓到后,就这两处被鞭打而不至于疼痛难当。这是他们的忧苦,但是你根本不会有。

  又譬如百货公司换季大甩卖时,有些人为了捡些便宜货,一窝蜂地大买进,回家试穿后才发现这件不合身,那件也有瑕疵,结果是花钱受气。想这些都是众生的忧苦,我们应如何「永断」呢?所以,从众生相来看,这些烦恼忧苦是无尽的。如何借着一切众生忧苦的外相,历练自己的心性,让心境达到圆融和谐的地步?这才是最重要的。

  每一位众生为何认为自己的忧苦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呢?此即法执的主要原因。以修行者来讲,他们没有这个法执,所以认为一切忧苦只不过如梦幻泡影而已。假如我们也能有这种认知,一切众生的忧苦就永断了。

  「华冠干闼婆王,得永断一切众生邪见惑解脱门。」「邪见惑」的定义,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追求知识时没有追求到底,在一半就停住了,并且还起了疑惑,这就叫作「邪见惑」。追求知识应如何究竟呢?要让它回归到我们的生命洪流里,才叫作究竟。譬如家中的打火机坏掉了,在修理的过程中,能否感觉到这是生命的一种脉动?这件事怎么做都无关紧要,也不在于知识的本身,更不在于修好或修不好;而是透过修理的过程,我们能否感受到这个知识与我们的生命相衔接?

  各位有没有想过,修理打火机也是一个修行法门?所以对知识追求的本身,假如从世间法的立场来看,它所达到的目标对修行人来讲只有一半而已,套以《法华经》的用语,这叫作「化城」。外国人研究自然科学,最后都会导入对生命的追求上面,换言之,一个未学佛的人,都懂得这一种追求方法,更何况是学佛者,要不要像这样来追求知识呢?但是现在学佛人学到最后都跑去做法会了,他们认为这样才是了生死,你说愚痴不?所以邪见惑在哪里?你应该看得出来。若你能如此了解的话,这叫全方位的观察。

  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达,为何学佛的关键在于力行与体验,而不是用说的。唯有力行与体验才会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是一件多么值得珍惜的事情。现在各位感受不到,反正每天都这样周而复始地起床、睡觉,一点也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贵;但是,等到真正体会到生命存在之时,你不然会分分秒秒地掌握它。现在就是因为没有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感,所以你一直纵容它,丧失了它,这是非常可惜的事。

  「喜步普音干闼婆王,得如云广布,普荫泽一切众生解脱门。」这「普」字是相对于「一切众生」来讲的。「如云广布」和「自在方便」一样,都是内心境界的一种感受,只是语言文字不同罢了。假如我们也同样用这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境界,可能不太贴切,因为我们没有这种亲身感受。倘若你感受到生命的本质与存在,你所讲出来的话必定句句感人,反之,若是没有感受,就把这种语言文字(尤其是《华严经》里的文辞)念一遍给人听,他们会觉得好肉麻!为什么?因为那不是你对生命的感受。所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咬文嚼字,而是在内心的感受。

  「普荫泽」的「荫泽」是饶益一切众生之义。如何荫泽呢?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譬如说父母教育子女就是荫泽子女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夫妻两人教育子女的方法一定不一样。但是能否说太太或先生的教法不对?其实两人都疼子女,只是疼的方法不同,所以荫泽的方法也就相异。

  同样地,我们在精进用功时,所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与照顾也不一样。假使不信,可以立即一同结界,一星期后,大家都会发现每人所感受到的菩萨加持力完全不同:有的可能很累,有的很高兴,有的产生很多瑞相,有的会惨兮兮。但是不要以为别人高兴,你也要很高兴;更不必担心别人的境界很殊胜,自己的情况为何这么糟糕?情况糟糕必有其因缘,瑞相现前亦自有其殊胜因缘。以成就的终极目标来讲,坏的境界倒不见得比瑞相的境界来得差,因为佛、菩萨会让你对预期目标产生一种干扰,而那种干扰才是真正的瑞相。何以见得?因为他们正在破除你的我执跟法执!这不就是最佳状况吗?修行本来就是要破除我们的各种意识形态,可偏偏我们无法领悟。

  「乐摇动美目干闼婆王,得现广大妙好身,令一切获安乐解脱门。」「乐摇动」指敏锐、灵活之义,「美目」所指的就是观察力,故此干闼婆王有敏锐、灵活的观察力。「现广大妙好身」,其实每人都有这个能力现广大妙好身,只可惜我们没有接受过训练,所以无法得以显现。现在教大家一个简单的训练方法:

  从每天关上家门要出去的那一刻,开始观想着步步脚踩莲花,一步步地踩出来,每步都想着踏在莲花上,莲步轻移地慢慢走,并把心安住在当下。刚开始时先训练脚步,等到脚步观想成功了,再来观想手部。当你的手部摆动之时,要很自然、自在,如〈普贤十大愿王〉里所言:「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手的摆动要如同「日月不住空」般自在。头部也是一样,不必刻意,自然地摆正,轻松自在而没有沾染。你当下的这种状况,就是在显现妙好身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法门。这种修行法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训练成功,必须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感受其中的奥妙。其实任何修行法门皆如此,需有恒常心。

  「现广大妙好身」是为了令一切众生获得安乐,既然如此,当然包括自己在内也要获得安乐。所以,现广大妙好身,简单说来有两个条件:一是身相威仪,一是内心清净。若内心有很多的意识形态,就不可能现广大妙好身。譬如当我们与人对话时,你发现到对方一直讲自己所要说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心根本不清净。若我们与人谈话时,对方在对答上十分相应,就可以知道他的内心没有杂念,我们可以从当下看得很清楚。所以,内心的情况会影响外面。若与人谈话时,对方的身相威仪不够庄严,对听的人而言也是一种不安乐。相同地,我们和别人谈话时也要专心、留意。

  「妙音师子幢干闼婆王,得普散十方一切大名称宝解脱门。」从名字上可看出「师子幢」的含意,指这位干闼婆王很会转*轮,而「妙音」则是指他善于表达。「普散十方」是指能向外完全展现之义。而「一切大名称宝」呢?《华严经》中很多菩萨的名字都有「名称」两字,无论将之解释成名字或圣号都无所谓。这里最主要的是讲他们的性德,如「妙音师子幢」就是一种性德,并非有个人的名字叫作「妙音师子幢」;而「名称宝」也是一种性德。「普散十方」就是把「大名称宝」这种性德向十方散播出去。

  所谓的「大名称宝」,这种性德的含意又是什么呢?先举一个例子,「花」是植物在生命能量最饱和时的一种展现,所以开花是植物生命中最美的时刻。我们常用花形容我们的生命,意思就是要我们的生命开花!不管是谁,也无论年龄大小,都要让我们的生命开花!亦即让我们的生命能量充分累积起来!因此,就产生了「生命开花」这样一个词汇。而「生命开花」的含意为何?我们反而感受不到了!所以到最后变成像鹦鹉学人讲话一样,重复地使用这词汇,本身的实际内容却丧失了,这种情况叫法执。

  所谓「生命开花」,象征我们生命的一种巅峰状态。我们必须感受那种状态,而非执着语言文字。尤其现代信息太发达,我们往往在文字上面转来转去。现在能否透过这些信息,导入到我们的生命领域里?这是最重要的事,否则我们只有「名称」,而没有得到「名称宝」」。

  「名称」是形象,「宝」即生命的本质,故「名称宝」才是真正的宝质。如同当一个法门修到见性就叫「宝树」,而每一法门都能修到见性时就是「宝树行列」。故「名称宝」意指名称的本体,亦即名称所代表的本质。

  「普放宝光明干闼婆王,得现一切大欢喜光明清净身解脱门。」每个人对「一切大欢喜」的感受不一样。一般人对于欢喜的感受带有一种善恶的分别心,譬如说帮助别人之后好欢喜,或者功课做完之后好高兴,这是行善所产生的欢喜。也有人在造恶之后产生欢喜,入赌博、签大家乐赢钱了,或是吸食安非他命之后也会觉得欢喜;但是这个欢喜是不正确的。这里所讲的「大欢喜」,是指对生命的真实存在有所感受之后所产生的,这部分就已经抛开善恶二者的对立。

  「光明清净身」的「身」是指本体。本来我们的本体是清净光明的,但是现在被无明暗障所污染,所以变得残缺不全,唯有在恢复清净光明身之后,才能产生大欢喜。

  「金刚树华幢干闼婆王,得普滋荣一切树,令见者欢喜解脱门。」「普滋荣一切树」的「树」有修行之义。现在我们学佛修行有一种状况,就是经常发现自己有散乱心,想要用功却又有种使不着力的感觉。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使不着力时,该怎么办呢?」当你开始寻求解决这无力感的方法,而又能克服散乱心时,这就叫作「普滋荣」了。

  假如各位对修行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建议各位最好先看传记。读完一本传记之后,会激发你的向道心;一旦你的向道心被激发起后,你就会再往前冲刺,便可冲破现在的障碍了。另外的方法就是去找学长,因为他们曾经用功过一段时间,心中的波动度较小,可以与他们探讨,建立信心后,再突破。若觉得不好意思,可以找师父,请善知识来「普滋荣」一番。「滋荣」的方式很多,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坚定你对道的信心。

  「普现庄严干闼婆王,得善入一切佛境界与众生安乐解脱门。」「佛」是觉悟,「善入一切佛境界」的意思就是善于进入任何觉悟境界。想要善入一切佛境界,必须有根本法门。譬如在第二卷经文中与各位所谈的「对立」与「圆融统一」的观念,就是一种根本法门。你要在心中把这根本法门建立起来,凡是遇到任何境界都能转化到不对立,那么你就成功了。若这一法门成功,你在任何境界里都能使用这一法,直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就能说是真正的「善入佛境界」。因为那时候既无我也无法,人法双泯,而进入解脱门,此时回过头来教化众生才能事事无碍,亦得以「与众生安乐」。所以,要进入佛境界其实不难,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掌握到根本法门。

  尔时,持国干闼婆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干闼婆众,而说颂言:

  诸佛境界无量门   一切众生莫能入

  善逝如空性清净   普为世间开正道

  虽然诸佛法门广大无量无边,但是尚未找到自己的法门之前,诸佛的无量法门我们没有一门能进入,所以说:「一切众生莫能入。」

  假如学佛是为了成佛,就应该修习一佛乘的佛法,但是我们在解释时会产生一种矛盾的现象。一般说修菩萨因圆满后,就能成就佛果位,可是事实上从四圣位来看,修一佛乘才能成佛。

  若按华严的教法,佛教分为小、始、终、顿、圆五教。小乘教包括声闻、缘觉,大乘始教和大乘终教是属于菩萨乘的部分,顿教和圆教属于一佛乘的部分,而一佛乘是直接讲成佛的。所以在中国禅宗的修行法中,很少提到修六度万行和修四无量心的。也就是说,禅宗主张直接把心转过来就成佛了,所以禅宗有句话说:「一念不生即是佛。」

  既然成佛的境界有无量无边的法门,那我们该怎么修呢?这是一个关键。通常大家一看到「无量无边法门」就联想到六度万行,这种解释法就不对了。其实无论你用任何方法来成佛都可以,基本上没有限制。但关键在于必须转凡夫心为佛心——「转凡成圣」。而「转凡成圣」的关键又在哪儿呢?在于破法执;只要能破法执,当下就能成佛。所以,你必须先对法执有所认识,否则很难破除。

  从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譬如男女聚在一起时,有些女生就喜欢让男生请客,并认为是理所当然。其实这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法执。在生活中像这一类先入为主的观念,通通属于法执。为何法执难以破除呢?因为我们都有一厢情愿(先入为主)的观念,在此观念下所做的推理会产生错误。虽然就推理的逻辑上来看并没有错,但是经过推理后所产生的答案却是错的,这叫作「一厢情愿推理的谬误」。因此,想在法执上有所突破,必须从事相上一点一滴地慢慢解析,久而久之,我们的行为就会改变。其实要悟得基本的道理不难,但是要把自己完全改变过来,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行事修。所以一定要有修行的功夫,否则永远无法进入佛的境界。

  「善逝如空性清净」,在此处不使用「佛」、「世尊」这两个名词,而使用了「善逝」,但意义相同。「善逝」乃相对于「如来」而讲,「如来」是「无所来亦无所去」,而「善逝」的「逝」则是「去」,为「来无影去无踪」之义。不管是用「如来」或「善逝」,总之,「善逝如空性清净」意指佛仿若虚空,他的本质是清净的。这里讲「性清净」是指本来面目的部分,而「普为世间开正道」,这句话中的「正道」是指对「性清净」的了知与方法。这是持国干闼婆王为利益众生故,从佛的境界中来开示此清净法门。

  如来一一毛孔中   功德大海皆充满

  一切世间咸利乐   此树光王所能见

  「如来」与「善逝」相同,讲的都是自性,自性是无边际的。从无限中取一毛孔,而每一毛孔都充满了功德大海,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必须去感受。「功德大海」是什么?为何能充满在自性最微小单位的「毛孔」中?「功德大海」是指本质的部分。虽然自性的一毛孔只是一点点的小部分,但是这一点点的小部分却是完全真实而不虚妄。既然是真实的,即使再小也能代表整个功德大海。如同玉,即使是碎玉也是玉,因为它已具备了玉的成分。同样地,在自性的一毛孔中,就已具备了功德大海。这是总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大家要深切地感受这个部分。

  「一切世间咸利乐」,意指一切世间都能因此功德大海而感受到利益与快乐。一个人修行成佛后,如何利益众生呢?我举个例子供参考:我们常说修行是因缘的重组,也就是除掉我们现有的不当因缘,然后加进好的因素。当我们将这些因缘组合到最佳状况而达到满分状态时,我们的功德大海就算完成了,这时自性就百分之百完全地显现出来。在我们还没修行时,因为心中有贪、瞋、痴,所以我们所展现出来的世间就是娑婆世界;然而在修行有所成就之后,因为我们的生命因素中具足戒、定、慧,所以那时展现出来的境界就是戒、定、慧具足的极乐世界了。

  因此,当一个人有成就之后,如何利益众生呢?其实也不必有特别的作为。因为当你的成就到达某个程度,自然而然就会感染出去。就像一缸水,不管里面干净或是肮脏,只要我们一直加入干净的水,这缸水就会更干净。倘若所加进去的水是污水,那么这一缸水的质量一定会下降。同样地,我们的生命质量是在总体平均值的上面还是下面呢?若生命质量在总体平均值以下,就属于凡夫;生命质量在总体平均值以上,就是成就者。现在我们把凡夫的因素转变为成就者的因素,再将这些好的因素放入我们的生命组合中,我们的生命组合一定会更为美好。

  世间广大忧苦海    佛能消竭悉无余

  如来慈愍多方便    凈目于此能深解

  为何这世间的忧苦海如此广大?因这世间的一切皆为对立,故大量的忧愁和痛苦便普遍存在。由于佛没有对立的心态,故能将这些忧苦通通消除。

  举个例子,我们为何拜佛呢?也许大家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拜佛的原因在于我们有对立性,所以现在要把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去除,转变成以佛为中心来拜佛。而佛之所以成佛,就是因为他会恒顺众生,且将众生都视为佛。我们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为我们无法视众生皆为佛,这是凡夫众生迷惑颠倒的地方。因为佛没有对立而且圆融,所以能消除世间一切忧苦。

  「如来慈愍多方便」,指佛在圆融不对立的情况下,以种种方便来引导众生。但众生能否因此得成就,那是另外一回事,因为众生有其本身的业力及因缘。佛以种种方便引导众生,如同阳光普照大地般,可是有些人偏偏不喜欢阳光,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福德因缘。故云:「佛不度无缘之人。」等到因缘成熟了,所有众生也都会通通度尽。这里的「多」是穷尽之义。

  十方剎海无有边   佛以智光咸照耀

  普使涤除邪恶见    此树华王所入门

  十方剎海虽无有边际,佛觉悟的智慧光却能普照而无遗漏。我们若想觉悟,须以智为先导,唯有运用智慧,才能使一切众生涤除邪恶见,重获光明。

  佛于往昔无量劫   修习大慈方便行

  一切世间咸慰安   此道普音能悟入

  佛于往昔无量劫以来,修习大慈方便行,为的是给予众生利益安乐。前偈的「十方剎海无有边」是指空间,现在讲「往昔无量劫」是指时间。如果从空间来讲,佛觉悟的智慧光明能消除一切众生的邪见恶见;而就时间来讲,即是用大慈方便行,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修行的关键处,只要捉住根本法门,在任何时空皆能运用自如。所以师父一直希望大家能建立起自己的「心灵方程式」,原因即在此。

  「心灵方程式」一定要自己建立,尤其是生长在这一时代的人,是处在危机也是转机当中。因为过去所受的社会教育教导我们完全依赖它,它给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然而,现在于此危机的前提下,有个好转机,那就是社会更开放了,大家已经开始接触到更活泼的思惟领域。所以希望各位赶快把握此良机,自我训练独立起行,不要再依赖某种意识形态了。

  建立「心灵方程式」,每人的方法都不一样。譬如我们常提到「此是普贤行,此是普贤境」的修法,你能否从「此是普贤境」来建立起自己的心灵方程式?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能否将一切境界观想为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我们就从此处构思,并且要一直带着这疑情,哪一天因缘成熟了,就会从此处开悟。同样地,我们也可从「此是普贤行」来建立自己的心灵方程式,或者参「念佛是谁」亦可,更可从持诵「阿弥陀佛」的洪名下手。不管如何,一定要建立起自己的心灵方程式,而且这心灵方程式还不能向别人拷贝过来。唯有建立起自己的根本法门,才能在任何环境中洒脱自如。

  佛身清净皆乐见    能生世间无尽乐

  解脱因果次第成    美目于斯善开示

  「佛身」指觉悟的本体,它绝对清净,因为它于诸境界都不附加任何意识形态。一位修行者若能感受到觉悟本体的清净,便会很喜欢这种境界;反之,若是没有修行,就无法接受这种清净无染的状况。举个禅宗公案为例:有人问师父:「有没有极乐世界?」师父说有。「有没有天堂?」师父也说有。「有没有地狱?」师父仍说有。这个人觉得奇怪,他以前问过老和尚同样的问题,老和尚说:「什么都没有。」到底哪个人说的才对呢?于是他将此疑惑告诉师父,而师父说:「两个都对。」这个人实在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因为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为什么说两个都对呢?

  这就是即众生的意识形态,非要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框住不可。师父说两个都对,就是要破除这一种执着的意识形态。能够破除意识形态,才能称为清净。说「有」说「无」,两者都是执着,都是被污染而不得清净。所以对一位凡夫而言,无法体会什么才是没有意识形态的清净境界。而清净境界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因为语言文字本身便有障碍存在。假如你能感受此清净境界,就能乐见佛身了。

  「能生世间无尽乐」,意指若能感受「佛身清净」,就能享受到世间的无尽乐,这是世间最大的福报。而「解脱因果次第成」是指想了生脱死,必须先感受本体的清净境界。

  众生迷惑常流转   愚痴障盖极坚密

  如来为说广大法    师子幢王能演畅

  「众生迷惑常流转」的意思是指众生现在因为迷惑颠倒,而且一直处于对立的状态,对于清净的觉悟本体无法体会,所以一直流转在六道生死轮回中,无法出离。「愚痴障盖极坚密」的含意,则是指众生的无明暗障,最主要来自于愚痴。贪心与瞋心容易破除,愚痴则难以破灭。

  愚痴来自于我执与法执,它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例如前面所说的「一厢情愿推理的谬误」,无论怎么推理都是自己正确,所以愚痴是很难破除的。就像笨的人绝对不会说自己是笨蛋,因为他根本就已经迷惑而不懂得反省,这也是愚痴众生难教化之处。而当一个人开始懂得反省自己时,他的智慧苗就已经长出来了。倘若要使智慧圆满,则必须要有疑情。

  「如来为说广大法」的目的,是为了破除众生那极为坚密的愚痴障盖。若从自性的立场来看,愚痴还是可以破除的,只是我们现在不能穷尽而已。

  如来普现妙色身   无量差别等众生

  种种方便照世间    普放宝光如是见

  这四句所说的是,如来的色身与我们一般所见的人身不同,他能因应种种因缘做种种示现,所以如来的色身叫作「妙色身」。这妙色身遍一切处无所不在,且能因应众生,而有无量无边的差别方便,来普遍照耀一切世间。换句话说,众生有多少种,这妙色身就能示现多少种来利益众生。

  大智方便无量门   为群生普开阐

  入胜菩提真实行   此金刚幢善观察

  「大智」所指的是佛。佛有无量无边的方便门,是为了因应种种不同的众生而普遍地开示。「入胜菩提真实行」,所指的是进入最殊胜的觉悟真实之行。这四句偈乃云佛有无量的方便法门,为的就是引导众生进入菩提道。

  一刹那中百千劫   佛力能现无所动

  等以安乐施群生   此乐庄严之解脱

  我们在打坐当中经常有这种「一刹那中百千劫」的经验,当觉醒过来时,时间已在不知觉中度过好几个小时。而真正的禅定功夫有两种:一种是「止」,一种是「观」。所谓「止」的禅定功夫,通常在入定之后会止住妄念,所以时间虽然已经过了很久,可是自己感觉却只有一刹那而已。而所谓「观」的禅定功夫,是属于修「慧」的,换言之,入定之后觉得时间已经过了百千劫,可是出定后开水还是烫的呢!

  其实,时间也是虚妄不实的,但是我们却不以为然,总认为时间确确实实一分一秒地过去,怎会假呢?当然时间不是假的,在世间来说它也不是幻境,可是进入实相中,时间还是幻境。因为只要把妄念止住,在一刹那中百千劫就过去了。而「佛力能现无所动」,指这种觉悟的能力是很自然地展现,非一般人力所能操纵。

  二  鸠盘荼王众——其实,遇到障碍才是好事

  复次,增长鸠盘荼王,得灭一切冤害力解脱门;龙主鸠盘荼王,得修习无边行门海解脱门;庄严幢鸠盘荼王,得知一切众生心所乐解脱门;饶益行鸠盘荼王,得普成就清净大光明所作业解脱门;可怖畏鸠盘荼王,得开示一切众生安隐无畏道解脱门;妙庄严鸠盘荼王,得消竭一切众生爱欲海解脱门;高峰慧鸠盘荼王,得普现诸趣光明云解脱门;勇健臂鸠盘荼王,得普放光明灭如山重障解脱门;无边凈华眼鸠盘荼王,得开示不退转大悲藏解脱门;广大面鸠盘荼王,得普现诸趣流转身解脱门。

  「增长鸠盘荼王,得灭一切冤害力解脱门。」增长鸠盘荼王的解脱门是「得灭一切冤害力」。这里的「一切」指的是总体,不是部分。所以若要灭除冤害力的话,一定是全部消灭才能总体成就。

  常常有人谦虚地表示自己没有福报,或业障深重,而这种种谦虚如果把它当成既定的观念,就已经造成心灵上的伤害而无法成就。也有人觉得在红尘中难以成就,一定要跑到无人的山上修行;其实纵然你跑到玉山山顶,也仍然在烦恼海中,因为你把红尘中的烦恼都带到山上了。

  一个求道者尚未破无明前,是可以分分成就的,但此成就都在五十九分以下。当他十信满心、破一分无明之后,就算成道了。而一个成道者一定有其修行的下手处,像这句「灭一切冤害力」也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法门。从这个法门下手修行,只要这部分有成就,这解脱门就算全部成就了。

  「龙主鸠盘荼王,得修习无边行门海解脱门。」「修习无边行门海」,是龙主鸠盘荼王的解脱门。其实无论从任何法门中下手修行都可以,关键在于你一定要掌握住修行的根本源头。只要能掌握住法门的总源头,随时随地都能运用自如(例如掌握住「化二元对立为统一圆融」的总原则)。

  我们应如何修习「灭一切冤害力」的解脱法门呢?各位有没有体认到,我们之所以被「冤害力」所困扰,就是因为我们一直有对立的心态;倘若我们将对立的心态予以破除,转化成为圆融统一的健全心态,那么「一切冤害力」就会完全消失了。

  这「修习无边行门海」的法门也是一样,只要能掌握住根本源头,任何一个行门都这样地对照了解深入,很快就能完全贯通无边行门海。

  「庄严幢鸠盘荼王,得知一切众生心所乐解脱门。」「知一切众生心所乐」,是庄严幢鸠盘荼王的解脱门。一个人的心都令我们难以掌握了,更何况要去了解一切众生的心呢?那么我们应如何才能了知一切众生心?

  一切众生心有其共同的特性,就是分裂与对立。所以只要掌握这点,再从事相上面了解个别众生在何处产生分裂与对立,我们就能「得知一切众生心」了!譬如同样一朵花,有人觉得它很美,有人觉得它不美。当你询问:「为什么觉得很美呢?」对方回答:「因为它长得很圆满。」我们马上可以得知,此人是从圆满的观点来评断。另外有人觉得花不美的原因是:「听说白花比较香,有颜色的花不香。」此时我们便可了解到,此人对于花色及香气产生了对立性与分别性。当我们自众生的分别性与对立性上面契入,马上就能破解众生的根基。假若没有掌握住这个要领,我们就无法了解众生在何处产生对立,同时也会被眼前的境界搞得团团转。

  「饶益行鸠盘荼王,得普成就清净大光明所作业解脱门。」「普成就清净大光明所作业」,是饶益行鸠盘荼王的解脱门。这里的「普」字,有穷尽一切之义。想要穷尽一切法门必须有要领,就是要能掌握住法门的根本源头。例如,为何我们很难体认法执的存在?因为我们对法执的认知不够深入。若我们的感受性很敏锐,马上就能契入,然后就感觉自己已进入生命的洪流中,跟着生命的洪流漂流了!

  在生命的洪流中,不必作意翻滚求自我表现。只要我们能顺着生命的洪流走,就可以将自己这一瓢水变成无限;但是若我们违反了生命洪流,千灾百难就一定随之而来。

  若有人向我们诉苦,应不厌烦地注意倾听,他是否违背了生命洪流?违反了真理正法?通常一个人会诉苦是因为他的内心充满了非常尖锐明显的对立,否则他不会找人诉苦。一个修行人对这点看得很清楚,所以修行人很容易协助众生摆脱痛苦的煎熬。

  「可怖畏鸠盘荼王,得开示一切众生安隐无畏道解脱门。」这位鸠盘荼王的名字是「可怖畏」,但是他的解脱门却是「开示一切众生安隐无畏道」。「可怖畏」与「无畏道」之间的关系在哪儿呢?拥有邪知邪见就会令人觉得「可怖畏」,拥有正知正见才能步上「无畏道」。所以,此法门是向众生开示正知正见,令众生安隐无畏;当众生都步上无畏道,魔就会觉得怖畏了。因此,从文字表面上看起来,「可怖畏」与「无畏道」好像是对立的,其实还是一体。

  「妙庄严鸠盘荼王,得消竭一切众生爱欲海解脱门。」要消竭自己的爱欲海都不容易了,更何况是一切众生的爱欲海?但是,只要我们有修行,并且能抓住根本法门作为下手处的话,消竭爱欲海并非一件困难的事。

  「高峰慧鸠盘荼王,得普现诸趣光明云解脱门。」「普现」的「普」字有穷尽之义,「诸趣」是指六道众生。「光明」之后再加上「云」字,表示拥有智慧但不执着。云是没有目标地随缘变化,是那样地悠闲自在。假如我们人能像云一样任意遨游,而一点都不沾滞的话,一切痛苦就不会产生了。人类就是有太多的目的性,所以才有那么多的纷争和痛苦。「光明云」没有目的性,所以才能普照六道众生而无遗漏。

  「勇健臂鸠盘荼王,得普放光明,灭如山重障解脱门。」只要我们拥有智慧,哪怕你有像山那么重的业障都能消除殆尽。这是勇健臂鸠盘荼王的解脱门。

  「无边凈华眼鸠盘荼王,得开示不退转大悲藏解脱门。」「大悲藏」是指平等无碍而能穷尽的广大慈悲。想为众生开示法门,必须能够相应于众生的根器,否则不能说是大悲。譬如有些众生需要慈悲,你就给予慈悲;有些众生需要你当头棒喝才能醒悟过来,那么你就要显现忿怒金刚相了,这仍然算是慈悲。假如这个众生需要慈悲的关怀,你却对他棒喝,那就是伤害众生了。因此,开示法门,必须先观察众生的根器。

  「广大面鸠盘荼王,得普现诸趣流转身解脱门。」「诸趣」指六道众生,「流转」就是顺生死流。因为六道众生都有相续不断的相对立性意识形态,所以才流转不停,故相对立的意识形态正是令此身流转的根本,所以,在六道中不停流转所产生出来的相,就是「流转身」。假若你没有相对立的意识形态,表示已断除流转的因素,那你就出三界了。

  所以修学佛法想要有所成就,并让今生此身得到解脱,有两个方法:一是先破除对立的意识形态,没有了意识形态,相续心自然就停住了;二是先断相续心,对立的意识形态便不再起作用了。破除意识形态的方法,是消灭根本生死流的活水源头;而断相续心的修法,则有点类似筑水坝,把生死流的水挡住,使水不继续往下流,那么相续心就断了!空宗多半自断相续心下手,而性宗则比较偏向破除对立的意识形态,这是两种不同的修法。而性宗建立在空宗的基础上,换句话说,直接断生死的源头并不容易,如果先将相续心断除,等证得空性之后,源头自然会起无边的妙用。

  尔时,增长鸠盘荼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鸠盘荼众,而说颂言:

  成就忍力世导师   为物修行无量劫

  永离世间憍慢惑   是故其身最严凈

  「成就忍力世导师」的「世导师」是指佛。想要灭一切冤害力,需要以忍辱作为方便。但是从这个法门下手所成就的不一定是忍辱波罗蜜。

  「为物修行无量劫」的「物」,包括一切有情与无情众生。

  「永离世间憍慢惑」,意指佛修行无量劫,为的就是令这些众生离开世间的傲慢与我慢。

  「是故其身最严凈」,佛累劫修行忍辱波罗蜜,所以佛身最严凈。因此,若想令身相严凈,忍辱波罗蜜是最好的修行法。但是,忍不是含恨,若起了瞋心就是含恨,没有起瞋恨心才是忍。

  佛昔普修诸行海   教化十方无量众

  种种方便利群生   此解脱门龙主得

  此偈的意思是指佛往昔修种种法门,为的是教化十方无量众生。世尊能以种种善巧方便利益众生,而龙主鸠盘荼王已经证得这个解脱门。

  佛以大智救众生   莫不明了知其心

  种种自在而调伏   严幢见此生欢喜

  想觉悟必须要有智慧,但是这种智慧假如不具善巧方便,那也只能称为根本智,不是大智。佛用大智慧救度众生,并且因应众生种种不同的根器,而以善巧方便来调伏众生。

  关于善巧方便的应用,有种种不同的变化。例如当我们发现众生将要做一件错误的事时,你不但要鼓励他做这不良的行为,还要让他做到彻底的程度;等到最后他自己都觉得这样做是错误的,你还要继续鼓励,让他对这件事产生厌倦,这样他以后再也不敢做这件事了,这也是一种方便。所以我们必须在可容许的范围内,让众生尝试一些危险,这样才是大慈大悲与真爱。

  佛在教化众生时,往往有很多地方需要众生去吃苦。所以各位在开始精进之后,说不定会出现种种障碍。其实遇到障碍才是好事,因为逆境才是真正让你成长法身慧命的资粮。不要认为你一精进就一定可以见到佛,那反而糟糕;如果一用功就见到瑞相的话,一定会产生贡高我慢的心态,此瑞相反而变成你精进用功的绊脚石。

  神通应现如光影   *轮真实同虚空

  如是处世无央劫   此饶益王之所证

  神通是因应众生机而出现,它如光影,一点也不真实。而*轮是真实的,但是它也同虚空一样,我们根本看不到。佛教化众生正是如此,真实的*轮像虚空,我们感受不到;而应现给我们看的又像光影,让你捉摸不定,佛正是如此地经过无量无数劫而安住在众生界中。

  众生痴翳常蒙惑   佛光照现安隐道

  为作救护令除苦   可畏能观此法门

  「痴翳」就是愚痴。此偈的意思是,众生因为愚痴,所以常常迷惑颠倒。佛为了救度众生,令众生消除众苦,故以智慧光明来普照世间,让众生感受到安隐无畏。

  欲海漂沦具众苦   智光普照灭无余

  既除苦已为说法   此妙庄严之所悟

  前两句的含意是,因为生死流转具有种种痛苦,所以佛以智慧光明普遍照耀而消灭众苦。

  「既除苦已为说法」,这句从字面上来看,众苦既已消除,佛再为我们说法。可是,这儿有个问题,果真把苦除掉了,你还会再来修法吗?我想很困难。小时候在乡下住过,那时教堂经常分发面粉给群众,可是等面粉发完后,却没有人愿意听教堂宣传福音了!所以给了众生福报之后,再要求众生来听法是很困难的。

  因此,从出世法的立场来看,这句偈的意思是,先让众生听闻真理后,众生自己依照真理去修行,就能脱离苦海了!因此,这句中的「既除苦已」所指的是能反省与忏悔。只要众生能反省忏悔自己的过错,告诉他真理后,他就能修行正法而将苦难消除。

  佛身普应无不见   种种方便化群生

  音如雷震雨法雨   如是法门高慧入

  前两句的意思是,佛以种种方便度化众生,「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佛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佛身普应,众生没有见不到的。

  「音如雷震雨法雨」的含意是,佛陀演说真理时,能震撼我们的心而令我们觉醒。各位在听法时,内心是否曾有过这种震撼?「噢!原来是这样,我终于明白了!」这种感受有两个含意:一是正面的影响,你内心受到震撼了。另一则是负面的状况,可能你把法弄错了!因为从法义来说,所谓的「得法」是「得无所得」,所以,若你认为有所得法,那你可就弄错了哦!学佛是要总体的接受,不能片面地、选择性地接受,否则会耽误你觉悟的时机。那么应如何总体地接受呢?我们必须同时一体地思考接纳下面四句:「既是亦非,既非亦是,既是是亦非是,既是非亦非非。」例如,当你一旦察觉到心有所得时,你马上思考,这其实是心无所得的状况,然后感受到「既是有所得亦是无所得,既非有所得也非无所得」。你必须经常这样训练,才能整体地接受,否则所接受的都只是部分得片断而已。

  清净光明不唐发  若遇必令消重障

  演佛功德无有边  勇臂能明此深理

  「不唐」二字在佛门中经常使用,譬如「功不唐捐」,表示布施功德不白费。此偈的意思是,清净的智慧光明会展现出无边的觉悟功德,并且能相应于众生的根器,令众生翻迷成悟。若有众生能接触此清净的智慧光明,定可消除所有重障。这甚深的义理是勇健臂鸠盘荼王所证得的。

  为欲安乐诸众生    修习大悲无量劫

  种种方便除众苦    如是凈华之所见

  这一偈颂,从文字上容易解释,但是如何运用一个法门帮助众生消除一切苦难呢?若从事相上做无谓的扩张与解释,那叫「泛大悲主义」;佛法中并没有「泛大悲主义」,在佛法中所谓的「大悲法门」是根本法门,「大慈」与「大智」亦为根本法门。唯有掌握住根本,才能发挥出无边的妙用。根本法门的重点在于,以圆融统一的清净心教化对立分裂的众生,辅导他们由对立分裂趋向圆融统一。

  神通自在不思议   其身普现遍十方

  而于一切无来去   此广面王心所了

  此偈从字面来看,是指佛的神通自在很不可思议,而佛身亦能普遍示现于十方,他是无来也无去。

  然而这一首偈的真实义是:我们觉悟的真心能够有种种的随缘示现,但此觉悟的真心不起丝毫波澜。「无来去」的意义是心境如如不动,随处能安。觉悟的真心可以随缘示现,无不周遍,而且永恒地在觉悟的状况下,一点都不迷惑。所以有句话说:「那伽常在定。」是指佛永远都在定中,但是在一切境界中他都能示现。

  这一首偈的文字,是从义理上作表达的,所以此处说是:「其身普现遍十方,而于一切无来去。」但是若从事相上作表达的话,这一段的文字就会变成「随缘示现饶益众生,而不作饶益想」。这二者虽然文句不同,但是意义一样。

  读这种经文时,可以发现它的文字在句型上比较偏向于空宗经典的表达法;假如它是说:「随缘示现靡不周,而于树下无来去。」这种句型的文字就是使用性宗经典的表达法。在《华严经》中,不管是空宗或是性宗,各类经文的表达法都具足。

  三  龙王众——慈悲的作用

  复次,毘楼博叉龙王,得消灭一切诸龙趣炽然苦解脱门;娑竭罗龙王,得一念中转自龙形示现无量众生身解脱门;云音幢龙王,得于一切诸有趣中以清净音说佛无边名号海解脱门;焰口龙王,得普现无边佛世界建立差别解脱门;焰龙王,得一切众生瞋痴盖缠如来慈愍令除灭解脱门;云幢龙王,得开示一切众生大喜乐福德海解脱门;得叉迦龙王,得以清净救护音灭除一切怖畏解脱门;无边步龙王,得示现一切佛色身及住劫次第解脱门;清净色速疾龙王,得出生一切众生大爱乐欢喜海解脱门;普行大音龙王,得示现一切平等悦意无碍音解脱门;无热恼龙王,得以大悲普覆云灭一切世间苦解脱门。

  在天龙八部中,龙王与我们有密切的关系,其密切的程度大概仅次于天王,然而在一般的民间信仰中,并不用「龙王」二字。譬如算命先生常讲的五方(金、木、水、火、土)中的水,就与龙王有关;在五方中水是主财,这「水」对于一个脾气比较躁的人显得格外重要,因为脾气大,则少「水」,财运就不旺了,这是一般民间术士的说法。

  龙王也有很多,每位龙王的个性也不一样。譬如有的人个性急躁,便需要一位个性温和的龙王来加持;有的人个性较为懒散,做事始终比别人慢半拍,这时就需要有个速急型的龙王加持了!龙王随时随地与我们同在,所以当你在做功课时,可以请龙王帮你助道加持,请他随时帮你解除不必要的障碍,亦即让你的福德增长,恶缘消除。而在经文中,毘楼博叉龙王是这十大龙王当中的上首龙王,因此,假如要迎请龙王莅临接受你的供养,或是请他们来护持你的法,你可以请毘楼博叉龙王为代表,口中诵念:「一心奉请毘楼博叉等诸大龙王莅临供养(莅临护持)。」

  在此顺便提示各位一个很重要的观念问题——在学佛当中,要注意「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般人对事情的认知往往会局限在部分中,而欠缺总体的宏观。譬如你可能会觉得,请一个龙王做护法就可以了,为何非要请一堆护法呢?或者我们常说要亲近所有善知识,那么你就一定要通通去亲近,难道只亲近一位善知识就不行了吗?而事实上,一个真正懂得修法的人,如果想要亲近善知识,他一定会先与法相应,然后再与善知识相应,这样比较不容易退失道心。所以,如何亲近承事善知识,也是个大问题呢!另外你还会发现,有些在理念上强调全体的人,他在修行上却反而偏向一个小角落中,而上述这些问题都牵涉到部分与全体之间的关系。

  譬如,我称赞花很漂亮,并不表示我会选择将它放入花瓶中,因为欣赏与欢喜是两回事。清清楚楚觉知到花的美,是站在总体、宏观的立场上,而如何选择则是站在部分微观的立场,所以对一件事情必须先有总体的认知,然后再从个体的部分做考虑和决定。当你有这种认知之后,就会发现自己没有执着与偏见;往后在处理事情而有所选择时,也就不会产生不搭调的情况了。当你能够做到这样时,你就知道佛法在讲什么了!佛法在展开我们生命领域时,也是先从整体展开,然后再告诉我们如何自部分下手。从整体全方位的生命洪流展开,叫作「圆融」,从部分下手则叫「行布」,而「圆融」与「行布」并不会互相妨碍,在「华严」来说,便是「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因此,《华严经》是一部「杂华庄严」的经典。

  接着再来谈谈我执与法执的问题。所谓的我执就是「自我的执着」,例如一个人很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喜欢表现的心态就是「我执」。而所谓法执则是「偏见」,偏见是一种固执地认为「本来如此」的想法。譬如桌上这朵花,我们会很肯定地称它「百合」,可是外国人就不这么叫它了!而我们很肯定地认为它叫百合的这一个想法,就是一种偏见,此即俱生法执(原始法执),这是我们的思惟过于粗略所致。所以学佛人要如何训练自己?从总体的立场来看,这点是相当重要的。

  「复次,毘楼博叉龙王,得消灭一切诸龙趣炽然苦解脱门。」每一道众生都有他们的苦,龙趣也不例外。那么龙趣有什么苦呢?即是害怕金翅鸟,因为金翅鸟很喜欢吃龙。金翅鸟有两种:一种是善鸟,专吃老龙;另一种是恶鸟,专吃幼龙。龙趣还有另外一种痛苦,虽然龙有很大的福报,但是瞋心还没有完全消除,所以在临死时瞋火会引燃,全身像火烧般,这种炽燃苦是龙趣最大的痛苦。而这毘楼博叉龙王能够消灭这种有瞋心所引发的痛苦。

  「娑竭罗龙王,得一念中转自龙形示现无量众生身解脱门。」娑竭罗龙王能够在一念中转变龙的身形,而示现出无量众生的身形来度化众生。我们能否也不用人形而度化众生呢?举一个例子:

  鸟巢禅师,会和鸟对谈沟通,鸟飞过来吱吱叫,他就知道今天要下雨了。各位知道他是怎么修的吗?首先,必须把自己比拟为鸟,鸟便一定喜欢与你亲近,因为在鸟的眼中,你就是鸟。

  为何修行人会有这种奇异、不可思议的境界出现?那是因为「无我」。无我,才能转变自己的身形,示现出无量众生的身形。所以只要懂得性空,证得无我,这些神通变化自然会显现出来,此即定自在力的变化。

  「云音幢龙王,得于一切诸有趣中以清净音说佛无边名号海解脱门。」「一切诸有趣」是指三界六道所有的众生,「清净音」是指转*轮时没有意识形态。佛有无量无边的名号,因为佛是觉悟者,而举凡开智慧、明心见性、往生、成佛、涅槃、成道……等等名词,所指的都是觉悟。所以,「佛无边名号海」,是指不局限于某一种意识形态,而能以种种言音及方法来演说觉悟的境界。

  然而佛的境界为何?觉悟的现象又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要去感受这件事。有人说:「觉悟之后就很自在。」也有人说:「觉悟就是解脱。」还有人说:「觉悟就是无束缚。」这些所言都是正确的。你要把对于「觉悟」的感觉与感受描述出来,而可以描述觉悟境界的词汇有很多很多,所以说是:「佛无边名号海。」

  所以,云音幢龙王能在三界六道中,随着众生不同的根器,演说种种觉悟的状态与现象。

  「焰口龙王,得普现无边佛世界建立差别解脱门。」因为众生根器不同,故每位佛所教化的世界便有所差异,这叫作「建立差别」。那么大家对于佛世界了解多少呢?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近代佛弟子佛经读得少,通常搞不清楚佛境界究竟如何。以佛法的标准来讲,修行是要成就净土,但是我们现在却放下学佛的部分,反而只重视往生净土,这是绝对错误的。

  在修行过程中所成就的净土,大致分为四阶段:

  第一、以佛果地来讲,这是「常寂光净土」,此佛国土唯佛与佛始能知之,无人能与之分享。

  第二、尚未成佛前的菩萨道修行,此阶段不但要自己成就(自净其心),同时要摄受众生(严凈国土)。自净其心是修解脱道,严凈国土是修菩萨道。因为佛或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为了摄受众生所发的弘愿是:「只要有众生能与他同愿、同行、同事,都可以到他的国土来。」所以我们会发现此净土是菩萨的愿力与众生的业力所共同成就的,此为「实报庄严土」。

  第三、「方便有余土」,此土是二乘与尚未证得法身的声闻、缘觉所建立的国土,但是佛与菩萨也都会来。

  第四、「凡圣同居土」,在凡圣同居土中又分两种:一是凡圣同居的净土,二是凡圣同居的秽土。换言之,在这国土中有圣人、有菩萨,也有佛示现在其中;有的人有修行,有的人没有修行,但是都可以融合在一起。凡圣同居土是五乘共土,方便有余土是三乘共土,实报庄严土是大乘共土,常寂光土是佛土、佛剎。

  净土有上述种种的差别。常寂光土是指佛成就的心境,因此,常寂光土并不在宇宙的哪个地方,外面是找不到的,这是佛自己所拥有的清净国度,而且每位佛都一样。而实报庄严土也是一样,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此土有菩萨在教化众生,让我们的心境愈来愈趋向于佛的境界,换句话说,修行位于此阶段的众生也已经在菩提道上勇猛精进。另外还有一种是只为自己了生死而努力,不太为众生着想的修行人,他们的修行阶段属于方便有余土。再来就是那些嘴巴念佛之人,他们是在凡圣同居土中。

  现在各位已经知道佛国土是如何成立的,所以净土绝非一般念佛人所定义的那种状况。虽然净土确实有四土,但是这四土是从修行的阶段与境界来谈的,而不是错误地将极乐世界化分为这四土。

  所以,焰口龙王是因为对于无边佛土成就的因缘有了彻底的了解,而得到了解脱。

  「焰口龙王,得一切众生瞋痴盖缠如来慈愍令除灭解脱门。」「瞋痴盖缠」是指贪、瞋、痴、慢、疑等五盖缠缚。「如来慈愍令除灭」是什么意思呢?如来是自性。我们的自性会不会慈愍呢?假若自性会慈愍的话,那么自性也会发怒的哦!自性没有所谓慈愍与否的问题,我们之所以会被贪、瞋、痴、慢、疑等五盖所缠缚而产生种种烦恼,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意识形态过于发达所造成。我们为何会起瞋心呢?就是因为有分别心、否则不会起瞋心。

  所以,「如来慈愍令除灭」,意指如来自性中没有任何意识形态,既然如此,就可破除由意识形态所形成的种种缠缚,一切由贪、瞋、痴所造成的烦恼就能除灭了。如果站在众生因地的立场来说,如来是很慈愍的,但是自性本身没有所谓的慈愍这回事。譬如清水可以将脏水冲净,是因为清水很「慈愍」吗?清水冲净脏水,是理所当然的事,与「慈愍」无关。若将脏水加入清水中,而使清水变脏,这也不是因为脏水会起贪、瞋、痴。所以,自性可以除灭一切贪、瞋、痴、慢、疑的缠缚,这是事实的现象。因此,修行在修什么?就是要显扬佛性,引出佛性。显扬自性,苦恼就会消灭了。

  「云幢龙王,得开示一切众生大喜乐福德海解脱门。」「大喜乐福德海」是从清净心而来的。云幢龙王开示一切众生只要有清净平等心,「喜乐福德」自然现前。以清净心所现前的喜乐与福德是真正绝对而无限的,所以是「大喜乐福德海」。

  因此,想要得到喜乐福德,必须从心境上改变,而且这部分要靠各人经常地感受。凡是经文中提到「大」、「普」、「妙」等字,其境界皆是由没有意识分别的清净心所成就的。

  「德叉迦龙王,得以清净救护音灭除一切怖畏解脱门。」「清净救护音」的「救护」与「如来慈愍」的「慈愍」只表达方式一样,都是从众生因地的立场来说的。而站在果地的立场来看,清净音本来就能灭除一切怖畏而救护众生啊!「清净」是指没有意识形态,因为我们有意识形态,所以有怖畏,被贪、瞋、痴、慢、疑所缠盖。清净音中没有这些意识分别,所以这些怖畏就通通除掉了。

  「无边步龙王,得示现一切佛色身及住劫次第解脱门。」「示现」,这两字从相上来讲是有,而实质上是无,这情形好比水中月,明明看得很清楚,却捞不着。「一切佛色身」就如同前述的水中月,而它的出现也有成、住、坏、空的现象,所以「住劫次第」就会很清楚。

  我们常讲要往生极乐世界,但是你知道要往生哪个极乐世界才正确吗?若你往生到化身佛的极乐世界,那里照样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假如你是要往生到法身佛、报身佛的极乐世界,那么当下就是了!

  「清净色速疾龙王,得出生一切众生大爱乐欢喜海解脱门。」这句与「云幢龙王,得开示一切众生大喜乐福德海解脱门」的法义一样。

  「普行大音龙王,得示现一切平等悦意无碍音解脱门。」「平等悦意无碍音」,所表达的法义是指在意见沟通中,没有意识形态的分别。

  「无热恼龙王,得以大悲普覆云灭一切世间苦解脱门。」「大悲」也是一种示现,它和「慈愍」一样,都是本来存在的。所谓「大悲」,指从凡夫的因地心来看佛果地的作用,故称之为「大悲」。

  无热恼龙王能用大悲云来灭除世间的所有痛苦。这「无热恼龙王」,从名号上我们可以知道那是一种性德,而这性德人人具足。换言之,我们都拥有这些龙王的性德,只要你修一个法,这个法就会显现作用来保护你,此即「真护法」的含意。因此,不是从外面哪里冒出一个龙王来当你的护法,而是当你将法显现出来时,龙王护法就出现了。看你在修法时,将法显现到何种程度,护法就会到达那个程度。

  尔时,毘楼博叉龙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诸龙众已,而说颂言:

  汝观如来法常尔    一切众生咸利益

  能以大慈哀愍力    拔彼畏涂沦墬者

  「如来」是指自性。自性本来的现象,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要看得清清楚楚,此为「汝观如来法常尔」。自性本来的现象,亦指我们本来面目的这部分,但是我们现在最大的障碍,就是无法明白本来面目,反而常常用自己的意识形态硬框上去而不自知。

  譬如听完经后,大家来论道,结果大家所讲的都是自己的看法,无法忠于原著。读经也是一样,诵完经之后,大家各说各话,所说的都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法了。为何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看不到「本来的样子」,所看到的都是自己用意识形态所选择的部分,此即法执。

  教育子女也是如此,假若真的疼爱子女,就该让他们自由发展;一旦你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你就会伤害到子女们。所以我们会发现真正疼爱子女的,大都是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亲,他们让子女有充分发挥的空间,顶多只是规范子女们不要乱交朋友。相反地,知识程度较高的父母就不一样了,他们会用自己的标准为孩子们下定义,像这样就是法执的展现。以法执来处事,不但无法看到本来面目,而且还会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去定义,这是绝对的错误。疼爱子女,就让他们自然发展,就像植物开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能用人为力量加以操纵,它本来的面目是那么的真实,千万别加上自己的意识之毒,将之扭曲了。

  所以,前两句的意义是,我们要能观察到自性真理永远都是这个样子,过去、现在、未来皆如此,所有众生都能因真理而获得利益。

  「能以大慈哀愍力,拔彼畏涂沦墬者」,这两句是从众生的立场来说的,若自佛来说,这是本来如此的。佛因为没有意识之毒,自然能使众生获得利益;我们有意识之毒,所以必须使用如来的法来将意识之毒除灭。

  一切众生种种别    于一毛端皆示现

  神通变化满世间    娑竭如是观于佛

  为何众生有种种的差别呢?因为有种种的意识形态,所以才有种种不同的众生;而在如来自性的毛端中,可以将一切众生的种种意识形态示现出来。这「于一毛端皆示现」的境界,有点类似朝阳升起时,阳光照射在荷叶上的露珠,仿佛是一面凸透镜,会将周围所有景像通通含摄其中。

  「神通变化满世间」,意指如来自性的神通变化是遍满一切世间的。

  佛以神通无限力    广演名号等众生

  随其所乐普使闻    如是云音能悟解

  「佛」是指觉悟,觉悟是什么?该如何令众生了解呢?必须从众生的立场出发,令众生感受到「觉悟」的真实义才行,如此一来,众生的根器不同,对于「觉悟」的诠释也就不同了。譬如说,觉悟是成道、是涅槃、是自在、是解脱、是任运而行、是引出佛性……等,只要能适应众生的根器而传达出觉悟的义谛,用什么名词皆可。如果一个人有烦恼,我们可以告诉他:「觉悟就是没有烦恼、抛下烦恼、不是烦恼。」可从此处导引众生。简而言之,这一首偈的意义,就是佛会随着众生的因缘,为众生开示种种觉悟的名号,众生会因而体验感受到真理。

  所以觉悟的法门很多,但根本原则都是一样的。譬如「破除意识形态」或「化二元对立为圆融统一」等都是法门,只要彻底通达一个法门,所有法门皆可贯穿穷尽。

  无量无边国土众   佛能令入一毛孔

  如来安坐彼会中   此焰口龙之所见

  将此偈的意义简而言之,就是佛可以在一毛孔中摄入无量无边的佛国土,而自性遍满一切国土中。

  各位想想,这儿说的是什么呢?佛的一毛孔中能含摄无量无边的佛国土,而每个佛国土中都有佛及菩萨海会,并且在这其中的任何一尊佛的一毛孔中都能含摄无量无边的佛国土。其实这里面涉及了全体与部分的问题,指的正是那重重无尽的境界。若从文字来看,它谈的是广度,若自义理来看,它谈的则是深度,因为重重无尽的广度也正是无限的深度。不论是自深度来谈,抑或从广度来说,所讲的都是自性存在的本质,亦即生命存在的本质。

  生命的存在无所不在,但是我们今天对于生命存在的感受却很微弱。想想看,当你闭起眼睛时,外面有什么境界都不晓得了,更何况是感受生命的存在呢?所以,我们对于生命存在的感受非常非常有限,那么如何展开它,使之成为无限的呢?我们可以从生命存在的深度和广度去感受,就会发现生命的存在真的不可思议!

  一切众生瞋恚心   缠盖愚痴深若海

  如来慈愍皆除灭   焰龙观此能明见

  一切众生福德力   佛毛孔中皆显现

  现已令归大福海   此高云幢之所观

  前四句是焰龙王的解脱门,我们前面谈得很多,此处不再重述。后四句自经文上来解释的话也很简单,但不能体会其甚深义,所以必须从法义上来谈。众生的福德力如何修得?为何从觉悟中能展现出众生所修的一切福报及助道因缘呢?

  众生的福德及助道因缘,都是自「相对法」中修来的,觉悟之后,可令你自相对的修法进入绝对的修法中。所谓绝对的修法,就是对立修行再加三轮体空,亦即由菩萨行变成普贤行,就能「令归大福海」了。只要有觉悟,即使是一点点,都可由相对的菩萨行转变为绝对圆融的普贤行。对于生命的存在及真理,只要有一点点像毛孔般的体会,你的福德也就进入绝对的大喜乐福德海中。所以,此认知是十分重要的。

  为何我要常常提及这部分呢?就是希望各位经常去感受,从对立不圆融转到绝对圆融之处,才是一佛乘(普贤乘)不可思议的殊胜境界。普贤行者不是光喊口号就好,而是必须心行,掌握住法的要领。法有很多,不管是「化对立为圆融」,或是「破除意识之毒」,还是「投入」、「转境」皆可,只要你能掌握住心法,便都属于普贤乘。

  佛身毛孔发智光   其光处处演妙音

  众生闻者除忧畏   德叉迦龙悟斯道

  「佛身」是由总体来谈的,而「毛孔」则是讲部分。「佛身毛孔发智光」,所谈的是对总体应有正确的认知,但在起作用时,由部分来发挥作用就够了!譬如我们的身体为总体,吃饭时只需使用到手与口的部分,不必用整个身体去吃饭。这是总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我们应懂得如何运用。

  「其光处处演妙音,众生闻者除忧畏」是何意义呢?前面曾谈过,智慧光有三个条件,分别是「深信因果」、「明了因缘法」、「通达空性」。但是此处的「智光」是从整体来谈的,所指的是当你证得空性,心中根本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状况。有了意识形态就有障蔽,那种障盖使我们的智光不能发挥出来。所以「其光处处演妙音,众生闻者除忧畏」,所指的就是当意识形态彻底破除之后,我们的生命之光就完全展现出来;此生命之光能在任何地方展现真理的力量,并且能与众生产生沟通的效果,使众生趋向于觉悟的大道,进而消除他的忧愁与怖畏之苦。

  三世一切诸如来  国土庄严劫次第

  如是皆于佛身现  广步见此神通力

  「佛身」就是觉悟的本体。「三世一切诸如来」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所能展现出来的自性,这句是讲净心而能展现自性。「国土庄严劫次第」则是指净土,把依报的清净庄严展现出来,「国土庄严」就是指庄严净土、成就净土、完成净土的部分。所以,「三世一切诸如来」指的是正报的成就,而「国土庄严劫次第」则是指依报的成就。

  因此,这四句的法义,即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依正庄严都能在觉悟的本体中完全展现出来。

  我观如来往昔行   供养一切诸佛海

  于彼咸增喜乐心   此速疾龙之所入

  「我观」的「观」字,难以用汉语解释,但我们要尝试去体会。此处的「观」字,就文字上可解释为观察、思惟、推理,但是这些解释也可以说都不对;你必须综合地感受这个字的真实义,至于这种文字解释就不用去执着了。「观」是思惟、推理,但也不是思惟、推理,那么我们应如何感受呢?如同我之前提到的水中月,虽然看得到却捞不起来;「念佛」也是一样,现前一念心安住在觉悟境界便叫「念佛」,在语言文字上是可如此解释,但是你在实修时可能很难进行。所以,若将「观」字说成观想、推理、思考等意思,这些解释可以说都对,但也都不对,因为这些思惟理路只是一些条件,而这些条件有可能会冲突,可是我们又可以交互运用这些条件。

  所以,我们在思惟运作时是很复杂的。假如要从行门上来谈,首先要将你那复杂的思惟理路加以清理一番,形成单纯的思惟理路,这叫「正思惟」。我们现在一下子用观照、一下子用思惟、一下子又要使用推理,在短暂的五分钟或十分钟之间,所利用到的思惟模式有好多种,这就叫作「妄想纷飞」。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先将那纷乱的思惟整理出一个思惟模式,然后用这一种思惟模式去达到你的目标。所以修行第一阶段的工作,就是将你那纷乱的思绪整理出一条大道,而此大道即是菩提道。

  在八正道中所定义的也就是这些了!第一、我们必须先有「正念」,亦即先厘清观念,等理出头绪之后才可能有「正定」,正定之后才会「正精进」,在「正精进」当中做「正思惟」的工作,这样智慧就产生了。

  依上所述,在文字上我们可以把「观」字的行门展开来讲,还真不容易呢!每位修行人在修学当中都会遇到类似刚刚所谈的状况。总之,汉语在使用「观」字时,含有行门上的取向。

  而在「如来往昔行」中,当然包括了「供养一切诸佛海」。对一位修行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供养一切诸佛海」。但是谈到「供养」,大家一直以为是包红包。所谓的「供养」,就是修养、修行、培养。而「佛」是觉悟,「海」在此处当作领域,所以「供养一切诸佛海」即指培养一切广大且穷尽的觉悟领域。又「如来」指自性,「往昔行」是指本来如此。故自性本来的状况就是拥有广大的觉悟领域,我们之所以没有觉悟的领域乃由于我们有障碍,所以现在学佛是学着觉悟。觉悟的领域与境界实在太广泛了,并不只有诵经、拜佛才能觉悟。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甚至一言一行,都可使我们觉悟。所以,学佛一定要维持一种很活泼、自在、潇洒的心境。在觉悟的领域中,喜乐心会一直增长起来,所以说:「于彼咸增喜乐心。」此「喜乐心」不仅是欢喜心而已,当中还包括清净平等心及自在心。

  佛以方便随类音   为众说法令欢喜

  其音清雅众所悦   普行闻此心欣悟

  这「方便随类音」是属于妙用的部分,也是我们常说的「后得智」。这后得智建立在根本智上,没有根本智是不会有后得智的。「随类音」是指随着众生的需要来说法,而能令众生欢喜。「其音清雅众所悦」,意指所宣说的法是清净无污染的,不附带其它的名利诉求,也不夹杂意识形态的渲染。

  众生逼迫诸有中   业惑漂转无人救

  佛以大悲令解脱   无热大龙能悟此

  众生在六道当中受逼迫,「业惑漂转无人救」。只有自觉悟中展现出来的大悲,才能救众生脱离苦海。

  世尊往昔为樵夫时,所赚的钱只够维持他与母亲的生活。有一天,他听说出海赚钱比较多,于是筹了一些钱准备出海,临行前才向母亲提起,但母亲舍不得他走,执意不让他离开。世尊在情急之下推开母亲,使得母亲倒地不起且伤心地哭了,但世尊还是没有留下来照顾母亲,头也不回地走了。因世尊的行为如此不孝,死后就到地狱受报。

  当地狱之门打开时,世尊看见每个人的头上都顶着热铁锅,于是询问恶鬼卒:「为何他们头上都戴着热铁锅呢?」恶鬼卒回答:「他们跟你一样不孝,所以死后受此苦报。」世尊说:「这很苦吧!我看把他们头上的热铁锅通通给我,由我一人顶着,不要再让他们受苦了!」由于他当时发起了这么一个代众生受苦的念头,得此因缘便马上升天去了!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只有自己能救自己,因为业是自己造的,若要出离也得靠自己,没有其它人有办法。别人只是个助道因缘,重点是自己的心念要能转,只要一念发起救度众生的心,马上就能离开热铁锅的地狱而生天。相反地,假若一直想摘下热铁锅,那是办不到的,因为业早已深藏在心中。

  所以一个人若想除掉病苦,非要发大慈悲心及大菩提心不可,否则很困难。所以,学佛是能治病,但一直拜就能将病医好吗?必须自己发大慈悲心来利益众生,发菩提心让心地清净,如此才能解除一切障碍。

  故「佛以大悲令解脱」所说为何?「佛」指觉悟,有觉悟之心才能发挥慈悲的作用。当然「大悲」是从众生立场所看,总之,觉悟就能令你解脱。

  希望大家能深刻体会这点,佛法殊胜、不可思议,你必须从此处来觉悟。

  四  夜叉王众——这世界上还有坏人吗?

  复次,毘沙门夜叉王,得以无边方便救护恶众生解脱门;自在音夜叉王,得普观察众生方便救护解脱门;严持器仗夜叉王,得能资益一切甚赢恶众生解脱门;大智慧夜叉王,得称扬一切圣功德海解脱门;焰眼主夜叉王,得普观察一切众生大悲智解脱门;金刚眼夜叉王,得种种方便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解脱门;勇健臂夜叉王,得普入一切诸法义解脱门;勇敌大军夜叉王,得守护一切众生令住于道无空过者解脱门;富财夜叉王,得增长一切众生福德聚令恒受快乐解脱门;力坏高山夜叉王,得随顺忆念出生佛力智光明解脱门。

  「复次,毘沙门夜叉王,得以无边方便救护恶众生解脱门。」为何「以无边方便救护恶众生」也能成就解脱门?既然你认为世上存在恶众生,证明你的「我执」非常强烈;当我执逐渐除灭,所谓的「恶众生」随即消失,但并非现象界的恶众生通通不见,而是指善与恶的对立将不再如此明显。善与恶的观念,乃因对立分别而产生,当你不再对立分别,会认为对方也不过是个众生。凡夫才会造恶,菩萨不会造恶,此时你自然会发起慈悲心去救护他。当你在救护众生时,其实我执与法执都已消失,也就得到自在解脱了。

  理论上看似简单,等境界来临时,我们还是会被境界所转。所以平常的事修功课不能免,而事修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这是属于难行道的部分,直接冲着我执及法执来将之破除,这叫「断惑证真」。而易行道的修法,则先将我执及法执暂放在一边,反正看到众生就先礼敬诸佛,或称赞如来、随喜功德、广修供养,随你修哪一法都可以,都能渐渐地松解我们的「我执」。

  「严持器仗夜叉王,得能资益一切甚赢恶众生解脱门。」对于邪恶的众生还是要帮助他,令之改过迁善,这叫「资益」。

  夜叉在印度的民间信仰中被认为是厉鬼,专门伤害好人,反倒不见得会找上坏人。然而,大乘经典中的夜叉是护法,而且只护持好人,不护持坏人。故在《药师经》中称夜叉为药叉,如十二药叉神将,这就是一种转变。所以,若从正思惟上来说明,夜叉有时也会违恶向善。当他听闻正法,感受到真理的美妙,他就会自动弃邪归正。这是关于夜叉属善属恶的一层意义。

  另外一层意义呢?即在「一真法界」中无善恶之分。易言之,从究竟真理的立场来看,夜叉在属性上并无善恶的问题,他只是显现一种相来修行而已。夜叉与邪恶的众生较有缘,如同富人与富人较有缘,穷人与穷人较有缘;同样地,夜叉也自有其因缘,他专门找坏人来教化,并且常使用暴力手段,故坏人常常会受到修理,但只要没死,都还有药可救,回归三宝门中。

  「勇敌大军夜叉王,得守护一切众生令住于道无空过者解脱门。」这「守护一切众生,令住于道无空过者」的含意,是令所有众生能安住在觉悟之道上。这句是从真如门的角度来看的,因为在真如中本来就是穷尽一切,所以才能令一切众生都安住于菩提大道上。

  以上这些夜叉王的解脱门,从数字来看有十个,实质上却只有一个解脱门,这就叫作「一即是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若只提到「一」的方面,只要说是夜叉王即可。夜叉王会从正反两面不同角度下手救度众生,而且通常较倾向使用反面的方法令众生觉悟,尤其特别针对邪恶众生。若从「多」或「一切」这方面来谈,这十条便指十种性德。十个夜叉王中,第一个是毘沙门夜叉王,专门救护恶众生;第三个严持器仗夜叉王则能资益一切甚赢恶众生;故十条中就有两个专门对治恶众生,换言之,外面境界里每五个众生中就有一个属于恶众生,这也表示我们自己至少有五分之一的坏习惯。既然我们有这么多的缺点,须有恶劣的环境来对治,才有可能转过来。

  尔时,多闻大夜叉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夜叉众会,而说颂言:

  众生罪恶深可怖    于百千劫不见佛

  漂流生死受众苦    为救是等佛兴世

  这「不见佛」,对一个佛弟子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然而,所谓的「见佛」,倒也不是指见到一个名叫阿弥陀佛或释迦牟尼佛的人。「佛」指觉悟,而「见」乃证得之义,所以「见佛」即表示你证悟了。那么所谓的「佛兴世」,则是指悟得了三界轮转的痛苦,警觉到应该要出离,而且有了出离六道之法,还将此出离法教导众生知晓,令众生也一起出离生死。

  此偈的含意,即是众生的罪恶太大了,以至于受到生死流转的痛苦,在百千劫那样久的时间也不曾感受到觉悟的真理;为了救护这些愚痴的众生,佛就在世间宣扬这觉悟的真理,令众生因觉悟而出离。

  如来救护诸世间    悉现一切众生前

  息彼畏涂轮转苦    如是法门音王入

  「如来」仍指自性。假若能令自性显扬,就能消除世间种种苦难,也能息灭一切怖畏轮转之苦,这是自在音夜叉王所通达的法。然而现在我们的自性被埋没了,才会对世间的苦难无能为力。

  众生恶业为重障   佛示妙理令开解

  譬以明灯照世间   此法严仗能观见

  从小乘来看,佛不度无缘众生;从实教来说,佛仍会救护恶业众生,只是这儿的「佛」指觉悟,并不是一个人。虽然每人感受到的觉悟因缘有所不同,但只要觉悟了,再重的业障都能破除。所以,即使恶业众生的业障如何深重,只要一觉悟便能马上起信。谁能说哪个人与佛法无缘呢?最主要的是看我们如何开示引导他进入真理的殿堂。这四句偈,指众生的恶业虽为严重的障蔽,可是一旦觉悟,微妙真理会自然显现,令众生于种种因缘体悟;好比明灯一照世间,便能除灭黑暗,这是严持器仗夜叉王的法门。

  佛昔劫海修诸行   称赞十方一切佛

  故有高远大名闻   此智慧王之所了

  这位智慧夜叉王所修持的法门为「称赞如来」。只要随时随地称赞别人,我们的名声就会远播。这个法门虽是易行道,看似简单却不易做到,所以必须有难行道做基础。

  智慧如空无有边   法身广大不思议

  是故十方皆出现   焰目于此能观察

  智慧是没有边际的,故追求智慧有一个特色,即须「掌握住核心」。现在来探讨何谓「一佛乘」?指要找到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关键点在哪儿。虽然这当中有所对立,毕竟还是要靠自己感受。譬如凡夫之所以为凡夫,是因为凡夫有对立性,佛之所以为佛,乃因佛圆融。现在你心中发起这「将对立转为圆融」的心念,就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这种修法属于直接由凡夫转变果地觉,故为「一佛乘的修法」。将凡夫与圣人二分化,是方便我们摄心时能马上转凡夫心境为圣人的觉性,然而这样予以二分并不正确!当凡夫的部分与圣人的部分融为一体时,那种圆融体为何?我们又要去感受这部分。假若能感受到这部分,叫作有智慧,此时一佛乘也成就了。所以,只要能掌握住核心,这智慧就能起无边妙用。

  「法身广大不思议,是故十方皆出现」的含意,是指自性能够普遍一切而无穷尽,任何地方都能展现出真理的存在。

  一切趣中演妙音   说法利益诸群生

  其声所暨众苦灭   入此方便金刚眼

  佛能在六道之中演说种种方便法。这真理之音所到之处,能利益众生而消除所有苦难,这是金刚眼夜叉王所体悟到的法门。

  一切甚深广大义   如来一句能演说

  如是教理等世间   勇健慧王之所悟

  这「甚深广大义」如何以一句话就演说完毕呢?这还是我们前面提的,只要能掌握住核心,就能「一切甚深广大义,如来一句能演说」。

  一切众生住邪道   佛示正道不思议

  普使世间成法器   此勇敌军能悟解

  众生是颠倒的,所以安住于邪道;佛是不颠倒的,故能开示正道。众生因为使用识性,所以是「可思议」;经过修行后,舍识性而采用根性,而根性乃用脑筋思考所不能及的,故为「不可思议」。后两句的意义,指使用正道转化众生,令世间一切众生都能成为法器,这是勇敌大军夜叉王的解脱门。

  世间所有众福业   一切皆由佛光照

  佛智慧海难测量   如是富财之解脱

  世间的福德资粮相当多,但是还是在觉悟之后所获得的福德最殊胜。因觉悟所获得的福报是无漏财,因世间法所得的福报是有漏财。觉悟之光一定从修行中来,这点我们一定能感受得到。

  忆念往劫无央数   佛于是中修十力

  能令诸力皆圆满     此高幢王所了知

  此为〈梵行品〉的法门,在过去无量劫中所修的就是十种殊胜智力。在〈梵行品〉中,所说的「云何而得梵行清净」?就必须「应以十法而为所缘」,然后复应观察十种殊胜智力,才能得清净梵行。〈梵行品〉是一佛乘的直接修法,原因就在此。

  五  摩睺罗伽王众——我执在哪儿?

  复次,善慧摩睺罗伽王,得以一切神通方便令众生集功德解脱门;凈威音摩睺罗伽王,得使一切众生除烦恼得清凉悦乐解脱门;胜慧庄严髻摩睺罗伽王,得普使一切善、不善思觉众生入清净法解脱门;妙目主摩睺罗伽王,得了达一切无所著福德自在平等相解脱门;灯幢摩睺罗伽王,得开示一切众生令离黑暗怖畏道解脱门;最胜光明幢摩睺罗伽王,得了知一切佛功德生欢喜解脱门;师子臆摩睺罗伽王,得勇猛力为一切众生救护主解脱门;众妙庄严音摩睺罗伽王,得令一切众生随忆念生无边喜乐解脱门;须弥臆摩睺罗伽王,得于一切所缘决定不动到彼岸满足解脱门;可爱乐光明摩睺罗伽王,得为一切不平等众生开示平等道解脱门。

  「善慧摩睺罗伽王,得以一切神通方便令众生集功德解脱门。」「善慧」的「善」有善巧方便之义,「慧」指智慧。此摩睺罗伽王能善用智慧来度化众生,让众生获得利益。「神通」则是因缘和合力的组合,而应如何让此因缘和合发挥作用呢?关于这点,或许有些学佛人会有一种法执,认为因缘和合是无法控制的,其实不然。譬如行善或不造恶,此因缘总可由自己操纵吧!或者过午不食、持戒、布施……等等,这些事也可操之在己。在因缘和合中,一定总有些因素能由自己掌控,所以行善或者为恶,完全操纵在自己手中。故因缘,并非如同一阵风那般狂飙过去而无法掌握,只要是周遭与自己有关的,我们都能够控制。要让这组合是纯善、纯恶?或是善多于恶、恶多于善?完全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中,而这样才是真正的「善慧」,才是神通方便。

  由此得知,在因地修行时的这种因缘组合是可以控制的,而以这样的方便令众生修习积集种种功德,时而威吓、时而施恩,恩威交互运用,令众生亦步亦趋地步上菩提道。

  「胜慧庄严髻摩睺罗伽王,得普使一切善、不善思觉众生入清净法解脱门。」何谓「普使一切善不善思觉众生入清净法」呢?不管你是善思觉或不善思觉的众生,此胜慧庄严髻摩睺罗伽王都能引导你入清净法。现在我们为何无法发挥此能力呢?因为我们有法执,而法执在哪儿呢?在于我们对每一件事情的看法,认为它一定要如何去执行。

  譬如老子的生活很平凡,一般人不易发觉他的奇异出,他与一般人一样,甚至还特别憨厚一点。与人同行有时脚步还会特别慢半步,既不会走在第一个,倒也绝不落在最后一位;所以前面山崩压不到他,后面老虎来也咬不到他。他就是这么平凡,大概在这年代已找不到像他那样的人。所以我们认为学道人就应该和他一样,不能强出头。其实当我们有这种想法时,就证明法执在这边产生了。

  学佛人也有同样的状况,我们会认为既然已经学佛了,就应该经常合掌念「阿弥陀佛」,好像不念「阿弥陀佛」就不是学佛人,其实我们都弄错了。我们以为学佛就要念佛和吃素,做别的事好像都不行,可是我们都没想到学佛中有比念佛、吃素更为重要的事!像这些例子也都是法执的展现。所以,应如何引导这善思觉与不善思觉众生,也是学佛人的重要功课之一。

  「妙目主摩睺罗伽王,得了达一切无所著福德自在平等相解脱门。」虽然我们知道要「了达一切无所著」,但我们无法办到。要求别人「无所著」很容易,要求自己不执着很难的事。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对「一切无所著」深切地去感受,看看能感受多少;这是菩提道,你能感受到多少,你的福德就有多少,这种福德才是真正的无漏福德。我们必须从法上相应,然后体会,慢慢打开心量,让内心清净稳定,于是这儿所说的「福德自在平等相」,才会随着我们的成就而能完全展现出来。

  「最胜光明幢摩睺罗伽王,得了知一切佛功德生欢喜解脱门。」何谓「了知一切佛功德生欢喜」呢?就是能了知一切觉悟的不可思议功德及成就,而产生欢喜。

  「师子臆摩睺罗伽王,得勇猛力为一切众生救护主解脱门。」「勇猛力」是指坚定的意志力。我们也有勇猛力,但是我们的勇猛力是狂热,一阵风来就吹熄了。要有坚定的意志力,才能成为一切众生的救护主。

  「众妙庄严音摩睺罗伽王,得令一切众生随忆念生无边喜乐解脱门。」「随忆念」就是随缘,能随缘才能产生无边喜乐。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能随缘而转变,但又能念念清楚,此时的心不会攀缘过去,亦不攀缘未来,自然就无得失心,只有「当下」。所以,活在当下,就能产生无边喜乐。

  「须弥臆摩睺罗伽王,得于一切所缘决定不动到彼岸满足解脱门。」前一句的「令一切众生随忆念」属于他受用法乐智,是指在外境中下化众生时能随缘。而这句「于一切所缘决定不动」属于自受用法乐智的部分,是指自己在上求菩提时能意志坚定不动摇,而且不攀缘。

  我们常说:「心能转境则同如来,心被境转则是凡夫。」话说回来,倘若你的心不被境转,又如何恒顺众生呢?关键点就在于你是否念念清楚?

  「可爱乐光明摩睺罗伽王,得为一切不平等众生开示平等道解脱门。」因为一切众生有种种不同的差别心而造成不平等的状况,所以可爱乐光明摩睺罗伽王为众生开示平等道,让众生知道平等为何。现在我们为众生开示平等道时,顶多也只是告诉众生:「凡事不要太计较,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将来皆当成佛,故何必计较呢?」我们大概只能这样分析而已。其实你为众生开示这些,也只不过是人云亦云,并非是你的见性之见。

  所谓「不平等」,就是在人我或人法上面有了对立性,才会有高下,所以产生不平等。现在我们要告诉众生的是,佛的境界中没有对立、没有高下,故要将这种对立心予以化除。因此,我们为众生开示时,可依循此原则,然后从他的环境与立场举例说明,以你的自证智力来化解他的差别心,这叫「开示平等道」。

  尔时,善慧威光摩睺罗伽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摩睺罗伽众,而说颂言:

  汝观如来性清净   普现威光利群品

  示甘露道使清凉   众苦永灭无所依

  「如来」指自性,而「依」是指执着。自性本来清净,我们应如是观。而且这清净自性乃人人皆具足,只要让自性展现,就能开示甘露道,利益一切众生,使之得到清凉的法乐,并令众生离开因执着而产生的种种痛苦。众生因为有执着才有痛苦,倘若不依靠也不执着,众苦自然消除。

  一切众生居有海   诸恶业惑自缠覆

  示彼所行寂静法   离尘威音能善了

  一切众生因为执着于有,所以种种业惑自然就缠着于身;而凈威音摩睺罗伽王开示我们:不要执着于有无二边,并且于一切处都能随缘,这样内心自然清净,种种烦恼与苦患也自然消除。

  佛智无等叵思议   知众生心无不尽

  为彼阐明清净法   如是严髻心能悟

  「佛智慧海」就是萨婆若海,亦即觉悟的智慧。此偈的含意,是指佛智不可思议,无人能与之相比,而且佛也能知晓众生心如何,并为种种不同的众生演说清净法。这是胜慧庄严髻摩睺罗伽王所了悟的解脱门。

  无量诸佛现世间   普为众生作福田

  福海广大深难测   妙目大王能悉见

  「佛」仍然指觉悟。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中,处处都能觉悟,而此觉悟就是众生的福田。因觉悟而得到的无漏福相当广大且深不可测。这是妙目主摩睺罗伽王所悟得的法门。

  我们从哪个方向觉悟,我们的福报就往那个方向发展。譬如世间各行各业都有佼佼者,而那些优秀的杰出人才就是往昔因地时在某部分有所觉悟。例如有些歌星很有名气,但不见得歌唱得很好;而唱得很好的歌星倒不见得有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于唱歌这件事所领悟的有所不同。有人在唱歌时会结下很好的人缘,所以下辈子虽然唱不好,却很叫座。而有的人在唱歌上面用了很深的功夫,却没有结人缘,于是就会叫好不叫座。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我们对于「福海」所看到的也只是这些表相而已。其中的行法还得靠各人自己去深化。

  一切众生忧畏苦   佛普现前而救护

  法界虚空靡不周   此是灯幢所行境

  虽然佛救度一切众生,你却一直觉得佛只救别人没有救你。为何如此呢?因为你一直把「佛」拟人化了,一直以为必须有个佛来找你。是有佛没有错!问题是佛来找你时,你却将门关起来,所以佛现前时你却见不到。因此,只要我们能觉悟,到处都有佛。

  此偈的含意,是指整个虚空法界都有这觉悟的因缘,可令一切众生觉悟,只要任何众生觉悟到真理,就能除灭他的忧患怖畏之苦。此为灯幢摩睺罗伽王亲自证得的境界。

  佛一毛孔诸功德   世间共度不能了

  无边无尽同虚空   如是广大光幢见

  这四句大意是说,虽然只有像一毛孔那么小的佛功德,但是集合所有世间人一起测量,也测量不出佛的功德有多深。觉悟到真理及生命存在的功德是无有边际的,这是最胜光明幢摩睺罗伽王所了悟的事。

  如来通达一切法   于彼法性皆明照

  如须弥山不倾动   入此法门师子臆

  如来能通达一切法,心境如同须弥山而不会倾动。我们为何心境晃动不安呢?因为我们对于真理不能通达。举例说明:

  有人要学道,师父告诉他:「你要学道可以,但是一般的徒弟都有几个毛病,若你有这些毛病就不必来了!」

  徒弟问:「什么毛病?」

  「我执很重,破不了!」

  徒弟说:「我不敢说我没有我执,但是我一定破得了,请您放心!」

  师父又说:「可是,我执很容易隐瞒!」

  「您放心!我一定开放,决不隐瞒。」

  「然而我执很坚固,自己又不承认。」

  「您放心!我一定承认!我一定放下!」

  「所有徒弟都像你这样跟我保证会破我执,可是当我要训练他们时,他们都受不了,走了!」

  「师父!您放心!我绝对和他们不一样,可以接受您的磨炼。」

  这时师父说:「好!现在请你先将我执放下!」

  徒弟一脸茫然地说:「啊?我的我执在哪儿?」

  问题就在此,在理智上我们都很愿意破除我执,实际上我们根本不知道我执在哪儿,请问该如何破呢?同样地,我们也清楚有缺点一定要改,可是当人家指正你的缺点时,你又气呼呼的!我执破不了,法执就更不用说了,那法性如何能通达呢?

  佛于往昔广大劫   集欢喜海深无尽

  是故见者靡不欣   此法严音之所入

  这首偈从文字上来看很简单,但应从行门上体会。「佛」是觉悟,想要觉悟就必须累积很多因缘,否则不可能觉悟。譬如有人吃了六碗饭后才感觉饱,他说:「唉呀!早知道前面五碗不要吃,吃这第六碗就好了!」你想,有可能只吃第六碗就会饱吗?也许你会说这只是个笑话,可是今天我们学佛就在学笑话,因为做功课不肯下功夫。请大家整理录音带、写经,大家都怕麻烦,然而若不愿意下死功夫,就不能稳固学佛的基础。难怪大家会一直问师父如何开悟?开悟不是靠问的,非得亲自下功夫累积觉悟的资粮不可。

  古人有开悟的经验,但是古人也有下开悟的死功夫,大家若不下开悟的死功夫,即使得闻开悟的经验,那也不过变成口头禅而已。不管是提疑情还是写经的死功夫,或是参加读书会研讨以及整理录音带那种死功夫,其实都一样,若不如此磨炼下去,不可能有开悟的机会。如是修行,等有一天证悟之后,无尽的喜乐都会现前。

  了知法界无形相   波罗蜜海悉圆满

  大光普救诸众生   山臆能知此方便

  「波罗蜜」是到彼岸之义,「海」为广大,「大光」即佛光、智慧之光。这首偈是说,佛能了知法界是没有形相的,因为所有形相都是我们的意识形态所塑造出来的。而且所有的解脱法门通通圆满了,智慧之光能普救一切众生。这是须弥臆摩睺罗伽王所证悟的法门。

  汝观如来自在力   十方降现罔不均

  一切众生咸照悟   此妙光明能善入

  自性的自在力普现十方无不周遍,我们要观照得到。此自在力能令一切众生觉悟,这是可爱乐光明摩睺罗伽王的解脱门。

  六 紧那罗王众——从用心经营自己开始

  复次,善慧光明天紧那罗王,得普生一切喜乐业解脱门;妙华幢紧那罗王,得能生无上法喜令一切受安乐解脱门;种种庄严紧那罗王,得一切功德满足广大清净信解藏解脱门;悦意吼声紧那罗王,得恒出一切悦意声令闻者离忧怖解脱门;宝树光明紧那罗王,得大悲安立一切众生令觉悟所缘解脱门;普乐见紧那罗王,得示现一切妙色身解脱门;最胜光庄严紧那罗王,得了知一切殊胜庄严果所从生业解脱门;微妙华幢紧那罗王,得善观察一切世间业所生报解脱门;动地力紧那罗王,得恒起一切利益众生事解脱门;威猛主紧那罗王,得善知一切紧那罗心巧摄御解脱门。

  紧那罗王是帝释天王的厨师,假如将他算一道也是可以。因为天龙八部中,天龙、阿修罗各属一道,当然紧那罗也可算是一道,那么八部就算成八道了。我们也可将阿修罗、紧那罗、迦楼罗、摩睺罗伽等归类为天道的部分,这些性格特质在人道中也会出现。因此,三界之内到底有几道轮回?随我们讲,这是属于个人修证的部分,我们的心性千万不要被法执限制住了。

  「善慧光明天紧那罗王,得普生一切喜乐业解脱门。」善慧光明天紧那罗王的解脱门是「普生一切喜乐业」。我们能否普生一切喜乐业呢?换句话说,任何境界下都能产生欢喜,不要悲愁。我想这是相当难做到的,虽然自己也希望随时随地都欢喜,可是当逆境现前时却又马上产生不悦。何以如此呢?第一、因为我们有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第二、我们有对立性,第三、我们有预期的目标。举一个例子作为参考:

  我想每个人都有理发的经验。若在理发时一直盯着镜子看,你会觉得师傅这儿没有帮你剪好,那儿又没有梳好。这是因为你有一个预期的目标,心中会想着师傅到底将我的头发整理成什么样子?于是一直紧张得不得了。若你不理会师傅是如何理发的,坐上椅子便看自己的报纸,等他将你的头发整理完毕,你再抬头照镜子,会觉得这头发整理得真美。

  这例子是告诉我们说,只要没有预期目标、没有罣碍,就能出生一切喜乐业,而且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一切都会很美。我们要从这部分去体会,这样也能得到解脱。

  「妙华幢紧那罗王,得能生无上法喜令一切受安乐解脱门。」「生无上法喜」是一个前提,「令一切受安乐」是作用,而此作用是由「无上法喜」所产生的。换句话说,「无上法喜」的意义,可由「令一切受安乐」诠释。譬如只要能够饶益众生的事,我们都能发心参与,不管是布施、救济或赞叹,只要哪个地方有人行善,我们的掌声及赞叹就到那儿,那么「令一切受安乐」就是你的无上法喜了。若这样做,你也能得到解脱。

  「种种庄严紧那罗王,得一切功德满足广大清净信解藏解脱门。」「一切功德满足」是总说,而「广大清净信解藏」呢?「信」是指对于法界的一切现象及境界都能如实了知,而此了知又来自于「解」。所以,这「信解藏」是个修行的下手处,也是一个立足点,拥有「信解藏」时,就能解脱了。而解脱又是行证的结果,所以我们常说:「华严是行证法门。」虽然经文分有信、解、行、证四部分,但此处指出「信解」即是如实了知,那就表示已进行到行证阶段,才有办法如实了知。就如同「如是我闻」,其实也是属于行政的阶段,但是一般人都将它当作是信解的阶段来解释。若将它归为信解阶段的话,「如是我闻」就变成:「以下所说的这些义理都是我亲自从佛那儿听来的,这些话都是佛亲自宣说的。」若将其归为行证阶段的话,「如是我闻」的含意是指:「我已亲自证得经文中所说的境界,确确实实地感受体验到经文中所说的一切真理境界,而非只停留在文字表面的初步认知。」一般人都是从文字上来解释,这意义是不一样的。所以,「信解藏」其实是指已经证得了。

  今天各位听了经之后还要实行,不是听了就好。譬如师父常提醒各位不要提感应和做梦的事,可是下课后同修还是喜欢与师父谈论这类事,这样你根本没有在修行!虽然感应和作梦对你而言是真实的,但是若执着于感应和作梦的话,就永远无法了脱生死。现在师父在向各位解释时,你的错误观念就要开始调整过来,必须当下听闻正法就能当下觉悟,此即为修行。所以,「行」要在当下听闻到真理时就行,回去时再将这里所实习的加以力行,如此扩大应用,你的智能光明就会照耀人间。关于这点我们一定要深刻体认,行证是从当下开始的。

  「悦意吼声紧那罗王,得恒出一切悦意声令闻者离忧怖解脱门。」何谓「悦意声」呢?能「令闻者离忧怖」的声音才叫悦意声。假如听了好听的声音,但是你并没有因此离忧怖,这种声音只能称为靡靡之音。所以「悦意声」能让你听闻之后离开忧愁、烦恼恐怖。

  「宝树光明紧那罗王,得大悲安立一切众生令觉悟所缘解脱门。」「大悲安立一切众生令觉悟所缘」,是宝树光明紧那罗王的解脱门。佛的悲心就是拔除众生诸苦,而众生为何有苦呢?因为众生对所缘的境界不能觉悟。譬如有亲人往生时,不管往生的是至亲父母或配偶、子女,你一定都会非常伤心,这时你是否觉悟到亲人为何会走?此即觉悟所缘。佛、菩萨在我们最痛苦时来救度我们,就是要我们觉悟所缘的境界。若能于此境界有所觉悟,那叫「大悲」。所以此处「大悲」的定义,与我们一般的认知有所不同。

  「普乐见紧那罗王,得示现一切妙色身解脱门。」这「妙」字有种种善巧方便之义。佛所现的妙色身不一定是三十二庄严相,「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佛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才是佛的妙色身。

  「最胜光庄严紧那罗王,得了知一切殊胜庄严果所从生业解脱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很好的果报,但是你知道这殊胜的庄严果从哪边产生吗?从你肯用心经营自己开始。果报愈是庄严殊胜,其因地修行就愈死心塌地用功精进。世间法也一样,譬如书法、绘画、音乐、摄影、雕刻等等,哪一样不是从最基础的功夫开始学起?所以基础愈稳固,成就愈殊胜。

  「微妙华幢紧那罗王,得善观察一切世间业所生报解脱门。」对于世间所做的一切善、恶业,以及所受的福报或苦报,我们要能看得清清楚楚,这是微妙华幢紧那罗王的解脱门。

  「动地力紧那罗王,得恒起一切利益众生事解脱门。」「恒」字表示永恒之义。永恒不断地做利益一切众生之事,这样也能解脱。

  「威猛主紧那罗王,得善知一切紧那罗心巧摄御解脱门。」这里的「心」是指用心。用心有两个部分:一是单向的用心,此种用心法只针对各人的投入,对于别人能否获益,可能并不留意。另一种是双向的用心。前面提过紧那罗王是帝释天的厨师,而他烹调食物是要提供他人食用的,所以他在这方面用心时必须考虑众生能否接受。假使这种用心与众生不相应,这个用心就白费了。

  换句话说,菩萨行有二种因素:一是真理、道理的部分,二是事相的部分,理、事要能交融圆满。世间法多半针对事相的探讨,不太注重是否契合真理;譬如做生意只要赚到钱,其它事可以不管,甚至是否如法?因果如何?也可以不管。但是菩萨行在这两方面都要兼顾,不但要如理、如法,也要知众生心,在事相的处理上也要能圆融通达无碍。「巧摄御」就是运用这种方法摄受一切众生。

  尔时,善慧光明紧那罗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紧那罗众,而说颂言:

  世间所有安乐事   一切皆由见佛兴

  导师利益诸众生   普作救护归依处

  前两句的意义,是指想要得到一切安乐事,必须觉悟到人生宇宙的真理,否则得不到安乐。虽然现在我们拥有身边的一切,相对地,你也担心有一天会失去这一切。若福报大,这所拥有的一切存在的时间会延长;若福报小,这一切很快就会消失了。凡夫因为怕它消失,所以惶恐不安。但是只要觉悟到真理,这一切还会再产生,你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假若不觉悟,即使福报现前,恐怕都会变成一种障碍。所以世间所有安乐事,都是觉悟以后才出现的,而且这种安乐事绝无副作用,不会产生烦恼。

  每个人都有觉悟的能力,但是我们都不愿意将此能力用在觉悟之处,这是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可能有人会问:「觉悟有什么用?凡事还是睁一眼、闭一眼比较好,不要太认真。」然而,这种态度是无知的,是一种不敢面对现实的逃避行为。一个真正的觉知者,了解真正的状况,并且勇于面对,故不起任何烦恼。佛赋予每位众生这个能力,希望透过此觉知能力让我们真正再重生一次,此即「导师利益诸众生,普作救护归依处」。

  出生一切诸喜乐    世间咸得无有尽

  能令见者不唐捐    此是华幢之所悟

  世间的一切喜乐,我们都能够得到,但是你必须知道这些都是从无上法喜来的,亦即从觉悟上产生出来的。能够觉悟,一切喜乐都会现前。虽然我们的觉悟不见得能与佛一样究竟,但是只要各位对于真理能体验到一次,我们的生命本质就已经改变了。我们现有的生命像一只杯子,杯中装满了污染的水,现在我们另外倒进一些清洁的水,请问这杯污浊的水会不会一次就清净呢?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清水与浊水会一起流出,但是你会发现这杯原来污浊的水已变得较清洁了。然后你一再地加入清水,这杯浊水总有清净的一天。同样地,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当我们一再加入良好的因素,我们的生命质量就会一再提升及超,一直达到尽善尽美的状况。

  佛功德海无有尽   求其边际不可得

  光明普照于十方   此庄严王之解脱

  「佛功德海无有尽,求其边际不可得」,这是个很美的对子,如果重新编排,感受也会有所不同。例如「佛功德海无有尽,光明普照于十方」也是一个对子,然而意义稍有不同。关于这部分必须靠自己感受,不一定都要按照经文的排列方式,或许你觉得不同的排列方式对自己的深化会有帮助。

  如来大音常演畅    开示离忧真实法

  众生闻者咸欣悦    如是吼声能信受

  这「如来大音常演畅,开示离忧真实法」也是一句对子,也可以重新编排成「如来大音常演畅,众生闻者咸欣悦」,这也是很好的一句。读经文不一定要看注解,自己可将经文做这样的一种整理。为何师父经常希望各位写经,原因在此。经过整理之后再将经文写下来,那感受完全不一样;而将经文重新排列之后,其意义更是幡然不同。我们可从写经的过程中增长智慧,不用担心这样的解释法是否正确,只管一再增长你的智慧就对了!就像吃饭,你只管第一碗、第二碗赶快吃下去,等到吃完了第五碗饭再来讲第六碗饭应该怎么吃,总会吃饱的。现在前面五碗饭都没吃,反而一直问第六碗饭怎么吃,真是本末倒置啊!

  我观如来自在力   皆由往昔所修行

  大悲救物令清净   此宝树王能悟入

  前两句意指如来的自在力及成就,都是往昔无量劫不断修行所得来的。我们也可将这首偈排列成「我观如来自在力,大悲救物令清净」,其意义就变成「如来以他的大悲自在力救度诸众生令其清净」。这两个解释法不同,感受也不一样。假如你现在开始整理这些经文,会觉得受益匪浅。读经也是一样,读诵完毕再用脑筋稍微整理一下,会发现你的智能就这样一直增长起来。至于实际的法义为何,那无所谓,重要的是赶快累积你的智慧资粮。

  如来难可得见闻   众生亿劫时乃遇

  众相为严悉具足   此乐见王之所睹

  众生要见到自性并不容易,虽然自性普照一切,但是众生因为不觉,所以感受不到。然而佛身仍具足无量庄严。

  汝观如来大智慧   普应群生心所欲

  一切智道靡不宣   最胜庄严此能了

  若你把经文排列成「汝观如来大智慧,普应群生心所欲」,这是由他受用法乐智所成就的。但是若你将经文排列成「汝观如来大智慧,一切智道靡不宣」,这就是由自受用法乐智所成就的了。

  业海广大不思议   众生苦乐皆从起

  如是一切能开示   此华幢王所了知

  这首偈的含意,指「业」有福业和恶业,这业海极为广大难思议,众生的苦乐都是从这业海中产生的。如来的智慧及辩才是不可思议的,能为众生开示业海的一切。

  诸佛神通无间歇   十方大地恒震动

  一切众生莫能知   此广大力恒明见

  若你把经文排列成「诸佛神通无间歇,十方大地恒震动」,这是由自受用法乐智所成就的。但你若将经文排列成「诸佛神通无间歇,一切众生莫能知」,这就是由他受用法乐智所成就的了。而「十方大地恒震动」,是指只有觉悟者才能了解佛的神通境界。

  处于众会现神通   放大光明令觉悟

  显示一切如来境   此威猛主能观察

  这首偈的含意,是指佛于种种众生与会之处都现神通,为众生显示自性的广大境界,以智慧光明引导众生都能觉悟。这些众生不一定指凡夫,凡夫叫因地凡夫,而众会当中有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菩萨又分有三贤十圣、等觉菩萨。令这些众生觉悟,是指令他们的阶次一直往上提升。

  七  迦楼罗王众——安住、精进、勇猛、平等……

  复次,大速疾力迦楼罗王,得无着无碍眼普观察众生界解脱门;不可坏宝髻迦楼罗王,得普安住法界教化众生解脱门;清净速疾迦楼罗王,得普成就波罗蜜精进力解脱门;不退心庄严迦楼罗王,得勇猛力入如来境界解脱门;大海处摄持力迦楼罗王,得入佛行广大智慧海解脱门;坚法净光迦楼罗王,得成就无边众生差别智解脱门;妙严冠髻迦楼罗王,得庄严佛法城解脱门;普捷示现迦楼罗王,得成就不可坏平等力解脱门;普观海迦楼罗王,得了知一切众生身而为现形解脱门;龙音大目精迦楼罗王,得普入一切众生殁生行智解脱门。

  「大速疾力迦楼罗王,得无着无碍眼普观察众生界解脱门。」「无着无碍眼」是指眼根成就,「普观众生界」是指能普遍观察到众生的心性。心性在哪儿?我们很难捉摸,但是心性会从相上显示出来。

  「不可坏宝髻迦楼罗王,得普安住法界教化众生解脱门。」如何「安住法界」呢?必须先心不散乱。现在学佛人有一个毛病,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却没想到你是刚从极乐世界来,为何还要再跑到极乐世界呢?更何况,当下即是极乐。只要全神投入去深耕,到某一个阶段你会发现:「唉!原来修行是这样子。」那就对了!此时你已由原来的A点转化至现在的B点,当你有这个警觉性时,已不堕恶道了。然后在这条修行路中还要继续精进投入,因为你毕竟还没出离三界,但是,这时的你已经可以安住法界教化众生了。

  「清净速疾迦楼罗王,得普成就波罗蜜精进力解脱门。」「精进力」是菩萨修行唯一的善根。「精进」,现代话叫作「完全投入」,很专注地投入便是精进。修行人经过一段世间的精进后,无形中会塑造出自己的风格,这是你自己定位的,这部分也能让你解脱。得到解脱门并不表示已经解脱,而是指你得到解脱的下手处。「门」是下手处。

  「不退心庄严迦楼罗王,得勇猛力入如来境界解脱门。」「勇猛」是指刚毅、坚定、永恒的心。修行人要具足上述三条件,才能以此契入如来境界,进入自性海中。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解脱门。

  「大海处摄持力迦楼罗王,得入佛行广大智慧海解脱门;坚法净光迦楼罗王,得成就无边众生差别智解脱门。」成就众生需要有种种的差别智。「差别」二字是佛法中的语言,古代和现代的表达法不同,以现代文字来表达是指「后得智」的意思。因为众生有种种的不同,所以度众生的方法就必须有所差别,而这「后得智」即是一种应机说法的方便智,此方便智又分正方便、异方便。无论是正方便或异方便,都属于差别智,只是语言文字的用法不同而已。

  「妙严冠髻迦楼罗王,得庄严佛法城解脱门。」「佛法城」是指觉悟的方法,「城」有集中之义。觉悟的方法我们已讲过很多,现在能否把这些法门集合起来,然后从这些法门中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此即「庄严佛法城」。我们常讲学佛人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心灵方程式,虽然尚未建立之前,可以参考别人的,但是在参考之后也会有自己的心灵方程式产生,这也叫「庄严佛法城」。

  「普捷示现迦楼罗王,得成就不可坏平等力解脱门。」「平等」,指你在接受一切境界时能不起任何意识分别,换言之,当你警觉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一律平等时,这「不可坏平等力」已经建立起来了。一般人常常把平等挂在嘴边,讲起来也头头是道,但是当境界来临时内心照样纷乱不堪、不平等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只是知道「平等」这个字眼,并未感受体验到「平等」的甚深义。而此处讲「成就不可坏平等力」是指你已经感受、体验到这种平等的境界原来是那般圆满和谐。

  「普观海迦楼罗王,得了知一切众生身而为现形解脱门。」想要「了知一切众生身」已经不容易了,更何况现一切众生身来度化。譬如我们要度猪道众生,我们一定要知道猪长什么样子;但是话说回来,我想大家都不愿意下辈子变成猪吧!除非你有愿力那就不一样。若是有愿力,你会去通达猪之所以成为猪的道理在哪,然后透过那个理的指导进入猪的境界,这样才有可能显现猪形而度化猪道的众生。所以,「了知众生身」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这部分完全是心性的感受与体验,非一般语言文字所能形容。

  「龙音大目精迦楼罗王,得普入一切众生殁生行智解脱门。」普遍为一切众生显示生死流转的智能,这是龙音大目精迦楼罗王的解脱门。「殁」是死,「行智」指解行的关系,或是一种行证功夫。

  尔时,大速疾力迦楼罗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迦楼罗众,而说颂言:

  佛眼广大无边际   普见十方诸国土

  其中众生不可量   现大神通悉调伏

  这儿谈到「佛眼」的广大无限。眼分为五种,分别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的眼为「肉眼」,遇到昏暗、阻碍就不能见。「天眼」是远近昼夜皆得见,但一般较难以显现,也很难展开,因为天眼是修定力之后的成就。但是此种定力所得的天眼并不究竟,天眼所见的还是局限在色相的范围内。至于「慧眼」已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是真正智慧展开的部分。而「法眼」则是真理所展现的境界,有法眼的人就拥有神通,此种神通会从事理上知道整个真理的状况,也能了解事相的真理,还能完全了悟因缘法及因果律。「佛眼」则是指能穷尽一切的觉悟之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所以是「广大无边际」。

  佛神通力无所碍   遍坐十方觉树下

  演法如云悉充满   宝髻听闻心不逆

  「佛神通力无所碍」,指觉悟的因缘和合力量是没有任何障碍的。而「遍坐十方觉树下」呢?这句经文就文法上看起来像是主动的语法,可是在解释时采用被动的语法会更好,对于法义更容易通达了解。因此,「十方觉树下」是指一切众生的觉悟处,而「遍坐十方觉树下」,就是众生在何处觉悟,佛就会在何处出现。

  其实,每个人都有觉悟的时候,当你由原来的A点转入B点,同时发觉前面的错误,就表示你在那个地方觉悟了,佛也在那里出现。当觉悟境界现前以后,整个真理就浮现出来,此即「演法如云悉充满」。「法」是指真理。

  佛于往昔修诸行  普凈广大波罗蜜

  供养一切诸如来  此速疾王深信解

  这句「佛于往昔修诸行,普凈广大波罗蜜」,是指修难行道的部分。若将经文排列成为「佛于往昔修诸行,供养一切诸如来」,就是指修易行道的部分了。这二种行法不同,但以究竟义来讲是一样的。

  如来一一毛孔中   一念普现无边行

  如是难思佛境界   不退庄严悉明睹

  此偈可以排列成下列三组对句:一、「如来一一毛孔中,一念普现无边行」;二、「如来一一毛孔中,如是难思佛境界」;三、「一念普现无边行,如是难思佛境界」。可藉由这种方法了解其真实义。

  佛行广大不思议  一切众生莫能测

  导师功德智慧海  此执持王所行处

  此偈亦可重新编排成下列三组对句:一、「佛行广大不思议,一切众生莫能测」;二、「佛行广大不思议,导师功德智慧海」;三、「一切众生莫能测,导师功德智慧海」。像这样的排列组合都可以非常灵活地运用,此种训练方法不但激发我们的脑力更显活泼,同时也是破除自我意识形态的最好方法。

  如来无量智慧光    能灭众生痴惑网

  一切世间咸救护    此是坚法所持说

  法城广大不可穷    其门种种无数量

  如来处世大开阐    此妙冠髻能明入

  一切诸佛一法身    真如平等无分别

  佛以此力常安住    普捷现王斯具演

  佛昔诸有摄众生    普放光明遍世间

  种种方便示调伏    此胜法门观海悟

  佛观一切诸国土    悉依业海而安住

  普雨法雨于其中    龙音解脱能如是

  虽然这世界是由众生的业力所成就,但是佛、菩萨仍会到这里救度众生,这是佛、菩萨的大悲心示现。佛不但在此世间救度众生,更在十方一切国土中,普雨法雨润群生。

  八 阿修罗王众——心灵的震动

  复次,罗睺阿修罗王,得现为大会尊胜主解脱门;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得示现无量劫解脱门;巧幻术阿修罗王,得消灭一切众生苦令清净解脱门;大眷属阿修罗王,得修一切苦行自庄严解脱门;婆稚阿修罗王,得震动十方无边境界解脱门;遍照阿修罗王,得种种方便安立一切众生解脱门;坚固行妙庄严阿修罗王,得普集不可坏善根凈诸染着解脱门;广大因慧阿修罗王,得大悲力无疑惑主解脱门;现胜德阿修罗王,得普令见佛承事供养修诸善根解脱门;善音阿修罗王,得普入一切趣决定平等行解脱门。

  「罗睺阿修罗王,得现为大会尊胜主解脱门。」「现为大会尊胜主」的「现」是指示现;而「大会尊胜主」以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请法王,亦即在大会中请转*轮的人。想当尊胜主,首先要能观察到这一会中有能说法的「说法王」在,然后主动向那说法王请法,那么你就是尊胜主。

  请法不容易,我们现在请法不外乎两个问题:一是为解决自己的困难,例如事业、家庭、种种疑惑……等;另一个是为自己要修学法门而来请法。这两者,一是凡夫,一是阿罗汉,都是为自己的事才请法的,而此处所指的「大会尊胜主」是要为众生请法的。

  为众生请法有三个条件:一、你必须知道说法主的专长。二、请法主本身要能对所请的法有深刻的理解与认知,所以请法主的智慧也是极为高深的。三、要能了解众生的机缘与根器,然后代他们请法;一个请法主虽然能契机又契理,但是没有人请他出来转*轮,所以他只好请别人出来转*轮。请转*轮并不容易,因为以这位请法者而言,他能否放下自我而以法为重?这才是修法上最重要的一门功课。

  「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得示现无量劫解脱门。」「无量劫」意指很长很长的时间。能把无量劫的时间在一念之间示现出来,便是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的解脱门。

  「巧幻术阿修罗王,得消灭一切众生苦令清净解脱门。」能消灭一切众生的痛苦,而令众生清净,这是巧幻术阿修罗王的解脱门。

  「大眷属阿修罗王,得修一切苦行自庄严解脱门。」「修一切苦行自庄严」属于难行道,这是指庄严自性的部分;另外还有所谓的「他庄严」,是指庄严国土的部分,属于易行道。庄严国土是为了摄受众生,而庄严自性则是为了引出佛性。

  「婆稚阿修罗王,得震动十方无边境界解脱门。」「震动十方无边境界」是指我们原来使用的意识形态以及我们所认知的部分,现在重新完全地将它们改变过来,不再使用意识形态了。因为「意识形态」是经由对立的心态而产生的,心态上一经对立后你的心就僵化了。这里所说的「震动」等于一种松动,亦即先将你僵化的意识形态松动,然后你才有办法将之舍弃。譬如我们本来认为人生就是要赚钱,一天用很多的时间在赚钱这件事上面,结果白自己弄得疲倦不堪,但是你却认为人生就应该这样才对,这便是一种坚固的意识形态。当有一天因缘成熟,你学佛了,发现原来人生并非如此,这时你会想改变一下生活步调,会开始每天挪出一些时间来调柔寂静。

  刚开始训练时你可能还会紧张,大概经过一星期后,就会发觉这一星期十分安详自在且幸福,你再也不会被那些价值观念绑死了。所以,要先放松自己,这就是一种震动。当你在心灵上产生这一种震动时,所有的价值观念都会改变,十方无边佛境界也都会现前。

  「遍照阿修罗王,得种种方便安立一切众生解脱门。」想要安立一切众生必须使用种种方便,否则很困难。而这「种种方便」有一个大前提,就是不能起任何烦恼,否则不能说是在「方便安立众生」。所以,这方面希望各位能深深地体验,这是属于难行道的部分。

  「坚固行妙庄严阿修罗王,得普集不可坏善根凈诸染着解脱门。」「集」是积集之义。因为我们的心有太多的污染,所以现在必须广泛积集不可坏的善根,使心清净。

  「广大因慧阿修罗王,得大悲力无疑惑主解脱门。」「无疑惑主」与前面的「尊胜主」意义差不多,只是这儿着重慈悲门,即是从饶益众生上面来谈的。想要处处大悲饶益众生,还要没有任何疑惑,关于这点实行起来并不容易。因为通常发悲愿的人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智慧尚未展开,所以常产生这样的怀疑:「我这样做到底对不对?」这样的话,一切功德将会消失殆尽。因此,在大悲力的前提之下千万不要怀疑,这是一种行门。若于修行时有不幸的事降临身上,更不必产生疑惑,只要抓紧悲愿的初衷,一切将会变得更自在。行大悲门,你必须有钢铁般坚定的意志,否则修行到最后往往会功亏一篑。

  「现胜德阿修罗王,得普令见佛承事供养修诸善根解脱门。」普令一切众生都能见佛承事供养,并非那么容易,但至少个人的事修功德不能免。譬如每天要将自己的佛堂整理得干干净净,点灯、点香、供花、供水,一样都不能缺,这也是「修诸善根」借着这些事修,你可以起无边的观想。

  「善音阿修罗王,得普入一切趣决定平等行解脱门。」「一切趣」是指六道众生。学佛人发广大愿要度尽一切六道众生,我想大概没有问题,但是能做到「决定平等行」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为你要能「普入一切趣」!譬如你要到鸡道度众生,就必须与鸡同事而示现鸡的形相,但是你又害怕会被捉去杀了,所以说你不能平等行。

  佛在往昔生中当鹿王时,因为国王喜欢吃鹿肉,所以森林中的鹿就一只一只地轮流被宰。有天刚好轮到一只待产的母鹿,牠要求国王:「等我明天生下小鹿之后再死,今天先换别的鹿。」可是大家都不想提前一天死。这时鹿王自告奋勇说:「我提前去。」国王看到鹿王前来,问明原因之后,他感到惭愧地说:「连鹿王都这么仁慈,我是什么国王啊?」从此下令不准杀鹿。由这个公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佛、菩萨往昔生中的种种示现是多么殊胜、不可思议啊!我们能否像佛一样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抑或视生死一律平等?这个修行法也能让我们解脱。

  尔时,罗睺阿修罗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阿修罗众,而说颂言:

  十方所有广大众   佛在其中最殊特

  光明遍照等虚空   普现一切众生前

  佛为何在十方广大众中是最殊特的呢?因为佛能觉悟,而众生不能。所以不管修任何德业,都不及觉悟到生命的存在与真理来得殊胜。佛的光明遍照,与虚空一样,所以他能普现于一切众生前。

  百千万劫诸佛土   一刹那中悉明现

  舒光化物靡不周   此是毘摩深赞喜

  「百千万劫诸佛土,一刹那中悉明现」,意指在一刹那间所有觉悟境界一时炳然齐现。「舒光」指智慧光的展开,「化物」指教化众生。所以,「舒光化物靡不周」,意指展开智慧光的妙用来教化一切众生,不会遗漏任何一个众生。

  如来境界无与等   种种法门常利益

  众生有苦皆令灭   苫末罗王此能见

  如来境界是没有人能与之相比的。此偈可以这样排列:「如来境界无与等,种种法门常利益」,或者「如来境界无与等,众生有苦皆令灭」,抑或「种种法门常利益,众生有苦皆令灭」。此三者皆可,我们可以透过这样的排列,体会经文的意义。

  无量劫中修苦行   利益众生凈世间

  由是牟尼智普成   大眷属王斯见佛

  佛在无量劫中修种种苦行,他有三个目的:第一、利益众生(利益有情世间),第二、清净世间(清净器世间),第三、由是牟尼智普成(智正觉世间成就)。换句话说,一个净土的成就必须具足这三个条件。

  无碍无等大神通   遍动十方一切剎

  不使众生有惊怖   大力于此能明了

  佛出于世救众生   一切智道咸开示

  悉令舍苦得安乐   此义遍照所弘阐

  此处的神通是指圆融、无对立、无分别的知见。因为众生都有对立的意识形态,所以才有种种痛苦产生。佛现神通是为了让世间众生免除一切惊怖及痛苦的逼迫。而佛用何方法救度苦难中的众生呢?即向众生开示智慧的道理,让众生趋向于觉悟,便能令众生舍离痛苦得到安乐了。

  世间所有众福海   佛力能生普令凈

  佛能开示解脱处   坚行庄严入此门

  福报大不一定能出三界,因为大福报往往是障道的因缘。佛开示我们如何从大福报中了生脱死,这也是一个修行法门。

  佛大悲身无与等   周行无碍悉令见

  犹如影像现世间   因慧能宣此功德

  此偈可以这样排列:「佛大悲身无与等,周行无碍悉令见」,或是「佛大悲身无与等,犹如影像现世间」。不同的排列方式,其感受度也不同。

  希有无等大神通   处处现身充法界

  各在菩提树下坐   此义胜德能宣说

  如来往修三世行   诸趣轮回靡不经

  脱众生苦无有余   此妙音王所称赞

  佛为了帮助众生解脱痛苦,三世所行经无量轮回,常在六道中度脱众生无一遗漏。故经典中云:这娑婆世界没有一块土地不是佛舍头目脑髓的地方,换句话说,只要是一寸以上的空间都有他的血泪。佛度众生是如此地牺牲,这真是难行、苦行。现在我们从这儿就能体会出,诸佛、菩萨在往昔生中是如何修行的。

  经文到此,可看出天龙八部众与我们有很深切的关系。虽然有人说:「根本没有天龙八部。」但是我们不管这些,因为八部在人间饶益众生是事实,而佛、菩萨利益众生也不必征得你的同意。佛帮助你,只是希望你能觉悟。你现在不能觉悟,没关系,等下一次因缘成熟,他还是会继续帮助你。佛菩萨就像太阳般,天天都出来普照万物,只是你每天都在天快亮时才去睡觉,结果你就以为这世界没有天日,那是众生的执着与错误,佛、菩萨不会计较这些。佛、菩萨的大悲愿力要饶益众生,这是他的本质及特色,不因你的赞叹与否才来决定是否帮助你。

  九  主昼神众——发挥生命力的光芒

  复次,示现宫殿主昼神,得普入一切世间解脱门;发起慧香主昼神,得普观察一切众生皆利益令欢喜满足解脱门;乐胜庄严主昼神,得能放无边可爱乐法光明解脱门;华香妙光主昼神,得开发无边众生清净信解心解脱门;普集妙药主昼神,得积集庄严普光明力解脱门;乐作喜目主昼神,得普开悟一切苦乐众生皆令得法乐解脱门;观方普现主昼神,得十方法界差别身解脱门;大悲威力主昼神,得救护一切众生令安乐解脱门;善根光照主昼神,得普生喜足功德力解脱门;妙华璎珞主昼神,得声称普闻众生见者皆获益解脱门。

  印度人会将抽象的宇宙现象予以拟人化,例如此处将「白天」这个现象拟人化为主昼神。现在我们在解读这部分的经文时,应该将之还原到原来的含意,换言之,主昼神是一种因缘化的自然组合,是宇宙的一种现象。

  「复次,示现宫殿主昼神,得普入一切世间解脱门。」「宫殿」在古代是指国王、贵族所住的地方,现代则可泛指公共场所。能从自性中将宫殿的境界显现出来,称为「示现宫殿主昼神」。

  「一切世间」包括有情世间、器世间、五蕴世间。五蕴世间,就佛而言是智正觉世间;凡夫的五蕴则是色、受、想、行、识;但是一般的畜生、动物,还有鬼道、地狱道、天道、修罗道,乃至于树木、草、花等都有生命,这些也通称五蕴世间。除了具足生命的有机体可称为五蕴世间外,其它如房子、土地、书本……等无生命的东西,是否也可称为五蕴世间?关于这点各位可能感觉不到,假如房子没有生命、没有五蕴的话,那么中国人所说的 「地基主」、「土地公」就有问题啦!这个「五蕴世间」你能否观察得到呢?其它还有主河神、主水神、主风神、主空神、主方神,这些神是不是都有五蕴?可能各位会说:「主方神的『方』是指方向,这里面哪有五蕴呢?」那是我们不具备妙观察智的缘故,所以体会不到。同样地,主水神、主风神、主地神,这地、水、火、风四大各有神,因为四大本身已具足了五蕴。

  各位可能觉得奇怪:「佛教谈到这里怎么变成神教了?」其实我们不讲佛教也不讲神教,而是讲觉悟的方法。各位要知道,法界中一切万物本来存在,只是我们的观察力不够微细,所以没感受到。不要小看「普入一切世间」这几个字,当真详细了解、仔细观察的话,它是无所不在的。

  若能将五蕴世间综合起来,然后穷尽它,此即佛的智正觉世间。而对于凡夫之所以成为五蕴世间,那是因为凡夫不能穷尽,往往停留在有限的个人的五蕴小范围中;而佛呢?能从个人的五蕴走出来,穷尽整个虚空法界,所以是智正觉世间。

  由本体来讲,佛的世间是智正觉世间;但是从相上来讲,那是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在器世间中不仅是山河大地而已,而现在我们把山河大地这些全部归纳到有情世间中了。在佛的器世间中包括:一、「其地坚固,金刚所成」或是「黄金为地」,二、菩提树,三、宫殿楼阁,四、师子座。凡夫认为山河大地属于器世间,但是在佛的领域中通通是有情世间,这就是一种转变。在这转变的过程中,所有山河大地都已变成佛的眷属,佛的菩萨海会全部现前。

  所以,五蕴世间与佛的智正觉世间是相通的,这其中所牵涉到的问题太广太大了,包括体、相、用都在这儿一一展开。谈到「体大」时,指佛的智正觉世间;谈到「相大」时,指佛的器世间;谈到「用大」时,就转为佛的有情世间(菩萨海会),这些众神诸王都属于佛的菩萨海会。各位是否感觉到这样转移呢?像这种境界我们要慢慢地体会。

  「发起慧香主昼神,得普观察一切众生皆利益令欢喜满足解脱门。」

  「慧香」是指智慧之香,智慧的作用令我们感受到一种清新宜人的气氛。此主昼神的解脱门为「普观察一切众生皆利益,令欢喜满足」。此处的「利益」,是指能令众生在觉悟上有所成就。

  「乐胜庄严主昼神,得能放无边可爱乐法光明解脱门。」因为「可爱乐法光明」是无尽的,所以无有边际。能令众生得到无边的可爱乐法光明,是乐胜庄严主昼神的解脱门。

  「华香妙光主昼神,得开发无边众生清净信解心解脱门。」「信解」这两字,我们必须能够真正地体会。佛法中所讲的「信」有两个部分:一、「解信」,即一般所谓的「知道」,亦即听了别人如此说,或看了经典这样记载,便接受了。二、「证信」,是指证道后所产生对真理的信心。而「信解心」的「信」是指「证信」。譬如运动能使身体健康,但我只是知道这个观念而已,并没有求证、体验到运动的利益,这是属于「解信」的部分。若你已由运动中确实使身体获得健康,并且感受到因健康而带来的喜悦,很自然地你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运动,因为你已真正体验、求证到运动的好处,这就属于「信解心」了。同样地,为什么我们会天天乐此不疲地拜佛、诵经、做功课?因为我们已经求证都诵经、拜佛不只是增加福报而已,更能了生死、出三界。

  在「信解心」上面再加了「清净」两字,这境界实在不容易描述。何谓「清净」?唯一的说法就是不可说的境界。譬如一面擦得很干净的玻璃,一不注意就会看不到而撞到;如果你看得到那是一片玻璃,那玻璃就一定没擦干净了。「清净」就是类似这样,若是将它描述出来就不清净了。像玻璃与水都还容易说明,但是心的清净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其实不管你如何去解释清净心,这清净就一定不清净了。

  譬如以「信解心」这件事来讲,我们都信解学佛之后必能了生死,但是这只是相对清净的信解心。真正清净的信解心是对于「学佛能了生死」这件事没有沾滞,假如为了了生死才来学佛,那么就有了生死的痕迹存在。真正学佛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时,当别人问起时,他可能会说:「嗯!没问还不知道,一问还真答不出来呢!」这时,学佛的心态大概已经清净了。但是这「清净」并非无知,而是全然的觉知。

  清净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感受,非一般语言文字所能形容。就像一片擦得很干净的玻璃,它本来就在那里,但是你看不到,必须仔细触摸它才知道,这就是清净。

  「乐作喜目主昼神,得普开悟一切苦乐众生皆令得法乐解脱门。」这里用苦乐众生来譬喻,让我们体会到一切众生都是在苦乐的相对环境下生活。其实无论是苦是乐,关键只在于你的心境如何转变而已。心境若转变,苦乐就会发生变化,都但这还是世间法,不是究竟的佛法。究竟的佛法是圆融统一的,对立是凡夫境界。佛法是将二元对立转变成统一圆融的境界,所以,真正的法乐是化二元对立为圆融统一。

  「观方普现主昼神,得十方法界差别身解脱门。」「差别身」是一种境界相。很显然地,十方法界一切众生身各个不同。就以人身和畜生身来讲,我们当然可以分辨得很清楚,但人身和鬼身有何不同,大概你就看不到了。因为没有人真的看过鬼(很多人都说他看到鬼,那真是活见鬼),所以就将鬼拟人化了,同时我们也一直认为鬼是不好的,所以就将它画得很难看。其实这些都不正确,都不能称差别身。因为我们是使用人类的意识形态,所以会将众生通通予以拟人化,因此,人类所画任何形象的生命体,不是两只脚就是四只脚或六只脚……,这些都不是差别身。就既有的现象和意识形态去规范的,都不能称为差别身。所谓的差别身,已经超越人类意识形态所能想象的范围。

  「善根光照主昼神,得普生喜足功德力解脱门。」「功德」是指在菩提道上实际成就的部分,而「功德力」是指能够在菩提道上精进的能力。很多人在菩提道上无法精进,譬如一听经就打瞌睡,或一做功课就打妄想,想坐下来好好禅坐时种种逆境就来干扰,这就是没有功德力。

  而「普生喜足」呢?「普」是穷尽、普遍、平等之义。「生」在这里是指自然发生,因为在佛法中所说的是无生无灭,所以这个「生」字,本身是一种因缘组合而产生,不是我们加工、用了力量下去而产生的,这两种状况是不同的。譬如听经是席地而坐时,你会觉得空间宽敞、没有压迫感,假如换成坐在高座椅上,我们就会感觉很逼迫感了;这是两个不同的因缘组合所造成的两种现象,此「造成」就是普生的「生」了。逼迫是因缘组合,空旷也是因缘组合。佛法讲的是因缘组合的「生」,世间法中所讲的「生」是用脑力设计产生的,此现象有生有灭。当然因缘组合同样有生有灭,但是它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所以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在此因缘条件下,一切顺、逆境我们都会欢喜接受,这就是「喜足」。

  「妙华璎珞主昼神,得声称普闻众生见者皆获益解脱门。」「声称普闻」是称赞之义。我们一再称赞如来或者念佛功德,众生见到我们就会很喜欢。为什么?这是一种因果关系。多赞叹别人,人家看到你就会喜欢。相反地,假若你一再数落他人,就很容易得罪别人,同时别人也不敢和你多接近,因为深怕那天也被你毁谤了。我们要是不讲是非,同时常常称赞别人,别人便会喜欢与我们接近,因为对方会由你那得到赞美,此即「众生见者皆获益」。

  尔时,示现宫殿主昼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昼神众,而说颂言:

  佛智如空无有尽   光明照耀遍十方

  众生心行悉了知   一切世间无不入

  知诸众生心所乐   如应为说众法海

  句义广大各不同   具足慧神能悉见

  佛智在于度众生,它能「知诸众生心所乐」。什么是众生心中所喜欢的呢?处于顺境与身在逆境所追求的会有所不同,有的人希望离苦,也有人想得到快乐。不管众生心中喜欢些什么,只要修行此法门的人,就能「如应为说众法海」。换句话说,当众生需要快乐,就能令他快乐;众生需要拔除痛苦,就能令他免除痛苦的逼迫。但是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若众生需要拔苦,你却予乐的话,这样就不相应了。从行门来说,这法门叫作「念念清楚」,也就是六根门头全部打开。

  「句义广大各不同」,是指按照众生的心乐不同,所给予的也就有异,而每个法门所给予的也不一样。

  佛放光明照世间    见闻欢喜不唐捐

  示其深广寂灭处    此乐庄严心悟解

  「佛」是觉悟,觉悟的智慧光明能普照一切世间。易言之,当觉悟之后,我们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就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见闻欢喜不唐捐」,是指当我们被佛光普照的时候,内心当然很欢喜,「不唐捐」就是不空过。「示其深广寂灭处」,是指从觉悟的智慧中可展现出真理的本来面目。

  佛雨法雨无边量    能令见者大欢喜

  最胜善根从此生    如是妙光心所悟

  这首偈的含意,是指佛转*轮不仅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且能令听闻此法音者产生大欢喜,而最殊胜的善根也就从听闻佛法开始。这是华香妙光主昼神所了悟的。

  世间的一切善行都比不上佛门中的善行。为什么呢?因为佛门中指导我们的是觉悟的善行,而一般世间善行未必是觉悟的,只有觉悟的善行才是真正的善行。在古代,行善通常是有目的,譬如《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种积善、阴德是为了留福给子孙。而在佛法中告诉我们,行善是应该的,不需要任何理由。行善就像我们的生命自然呼吸一样,一点都不造作。当呼吸发生障碍,或是你为了呼吸而去呼吸时,就表示这「呼吸」本身已经出了问题。所以说,一切善法皆从佛出兴,唯有从觉悟中所做的一切善行才是最清净的。

  普入法门开悟力    旷劫修治悉清净

  如是皆为摄众生    此妙药神之所了

  这首偈的意义,指佛旷劫以来修行无量无边法门,而且皆已清净圆满,如是修行皆为摄受众生,这也是普集妙药主昼神所证悟的境界。

  以摄受众生这件事来谈,应该是无所为而为;假如是有所为而为地摄受众生,此种摄受就不清净。摄受众生也和我们生命中的呼吸一样,没有原因,它是自然地一种脉动。

  种种方便化群生   若见若闻咸受益

  皆令踊跃大欢喜   妙眼昼神如是见

  十力应现遍世间   十方法界悉无余

  体性非无亦非有   此观方神之所入

  「体性」是指穷尽十方法界,而且到处应现,无一遗漏。这「体性」,你说有吗?好像没有,说没有?却又像有,他就像水中月、镜中像。经典中为何总是使用双立或双破法来谈佛法呢?就是为了避免我们的法执。

  众生流转险难中   如来哀愍出世间

  悉令除灭一切苦   此解脱门悲力住

  像这种句子在佛经中容易见到,但是各位有没有真正体会到它的真实义?想一想,现在你有没有在苦难中?你有没有见到如来?如来已经出现世间帮助众生灭除苦难了,你是否感受到呢?假如没有感受到,那么我们还停留在「解信」的阶段,而还没有「信解力」呢!我们必须证信、证入,确实求证经文中所说的境界,如此才能真正解脱。

  众生暗覆沦水夕    佛为说法大开晓

  皆使得乐除众苦    大善光神入此门

  众生在无明暗障中轮回流转,佛为其说法,令此众生皆蒙开晓,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

  如来福量同虚空    世间众福悉从生

  凡有所作无空过    如是解脱华璎得

  「如来」是自性,自性宝藏就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世间一切众福都是从自性宝藏中产生。所以说,我们眼前所遇到的境界,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能反观,那是我们内心所现,换言之,一切外境皆从自性中所显现出来的。假如能如此反观,一切众福将继续展开;否则当福报来临时,我们将起贡高我慢心,此时福报马上就会消失。

  在自性中种福田是绝无空过的,那么我们如何在自性中种福田呢?很简单!就是开发自己的自性,亦即引出佛性。引出佛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再反省,譬如现在的福报是我自己的?还是因缘和合的?是我主动创造出来的?还是有某一股力量让它产生?你去思考这些问题。当然,我们都会说现在的福报是我努力的结果,但是,这个「我」是自性中的我?还是我执的自我?假如你觉得是我执的自我,那就不对了,那是傲慢,福报马上就会截止了。如果你反省的结果,觉得是无我的我或是自性的我,那这样的果报就不一样。关于这点需要靠我们去体会。

  经文常提到:「体性非有亦非无」(此体性就是指自性),我们要从这边去感受,这样培养出来的福报,你就不会去执着。既然它是「非有亦非无」,那还执着什么呢?然后你就会一再布施;于此当中,你已经产生不可思议的境界了。

  十  主夜神众——积极奋发后的清凉归宿

  复次,普德净光主夜神,得寂静禅定乐大勇健解脱门;喜眼观世主夜神,得广大清净可爱乐功德相解脱门;护世精气主夜神,得普现世间调伏众生解脱门;寂静海音主夜神,得积集广大欢喜心解脱门;普现吉祥主夜神,得甚深自在悦意言音解脱门;普发树华主夜神,得光明满足广大欢喜藏解脱门;平等护育主夜神,得开悟众生令成熟善根解脱门;游戏快乐主夜神,得救护众生无边慈解脱门;诸根常喜主夜神,得普现庄严大悲门解脱门;示现凈福主夜神,得普使一切众生所乐满足解脱门。

  主夜神和主昼神是相对的,通常经文中会将主夜神放在主昼神之后,这有两重意义:第一、黑夜是白昼来临的前兆,所以主夜神是指你即将展开智慧的状况;第二、为何先提主昼神?当一个人积极奋发之后需要有一个接纳的归宿,夜有最后归宿的象征意义。而黑夜较白天来得凉爽,所以主夜神的另一个含意是指清凉。

  以世间人的立场来说,我们可以把努力工作赚钱的这部分归纳为主昼神的作用,因为发挥生命力和光芒才能赚钱啊!赚钱之后呢?就是要花钱,花钱的这部分就属于主夜神的作用。很清凉地花钱是一种享受,同样地,发挥你生命的光和热来赚钱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有的人只会享受赚钱而不会享受花钱,但花钱并不一定指买东西,像布施、供养、救济、印经……等等都是花钱,从这部分所得到的快乐才叫作真正的清凉乐。

  「复次,普德净光主夜神,得寂静禅定乐大勇健解脱门。」「寂静」指本来面目,「禅定」这两字以现代的语言来讲是指静心。想要进入本来面目的静心状态中,非有大勇健的坚定意志力和魄力不可。

  当今学佛人就是缺少大勇健力,所以对心性的深耕不彻底。在每天例行的诵经功课中,往往妄想纷飞,想打坐却一秒钟也不得安宁。各位要知道,能够在一刹那间不打妄想的这种意志力就是大勇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学佛人应有这层认识。

  「喜眼观世主夜神,得广大清净可爱乐功德相解脱门。」功德相得成就比较普遍。譬如打禅七、打佛七、拜忏,做了七天功课之后觉得法喜充满。不管你是否真获得法益,这个功德相总是现前了。而功课仪式也属于功德相得部分。功德相容易为大众所接受,所以叫作「可爱乐功德相」,但是想将「广大清净」和「可爱乐功德相」互相结合,就不容易了。换句话说,如果能把所做的这些功课,不管是打佛七、禅七或梁皇宝忏……等等功德相,能达到广大清净无为的状态,那就是大成就,这是属于正法行。

  方便行,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扫地、煮饭、洗衣服、签公文、做生意、与人交际应酬……等等都是方便行,从方便行中也能成就功德相。

  「寂静海音主夜神,得积集广大欢喜心解脱门。」「欢喜心」通常是指没有逼迫性的。现在学佛人大都陷在这种漩涡中——「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是因为害怕娑婆世界的生死轮回之苦,希望能赶快出离。这种出离心是有逼迫性的,与完整的广大欢喜心不同。

  若想具足完整的「广大欢喜心」,只有修习一佛乘才能达到。凡夫是「心被境转」,而圣人是「心能转境」。若能将我们现在的凡夫心境转变为圣人的心境,直接就能成就,于是便能具足欢喜心了。

  「普发树华主夜神,得光明满足广大欢喜藏解脱门。」「光明满足」是智慧成就之义。「广大欢喜藏」是指这种欢喜的宝藏有如涌泉,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而无有穷尽。

  「游戏快乐主夜神,得救护众生无边慈解脱门。诸根常喜主夜神,得普现庄严大悲门解脱门;示现凈福主夜神,得普使一切众生所乐满足解脱门。」「普现庄严大悲门」和「救护众生无边慈」这两个解脱门,都属于「都摄六根」的法门。而「普使一切众生所乐满足」的解脱门,属于六根门头全部开放,是念念清楚的法门。

  从这段主夜神的性德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主夜神的解脱门比较静态,却很积极活泼。

  尔时,普德净光主夜神承佛威力遍观一切主夜神众,而说颂言:

  汝等应观佛所行    广大寂静虚空相

  欲海无涯悉治凈    离垢端严照十方

  真理的本来面目像虚空一般广大寂静。虽然众生的五欲六尘无有边际,但是觉悟之行能将这些杂染清除干净,恢复到无染、端严照耀十方的境界。

  一切世间咸乐见    无量劫海时一遇

  大悲念物靡不周    此解脱门观世睹

  虽然众生都很喜欢见佛,却总是很难见到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具足见佛的条件,不具备觉悟的能力。虽然佛普照一切,可是众生缺乏觉知的能力,所以很难见佛。

  导师救护诸世间    众生悉见在其前

  能令诸趣皆清净    如是护世能观察

  佛救护众生,也要众生能相应,众生若能相应就能见佛。每个人都想见佛,可是不具备见佛的能力,因为我们对佛的认知产生偏差。畜生界的众生也想见佛,但是牠们比人更不具备见佛的能力。虽然人较具有见佛的能力,却因为各人的因缘不同,对于觉悟之法也不见得能具足。因为每个人都有执着,不管是执着在法执或我执上,二者都令人无法见佛。真正觉悟的法是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的,我们要从此处体会。

  佛昔修治欢喜海    广大无边不可测

  是故见者咸欣乐    此是寂音之所了

  佛于往昔所修治的广大法门皆已清净圆满,是故众生见者皆欢喜。因为佛所修的是普贤大行,而普贤行的特色为广大无边、一即一切,是圆融无碍的,所以能令众生欢喜。假如我们不是修普贤行,只是单单为了让自己免于痛苦的逼迫及生死轮回而去修行,自然无法令众生喜欢了。

  如来境界不可量    寂而能演遍十方

  普使众生意清净    尸利夜神闻踊悦

  「寂」指寂静或本来面目,「演」是普照众生的作用。这首偈的含意,是指体性广大遍照十方,能使本来迷惑颠倒的众生如实了知自性的境界。

  佛于无福众生中    大福庄严甚威曜

  示彼离尘寂灭法    普发华神悟斯道

  「无福众生」是指被无明暗障掩盖了自性的众生。「曜」有两个意义:一、光明照耀,二、积极焕发。这首偈的含意,是指觉悟的大福智光能掀开无福众生的迷惑颠倒,令他们了悟真理的本来面目,让这些无福众生的自性宝藏现前。

  十方普贤大神通    一切众生悉调伏

  种种色相皆令见    此护育神之所观

  佛在一起境界中都能普现神通,而且会因应众生根器不同而做种种示现,令众生因此而解脱。

  如来往昔念念中    悉凈方便慈悲海

  救护世间无不遍    此福乐神之解脱

  佛于往昔念念中,以无量无边的慈悲法门救护世间,而无不穷尽。

  众生愚痴常乱浊   其心坚毒甚可畏

  如来慈愍为出兴   此灭怨神能悟喜

  在这世间,若是一个菩萨真正发心,那么要做的事就太多了。不管是直接的救护众生,或是间接从自己周遭的环境保护开始,只要是能对众生有帮助的,都尽心尽力去做,如此就可称为「如来慈愍为出兴」了。

  佛昔修行为众生   一切愿欲皆令满

  由是具成功德相   此现福神之所入

  「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这首偈说的是佛往昔修行是众缘和合而生,一切愿也因众缘和合而产生才能圆满,因此才能成就一切功德相。

  今天我们来此听经、学佛、修行也是因缘和合,但是尚未有成就,想要修行成就还得加入一些因素。所以,我们现在具足了修行的因缘,但还没有具足成就的因缘。

  十一  主方神众——依循内在性德的指引

  复次,遍住一切主方神吗,得普救护力解脱门;普现光明主方神,得成办化一切众生神通业解脱门;光行庄严主方神,得破一切暗障生喜乐大光明解脱门;周行不碍主方神,得普现一切处不唐劳解脱门;永断迷惑主方神,得示现等一切众生数名号发生功德解脱门;遍游净空主方神,得恒发妙音令听者皆欢喜解脱门;云幢大音主方神,得如龙普雨令众生欢喜解脱门;髻目无乱主方神,得示现一切众生业无差别自在力解脱门;普观世业主方神,得观察一切趣生中种种业解脱门;周遍游览主方神,得所作事皆究竟生一切众生欢喜解脱门。

  主方神的「方」是指方向。方向是一种指示,所以也有依靠之义。当有人问:「我到底要怎么办?」若你告诉他怎么做,就是在指示他一个方向,让他依靠你的指示去解决问题。方向是无量无边的,一个人在生活中若调适不良的话,会很难适应,所以必须有依循的方向。每个人所依循的方向不一样,譬如学生有学生所要依循的方向,上班族有上班族所要依循的方向,企业家有企业家所要依循的方向,学佛人有学佛人所要依循的方向……等等,各人生活取向不同,所依循的方向便各有不同。

  主方神是一个拟人化的名字,现在你能否将这种拟人化的文字恢复到它原来的现象界中?亦即我们常讲的「因缘化」、「性德化」。若不能将这种文字还原、恢复到它原来的意涵,你对经文就会产生执着。也许你会怀疑:「真有这样一个神吗?」有!这个神确实存在,但绝非我们想象中具有人形的那种神,而是在性海中确实具有这些性德。

  「复次,遍住一切主方神,得普救护力解脱门。」这「遍住一切主方神」,是指在一切境界中都能启发、指引我们正确的方向。「普救护力」是相应于此主方神的名号而言,因为能「遍住一切」,所以才有能力普救一切众生。

  这里「得普救护力」的「得」是证得之义。「证得」只是一种经验,还没有真解脱。譬如我已证得了这「普救护力」的要领,我的用心处就是如何尽我所能地普救护一切众生,至于能否救度所有众生呢?这就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一个修行人懂得如何善用其心,即表示已经找到修行的方向了。

  「普现光明主方神,得成办化一切众生神通业解脱门。」「成办化一切众生」,表示已经做到度化一切众生之义。很多人想度化众生,可是没有方法,那我们应如何教化众生呢?众生又从哪儿来呢?假如各位真想发心弘法、饶益众生,趁你还没开始之前,赶快先结善缘。你最好是向东方结缘,向西边弘法,这样你才不会攀缘。假如在弘法之前,没有能舍的心,你做不到「成办化一切众生」的事。相反地,如果事前已具足能舍的心,你就能掌握到众生心性的变化及表达,而你所能掌握的部分就是你教化的范围了,它会很自然地显现出来,此即你的「神通业」。

  「光行庄严主方神,得破一切暗障生喜乐大光明解脱门。」暗障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有一些前提性的约束,而这种约束,我们本身并不知情。这些前提性的约束包括了我执和法执。法执有「俱生法执」和「分别法执」两种。分别法执思惑我们长大后养成的习惯,只要经人提醒,你就会醒悟,此种法执较容易破除。譬如学佛要吃素,你也认为应该如此,可是当有人告诉你:「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只有中国才吃素。」那么你对这观念本身的执着就容易破除了。

  俱生法执则较难破除,譬如走在街上,一位三、四十岁的儿子很自然会扶着他那六、七十岁的母亲,可是他却不会去扶另外一位老太太,为什么?因为「男女授受不亲」!像这种观念便属于俱生法执。

  俱生法执是在我们尚未有分辨能力时就被双亲灌输进来的观念,我们很自然地接受下来,然后在心中根深柢固地认同它;因为那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所以称为「俱生法执」。当年龄愈往前推时,所灌输进来的这种法执就愈微细、愈牢固,要破除这种观念上的执着就愈不容易。若是在婴儿时期就被灌输的观念,就更加难以破除了。

  由此可以明显发现到,我们为何有暗障?因为我们有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现在我们都被这些意识形态覆盖而不自知,甚至还乐此不疲地在这些意识形态的圈圈中生活得很习惯,乃至于成为一种依靠。这情形就好像依靠父母一样,除非他自己能独立,否则有一天依靠的对象消失了,对他来说将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学佛也是一样,众生当中,有的人已经感受到苦,有些人还没有。还没有感受到的并非没有痛苦,只是那苦尚未逼迫到你。佛法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免除这些逼迫?必须有大光明及大智慧,才会产生大喜乐,否则无法免除痛苦。因为我执及法执会在这里坚固不断地干扰着你,而你却不知道。

  「周行不碍主方神,得普现一切处不唐劳解脱门。」「不唐劳」是不白费的意思。当我们进行教化众生这项工作时,常会有一些感触;尤其是与人谈佛法时,对方往往很没耐心,讲了半天一句都没听进去,这时你会觉得今天又白费了。其实你的努力没有白费,只是他现在因缘尚未成熟,就像刚才所说的,苦仍未逼迫到他而已,所以你暂时看不出效果。再者,当你在表达时,其实自己也在成长。很多人不善于检查自己的表达是否得体?是否契机、契理?引用的例子恰当与否?可是,一次、两次、一年、两年下来,当你终于发觉到自己在哪些地方表达不好时,那就是你的收获了。因为人生是总体的,在这整个成长过程中,你会自己去调适,只要时间一到,因缘成熟,你也会跟着成熟了。所以在佛门中,你所下的功夫是「不唐劳」的。

  「永断迷惑主方神,得示现等一切众生数名号发生功德解脱门。」为何佛、菩萨的名号会与一切众生名号的数量相等呢?这就牵涉到佛法在印度展开时,所发展出来的思惟模式。任何宗教的发展都与当地民族性息息相关,如印度和中国皆为农业社会,但中国的政治体制倾向于中央集权,思想上十分重视大一统,所以在宗教上经常会去思考宇宙的核心为何;而印度人的生活比较趋向于与自然界相接触,故比较用心于观照自己周遭所面对的一切境界。所以在佛教的语言模式及思惟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就会受到印度人这种用心观照境界的态度影响。

  因此,他们看到花,就会将花的现象转化成花神;听到雷声,就会将雷的现象转化为雷神。花有多少种功用,就会被转化为多少种花神;雷有多少种现象,就会被转化为多少种雷神。所以,这些神的名号,就是将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及功用归纳起来成为性德而产生的。因为印度人认为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训练自己,所以将这些现象界的特色予以定名成为性德而表达出来。

  佛号也是这样形成的,宇宙中或社会上有多少种现象,就会被转变成多少佛号。譬如「须弥山王佛」,就是从现象界中须弥山的相来定名的。至于为何佛、菩萨的名号与众生数相等呢?因为「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现象界中的一切境界皆由众缘和合而产生,这些境界都能启发我们,令我们觉悟。因此,有多少众缘和合所产生的境界,就会产生多少佛号,绝非凭空捏造的。我们能否由此去体会?如能体会,从此处下手就可以解脱了。

  「遍游净空主方神,得恒发妙音令听者皆欢喜解脱门。」「妙音」是指有实质作用的音声,能让众生因听闻而觉悟,离苦得乐,并产生大欢喜。

  「云幢大音主方神,得如龙普雨令众生欢喜解脱门。」龙在传说中都被描述得非常真实,可是中国和印度所指的「龙」并不是具体的畜生,而是指一种性德和功能。对古人而言,下雨这种现象,是因为背后有一主宰者在操纵着,这主宰者就是龙;而在佛法中,能够促成下雨的因缘就是就是「龙」。

  云幢大音主方神的解脱门,能像龙降甘霖遍洒大地般演说真理,如此能令众生因感受到正法的滋润而欢喜。

  「髻目无乱主方神,得示现一切众生业无差别自在力解脱门。」「髻目无乱」是指能清楚警觉了知一切境界,所以不会迷惑慌乱。对一切善恶业都不起分别,如此就能得大自在。

  「普观世业主方神,得观察一切趣生中种种业解脱门。」主方神对六道众生所造作的种种业,观察得清清楚楚;凡夫只有分别的意识,没有妙观察智,所以常常迷惑颠倒。假如能化对立为圆融,凡事不起任何分别心,就能将分别识转为妙观察智。

  「周遍游览主方神,得所作事皆究竟生一切众生欢喜解脱门。」这里的「所作事皆究竟」其实并非指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求圆满成就,而是指需尽心尽力去做每一件事。很多事我们是无法做到圆满,也无法做完的。譬如吃饭,你有可能今天吃完饭,从此以后再也不吃饭了吗?就算我们将所有的愿望与理想实现,可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你能料想得到吗?世事无常啊!所以做事不要太期望于完美圆满,只要尽心,做十二分是圆满,做三分也是圆满,此即「所作事皆究竟」。

  那么我们要做些什么事,才能「生一切众生欢喜」呢?这就要顺应时代的需要了。五十年前能令众生欢喜的事,不见得在五十年后众生还喜欢哦!所以我们要有所变化。学佛人的活泼就在此处展现,他不被意识形态所局限,能随缘遨游、任运自在,这样才能快乐。

  尔时,遍住一切主方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方神众,而说颂言:

  如来自在出世间    教化一切诸群生

  普示法门令悟入    悉使当成无上智

  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是为了开示众生,令其悟入佛之知见。

  如来是指自性。自性十分自在,而且尽虚空遍法界般无所不在,为一切众生普遍展开示现法门,令众生感受到真实生命的存在而成就无上智慧。

  神通无量等众生    随其所乐示诸相

  见者皆蒙出离苦    此现光神解脱力

  佛所示现的无量神通业和众生的数量一样多。然而,如果众生的善根不够,便无法见到佛的示现,也就无法出离了。

  佛于暗障众生海    为现法炬大光明

  其光普照无不见   此行庄严之解脱

  这首偈,乃言众生都被无明暗障所覆盖,佛将真理的火炬高高举起,展现大智慧光明照耀世间,令众生明白自己处在黑暗愚痴中,而能觉醒出离。

  具足世间种种音   普转*轮无不解

  众生听者烦恼灭   此遍往神之所悟

  这首偈可以拆成很多组对句,大家可以体会其中的甚深法义。

  一切世间所有名   佛名等彼而出生

  悉使众生离痴惑   此断迷神所行处

  「一切世间所有名」是指世间一切的众生,「佛名等彼而出生」,是指佛名和众生的数量一样多。为何需要这么多的佛名呢?这是一个关键处,我们对此要能通达。因为众生所悟之处不同,所以佛名就有那么多,换句话说,你在此处觉悟,佛就在此处出生;在彼处觉悟,佛就在彼处出生;各人觉悟处不同,当然佛名各有所异。

  若有众生至佛前   得闻如来美妙音

  莫不心生大欢喜   遍游虚空悟斯法

  「佛前」指觉悟的境界,「如来美妙音」指自性的韵律及脉动。既然觉悟了,你就了生死出三界,此时便可感受到,原来自性的脉动如此澎湃啊!

  佛于一一刹那中   普雨无边大法雨

  悉使众生烦恼灭   此云幢神所了知

  佛是觉悟。为何一位觉悟者能在一刹那雨无边大法雨?因为他已扣住佛法的根本。

  一切世间诸业海   佛悉开示等无异

  普使众生除业惑   此髻目神之所了

  「业海」是众生所造下的苦果。造业是现行,如正在骂人。众生现在所受的苦报都是由迷惑中来,易言之,先起惑、造业,然后身受苦。常有人搞不清楚这部分,认为虽然起惑了,但身体并没有付诸行动,这样就不受果报。从小乘的立场来看,这并没有错,小乘的戒律认为身业、口业犯戒才是造业,意业起惑不算。但是,以大乘来讲,你一起惑,就是造业了,而且也要遭受果报。譬如你与别人争执,表面上装作没事,其实气在心里,这样你心中已有恨的因素存在,如此所招感来的果报将导致下辈子长得很丑。而先前争执所造的口业,其所招感来的依报,可能是下辈子再见面时会被骂上两句。所以,起惑→造业→受报,这是必然的真理。

  一切智地无有边   一切众生种种心

  如来照见悉明了   此广大门观世入

  「一切智地」是指佛果地。自性能通达无边的佛境界及一切众生的种种心念,这是普观世业主方神的解脱门,我们也可从此下手修行。

  佛于往昔修诸行   无量诸度悉圆满

  大慈哀愍利众生   此遍游神之解脱

  「佛于往昔修诸行,无量诸度悉圆满」是自受用的部分;而「佛于往昔修诸行,大慈哀愍利众生」,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是属于他受用的部分。在此偈中,自受用、他受用两者并存。

  十二 主空神众——空,才能发挥妙用

  复次,净光普照主空神,得普知诸趣一切众生心解脱门;普游深广主空神,得普入法界解脱门;生吉祥风主空神,得了达无边境界身相解脱门;离障安住主空神,得能除一切众生业惑障解脱门;广步妙髻主空神,得普观察思惟广大行海解脱门;无碍光焰主空神,得大悲光普救护一切众生厄难解脱门;无碍胜力主空神,得普入一切无所著福德力解脱门;离垢光明主空神,得能令一切众生心离诸盖清净解脱门;深远妙音主空神,得普见十方智光明解脱门;光遍十方主空神,得不动本处而普现世间解脱门。

  经文在此处谈到主空神。「空」是指内心没有意识形态,这样才能发挥它的妙用。

  小时候家附近有一大户人家,房子的建筑非常气派,所有建材都是一流的,连木板上的漆都会闪闪发亮呢!当时那家的主人夸口说:「再过一百年,这房子里的东西都是骨董!」我和他们的小儿子很要好,常去他家玩,坐在大厅里,相当凉爽舒适。那大厅的气氛极为宁静幽雅,摆设着神桌、八仙桌和太师椅,旁边再放一只热水瓶。有客人来访时,就拿起热水瓶倒水,客人一杯、主人一杯地对饮,感觉十分舒服。

  大概十年前,我再去拜访时,看见客厅中塞满了现代化的设备。坐下后一聊,那个小儿子谈到准备将房子敲掉重盖。当年他父亲所说的话,虽然言犹在耳,可是现在意识形态一变,所有情势完全改观。那时我建议他:「就算房子不保留,那建材也要保留。」结果他说:「啊!那没几个钱啦!」你看!连对那房子的看法都完全改变了!本来那老人家的心中没有太多意识形态,对那房子的想法那么纯真;现在身处工商业社会ide恶性竞争之下,太多意识形态一再加入,一再地污染,下一代对于那房子的评价就完全不同了。所以经文在此处所说的「空」字,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空」本身所能显现出来的德能及妙用非常广大。印度人秉持在思惟感受上一贯的专长,将空性的德能浓缩为十个现象和十个法门。可是我们在修学过程中,能否将自己生活周遭的事物整理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性德,同时让这德能自你生命中显现出来?那么你的法门就现前了。当你的心量一再扩大时,真正的出世间无漏福田与功德就从此处一再滋长,从此便不会堕落到三恶道了。因为你的心性及生命质量已完全改善,不再起惑、造业,也不会受苦了。即使生在人间,也很喜乐安详;或是发心行菩萨道,愿代众生受一切苦,那种苦也不会令你产生逼迫感了。所以,希望各位从法门的修学中好好体会,学佛就是必须从这关键点上去突破。

  「净光普照主空神,得普知诸趣一切众生心解脱门。」「诸趣」是指六道众生。说真的,我们连人心如何都不得而知了,更何况其它五道众生心?通常我们在描绘其它五道众生时,都会予以拟人化而将之画成人形,实际上他们的容貌身形并非如此啊!其实,六道众生的形相是由其心性而产生的。譬如印度的「天」字,翻译成中文是光明之义,因为人类的对立之心比天人强烈,所以在我们的世界中白昼与黑夜划分得十分清楚,但在天上没有这种情形。因此,我们就很难感受到天人的心性是什么样子了;好比我们人道中,穷人不知富人生活,富人不解穷人痛苦。

  有时,我们连自己的心都无法了知。例如在路上看到别人发生车祸,觉得十分不忍;可是换作是你发生车祸,那时你心中做何感想?你能知道吗?这就是平常没有建立正念,没有去自我训练如何移情,所以一产生状况,就完全不知所措了。连自己的心性都不晓得,更何况是众生的心性呢?现在,若从此处下手,就可以得解脱了。

  「普游深广主空神,得普入法界解脱门。」「法界」有两层意义:一、众生心念所及,二、众生心性之本体。我们能否普入众生心性的本体?能否感受到每个人心念所及的又是些什么?当众生在受苦受难时,我们是否愿意代众生受苦呢?

  有一则公案:当一位老和尚在讲经时,门外的狗叫了起来,小徒弟走到门外提棒打了小狗三下,结果老和尚竟叫着「哎哟!哎哟!」然后从法座上摔下来。听众大惊,忙问何事?老和尚指着小徒弟说:「他打了我三下!小徒弟一脸茫然地愣在门口,说:「我打狗,哪有打你?」老和尚伸腿示众,说:「你看!刚才你打的三下,这儿还有痕迹在!」

  这是因为老和尚能将众生的处境及心情转移到自己的身上,亦即「众生受苦,就是自己受苦」啊!可是我们呢?也许你平常看到众生高兴,你也会移情,跟着高兴一下;但是当众生正在受苦时,你能否也如此移情设想:「他为了什么事在受苦?苦的程度有多深?换作是我,我怎么办?」这也是一个法门哦!众生的心性无量无边,假如你都能深入了解并体验融入,就能「普入法界」了。

  「生吉祥风主空神,得了达无边境界身相解脱门。」「身相」即是体相。想把无边境界的本体销归自性,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无边境界的相,就不太好掌握了。

  满清末年,有位留学生看到清廷每战必败,觉得国家没救了,气愤之下回国对师父说:「我看破红尘,想剃度出家!」师父好言劝慰:「出家很苦,非常人所能为,想清楚再说吧!」这留学生说:「我什么苦都吃过了,一定能接受师父的磨练与教诲。」师父只好试一试他:「你这个人分别心太强,不适合修行……」话还没说完,他就开始顶嘴:「我哪有分别心?我出家并不是因为分别心在作祟。」师父又试:「不是啦!你这种人的是非心太强了,没有一点善根,不可能修行。」这下他更无法忍受,讲话愈来愈大声:「我要是没有善根,怎会想出家?」你看,只不过稍微试验一下,我执马上就跑出来了。所以当境界来临时,我们都没有警觉性。

  平常没事时,我们都认定自己是完美的行者;但是当境界一起,却会说:「不是我的错,是你错了!」这就是我执。外缘的境界尚可承受,倘若是直接攻进内心时,要承受更是难上加难,我们会防护得更厉害。因为我们的心不只像猿猴,更像鳗鱼般捉拿不定,有着强韧的自我保护;它会自我解释、自我安慰、伪装,对自己会合理化,然后丑化别人。所以每次境界过后,所有事相烟消云散,只剩下我执如须弥山般,终不倾动。

  平常我们常听人言:「破我执容易,破法执难。」其实破我执也没这么简单,所以阿罗汉能破除我执,就已经很殊胜了。当境界来临时,你那像鳗鱼般的我执会产生种种变化来自我保护,不但不会趁机赶快将自我瓦解掉,还会找另一个理由让自我更坚强起来,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表面上还以为是在破我执呢!这真是很麻烦的事。

  「离障安住主空神,得能除一切众生业惑障解脱门。」惑由心生,业为身造,所以会产生种种烦恼障,来障碍我们的正道,这叫「业惑障」。一切众生都有此惑障,唯有空性能将之除灭,这是「离障安住主空神」名号的由来。由此可知,证得空性,是学佛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广步妙髻主空神,得普观察思惟广大行海解脱门。」「思惟」两字,如果从文字相来看,有推理的意味,但是这里指的是「念」。「念」是今心,也就是指你现前当下的这个心,对于外面的一切境界相是否感受得到。「广大行海」也是一样,若从文字相上来看,是指行的境界相;但从法义上来讲,「广大行海」就是指根本*轮。学佛只要抓住根源,由根源无尽衍生的枝末就能轻而易举地掌握到了。

  「无碍光焰主空神,得大悲光普救护一切众生厄难解脱门。」「大悲光」是指在大悲的精神中有智慧的展现。众生的厄难,无非是受生死轮回及因贪、瞋、痴所造成的苦业,如何令众生免除这些苦厄呢?就需要用「大悲光」来照耀众生了。大悲从何而来呢?是从救护众生的责任感所产生的,假如没有这种救护众生的责任感,我们就会变成上班族一样,当众生有所求时却听到电话录音机说:「对不起!今天已经下班,明天请早。」那就不能算是大悲了。大悲是有使命感的,众生的苦就是我的苦,众生有叩(call),我必须马上去应(in)。

  「无碍胜力主空神,得普入一切无所著福德力解脱门。」若将这句话的语词顺序更动为:「普入一切福德力无所著」,这样来解释就比较清楚了。「普入一切福德力无所著」,指一切福德境界现前时,我们不执着。这也是修行的方法。

  「离垢光明主空神,得能令一切众生心离诸盖清净解脱门。」覆盖共有五种,分别为:贪、瞋、痴、睡、掉悔。关于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需要睡眠,但是天人及净土中的行者就不需要了。人有盖缠,所以不睡觉是不行的,这是先天的性质,属于较微细的我执,为俱生我执。所以一位修行人,若真的将俱生我执破除,就可离开五盖的缠覆,凡夫是没办法的。

  现在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专修这一部分?有人专从此处下手修行,而我们即使不从这门下手,也要了解它。若你要从这个解脱门下手修行,那就先别谈「令一切众生心离诸盖」,首先你自己能否心离诸盖而得清净?能否身心无垢?这是绝对可以成就的!各位在这里可以多用心,这也是一个修行的下手处。

  「深远妙音主空神,得普见十方智光明解脱门。」我们在讲经弘法时,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讲得这么深?」我也常举这样的例子作为答复:「一个港口的大小,不是以容纳船只数目的多寡来论,而是以船的吨位来决定,若是所停泊的船吨位愈大,这个港口就愈大。同样地,我们教化众生,不在于人数的多寡,而是要成就有大善根器的人;所以若是有一、两个人成就,那就不得了了,我们教化众生的事业就很殊胜了。正如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关键在此。

  我们为了成就众生,要求各位去实践的部分会愈来愈踏实、愈来愈深入,这是必然的。而在这过程中,你愿不愿意接受与承担?我们知道,教育本来就是最浪费、最难预期的投资。我们肯定那些信徒踊跃的道场有其存在的价值;然而,若是那些信徒中有人发心想突破,想更进一步深入的话,可以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成就这部分就好了!关于这点我们能否从总体上去宏观,这就是「普见十方」。

  「光遍十方主空神,得不动本处而普现世间解脱门。」「不动本处」是指本体的部分,「普现世间」则是指现象界中要随缘。很多学佛人,总是将自己打扮得像图书上的菩萨;学佛不是要你把自己弄得什么都不像,你还是得像个人啊!「普现世间」,即指掌握住本体而能与众生相契合。学佛并非要我们装模作样,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踏实地展现出那种自在、活泼、圆融的特质,那就对了!

  尔时,净光普照主空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空神众,,而说颂言:

  如来广大目    清净如虚空

  普见诸众生    一切悉明了

  「广大目」是指智慧。此偈可拆成许多组对句,再由当中了解其法义。

  佛身大光明    遍照于十方

  处处现前住    普游观此道

  「佛身大光明」,是指觉悟的本体能起无量无边的妙用。

  佛身如虚空    无生无所取

  无得无自性    吉祥风所见

  我们可将此偈和前几首偈的句子重新组合,透过这种方式,在法义上会有总体的了解。

  如来无量劫    广说诸圣道

  普灭众生障    圆光悟此门

  「圣道」是什么呢?可能有人会认为,佛经所说的道理,或者某某法师、某某大德所言……等就是圣道。这种现象令我们反省到,当我们将「圣道」的解释愈来愈狭化,只限于佛教经典中或是某师父的开示时,就会愈来愈浮在表面上。其实,「圣道」就是一切真理,它能使众生趋向于心性的解脱,使心灵更臻完美。假如我们能体会到这一点,你的心量就很广阔了。这时你会引用佛所说的话作为证明,你的见性之见便油然而生。

  我观佛往昔    所集菩提行

  悉为安世间    妙髻所斯境

  佛往昔修行是为了利益一切世间,我们应效法佛。

  一切众生界    流转生死海

  佛放灭苦光    无碍神能见

  在生死海流转,是一切众生的特色。「佛放灭苦光」,是指觉悟所展现的智慧光明能灭除众生的痛苦。

  很多人常常说自己梦到佛、菩萨,可是真正的「见佛」有「灭苦」的作用,因为「佛」是觉悟。若是梦到佛、菩萨,就应该反问自己:「我的苦是否灭除了?」若苦并为灭除,那你的「梦见佛」只是虚幻不实的!也许你会执着于梦境,一直认定它是真实的,而你确确实实做了一个「见佛」的梦,但是那境界本身是虚假的,你却无法察觉。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女儿要出嫁了,妈妈把当年外婆送的金饰交给他,并说明此金饰是祖传家宝。嫁过去后,女儿为生活所逼,把金饰拿到当铺典当,结果老板用放大镜鉴定,,告诉他说:「这是铜的。」这下子问题来了!本来这陪嫁品在家里一代一代传下来,大家都以为它是金子,可是实际上它是铜做的!假如今天你遇到同样的境界,你会相信谁的话呢?但事实摆在眼前,根本不在乎你相信与否。纵使那女儿再问上十家当铺,也都会说那陪嫁品是铜做的,结果只是徒惹笑话而已。所以学佛人绝对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要懂得觉察境界的假相并将之转换,才可产生无边功德。否则你一再执着于你所梦到的境界,那你就完了。所以修学时一定要避开这部分,不要被幻境所迷惑。

  清净功德藏    能为世福田

  随以智开觉    力神于此悟

  「清净功德藏」,是指我们的清净自性,这是一切功德的总根源,所以「能为世福田」。要想由此福田,必须用智慧来开发。

  众生痴所覆    流转于险道

  佛为放光明    离垢神能证

  「光明」是指智慧,智慧是用来破除愚痴。

  智慧无边际    悉现诸国土

  光明照世间    妙音斯见佛

  「诸国土」包括净土、秽土。我们所见的是人道这中间带的部分,其它的国土见不到,但智慧本身能令我们普见一切国土,所以此处说:「光明照世间。」

  佛为度众生    修行遍十方

  如是大愿心    普现能观察

  这首偈所说的是佛为了救度众生,处处皆修行。这种大愿心,是光遍十方主空神的「不动本处而普现世间解脱门」所能观察到的。

  十三 主风神众——无碍

  复次,无碍光明主风神,得普入佛法及一切世间解脱门;普现勇业主风神,得无量国土佛出现咸广大供养解脱门;飘撃云幢主风神,得以香风普灭一切众生病解脱门;净光庄严主风神,得普生一切众生善根令摧灭重障山解脱门;力能竭水主风神,得能破无边恶魔众解脱门;大声遍吼主风神,得永灭一切众生怖解脱门;树杪垂髻主风神,得入一切诸法实相辩才海解脱门;普行无碍主风神,得调伏一切众生方便藏解脱门;种种宫殿主风神,得入寂静禅定门灭极重愚痴暗解脱门;大光普照主风神,得随顺一切众生行无碍力解脱门。

  这品经文在结构上有一个特色:每十个德号倂为一组,从这样一组的德号及法门中可以窥见其性德的状况。例如若想了解何谓「主风神」,可将这十个主风神的德号倂在一起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它不只说明风的现象,还包括了风的功能、作用等等,尚待我们进一步深入体会才能了解。

  在佛法的觉悟领域中,我们可从〈凈行品〉当中得到一些启示跟观想的方法。譬如看到「无碍光明主风神」的德号,我们可以观想为:「当愿众生,普入佛法,及诸世间。」这和〈凈行品〉的行法一样。或者你想进一步思考:「为何这卷经文讲解脱门?」那就要从〈梵行品〉的修行法来看〈世主妙严品〉的文章结构。

  〈梵行品〉的修行法是清净梵行,直接进入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于如何具足清净梵行,才得以直接进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必须把进入解脱门的理论提出,同时也提出〈梵行品〉中的主要思想,两相呼应,你就大彻大悟了。

  若能这样扎实地下功夫,那就是祖师大德!因为你可以从此建立你的心灵方程式,让你的法身慧命活泼起来。一般人在修学时常苦无下手处,而《华严经》之所以处处都为各位提到下手处,道理即在此。好比会运动的人,不一定要在标准的运动场上才能运动,因为他真正了解运动的意义及精神,所以不必依赖模式。因此,我们要从此处建立起正确的观念,在《华严经》中具足一切行门,处处都是下手处,门门皆为解脱门。

  「无碍光明主风神,得普入佛法及一切世间解脱门。」此处说明风的无碍,能遍及一切世出世间法。所谓的「世间法」,是按照我们的相续心运作的种种行为。我们现在的心念有如河水,一波接一波,从无间断。当我们的相续心(分别意识)起作用时,念念都处在对立的情境中,都是世间法。「出世间法」是指不使用相续心,起心动念都在统一圆融的情境中。所以,「心被境转」与「心能转境」,这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区别。

  所谓「世出世间法」,是指出世间法建立在世间法之上。现在我们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是世间法,但是我们可将这世间法转化为出世间法,换句话说,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其实是同一个。那么如何转化呢?就牵涉到非常微细的心念问题。假如我们认为「唯心所造」,那是属于世间法,超越唯心造的部分才称为世出世间法。这一点在《华严经》中讲得很清楚。因为事实上,「唯心」的「心」是指阿赖耶识,是集起心,也就是集合所有境界而起的作用。这种集起心不是真如,真如是超越唯心的。所以,佛法真正讲的是超越唯心的部分,而非集起心。大家要能体会佛法深层的部分,那是很微细的。

  反观回来,如果你认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只是唯心的作用而已,那你就无法出三界。因为若是心有作用,则仍旧有心意识存在。出世间法是指一种超越的状况,没有任何的对立性。谈到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可以用唯心来作区别,但世出世间法是超越唯心的部分,这点不一样。

  「普现勇业主风神,得无量国土佛出现咸广大供养解脱门。」「佛出现咸广大供养」是广修供养的意思。真正的广修供养是指清净心供养。

  在一则公案中,有位老和尚在京城享有盛名,他怀疑自己能否在这名利场中把持得住,于是便单衣一钵地离开京城,来到一处很偏僻的乡下。由于风吹雨打,因而一身是病。这时一位老农夫出于怜悯而收留了他,不是很恭敬地将猪圈稍微做整理后,给老和尚住。这老和尚受了老农夫的供养后,想为老农夫开示,但老农夫瞧不起他,说:「你不要说这些,真要说佛法啊!得请京城的国师来讲。」老和尚想:「对呀!我已不是国师,那还讲什么?」可是每次接受供养,总是慈悲为怀地想为老农夫开示,而老农夫就是不屑,每次去为老和尚捉药时,就会抱怨老和尚太唠叨。有次被一位老居士听到,便跟着前来探望老和尚,虽然他也不认识老和尚就是国师,仍恭敬地发心供养医药,逢年过节还以红包供养老和尚。老和尚并没有使用红包中的钱,摆在那儿,要老农夫需要时拿去用。老农夫心地纯正,也没接受,仍然是自己吃什么食物,就供养老和尚吃什么。

  老和尚不定时向这两人开示,老居士听来津津有味,自然便在共修处与同修们提起,想把老和尚请来供养。老和尚得知此事,心想不妙,第二天就要离开,刚好碰上老居士领了同修们前来供养,大家执意挽留。老和尚去意虽坚,但不忍扫大家兴,遂折衷地答应大家去见见共修处的法师,没想到这一会面,竟被认出是国师。这消息一传出,老农夫竟说:「少骗人!哪有国师愿住猪圈的?」

  你看!一个人的我执就是这样!是老农夫自己叫国师住猪圈的,现在却反过来不肯承认了!老农夫的心是清净的,因为他只是单纯地想帮助一位孤苦生病的老人,无存福报之想,但是他是在无知的状况下进行。而那位老居士才是真的难能可贵,因为他在觉知的情况下进行供养,知道佛、法、僧三宝的可贵,不仅供养还请转*轮。他也是在不知国师身分的状况下,纯粹清净地想供养僧宝而已。相较之下,老农夫的无知就稍逊于觉知状况下而行无所求之供养。当国师被认出后,老农夫后悔了,想将房间让出,请国师再住下,可是老农夫此时那原本无知的清净心已被污染了。

  《华严经》中所提到的供养,是特别强调觉知的清净心供养。因为,知道无量佛土有佛出现,然后来行广大供养,这是处在绝对觉知的状况中,而非无知的。另一种广大供养是法供养,此种也称修行。修行有事修和理修,理修就是追随佛过去所修行的途径,如法修行。事修就是无尽供养。这当中还有一层意义,如果在某一种状况下有所觉悟的话,也叫供佛。

  譬如有一次出差,夜宿旅馆,因为常听人说住旅馆会被偷录像,于是住进去后就先到处检查,发现在每个房间中,床的上方都装设一个东西,心想:「老板装这玩意,难道这真是录像机?」就把它拆下来看,发现竟然是防火警报器!这时便有所领悟,原来外面流传的都是谎言,而那令人不安的设备竟是为了保护众人生命财产安全而装置的。当我们了解到真相时,很多疑惑就随之解开而有所领悟。所以,这个防火警报器就是佛所出生之处,而那天花板就是佛土,因为,觉悟就是佛。

  你是否注意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过「哦!原来如此」的经验?这是我们应该时常保持高度警觉性的地方,而这种状况无所不在。所谓「见佛」,并非每晚都梦见佛,而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能启发你,让你趋向于觉悟,而那个地方就是佛国度,能启发你的那件事就是佛。若能如此体会,即是「佛出现咸广大供养」。

  「飘击云幢主风神,得以香风普灭一切众生病解脱门。」这法门是以香风普遍灭除一切众生病。「香」是熏习,「香风」是对众生有益。在学佛过程中,改正习气是要花费很多时间的,所以要渐修,也就是熏习。譬如我们希望自己能够不生气,可是每次发完脾气之后才警觉到,然后再告诫自己下次不可再发怒。这是有用的方法,可是因为是熏习,所以时间可能要花很长。其实我们可以在技巧上调整,不要只在私底下偷偷发愿,不敢令人知道,也不敢惩罚或奖励自己,我们可以采取当众发愿或要求同修监督等方式来进行,收效会更快。

  「净光庄严主风神,得普生一切众生善根令摧灭重障山解脱门。」「普生一切众生善根」,这句话可以解释为,穷尽一切善根令其出生,并且令一切众生出生善根。「普」是穷尽之义。

  我们想做到「令摧灭重障山」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这些重障不但巨大,而且重重迭迭。在你还不想破除它时,还不晓得它有多坚固,所以光说要改习气是很容易,但境界一来,你能不为所动,那才叫真功夫。

  「力能竭水主风神,得能破无边恶魔众解脱门。」这「恶魔众」不一定指具体的人,不过就算是具体的人,我们也不见得有能力看得出来。譬如现在流行把小孩送出国当小留学生,然后拼命赚钱供他们花用,可是人隔两地无法教导他们,哪天孩子成了问题少年,父母还不知情。像这些事相,让我们分不清谁才是你的恶魔众。常常很多周遭的朋友需要你时,众人拥戴,抬你上花花大轿,风光十足;等到苦业来临,恶魔众就出现了。所以往往一辈子的努力,临到最后关头,才发现那根本就是空!

  因此,我们学佛最得力的一点就是「活在当下」!不管过去和未来如何,掌握住现在这一刻。现在的繁荣富裕,你要能马上享用,但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去感受生命,去珍惜它!因为这些可能转眼成空,我们根本无法在已知的立场去预测未知的未来。讲这段话就是告诉各位,应如何破除恶魔众。这位主风神的法门就是「能破无边恶魔众」。

  「大声遍吼主风神,得永灭一切众生怖解脱门。」众生最大的怖畏就是无常。我们举一个公案,这个公案在东、西方都发生过。在西方是那先比丘和弥兰陀王。那先比丘说人生无常,弥兰陀王不信,于是那先比丘要弥兰陀王找个死刑犯做实验。他要死刑犯头上顶着一盆油,再请剧团演一出戏给犯人看,若戏演完后没有洒出半滴油,就无罪释放,否则照死不误。结果戏演完了,油没有洒出来,但是问死刑犯刚才演些什么?竟然全不知道。

  宝智和尚和梁武帝也发生类似的故事。当宝智和尚与梁武帝一同看戏后,梁武帝赞赏很好看,宝智和尚却表示不知道在演什么?梁武帝不信,于是宝智和尚就建议做相同的实验,当然,那死刑犯也不知道戏演些什么。梁武帝很笨,竟然还问宝智和尚:「他是死刑犯,你又不是,为何你也不知道?」宝智和尚说:「我怕无常啊!无常随时会来抓我,所以我要守着正念,不敢看戏!」

  我们今天有没有守着正念呢?守着正念不动的人,不管外面境界如何,他是不受影响的。因为他看外面的境界变化,就像看戏一样,是空的,每一幕都会演完。不像我们,境界风一起,就随风飘落。守着正念不动的人,是超越唯心的;而只知唯心的人,则故作潇洒与人论戏,都在用心,却也都被境界所转。

  今天我们就是对怖畏的情境不知情,所以无法将之「永灭」。想「永灭一切众生怖」,就必须守住正念,而这大声遍吼主风神,能守住正念不令忘失。

  「树杪垂髻主风神,得入一切诸法实相辩才海解脱门。」不能入诸法实相,就无法展开辩才海。「入一切诸法实相」就是得根本智,而「辩才海」的展开,就是后得智的应用。套用禅宗的话,「入一切诸法实相」是宗通,是自觉自证的部分;而「辩才海」是说通,乃教化众生的方便门。将自证自觉的部分(亦即觉悟的经验)告诉别人,就是「得入一切诸法实相辩才海」。所以,若使用中国人的语言方式,这句经文就是:「树杪垂髻主风神,得入宗通、说通解脱门。」此处希望各位能自己体验、证得。

  「普行无碍主风神,得调伏一切众生方便藏解脱门。」此主风神的解脱门是「调伏一切众生方便藏」。调伏一切众生有很多方法,此处提到「方便藏」。

  方便藏有很多,我们可从众生周遭发生的事件来契入,然后引导他认识人生无常的存在,如此两三次下来,他就会认真与你面对面探讨人生大事。

  「种种宫殿主风神,得入寂静禅定门灭极重愚痴暗解脱门。」「定」包括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这三种都是定的功夫,有正、有邪。想要进入禅定境界中,也有三种方法,分别为三摩地、奢摩他、禅那。此处所谓的「禅定」,大概是指禅那。三摩地是随缘止,指身随着我们的生活境界做各种变化,而心如如不动。奢摩他是体真止,指将心安住在真如之上。禅那是两方面都可安住,亦即不执着于真如或世俗的状况。「寂静」是指本来面目,换言之,「寂静禅定门」是指于一切境界中都能见到本来面目,所以它不只是奢摩他,同时也是三摩地。而入此禅定门,就能灭除极重愚痴暗。

  通常我们说「笨」就是愚痴,而佛法中所说的愚痴,是指我们对于本来面目缺乏了解的能力,易言之,我们错认假相为本体。而无明,则是指明明知见错误,又坚持其错误认知为真实。一般说来,「无明众生」是指我执和法执都很重的人,而「愚痴众生」则涵盖每一位众生。众生因为缺乏自觉的能力,所以无法推开愚痴和无明。「入寂静禅定门」即是因定发慧,有了智慧,就有能力灭除极重愚痴惑。

  「大光普照主风神,得随顺一切众生行无碍力解脱门。」「随顺一切众生行」与大光普照主风神的名号相呼应。风怎会「大光普照」呢?风本身有一种随缘顺势的特质,它会随着地形而起作用。当我们见到风的相时,可如此观想:「当愿众生,随顺一切,所行无碍。」这是〈凈行品〉的行法。「随顺一切」就是恒顺众生。若有普行无碍的能力,才能「大光普照」。

  无碍力是一种大力,因为它没有障碍,世界上没有一种力量能与之相抗衡。换句话说,若能恒顺众生,一切都能圆满。有时候没有自己的意见反而好,尤其当别人有其它看法时,一定要试着将自己的意见完全放下。大家真的都没有意见时,那你再作处置,如此才是真正的恒顺众生。所以,「恒顺众生」并非做不到,只是平常我们的「我执」表现得太刚强,所以不知道「恒顺众生」是件多么美好的事。

  尔时,无碍光明主风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风神众,而说颂言:

  一切诸佛法甚深   无碍方便普能入

  所有世间常出现   无相无形无影像

  「一切诸佛法甚深」,佛法深在何处呢?关于这部分我们可从行门了解。诸佛法甚深,但是用「无碍方便」就能通通摄入,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了解「无碍方便」是什么吗?在这儿简单说明一下。

  站在行者立场来看,修学佛法只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抓住核心。所谓核心就是《华严》讲的「一佛乘」。「一佛乘」,指的是只要能抓住凡圣之间有何差别的关键点,就可成佛。各位可能认为这个关键点很抽象,但是现在师父又不能告诉你是哪一点,因为你可能又会执着在那一点上,所以希望各位能找出属于自己的关键点,并将之扩大。例如前面我们谈到:「心能转境是如来,心被境转是凡夫。」「凡夫心是对立性,如来心是圆融体。」凡圣之间的差别也只有这一点而已。只要能掌握住这关键点,再深的佛法都能契入通达,这是一个法。所以,佛法有无量无边的法门,佛能在一念间都能入。只要能掌握住核心点,你马上就能契入了。

  汝观如来于往昔   一念供养无边佛

  如是勇猛菩提行   此普现神能悟了

  只要能掌握住佛法的核心,你在一念之间就能供养无边佛。「一念」是指一念清净心,也就是没有意识形态。

  如来救世不思议   所有方便无空过

  悉使众生离诸苦   此云幢神之解脱

  这首偈说的是如来救世不可思议,他以种种方便法来救度众生,绝无空过。如来救世之所以不空过、不缺漏,是因为他能穷尽。我们不能穷尽,所以对于这个部分感受不到。

  众生无福受众苦    重盖密障常迷覆

  一切皆令得解脱   此净光神所了知

  众生因为无福才受种种痛苦,现在又被无明暗障所覆盖,唯有以智慧除掉这些盖章,众生才不会再受苦。

  如来广大神通力   克殄一切魔军众

  所有调伏诸方便   勇健威力能观察

  「如来广大神通力」是指自性的因缘和合力。「魔军众」则包括刚刚所说的种种重盖密障,还有贪、瞋、痴、慢、疑等。前两句说的是自性的因缘和合力,能够摧伏一切重盖密障及贪、瞋、痴、慢、疑。

  为何自性有这么强的能力,能够摧伏一切魔军众?希望各位好好体会,佛法的整个内容即在此。

  佛于毛孔演妙音    其音普遍于世间

  一切苦畏皆令息    此遍吼神之所了

  即使只有像毛孔那般小的觉悟,只要能发扬出来,就是在演妙音,也能普遍世间而令一切痛苦怖畏止息。我们常讲,在学佛的过程中,只要能感受到一点点像雷光电影一闪即逝的觉悟,我们都要深深地体验它,一切苦畏便可完全消除。

  佛于一切众剎海    不思议劫常演说

  此如来地妙辩才    树杪髻神能悟解

  佛在一切国度中,尽未来际常为一切众生演说种种法门。佛演妙音弘法利生,这里面含有刚才所说的「宗通」部分,没有「宗通」,就无法「说通」。「宗通」是自己本身对真理及生命的体验,若是体验不够,是无法「说通」的。至于体验的部分是否只有像一毛孔那般少,这就不是重点所在了。即使是一刹那际的佛光片影,都是你自己内心的感受,对于提升生命质量是绝对有效用的。同时,我们以体会的部分运用种种因缘来告诉众生,这样你就能发现「不思议劫常演说」的意义。

  佛于一切方便门        智入其中悉无碍

  境界无边无与等        此普行神之解脱

  「方便门」指种种度众生的方法。想运用种种方便门而没有障碍,必须要有大智慧。一般人在运用方便门时之所以会产生障碍,是因为没有智慧去分析这样做是否正确。譬如慈悲这个方便门,很多人用了之后反而害了众生。假如你有智慧为先导,就有无量无边的妙用境界了,一般人因为缺少这部分,所以才会有无力感。学佛人常有这种感受,觉得学佛很好,想跟人说,又不被接受。所以若想弘法,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

  如来境界无有边   处处方便皆令见

  而身寂静无诸相   种种宫神解脱门

  如来是自性,自性的境界超越一切心思所及的部分。「心量所及」只是一个文字上的符号,它是为了让我们方便了解。自性是超越这个部分的,所以才不可思议。同样地这里讲的「无有边」,也不是说那儿真的有个边,而是指超越边际。因此禅宗在训练时,就转过来看话头(话要提起前的那个头,要去看那个境界)。同样地,「念头」也是,念起之前的那部分,就不是心思所及,所以是不可思议。

  「处处方便皆令见」,但是实质上我们还见不到,要等证入了,才看得到自性那无边的境界。这是自证自觉的部分,也就是「宗通」的部分。「而身寂静无诸相」,是指自性境界本来寂静无诸相。本来面目是本体,本体是不能用相来表达的。

  如来劫海修诸行   一切诸力皆成满

  能随世法应众生   此普照神之所见

  「一切诸力」的「力」是指波罗蜜。「一切诸力皆成满」,是指各种波罗蜜都圆满。波罗蜜是到彼岸,各种波罗蜜是指各种法门和善根都圆满,然后随着世间法相应于众生的需要,教化众生。

  这偈的关键在于「如来劫海修诸行」。相对于现代人一切讲求快速的心态,像吃方便面一样来谈修行,是不可能成就的。其实想要了生死、出三界,也可以很迅速的,但是你有没有找到要领呢?要领就在于能够见性,掌握得住凡圣之间的差别在哪儿。至于其它的都是方便门,不是实质的法,由方便法去修行便想很快成就,那是不可能的。

  (讲记圆满)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经文

  【经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

  复次持国干闼婆王.得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树光干闼婆王.得普见一切功德庄严解脱门.净目干闼婆王.得永断一切众生忧苦出生欢喜藏解脱门.华冠干闼婆王.得永断一切众生邪见惑解脱门.喜歩普音干闼婆王.得如云广布普荫泽一切众生解脱门.乐摇动美目干闼婆王.得现广大妙好身令一切获安乐解脱门.妙音师子幢干闼婆王.得普散十方一切大名称寳解脱门.普放寳光明干闼婆王.得现一切大欢喜光明清净身解脱门.金刚树华幢干闼婆王.得普滋荣一切树令见者欢喜解脱门.普现庄严干闼婆王.得善入一切佛境界与众生安乐解脱门.

  尔时持国干闼婆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干闼婆众.而说颂言.

  诸佛境界无量门 一切众生莫能入

  善逝如空性清净 普为世间开正道

  如来一一毛孔中 功德大海皆充满

  一切世间咸利乐 此树光王所能见

  世间广大忧苦海 佛能消竭悉无余

  如来慈愍多方便 净目于此能深解

  十方刹海无有边 佛以智光咸照耀

  普使涤除邪恶见 此树华王所入门

  佛于徃昔无量劫 修习大慈方便行

  一切世间咸慰安 此道普音能悟入

  佛身清净皆乐见 能生世间无尽乐

  解脱因果次第成 美目于斯善开示

  众生迷惑常流转 愚痴障盖极坚宻

  如来为说广大法 师子幢王能演畅

  如来普现妙色身 无量差别等众生

  种种方便照世间 普放寳光如是见

  大智方便无量门 佛为群生普开阐

  入胜菩提眞实行 此金刚幢善观察

  一刹那中百千劫 佛力能现无所动

  等以安乐施群生 此乐庄严之解脱

  复次増长鸠盘茶王.得灭一切寃害力解脱门.龙主鸠盘茶王.得修习无边行门海解脱门.庄严幢鸠盘茶王.得知一切众生心所乐解脱门.饶益行鸠盘茶王.得普成就清净大光明所作业解脱门.可怖畏鸠盘茶王.得开示一切众生安隐无畏道解脱门.妙庄严鸠盘茶王.得消竭一切众生爱欲海解脱门.髙峯慧鸠盘茶王.得普现诸趣光明云解脱门.勇健臂鸠盘茶王.得普放光明灭如山重障解脱门.无边净华眼鸠盘茶王.得开示不退转大悲藏解脱门.广大面鸠盘茶王.得普现诸趣流转身解脱门.

  尔时増长鸠盘茶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鸠盘茶众.而说颂言.

  成就忍力世导师 为物修行无量劫

  永离世间憍慢惑 是故其身最严净

  佛昔普修诸行海 教化十方无量众

  种种方便利群生 此解脱门龙主得

  佛以大智救众生 莫不明了知其心

  种种自在而调伏 严幢见此生欢喜

  神通应现如光影 *轮眞实同虚空

  如是处世无央劫 此饶益王之所证

  众生痴翳常蒙惑 佛光照现安隐道

  为作救护令除苦 可畏能观此法门

  欲海漂沦具众苦 智光普照灭无余

  旣除苦已为说法 此妙庄严之所悟

  佛身普应无不见 种种方便化群生

  音如雷震雨法雨 如是法门髙慧入

  清净光明不唐发 若遇必令消重障

  演佛功德无有边 勇臂能明此深理

  为欲安乐诸众生 修习大悲无量劫

  种种方便除众苦 如是净华之所见

  神通自在不思议 其身普现徧十方

  而于一切无来去 此广面王心所了

  复次毗楼博叉龙王.得消灭一切诸龙趣炽然苦解脱门.娑竭罗龙王.得一念中转自龙形示现无量众生身解脱门.云音幢龙王.得于一切诸有趣中以清净音说佛无边名号海解脱门.焰口龙王.得普现无边佛世界建立差别解脱门.焰龙王.得一切众生瞋痴盖缠如来慈愍令除灭解脱门.云幢龙王.得开示一切众生大喜乐福德海解脱门.德叉迦龙王.得以清净救护音灭除一切怖畏解脱门.无边歩龙王.得示现一切佛色身及住劫次第解脱门.清净色速疾龙王.得出生一切众生大爱乐欢喜海解脱门.普行大音龙王.得示现一切平等恱意无碍音解脱门.无热恼龙王.得以大悲普覆云灭一切世间苦解脱门.

  尔时毗楼博叉龙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诸龙众已.而说颂言.

  汝观如来法常尔 一切众生咸利益

  能以大慈哀愍力 拔彼畏涂沦坠者

  一切众生种种别 于一毛端皆示现

  神通变化满世间 娑竭如是观于佛

  佛以神通无限力 广演名号等众生

  随其所乐普使闻 如是云音能悟解

  无量无边国土众 佛能令入一毛孔

  如来安坐彼会中 此焰口龙之所见

  一切众生瞋恚心 缠盖愚痴深若海

  如来慈愍皆除灭 焰龙观此能明见

  一切众生福德力 佛毛孔中皆显现

  现已令归大福海 此髙云幢之所观

  佛身毛孔发智光 其光处处演妙音

  众生闻者除忧畏 德叉迦龙悟斯道

  三世一切诸如来 国土庄严劫次第

  如是皆于佛身现 广歩见此神通力

  我观如来徃昔行 供养一切诸佛海

  于彼咸増喜乐心 此速疾龙之所入

  佛以方便随类音 为众说法令欢喜

  其音清雅众所恱 普行闻此心欣悟

  众生逼迫诸有中 业惑漂转无人救

  佛以大悲令解脱 无热大龙能悟此

  复次毗沙门夜叉王.得以无边方便救护恶众生解脱门.自在音夜叉王.得普观察众生方便救护解脱门.严持器仗夜叉王.得能资益一切甚羸恶众生解脱门.大智慧夜叉王.得称扬一切圣功德海解脱门.焰眼主夜叉王.得普观察一切众生大悲智解脱门.金刚眼夜叉王.得种种方便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解脱门.勇健臂夜叉王.得普入一切诸法义解脱门.勇敌大军夜叉王.得守护一切众生令住于道无空过者解脱门.冨财夜叉王.得増长一切众生福德聚令恒受快乐解脱门.力坏髙山夜叉王.得随顺忆念出生佛力智光明解脱门.

  尔时多闻大夜叉王.承佛威力.

  普观一切夜叉众会.而说颂言.

  众生罪恶深可怖 于百千劫不见佛

  漂流生死受众苦 为救是等佛兴世

  如来救护诸世间 悉现一切众生前

  息彼畏涂轮转苦 如是法门音王入

  众生恶业为重障 佛示妙理令开解

  譬以明灯照世间 此法严仗能观见

  佛昔劫海修诸行 称讃十方一切佛

  故有髙逺大名闻 此智慧王之所了

  智慧如空无有边 法身广大不思议

  是故十方皆出现 焰目于此能观察

  一切趣中演妙音 说法利益诸群生

  其声所暨众苦灭 入此方便金刚眼

  一切甚深广大义 如来一句能演说

  如是教理等世间 勇健慧王之所悟

  一切众生住邪道 佛示正道不思议

  普使世间成法器 此勇敌军能悟解

  世间所有众福业 一切皆由佛光照

  佛智慧海难测量 如是冨财之解脱

  忆念徃劫无央数 佛于是中修十力[2]

  能令诸力皆圆满 此髙幢王所了知

  复次善慧摩睺罗伽王.得以一切神通方便令众生集功德解脱门.净威音摩睺罗伽王.得使一切众生除烦恼得清凉恱乐解脱门.胜慧庄严髻摩睺罗伽王.得普使一切善不善思觉众生入清净法解脱门.妙目主摩睺罗伽王.得了达一切无所著福德自在平等相解脱门.灯幢摩睺罗伽王.得开示一切众生令离黑暗怖畏道解脱门.最胜光明幢摩睺罗伽王.得了知一切佛功德生欢喜解脱门.师子臆摩睺罗伽王.得勇猛力为一切众生救护主解脱门.众妙庄严音摩睺罗伽王.得令一切众生随忆念生无边喜乐解脱门.须弥臆摩睺罗伽王.得于一切所縁决定不动到彼岸满足解脱门.可爱乐光明摩睺罗伽王.得为一切不平等众生开示平等道解脱门.

  尔时善慧威光摩睺罗伽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摩睺罗伽众.而说颂言.

  汝观如来性清净 普现威光利群品

  示甘露道使清凉 众苦永灭无所依

  一切众生居有海 诸恶业惑自缠覆

  示彼所行寂静法 离尘威音能善了

  佛智无等叵思议 知众生心无不尽

  为彼阐明清净法 如是严髻心能悟

  无量诸佛现世间 普为众生作福田

  福海广大深难测 妙目大王能悉见

  一切众生忧畏苦 佛普现前而救护

  法界虚空靡不周 此是灯幢所行境

  佛一毛孔诸功德 世间共度不能了

  无边无尽同虚空 如是广大光幢见

  如来通达一切法 于彼法性皆明照

  如须弥山不倾动 入此法门师子臆

  佛于徃昔广大劫 集欢喜海深无尽

  是故见者靡不欣 此法严音之所入

  了知法界无形相 波罗蜜海悉圆满

  大光普救诸众生 山臆能知此方便

  汝观如来自在力 十方降现罔不均

  一切众生咸照悟 此妙光明能善入

  复次善慧光明天紧那罗王.得普生一切喜乐业解脱门.妙华幢紧那罗王.得能生无上法喜令一切受安乐解脱门.种种庄严紧那罗王.得一切功德满足广大清净信解藏解脱门.恱意吼声紧那罗王.得恒出一切恱意声令闻者离忧怖解脱门.寳树光明紧那罗王.得大悲安立一切众生令觉悟所縁解脱门.普乐见紧那罗王.得示现一切妙色身解脱门.最胜光庄严紧那罗王.得了知一切殊胜庄严果所从生业解脱门.微妙华幢紧那罗王.得善观察一切世间业所生报解脱门.动地力紧那罗王.得恒起一切利益众生事解脱门.威猛主紧那罗王.得善知一切紧那罗心巧摄御解脱门.

  尔时善慧光明天紧那罗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紧那罗众.而说颂言.

  世间所有安乐事 一切皆由见佛兴

  导师利益诸众生 普作救护归依处

  出生一切诸喜乐 世间咸得无有尽

  能令见者不唐捐 此是华幢之所悟

  佛功德海无有尽 求其边际不可得

  光明普照于十方 此庄严王之解脱

  如来大音常演畅 开示离忧眞实法

  众生闻者咸欣恱 如是吼声能信受

  我观如来自在力 皆由徃昔所修行

  大悲救物令清净 此寳树王能悟入

  如来难可得见闻 众生亿劫时乃遇

  众相为严悉具足 此乐见王之所覩

  汝观如来大智慧 普应群生心所欲

  一切智道靡不宣 最胜庄严此能了

  业海广大不思议 众生苦乐皆从起

  如是一切能开示 此华幢王所了知

  诸佛神通无间歇 十方大地恒震动

  一切众生莫能知 此广大力恒明见

  处于众会现神通 放大光明令觉悟

  显示一切如来境 此威猛主能观察

  复次大速疾力迦楼罗王.得无着无碍眼普观察众生界解脱门.不可坏寳髻迦楼罗王.得普安住法界教化众生解脱门.清净速疾迦楼罗王.得普成就波罗蜜精进力解脱门.不退心庄严迦楼罗王.得勇猛力入如来境界解脱门.大海处摄持力迦楼罗王.得入佛行广大智慧海解脱门.坚法净光迦楼罗王.得成就无边众生差别智解脱门.妙严冠髻迦楼罗王.得庄严佛法城解脱门.普捷示现迦楼罗王.得成就不可坏平等力解脱门.普观海迦楼罗王.得了知一切众生身而为现形解脱门.龙音大目精迦楼罗王.得普入一切众生殁生行智解脱门.

  尔时大速疾力迦楼罗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迦楼罗众.而说颂言.

  佛眼广大无边际 普见十方诸国土

  其中众生不可量 现大神通悉调伏

  佛神通力无所碍 徧坐十方觉树下

  演法如云悉充满 寳髻听闻心不逆

  佛于徃昔修诸行 普净广大波罗蜜

  供养一切诸如来 此速疾王深信解

  如来一一毛孔中 一念普现无边行

  如是难思佛境界 不退庄严悉明覩

  佛行广大不思议 一切众生莫能测

  导师功德智慧海 此执持王所行处

  如来无量智慧光 能灭众生痴惑网

  一切世间咸救护 此是坚法所持说

  法城广大不可穷 其门种种无数量

  如来处世大开阐 此妙冠髻能明入

  一切诸佛一法身 眞如平等无分别

  佛以此力常安住 普捷现王斯具演

  佛昔诸有摄众生 普放光明徧世间

  种种方便示调伏 此胜法门观海悟

  佛观一切诸国土 悉依业海而安住

  普雨法雨于其中 龙音解脱能如是

  复次罗睺阿修罗王.得现为大会尊胜主解脱门.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得示现无量劫解脱门.巧幻术阿修罗王.得消灭一切众生苦令清净解脱门.大眷属阿修罗王.得修一切苦行自庄严解脱门.婆稚阿修罗王.得震动十方无边境界解脱门.徧照阿修罗王.得种种方便安立一切众生解脱门.坚固行妙庄严阿修罗王.得普集不可坏善根净诸染着解脱门.广大因慧阿修罗王.得大悲力无疑惑主解脱门.现胜德阿修罗王.得普令见佛承事供养修诸善根解脱门.善音阿修罗王.得普入一切趣决定平等行解脱门.

  尔时罗睺阿修罗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阿修罗众.而说颂言.

  十方所有广大众 佛在其中最殊特

  光明徧照等虚空 普现一切众生前

  百千万劫诸佛土 一刹那中悉明现

  舒光化物靡不周 如是毗摩深讃喜

  如来境界无与等 种种法门常利益

  众生有苦皆令灭 苫末罗王此能见

  无量劫中修苦行 利益众生净世间

  由是牟尼智普成 大眷属王斯见佛

  无碍无等大神通 徧动十方一切刹

  不使众生有惊怖 大力于此[3]能明了

  佛出于世救众生 一切智道咸开示

  悉令舍苦得安乐 此义徧照所弘阐

  世间所有众福海 佛力能生普令净

  佛能开示解脱处 坚行庄严入此门

  佛大悲身无与等 周行无碍悉令见

  犹如影像现世间 因慧能宣此功德

  稀有无等大神通 处处现身充法界

  各在菩提树下坐 此义胜德能宣说

  如来徃修三世行 诸趣轮回靡不经

  脱众生苦无有余 此妙音王所称讃

  复次示现宫殿主昼神.得普入一切世间解脱门.发起慧香主昼神.得普观察一切众生皆利益令欢喜满足解脱门.乐胜庄严主昼神.得能放无边可爱乐法光明解脱门.华香妙光主昼神.得开发无边众生清净信解心解脱门.普集妙药主昼神.得积集庄严普光明力解脱门.乐作喜目主昼神.得普开悟一切苦乐众生皆令得法乐解脱门.观方普现主昼神.得十方法界差别身解脱门.大悲威力主昼神.得救护一切众生令安乐解脱门.善根光照主昼神.得普生喜足功德力解脱门.妙华璎珞主昼神.得声称普闻众生见者皆获益解脱门.

  尔时示现宫殿主昼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昼神众.而说颂言.

  佛智如空无有尽 光明照曜徧十方

  众生心行悉了知 一切世间无不入

  知诸众生心所乐 如应为说众法海

  句义广大各不同 具足慧神能悉见

  佛放光明照世间 见闻欢喜不唐捐

  示其深广寂灭处 此乐庄严心悟解

  佛雨法雨无边量 能令见者大欢喜

  最胜善根从此生 如是妙光心所悟

  普入法门开悟力 旷劫修治悉清净

  如是皆为摄众生 此妙药神之所了

  种种方便化群生 若见若闻咸受益

  皆令踊跃大欢喜 妙眼昼神如是见

  十力应现徧世间 十方法界悉无余

  体性非无亦非有 此观方神之所入

  众生流转险难中 如来哀愍出世间

  悉令除灭一切苦 此解脱门悲力住

  众生暗覆沦永夕 佛为说法大开晓

  皆使得乐除众苦 大善光神入此门

  如来福量同虚空 世间众福悉从生

  凡有所作无空过 如是解脱华缨得

  复次普德净光主夜神.得寂静禅定乐大勇健解脱门.喜眼观世主夜神.得广大清净可爱乐功德相解脱门.护世精气主夜神.得普现世间调伏众生解脱门.寂静海音主夜神.得积集广大欢喜心解脱门.普现吉祥主夜神.得甚深自在恱意言音解脱门.普发树华主夜神.得光明满足广大欢喜藏解脱门.平等护育主夜神.得开悟众生令成熟善根解脱门.游戏快乐主夜神.得救护众生无边慈解脱门.诸根常喜主夜神.得普现庄严大悲门解脱门.示现净福主夜神.得普使一切众生所乐满足解脱门.

  尔时普德净光主夜神.承佛威力.徧观一切主夜神众.而说颂言.

  汝等应观佛所行 广大寂静虚空相

  欲海无涯悉治净 离垢端严照十方

  一切世间咸乐见 无量劫海时一遇

  大悲念物靡不周 此解脱门观世覩

  导师救护诸世间 众生悉见在其前

  能令诸趣皆清净 如是护世能观察

  佛昔修治欢喜海 广大无边不可测

  是故见者咸欣乐 此是寂音之所了

  如来境界不可量 寂而能演徧十方

  普使众生意清净 尸利夜神闻踊恱

  佛于无福众生中 大福庄严甚威曜

  示彼离尘寂灭法 普发华神悟斯道

  十方普现大神通 一切众生悉调伏

  种种色相皆令见 此护育神之所观

  如来徃昔念念中 悉净方便慈悲海

  救护世间无不徧 此福乐神之解脱

  众生愚痴常乱浊 其心坚毒甚可畏

  如来慈愍为出兴 此灭寃神能悟喜

  佛昔修行为众生 一切愿欲皆令满

  由是具成功德相 此现福神之所入

  复次徧住一切主方神.得普救护力解脱门.普现光明主方神.得成办化一切众生神通业解脱门.光行庄严主方神.得破一切暗障生喜乐大光明解脱门.周行不碍主方神.得普现一切处不唐劳解脱门.永断迷惑主方神.得示现等一切众生数名号发生功德解脱门.徧游净空主方神.得恒发妙音令听者皆欢喜解脱门.云幢大音主方神.得如龙普雨令众生欢喜解脱门.髻目无乱主方神.得示现一切众生业无差别自在力解脱门.普观世业主方神.得观察一切趣生中种种业解脱门.周徧游览主方神.得所作事皆究竟生一切众生欢喜解脱门.

  尔时徧住一切主方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方神众.而说颂言.

  如来自在出世间 教化一切诸群生

  普示法门令悟入 悉使当成无上智

  神通无量等众生 随其所乐示诸相

  见者皆蒙出离苦 此现光神解脱力

  佛于暗障众生海 为现法炬大光明

  其光普照无不见 此行庄严之解脱

  具足世间种种音 普转*轮无不解

  众生听者烦恼灭 此徧住神之所悟

  一切世间所有名 佛名等彼而出生

  悉使众生离痴惑 此断迷神所行处

  若有众生至佛前 得闻如来美妙音

  莫不心生大欢喜 徧游虚空悟斯法

  佛于一一刹那中 普雨无边大法雨

  悉使众生烦恼灭 此云幢神所了知

  一切世间诸业海 佛悉开示等无异

  普使众生除业惑 此髻目神之所了

  一切智地无有边 一切众生种种心

  如来照见悉明了 此广大门观世入

  佛于徃昔修诸行 无量诸度悉圆满

  大慈哀愍利众生 此徧游神之解脱

  复次净光普照主空神.得普知诸趣一切众生心解脱门.普游深广主空神.得普入法界解脱门.生吉祥风主空神.得了达无边境界身相解脱门.离障安住主空神.得能除一切众生业惑障解脱门.广歩妙髻主空神.得普观察思惟广大行海解脱门.无碍光焰主空神.得大悲光普救护一切众生厄难解脱门.无碍胜力主空神.得普入一切无所著福德力解脱门.离垢光明主空神.得能令一切众生心离诸盖清净解脱门.深逺[4]妙音主空神.得普见十方智光明解脱门.光徧十方主空神.得不动本处而普现世间解脱门.

  尔时净光普照主空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空神众.而说颂言.

  如来广大目 清净如虚空

  普见诸众生 一切悉明了

  佛身大光明 徧照于十方

  处处现前住 普游观此道

  佛身如虚空 无生无所取

\

  无得无自性 吉祥风所见

  如来无量劫 广说诸圣道

  普灭众生障 圆光悟此门

  我观佛徃昔 所集菩提行

  悉为安世间 妙髻行斯境

  一切众生界 流转生死海

  佛放灭苦光 无碍神能见

  清净功德藏 能为世福田

  随以智开觉 力神于此悟

  众生痴所覆 流转于险道

  佛为放光明 离垢神能证

  智慧无边际 悉现诸国土

  光明照世间 妙音斯见佛

  佛为度众生 修行徧十方

  如是大愿心 普现能观察

  复次无碍光明主风神.得普入佛法及一切世间解脱门.普现勇业主风神.得无量国土佛出现咸广大供养解脱门.飘击云幢主风神.得以香风普灭一切众生病解脱门.净光庄严主风神.得普生一切众生善根令摧灭重障山解脱门.力能竭水主风神.得能破[5]无边恶魔众解脱门.大声徧吼主风神.得永灭一切众生怖解脱门.树杪垂髻主风神.得入一切诸法实相辩才海解脱门.普行无碍主风神.得调伏一切众生方便藏解脱门.种种宫殿主风神.得入寂静禅定门灭极重愚痴暗解脱门.大光普照主风神.得随顺一切众生行无碍力解脱门.

  尔时无碍光明主风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风神众.而说颂言.

  一切诸佛法甚深 无碍方便普能入

  所有世间常出现 无相无形无影像

  汝观如来于徃昔 一念供养无边佛

  如是勇猛菩提行 此普现神能悟了

  如来救世不思议 所有方便无空过

  悉使众生离诸苦 此云幢神之解脱

  众生无福受众苦 重盖宻障常迷覆

  一切皆令得解脱 此净光神所了知

  如来广大神通力 克殄一切魔军众

  所有调伏诸方便 勇健威力能观察

  佛于毛孔演妙音 其音普徧于世间

  一切苦畏皆令息 此徧吼神之所了

  佛于一切众刹海 不思议劫常演说

  此如来地妙辩才 树杪髻神能悟解

  佛于一切方便门 智入其中悉无碍

  境界无边无与等 此普行神之解脱

  如来境界无有边 处处方便皆令见

  而身寂静无诸相 种种宫神解脱门

  如来劫海修诸行 一切诸力皆成满

  能随世法应众生 此普照神之所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

  [2] 力:龙藏、乐藏皆为“方”,大正藏为“力”

  [3] 此:龙藏为“比”

  [4] 逺:龙藏为“还”

  [5] 破:永乐北藏为“玻”

  遨游自性海(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目前的学佛人依据既有的模式来学,如此不名学佛,此乃宗教行为而已。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的佛法,是要我们「觉悟」,「翻破无明」,「恢复本来面目」,于生活上「自在洒脱」,这才是最重要的。故在仪式上不应花费太多时间,自己要有健全的认知,因此自我训练「恢复纯然的活泼心境」相当重要。

  《华严经》中有言,闻已受持,乃至读诵、书写,为人演说。此四个主要法门功德无量无边,超过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现在我们将这个状况透过写经、整理录音带或华藏工程研讨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心灵方程式。由于我们的生活(命)是总体性的,各种因缘条件会发生变化,所以每个人的心灵方程式都不会一样,如此才能避免重迭与抄袭。

  例如此卷一开始介绍的十个「主火神」的解脱门,如何以最佳状况来排列书写?假如你只有一个状况,是「唯一状况」,两个状况,是「比较状况」,所以「最佳状况」至少要三个以上。当我们在寻找这些资料时,会发现经文里隐藏着相当丰富的宝藏,这就是一个收获了。然后把主火神的名字和他的法门名称排列一下,便可感受到主火神的性德是什么样子,这时你开始会有种震撼,因为你对经文初期用心之故。然后从法义或整个理论结构上反复探讨,当你完全投入之后,透过经文会感受到那股力量的冲击,我们的生命质量此刻开始提升,心灵方程式也建立起来了,我们的成长、收获,唯有自己方能感受到。

  在建立心灵方程式的同时,必然会遭遇到的事情,即是如何「深化」?假如写经写到主火神卷四,你大概会发现到前面的部分必须重写,还会发现这个数据应如何做个综合整理。由于经文里有很多相类似的部分,可以归为几类,从这当中整理。当你有重新整理的念头出来,就表示你已经「长大」了,不再依于原来既定的模式去流转,而是随着你一次、二次整理,它会一再出现新东西,你会感受到真正的理论基础在那里。是故深化的工作,是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整理录音带,同样要用心投入。借着整理,沉思师父为何这样讲?自己一直深入到最深的地步。这是属于个人用心的部分。

  参与「华藏工程研讨班」,亦由听录音带和看录像带下手。将这卷经文整理出两三千字的纲要,就其理论与大家交换意见,讨论为何这样构成?我的接受程度,以及疑点在哪儿。借着讨论可以修正「先入为主」的观念,另一方面更能累积很大的智慧宝库,将来书写成文章都很方便。假如现在没有做到这一点,届时将无从写起,或者构不成系统。因此,借着整理将数据分类出来,配合经文的情况,如此累积了几卷经文以后,我们的数据库就很丰富了,自己也不断在超越。

  整理录音带和参与华藏工程,最大的特色在于透过深化,我们不仅可以建设自己的心灵方程式,也能自在地将内心所得告诉他人。此时「受持、读诵、书写、为人演说」,通通做到了。我们的自性开显,不仅上契诸佛之理,同时也下契众生机。

  复次,普光焰藏主火神,得悉除一切世间暗解脱门;普集光幢主火神,得能息一切众生诸惑漂流热恼苦解脱门;大光遍照主火神,得无动福力大悲藏解脱门;众妙宫殿主火神,得观如来神通力示现无边际解脱门;无尽光髻主火神,得光明照耀无边虚空界解脱门;种种焰眼主火神,得种种福庄严寂静光解脱门;十方宫殿如须弥山主火神,得能灭一切世间诸趣炽然苦解脱门;威光自在主火神,得自在开悟一切世间解脱门;光照十方主火神,得永破一切愚痴执着见解脱门;雷音电光主火神,得成就一切愿力大震吼解脱门。

  「普光焰藏主火神,得悉除一切世间暗解脱门。」主火神是从宇宙的现象来破除黑暗。在黑暗之处,火有照明的作用,故能除世间苦。

  人的内心里常存有不敢诉之于人的黑暗处,而最大的黑暗就是「生命的流失」,当一个人想要成为社会上一个完美的人时,便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灾难,因为他的心性完全破碎了,他不是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而是生活在别人的框框里,生命就在这里流失了,这是此种人最大的黑暗面。故我们要以佛法的思惟模式转移,破除人生的黑暗面。

  「普集光幢主火神,得能息一切众生诸惑漂流热恼苦解脱门。」众生由于起惑方造业,因而受苦。若要除苦,须不造业,要不造业,则须无惑。

  惑分「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若这些惑不能除掉,就应了《地藏经》所言:「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当这些惑都除掉了,我们的行为皆是「普贤大行」,所见到的一切境界皆是「普贤境界」。

  惑由「无知」和「无明」产生。无知是对善恶是非没有分辨的能力,其所造的业不重。无明是错误的认知,执着于自己的认知范围,坚持错误的为正确,故无明所造的业重。

  好比一块烧得红红热热的铁,无知的人不知道这是什么,他看一看就走了。一个错误认知的人,会把红红黄黄的铁看成一块黄金,伸手去抓,就被烫到了。因为无明,故造恶业而受苦。无明惑的产生亦是「社会年龄发达」所引起。

  多数无知的人,本身憨厚、单纯、不造业,而不造业就是累积福报,所以无知往往是「心灵年龄」成熟的一个前哨站。在整个修行的历程中,那些大德的成就多属这种无知型,他们固然无知,但是心灵不受到愚痴。无明的障碍。因无明而产生的「法执」会「障碍圣道」,故除惑相当重要。

  经文说:「一切众生诸惑漂流热恼苦。」诸惑又分「知见惑」、「习气惑」。知见惑就是「五利使」,包括「邪见」、「有身见」、「边执见」、「戒禁取见」、「见取见」;「习气惑」就是「五钝使」,包括「贪」、「瞋」、「痴」、「慢」、「疑」。众生流转于这些惑当中,故称「漂流」。虽说人乃无量因缘组合,事实上我们是在此因缘当中流转,故我们的生命体是分裂的,是一个众缘和合的杂染体,因而一直无法定下心来。

  佛也是个生命体,也由无量因缘所组成,然而佛的生命体如同「千灯交摄,只有一色」。他是一个圆融的综合体,所以佛的一毛孔中功德都无量。因此,修行就是因缘重组,把每一个因素的独立、矛盾都溶化掉,使之成为一个现象,这样漂流就断了。

  在修行中,生活上有些挫折和困难,会激发你精进,其实是件好事。生活没有挫折困难,凡事顺利,反而是个灾难,因为它会使你失去警觉性。

  「大光遍照主火神,得无动福力大悲藏解脱门。」大悲藏的殊胜与可贵本自具足,人人皆具有此福力,只待我们显现出来,故称:「无动福力。」「众妙宫殿主火神,得观如来神通力示现无边际解脱门。」「如来」是自性,自性的因缘和合力能示现无边际。我们皆有边际,凡是用脑筋思惟的都有边际,真正的无边际是不可思议、不可说的。假设在一个营火晚会上,你看向火堆时,它所展现出来的无量光明,就是众妙宫殿主火神所示现出来的无边际。你再反过身看看周遭,十公尺以外就是黑夜了。火的作用能够在这里显现出来,故名「众妙宫殿」。

  「无尽光髻主火神,得光明照耀无边虚空界解脱门。」「无边虚空界」与「无边际」同一意义。这里讲的是光的照耀情况,即光的「正面」作用。

  「种种焰眼主火神,得种种福庄严寂静光解脱门。」寂静光是「本来面目」,换言之,在行门中为了达到本来面目的呈现,他以种种法门来进行,任何一个法门都是一个福,用这个福来庄严寂静光。

  「十方宫殿如须弥山主火神,得能灭一切世间诸趣炽然苦解脱门。」「诸趣」是六道众生,平时我们感受不到六道众生的炽然苦,唯有逆境现前,才感受得到。由于苦的现前是业报的来临,业不消除,苦躲不过。我们为了除苦,会产生一种逃避的现象,这不是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法,因为它还会延续下去。因此,我们应该认苦、了解苦、承担苦,这个苦就会发生转变,所以「炽然苦」具有警示作用。

  「威光自在主火神,得自在开悟一切世间解脱门。」「开悟一切世间」是一种方便行,从日常生活中便可达到以种种方便开悟世间之目的。

  「光照十方主火神,得永破一切愚痴执着见解脱门。」「愚痴执着见」乃「无明」。「光照十方主火神」有永破无明的作用。

  「雷音电光主火神,得成就一切愿力大震吼解脱门。」依于真实而发的愿力,方为「大震吼」。「成就一切愿力」,必须上扬佛道以及下化众生,于诸众生皆平等、无分别,此乃大震吼的愿力。

  大家经常发此愿:「愿度一切众生。」若有一个众生,一千世以来,每一世都杀害我,这一类众生,我首先要度,大家能否做到?上求佛道亦须做到利益众生,若有众生不学佛,甚至谤佛毁法、十恶不赦,站在佛教的立场,这些众生一律平等,都要度,我们可否做到?他们何时成就,随其因缘,但我们绝不舍弃任一众生。是故「愿度一切众生」,此愿非轻易发,自己应有实力,众生的境界相现前如实了知,名为「大震吼的愿力」。

  尔时,普光焰藏主火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火神众,而说颂言:

  汝观如来精进力 广大亿劫不思议

  为利众生现世间 所有暗障皆令灭

  这个法门主要讲的是「除暗」,把我们的无明暗障除掉。

  众生愚痴起诸见 烦恼如流及火然

  导师方便悉灭除 普集光幢于此悟

  愚痴本身不障道,然众生产生诸见,即是执着。有意识形态,烦恼则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像火燃烧一样。「导师」是指佛,他能以种种方便除掉愚痴所起的无明。

  福德如空无有尽 求其边际不可得

  此佛大悲无动力 光照悟入心生喜

  「福德如虚空无有尽」,想求它的边际是不可得。「此佛大悲无动力」,是我们本来就具有的。

  若将这三个偈诵里谈到的大悲、福德、除暗、精进力,以及众生愚痴所造成的惑业苦等等分类开来;或是以每个神的解脱门,或是以一句一偈分类,将这四卷经文这样整理下来,我们会发现里面的资料非常丰富,将来要找资料便可从那边找到,各位都用不完的。

  我观如来之所行 经于劫海无边际

  如是示现神通力 众妙宫神所了知

  如来经过这么长久的修行,他示现种种的因缘力,此因缘的神通力,没有修行的人体会不到。凡夫只有造作力,譬如我要做什么?赚钱、读书、享受等等有所作为,皆在展现我执,无法像佛一般示现神通力。试着不造作,随缘而转(随缘不是消极)如此经过三年的功夫,我们会累积很多福报。顺着因缘做事,自然就会很圆满。

  亿劫修成不可思 求其边际莫能知

  演法实相令欢喜 无尽光神所观见

  诸佛如来的修行皆「经于劫海无边际」、「亿劫修成不可思」,然后「求其边际莫能知」。「演法实相令欢喜」,则是指转*轮的部分。

  十方所有广大众 一切现前瞻仰佛

  寂静光明照世间 此妙焰神所能了

  这个法门主要修的是「止观」。「止」亦名「定」,其定义是「平息我们的妄想心」。妄想平息之后,始能探索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本来现象,这是「观」。

  唯有平息妄想,方能感受大内心随时会有一种境界现前,至于何种境界现前?不可去预定,但可知的是会有无量无边的福德力现前。当你开始向内心探讨时,其不可思议的功德力会现前。换言之,所有的妄想平息了,福报也随之圆满;我们向内心的探索穷尽了,功德、智慧也随之圆满,此乃「福慧双修」,亦为「定慧等持」。

  故当我们平息内心妄想之后,所有十方广大众皆会呈现眼前。然后向内探索,展现我们的功德力、智慧给一切众生看,此即「寂静光明照世间」。

  止的功夫成就了,马上向内观照,故「止观同时」。

  牟尼出现诸世间 坐于一切宫殿中

  普雨无边广大法 此十方神之境界

  「牟尼」指「释迦牟尼佛」,乃「寂静」之义。寂静出现在诸世间,安坐在一切宫殿中。换言之,为随缘示现,故「寂静」就是无所不在,遍一切处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乃寂静之后所产生出来的现相,一个是「定体」,一个是「定用」。

  寂静为何坐在一切宫殿中?此乃大乘经典的表达方法,而小乘经典则说坐于一切菩提树下。因为宫殿不离世间法,它是世间最美丽的地方。在印度没有诸侯的分封制度,故宫殿并不普遍,因此,宫殿就成了神庙,亦名「寺院」。佛坐在一切寺院中,表示他殊胜尊贵的成就,而此尊贵是无所不在地「普雨无边广大法」来教化众生。

  「无边」和「广大」指的就是他利益众生的作用。「无边广大法」则是对机穷尽,应众生之机而显现。

  在〈世主妙严品〉中提到《华严经》这广大法将传给能胜任此法化的「大心凡夫」,假如没有这些生如来家得如来种姓的众生来担负如来家业,这个法将很快地消灭。

  所谓大心众生,有「正为」、「兼为」两部分。「正为」即大根器之众生,直接修此法门的。「兼为」乃是从别的菩萨道转进来的。

  此外二乘的「缘觉」、「阿罗汉」,假如能发心回小向大,也能担负如来家业。甚至于听到《华严经》后就开始诽谤的人,也与《华严》结了缘,报尽之后也会回来护持《华严》正法。

  所以《华严》是一切众生的法门,现在虽不能承担如来家业,但总有一天众生要成佛,在成佛之前都必须修学《华严》。

  诸佛智慧最甚深 于法自在现世间

  能悉阐明真实理 威光悟此心欣庆

  一般世间的智慧是认知的智慧,「觉悟的智慧」则是一种体验的智慧。如同写经到某一程度,你会由知道在前,转为感受在前;即由一般世间记性的智慧,转变成觉性的智慧,此乃「最甚深」的智慧。

  「于法自在现世间」,「法」乃「人生宇宙之间运行的自然轨则」,觉悟在此轨则中很自在地相契和。我们能否像佛一样不执着于自己的表现呢?假如能于法自在而现世间,那就会随缘,与自然轨则完全相融和,此时应该来的自然会现前,而且会来得很殊胜。

  在这样的世间里,佛「能悉阐明真实理」,唯有觉悟才能呈现出真理的现象。

  诸见愚痴为暗盖 众生迷惑常流转

  佛为开阐妙法门 此照方神能悟入

  种种不正确的知见覆盖着我们,因此众生一直在迷惑中流转。「觉悟」能帮我们打开迷惑,使我们了解到「真理」。

  「自己要觉悟」是最重要的,想要常依附在觉悟的人身上,其本身是一种自我的作用,自我才需要依靠,无我不需要依靠。故善知识训练我们独立,在日常生活中,在实际的心境当中,勇往直前,不要有依赖。所以聪明的父母有警觉性,训练子女独立,不让子女有太多的依靠。

  愿门广大不思议 力度修治已清净

  如昔愿心皆出现 此震音神之所了

  前两句是指我们发的愿很广大,救度众生的能力皆已具足。「如昔愿心皆出现」,指往昔所发的愿,现在皆能显现出来。我们往昔所发的愿为何现在显现不出来呢?因为我们还有怯弱心。

  往昔所发的愿也是我们的「本愿」,会在我们自性中自然显现出来。譬如有人悲心较重,自然会救度众生,他虽然没有发愿,但这就是他的本愿。有的人是智慧心强,发生事情便有一种应该如何处理的性向,此乃他的愿力,只是目前尚未接受佛法训练,不能说他无愿心。在此世间有很多人并未学佛,但是看到众生有灾难,便有悲心发起救灾运动。例如某位本身就具有供养的愿心,学佛以后因缘凑成了,就能发心供养。故「力度修治已清净,如昔愿心皆出现」。

  复次,普兴云幢主水神,得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慈解脱门;海潮云音主水神,得无边法庄严解脱门;妙色轮髻主水神,得观所应化方便普摄解脱门;善巧漩澓主水神,得普演诸佛甚深境界解脱门;离垢香积主水神,得普现清净大光明解脱门;福桥光音主水神,得清净法界无相无性解脱门;知足自在主水神,得无尽大悲海解脱门;净喜善音主水神,得于菩萨众会道场中为大欢喜藏解脱门;普现威光主水神,得以无碍广大福德力普出现解脱门;吼声遍海主水神,得观察一切众生发起如虚空调伏方便解脱门。

  主水神,乃从人生宇宙的现象和功用上,将名词和德号转化为解脱门。套用〈净行品〉的格局——看到外面的境界就「当愿众生」,亦即「提高警觉」,把它转入我们自心里,此即「转化」。例如改为「普兴云幢,当愿众生,平等利益,诸众生慈。」故《华严经》非常生活化,由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当中皆可转到我们心性里,展现出来的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此即修行。

  「普兴云幢主水神,得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慈解脱门。」「普兴云幢主水神」表高显覆荫,这是将要下雨的状况,故比较清凉,他得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慈解脱门。

  「海潮云音主水神,得无边法庄严解脱门。」修行是自我庄严的最好方法,以无边法来庄严,即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妙色轮髻主水神,得观所应化方便普摄解脱门。」要观所应化众生之心性,以种种不同情况来方便摄受,如施加压力,抑或施以诱导的方法。在佛门中,对贪心重的人,教他不净观,瞋心重则教慈悲观,痴心重可教因缘观,散乱心重便教数息观。此皆因应众生心性之不同,所开的法门亦不同。

  「善巧漩澓主水神,得普演诸佛甚深境界解脱门。」「普演」指穷尽之义。此解脱门能充分将甚深的觉悟境界表达出来。

  「离垢香积主水神,得普现清净大光明解脱门。」水有洗涤的作用,故「得普现清净大光明」。

  「福桥光音主水神,得清净法界无相无性解脱门。」众生心性之本体称「法界」,一切万法本身也有个本体,亦即法界,因此心性也变成万法之一。经文上说的清净法界是超乎一切心性本体的,清净本身带有超越之义,故能「无相无性」。

  「知足自在主水神,得无尽大悲海解脱门。」想得无尽大悲海,自己要先能「知足自在」,否则不能给众生无尽大悲海。我们经常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其实这种愿是种贪心的显现,假如说只度几个就好,又怕心量太小,所以誓度一切众生,但是根本力不从心。因为我们刻意要给众生的,众生往往会嫌弃,他要的并非你所给的那些。所以「知足自在」就是随缘度众生,随缘则无悔,方能真正展现「无尽大悲海」。

  「净喜善音主水神,得于菩萨众会道场中为大欢喜藏解脱门。」菩萨众会中,有缘要进来的众生,都能很顺利地进来,或者帮助他们得到应有的法益。在此一会中,当大家都在精进、投入,以致于忙不过来时,我们要有信心和决定心帮助他们,让所有菩萨皆得大欢喜藏。

  「普现威光主水神,得以无碍广大福德力普出现解脱门。」福德力乃本自具足,它尽虚空遍法界,但是众生被无明覆盖住,所以显现不出来。普现威光主水神,以无障碍法使广大的福德力普出现。

  「吼声遍海主水神,得观察一切众生发起如虚空调伏方便解脱门。」要调伏众生,自己不能预设立场。假如你设想教化哪一类众生,或者到哪里教化,要是你的因缘不在那里,你怎么走都是反方向。你的缘在哪儿,它自然会带你过去。同样地,修学法门也不能预定目标。预期的目标,只是个很抽象的东西,再来要经过你专心投入之后,它自然会展开,此时才有办法走你自己真正的路。是故心要清净,如虚空般不预设任何前提,我们在弘法、求道上方能自在,才能和众生所显现出来的境界相自然相应。

  尔时,普兴云幢主水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水神众,而说颂言:

  清净慈门刹尘数 共生如来一妙相

  一一诸相莫不然 是故见者无厌足

  这些天王、龙神的法门,虽然每十个皆表无穷尽,但是第一个为「总说」。主水神是以慈悲门做代表,是故「清净慈门刹尘数」,指清净的慈门像刹尘那么多。「共生如来一妙相」,以这么多慈悲门的综合体,亦即如来的妙相来下手。「一一诸相莫不然」,每一相都一样,皆以慈门为本体。如来的妙相是「一」,这个「一」会因众生所见而有种种不同。站在佛的立场是「一相」,站在沟通的立场叫「妙相」,但是站在众生的立场就有「一一诸相」,每人所见皆不同。

  世尊往昔修行时 普诣一切如来所

  种种修治无懈倦 如是方便云音入

  由事相上来说,有这么一个人在过去以来修行时,到一切佛、一切如来的地方,修治种种法门无懈倦。倘若我们是这样解释的话,那就要去体会。佛坐菩提座,不动本座而遍三千大千世界,他无一处不在,我们要到哪里去学呢?由法义上来看,如来尽虚空遍法界,我能否穷尽?所谓「心包太虚」,整个太虚那么大,皆是我心所包,那么心所在的地方,我都到达过,故称「普诣一切如来所」。如来还是一,但他穷尽了一切。

  我们现在的生活圈,完全被我们的识性束缚住了,所以心量非常狭隘,因此修行到了某一个境界时,心量要能展开。故言修行不能有预期的目标,它会把我们障住,于是你的心量就限制在那个地方。学习任何东西皆然,不要确定目标。

  「一切如来所」,是指我们的自性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同一体性,乃尽虚空遍法界。法界是以七菩提分法建立的,即「七宝池」。法界里存在的就是八正道,即「八功德水」,离开八正道就没有法界,我们的心性就在此法界的八正道中,绝对是清净海会的大菩萨。「种种修治无懈倦」,则是指尘境一现前,马上观照分明,并且立即予以对治,不达目标不休止。

  佛于一切十方中 寂然不动无来去

  应化众生悉令见 此是髻轮之所知

  佛是法界的体性,故佛是「觉悟」。觉悟到处都存在,觉悟本身不动,亦无来去。「应化众生」是因为其本身境界提升,皆可见到佛,乃是自然觉悟。我们现在的心境随着境界的提升,也能见到较为深入和微细的问题。

  如来境界无边量 一切众生不能了

  妙音演说遍十方 此善漩神所行处

  如来境界甚为广大,一切众生见不到,可是如来会在适当的时机让众生体悟到,故「妙音演说遍十方」,但不是指如来开口说话。如来是不作意,他的境界就是这样完全展开,众生的境界到了某个程度,自然就能体会到。

  世尊光明无有尽 充一法界不思议

  说法教化度众生 此净香神所观见

  世尊是世间最尊贵的,亦指「生命」在世间最为尊贵。我们生命的光明、生命的智慧、生命的力量、生命的芬芳是无有穷尽,充满整个法界,更饶益无量的众生。当我们生命充满着光明时,会感染众生,使众生对生命产生一种向往。是故一个人很高兴时,他很容易感染对方,此即「说法教化度众生」,并非一定要开口说。

  展现生命力的方法很多,一个国家和社会皆可展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此不可思议的生命力,各位要去感受。

  如来清净等虚空 无相无形遍十方

  而令众会靡不见 此福光神善观察

  自性的清净遍满虚空,它无相无形,无处不在,但是所有的众生都见得到。这些语言文字为何一再表达?便是要你一再地体会,所以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每个人开悟的领域尽管不同,但是开悟的境界差不多,这里乃是趋向于觉悟的一个下手处而已。

  佛昔修习大悲门 其心广遍等众生

  是故如云现于世 此解脱门知足了

  要修习广大的慈悲门,必须处众生界来训练我们的心性。十法界中除了佛以外皆为众生。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及阿修罗道、人间道、天道,每一道都有各种不同种类的众生,我们应如何度化?除此六道众生以外,声闻的阿罗汉、缘觉的辟支佛,应如何度?以及从初住位一直到等觉以下的菩萨皆是众生,又如何度他们成佛?

  我们的心量要无限地展开,方能「其心广遍等众生」。「是故如云现于世」,所以一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像云一般任运自在,在天空中遇到任何状况都能变形,完全无我,如同菩萨的心,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这样的菩萨与佛有何不同呢?故「初发心即成正觉」。

  十方所有诸国土 悉见如来坐于座

  朗然开悟大菩提 如是喜音之所入

  十方所有诸国土本来就有如来座,如来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但是这个如来座并非指每个人都坐在菩提树下,假如这样,就把「十方所有诸国土」解释成某个区域当中的一棵菩提树了。

  「十方所有诸国土」,是指桌子有桌子的国土,椅子有椅子的国土。桌子可以使你开悟,椅子也能使你开悟,我们能否由此感受自性普遍的存在?故自性在灰尘中,也在转动的风扇里;风扇有自性,转动也有自性;灯有自性,灯光也有自性。我们倘若体会到了,则是「悉见如来坐于座」,坐在所有十方国土中。

  在文字上不要执着于那个相,一旦被文字定型则不自在,这是所有修行人最大的障碍。

  如来所行无罣碍 遍往十方一切刹

  处处示现大神通 普现威光已能悟

  自性乃尽虚空遍法界皆存在,无有障碍,在任何地方皆可示现大神通。每个人都能在处处体会自性(真理)的存在,此乃「大神通」。所以大神通是众生的体悟,而非如来的展现。

  修习无边方便行 等众生界悉充满

  神通妙用靡暂停 吼声遍海斯能入

  我们的佛性、生命的能量充遍整个众生界,因为所有众生为我们一心所现。生命能量原本就包含我们活动的任何空间,在此活动空间里,生命所展现的是个圆融的境界,它能促使每一因素互相增长,愈来愈饱满,故对所有众生界应采取一种利益的方法。但是我们现在为何不能利益众生呢?乃是有障碍之故,其障碍本身会造成自我抵销的情况,生命因而开始消耗。这种生命耗损的情况,若在某一部分特别强烈的时候,就进入三恶道了。所以一个人必须维持其生命健全地发展,让每个因素都能继续吸收,达到完整的生命能量,此为「神通妙用靡暂停」。

  复次,出现宝光主海神,得以等心施一切众生福德海众宝庄严身解脱门;不可坏金刚幢主海神,得巧方便守护一切众生善根解脱门;不杂尘垢主海神,得能竭一切众生烦恼海解脱门;恒住波浪主海神,得令一切众生离恶道解脱门;吉祥宝月主海神,得普灭大痴暗解脱门;妙华龙髻主海神,得灭一切诸趣苦与安乐解脱门;普持光味主海神,得净治一切众生诸见愚痴性解脱门;宝焰华光主海神,得出生一切宝种性菩提心解脱门;金刚妙髻主海神,得不动心功德海解脱门;海潮雷音主海神,得普入法界三昧门解脱门。

  「出现宝光主海神,得以等心施一切众生福德海众宝庄严身解脱门。」海有十种现象为代表,我们可用《华严经?净行品》的语言模式作为一种心性的训练。例如见到「出现宝光」这个宇宙现象,要「当愿众生,以等心施一切众生」,或「出现宝光,当愿众生,福德海聚,众宝庄严」。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福德海这样的宝来庄严自己。把宇宙的现象转化为内心存在的自性,然后透过心性,表现在生活中。从心性的训练到稳定地与外面的境界相融和,所以外在的境界是内心的一种投射。所以学佛人绝对可以使身心清净、自在、无碍,因他表现出来的乃具有智慧、稳定、安详、和谐的人生。

  「不可坏金刚幢主海神,得巧方便守护一切众生善根解脱门。」看到「不可坏金刚幢」,我们马上转过来成为心性的一部分,「当愿众生,得巧方便,守护善根」。

  「不杂尘垢主海神,得能竭一切众生烦恼海解脱门。」见到「不杂尘垢」,当愿众生,能竭一切烦恼海。

  「恒住波浪主海神,得令一切众生离恶道解脱门。」在海来讲,它永远都存在的,故称「恒住波浪」,我们当愿众生,令离诸恶道。

  「吉祥宝月主海神,得普灭大痴暗解脱门。」见「吉祥宝月」,当愿众生,得智慧眼,灭痴疑惑。

  「妙华龙髻主海神,得灭一切诸趣苦与安乐解脱门。」一切诸趣苦,并不只六道中的苦,罗汉、辟支佛还有苦,即使到了极乐世界都还有苦。极乐世界有「无苦之苦」,而此地众生因为无苦,就不会想修法。我们这里因有种种苦的逼迫,故会去修法。

  法身大士在法海里会继续成长,一般众生在法海里,把它当作一种依报在享受,所谓内守幽闲,此乃二乘心性,故感受不到法海的滋润对自己的成长有何作用。所以若是遇到伤害与挫折不要逃避,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缘,可以使你精进学佛。倘若处在顺境又懂得修行,乃是最大的福报。顺境应如何修行呢?你要时时想着:「我必须珍惜这个顺境的福报!以及如何让这个福报增长我们的法身慧命,我们不能只停在这里,以免有一天福报消失了,我们的生命质量也降下来了。」所以我们的功德法财要在福报的基础上继续成长,好让生命质量继续提升。

  「普持光味主海神,得净治一切众生诸见愚痴性解脱门。」见到「普持光味」,当愿众生,净治一切愚痴。

  「宝焰华光主海神,得出生一切宝种性菩提心解脱门。」大海中有海市蜃楼此种幻境的出现,符合「宝焰华光」这个自然界的现象,我们当愿众生,出生一切宝种性菩提心。

  「金刚妙髻主海神,得不动心功德海解脱门。」金刚妙髻譬喻为海中的「岛屿」或「大浪」。看到「金刚妙髻」这个海的现象,当愿众生,得不动心功德海,来建立自己的解脱门。

  「海潮雷音主海神,得普入法三昧门解脱门。」在海岸上听到海潮澎湃的声音,称「海潮雷音」,我们将外在的境界转变为自性的性德,当愿众生,普入法界三昧门。

  各位!对于广大的法海要时时产生欢喜心,处处可融入。从人生宇宙的究竟真理,种种现象皆导入心性里面,由心性再发放出去,随时拈来:「当愿众生,如何如何……」此乃华严的方便行,亦是随顺行。

  尔时,出现宝光主海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海神众,而说颂言:

  不可思议大劫海 供养一切诸如来

  普以功德施群生 是故端严最无比

  如来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在这么长远的时间以来,供养一切诸如来,乃是要我们穷尽自性,到最穷尽之时,亦即我们生命的光明、生命的芬芳达到最圆满、饱和的状态,然后用此饶益众生。

  一切世间皆出现 众生根欲靡不知

  普为弘宣大法海 此是坚幢所欣悟

  包括器世间、五蕴世间、有情世间,在一切世间中,如来无处不现身。任何根器的众生都见得到他。此时「普为弘宣大法海」,若有不良的众生接触到一切诸如来,他会做不良的反应。高级的乃做高级的反应,大根器者说任何法都变成圆正大法,劣根器者说任何法皆成劣根器法,所以好人用法律在做好事,坏人则用法律在做坏事。是故法本无二,但是众生有所不同,它所显现的亦皆不同。

  一切世间众导师 法云大雨不可测

  消竭无穷诸苦海 此离垢尘入法门

  世间导师的法雨不可思议,能消竭世人无穷的苦。由法义来看,指世人因迷惑颠倒,世间导师乃引导他趋向于觉悟。佛法的人天师乃人间与天上的导师,所有外道还需人天师引导,故人天师应具有正知正见方可引导。宗教本身带有引导的作用,而真正的宗教家在人间所扮演的其实就是导师的身分,所谓代天行道,天上乃至宇宙间的真理要透过他来引导,传播给众生,此乃一个宗教家的本色。

  身为世间的导师是作为众生的依靠,在某些情况下,是以救生命为主,然目前是以「教育」为主,提高其生命的本质才最为重要,但并非一定使用宗教仪式来导引。

  一切众生烦恼覆 流转诸趣受众苦

  为其开示如来境 普水宫神入此门

  所有众生皆被烦恼覆盖着,故流转在六道中受种种苦,佛为这些众生开示如来(自性)的真实境界。

  如来境乃「果地觉」,众生烦恼覆乃「因地心」,以果地觉来转换因地心,此是「普贤行愿」,在此行愿里有无量无边的法,各位要体会方能进去,一进去成就则很快。

  修行是要找到一个下手处(解脱门),每人用心的方法与要领都不同,而此即他们各自的心灵方程式,各位必须建立起来,然后一再思索、实习,譬如「如何将凡夫心转为如来境」,这样不断熟练以后,自然而然就成就了。

  佛于难思劫海中 修行诸行无有尽

  永截众生痴惑网 宝月于此能明入

  佛于长久时间中修行一切行门无有尽,修这些行门是要永截众生的痴惑网。从法义来看,佛是觉悟,我们因有痴惑网,所以觉悟这件事须长久修行,一切法门的总方式都要去行持,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如此始能断一切痴惑网。

  佛见众生常恐怖 流转生死大海中

  示彼如来无上道 龙髻悟解生欣悦

  世间的恐怖相很多,虽然我们目前尚未面临到,但由于警觉到这一点,故会产生恐怖感。然而最大的恐怖,乃众生因愚痴无明,一直流转在生死大海中。佛在此处为我们开示如来无上法,教我们如何修行了生死。

  诸佛境界不思议 法界虚空平等相

  能净众生痴惑网 如是持味能宣说

  虚空平等相是如来境界,众生痴惑网是因地心,换言之,以果地觉来转因地心,佛的不可思议境界便能如实了知,此乃行门。

  佛眼清净不思议 一切境界悉该览

  普示众生诸妙道 此是华光心所悟

  「佛眼」是指觉悟的心眼,觉悟本身无意识形态、无任何污染而清净,所以佛看一切境界都清清楚楚。凡夫众生因不清净、有污染,所以一切境界都看不到。佛具有观一切境界皆清楚的能力,故能「普示众生诸妙道」,开示众生如何解脱自在的方法。

  魔军广大无央数 一刹那中悉摧灭

  心无倾动难测量 金刚妙髻之方便

  之所以有无量无边的法门,乃因有无量无边的魔,那么多魔要在一刹那中消灭掉,必须找到根本法门。有根本法门且心不倾动,就不怕魔多,要摧灭它就很快。没有根本法门,心就会随着境界转,魔就很好测量你了。世尊在菩提树下成道,就是「心无倾动难测量」,一切魔悉摧灭。

  普于十方演妙音 其音法界靡不周

  此是如来三昧境 海潮音神所行处

  华严里有四十二字母,就是用妙音来弘法。音分有「音声」和「音德」,声音的德能感化其它异类众生。各位在诵经时,借着音声将你的慈悲与智慧表达出去,此乃「妙音」。

  复次,普发迅流主河神,得普雨无边法雨解脱门;普洁泉涧主河神,得普现一切众生前令永离烦恼解脱门;离尘净眼主河神,得以大悲方便普涤一切众生诸惑尘垢解脱门;十方遍吼主河神,得恒出饶益众生音解脱门;普救护众生主河神,得于一切含识中恒起无恼害慈解脱门;无热净光主河神,得普示一切清凉善根解脱门;普生欢喜主河神,得修行具足施令一切众生永离悭着解脱门;广德胜幢主河神,得作一切欢喜福田解脱门;光照普世主河神,得能令一切众生杂染者清净瞋毒者欢喜解脱门;海德光明主河神,得能令一切众生入解脱海恒受具足乐解脱门。

  「普发迅流主河神,得普雨无边法雨解脱门。」「普发迅流」指河水流动汹涌、迅速的现象。河流的作用相当多,尤其古代大城市皆依靠河流而建立。故「普发迅流主河神,得普雨无边法雨」,指他可以饶益一切众生。

  「普洁泉涧主河神,得普现一切众生前令永离烦恼解脱门。」「普洁泉涧」偏向于作用这部分,这个解脱门能让一切众生永离烦恼。

  「离尘净眼主河神,得以大悲方便普涤一切众生诸惑尘垢解脱门。」河流能冲洗掉尘垢,清净我们的眼目。看到「离尘净眼」这个自然现象,我们把它转入心性里面,当愿众生,大悲方便,涤诸尘惑。

  「十方遍吼主河神,得恒出饶益众生音解脱门。」将此瀑布般的声音,转变为出饶益众生音。亦可言十方遍吼,当愿众生,恒出饶益,一切众生。

  「普救护众生主河神,得于一切含识中恒起无恼害慈解脱门。」干旱之时,河水能发挥救护众生的作用。见到「普护众生」这个现象,我们当愿众生,恒起慈心,无诸恼害。

  「无热净光主河神,得普示一切清凉善根解脱门。」河水所映照的日光、月光都很清净,故名「无热净光」,此解脱门能让一切众生普获清凉善根。

  「普生欢喜主河神,得修行具足施令一切众生离悭着解脱门。」「普生欢喜」,有使众生皆产生欢喜的作用。河水最会布施,众生要多少,它就给多少,故名「具足施」。我们借着这个相、这个作用,看看我们是否如河水般普布施,令永离悭着呢?

  「广德胜幢主河神,得作一切欢喜福田解脱门。」「广德胜幢」是一种功能。从作用来看,「广德」为一切欢喜福田,「胜幢」乃殊胜无比之义。

  「光照普世主河神,得能令一切众生杂染者清净瞋毒者欢喜解脱门。」「光照普世」,这个现象类似河流经阳光一照,水面闪闪发光的情况。他能令一切众生,有杂染者清净,有瞋心、怨害心者欢喜。

  「海德光明主河神,得能令一切众生入解脱海恒受具足乐解脱门。」雨下得愈大,河流就愈广,如海般光明亮丽,故名「福德光明」。他能令一切众生入解脱海,恒受具足乐。

  尔时,普发迅流主河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河神众,而说颂言:

  如来往昔为众生 修治法海无边行

  譬如霈泽清炎暑 普灭众生烦恼热

  此偈是指我们自性的广大。我们在修行时,如何让识性这个心去穷尽,去把它扩大等法界。「譬如霈泽清炎暑」好比西北雨将此炎热的天气清凉下来一样。我们自己修法也可达到此目地,让法来把烦恼热清除掉。

  佛昔难宣无量劫 以愿光明净世间

  诸根熟者令悟道 此普洁神心所悟

  佛在往昔无量劫以来,「以愿光明净世间」。「愿」指本分事,以其本分事之光明来清净世间,令此等根器成熟的众生皆能悟道。

  我们修行亦以本分事的光明来清净自己,在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中,其中一根会较早熟,有些地方比较晚熟。听法时亦有此感,与某些地方比较相应,某些地方较不相应,这就是「诸根熟者令悟道」,相应的先悟,不相应的就晚悟。

  大悲方便等众生 悉现其前常化诱

  普使净治烦恼垢 净眼见此深欢悦

  要示现在每个众生前并给予慈悲心的利益,还要看众生是否与你有缘。当你精进于修行智慧门时,慈悲门与你不相应;当你在精进慈悲门时,慈悲门就与你相应了,那么这些众生就「悉现其前常化诱」。由其法义来看就很殊胜,每一法门的修治皆指我们自性的成就,自性成就可以广及一切众生。

  经文中所讲的「对治众生,等众生,遍众生」,其实是指自己去穷尽我们的自性,方有可能「普使净治烦恼垢」。

  佛演妙音普使闻 众生爱乐心欢喜

  悉使涤除无量苦 此遍吼神之解脱

  觉悟的妙音可令一切众生皆听闻,众生能除苦,故佛演妙音。通常众生只看到痛苦的现象,不知痛苦之根源,故对众生讲佛法,他未必肯接受,是故演妙音,指必须与众生的根器相应。

  佛昔修习菩提行 为利众生无量劫

  是故光明遍世间 护神忆念生欢喜

  河神、水神、海神,为何特别强调时间的长?有两层意义:一、他们讲的无量劫就是「一念」,就是「当下」;二、所谓的无量劫是绵延不断,生命是永恒的,而佛法讲的永恒只有「当下」,当下即「永恒」。所以从果地讲因地是无量劫,由因地讲果地,一念则成就了。是故「当下即永恒,永恒即当下」,如此我们的生命能量就非常充足,生命光辉就能一再普现世间。

  佛昔修行为众生 种种方便令成熟

  普净福海除众苦 无热见此心欣庆

  修行使我们生命体系中的每一分子都能互相补助、成长,达到生命最圆满饱和的状态。希使每个生命皆达到圆满的境界,用任何方法皆可。修行让我们的福海能清净显现,除掉一切热恼苦。

  施门广大无穷尽 一切众生咸利益

  能令见者无悭着 此普喜神之所悟

  「施门」是布施,布施的法门广大无穷尽,一切众生皆可获得利益,令见到的人也能学习广大布施,而不执着、不悭贪。

  佛昔修行实方便 成就无边功德海

  能令见者靡不欣 此胜幢神心悟悦

  佛于往昔真实的修行,以现代话而言则是「难行道」。他如此精进修行,能够落实在真正的成就上。众生只要有一个成就,则是无边功德海,能令所有见闻者皆产生欢喜。

  众生有垢咸净治 一切怨害等生慈

  故得光照满虚空 普世河神见欢喜

  在佛的生命体中每个因素都相互交融,所以佛的生命体如同千灯照射般。而众生的生命体皆为独立、分裂、互相矛盾的,如同签筒里有一百支签,随便抓一支出来,每一支都不同,亦即每个因素皆异。为何这些因素不能交融呢?因为这当中有五蕴缠绕着它们,所以每一因素皆独立。其五蕴所缠绕着的就是「有垢」,即污垢,只要五蕴皆空则「咸净治」了。五蕴一空,「一切怨害」自然消除了,彼此之间就产生「等生慈」,即众生之间皆获得利益,「故得光照满虚空」。

\

  佛是福田功德海 能令一切离诸恶

  乃至成就大菩提 此海光神之解脱

  佛乃觉悟,觉悟能生出一切世间大福田,使我们远离一切恶。觉悟也能出生一切出世间的功德法财,令我们成就大菩提。

  各位从主河神的解脱门、修行的方法上面能获得应有的要领,对各位修行将有很大的帮助。

  复次,柔软胜味主稼神,得与一切众生法滋味令成就佛身解脱门;时华净光主稼神,得能令一切众生受广大喜乐解脱门;色力勇健主稼神,得以一切圆满法门净诸境界解脱门;增益精气主稼神,得见佛大悲无量神通变化力解脱门;普生根果主稼神,得普现佛福田令下种无失坏解脱门;妙严环髻主稼神,得普发众生净信华解脱门;润泽净华主稼神,得大慈愍济诸众生令增长福德海解脱门;成就妙香主稼神,得广开示一切行法解脱门;见者爱乐主稼神,得能令法界一切众生舍离懈怠忧恼等诸恶普清净解脱门;离垢光明主稼神,得观察一切众生善根随应说法令众会欢喜满足解脱门。

  「主稼神」与五谷杂粮有关,吃了五谷杂粮有滋润、长养我们色身精气的作用。从滋养色身上面来看,众生所要的种类各有不同,像人类所要求的五谷杂粮须柔软胜味才会喜欢;以鸽子的立场,吃大白米会拉肚子,牠要吃带米糠的糙米,羽毛才会长得漂亮。所以众生类的习性不同,所要求的目标也不一致,这是一个区别。现在要了解的是我们皆以人的立场来区别,这已经是一种意识形态,要破除此根深柢固的意识形态(亦即「法执」),是很难的。所以人画鬼,鬼也像人,人画神,神也像人,这全是意识形态在起作用。即使做梦,不管梦到什么都是像你,你知道那个是你?假如梦到一匹马或一条蛇,你一定会思考那匹马或那条蛇代表什么意思,而不会想到我们也曾做过一匹马或是一条蛇。我们都把它拟人化,此乃法执在起作用。

  我们也经常如此,从我的立场说话、考虑事情、看待别人,这个叫作「戏论」,也就是意识形态。这个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天性了,此皆是我们受了教育之后所产生的分界线。意识形态不除掉,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会有障碍。所以想要修行,想对经教完全了解,得先把自己的意识形态放下,自然就能了解经论的本义,否则不容易成就。

  这十个主稼神的德号都存在增益我们色身的功能,所以它偏向于作用。

  「柔软胜味主稼神,得与一切众生法滋味令成就佛身解脱门。」我们吃了五谷杂粮后,成就我们的色身。现在从物质的作用转为心性的作用,他给众生的是法的滋味,成就的则是佛身。

  「时华净光主稼神,得能令一切众生受广大喜乐解脱门。」农作物有这种特色,当花开得很亮丽时,以及稻麦成熟之时,一地金黄的样子,便为「时华净光」之义,它能令一切众生受广大喜乐。众生吃饱了皆广大喜乐,其广大喜乐要转为法乐,亦即禅悦、法喜之境界。

  「色力勇健主稼神,得以一切圆满法门净诸境界解脱门。」色身吃饱了则「色力勇健」,但是要把这种现象与作用转为「圆满法门净诸境界」,法门要拿来利益众生,在整个环境当中,可以做一个转变与修正。

  「增益精气主稼神,得见佛大悲无量神通变化力解脱门。」「增益精气」是从食物中获得的利益与作用。众生吃饱饭,不但四肢发达,头脑更发达。不仅能以一切圆满法门净诸境界,更要见佛大悲无量神通变化力。

  「普生根果主稼神,得普现佛福田令下种无失坏解脱门。」「普生根果」表示谷物、作物丰收的现象,它能现佛的福田,使众生都能种福田而不会白种。世间的福田有空过,在佛门中种的福田绝不白费,故佛门中功不唐捐。 但是在佛门中有选择的话,福田就会变成有漏福田。

  在此大家也要了解到一件事——不能给众生有造恶的因缘。譬如出门要把门锁好,他要偷也无从下手,如果门不锁,他会顺手牵羊。倘若我们大意的行为带给别人造恶的因缘,自己也要负因果的责任,如果我们已尽到防范的责任,他要造恶,是他的事了,我们要有如此的认知。

  「妙严环髻主稼神,得普发众生净信华解脱门。」「妙严环髻」,表花果长在最顶上的地方,它发起每位众生皆能净信华。「华」表因,「净信」则是你「对佛法有绝对的信」,你才会「入」。有的人看了很多经书,他不见得有信心,只是兴趣而已。所以通常信心与华是连在一起的,因为因成熟了,果才会成。

  「润泽净华主稼神,得大慈愍济诸众生令增长福德海解脱门。」在台湾中南部可看到荔枝、芒果树,它们一开花满山遍谷都是,那就是「润泽净华」的现象。把花的现象转入我们心境里,「得大慈愍济诸众生」。花之亮丽芬芳,我们住在都市里的人通常感受不到,故感受不到其润泽,它产生的「大慈愍济诸众生」亦体会不到。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令增长福德海」,因为花转过来便结果了。

  这里每一个主稼神完全是表法,并非有这么一个神来负责润泽净华的工作,只是把润泽净华拟人化,如同〈净行品〉的当愿众生,把它转过来的意思一样。换句话说,把外在的境界转为内在的性德,要如何转,关键在此。所以这是大乘佛法经典的语言模式,与思惟模式同一状况。

  「成就妙香主稼神,得广开示一切行法解脱门。」「广开示一切行法」称为「妙香」。我们要把所知的理念告诉他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父母要将他们的经验传递子女,子女尚不一定能接受得很理想。

  举一例子,春秋时代的鲁王有一名司机。一天,司机在修理车轮时,鲁王在车上看书,他就问鲁王看的是什么书?鲁王说是圣人的书。司机再问:「此圣人现在是否尚在人间?」鲁王说:「已经死了。」他便说:「死人的书有何好看?」鲁王很生气地说:「你把话说清楚,说不出个所以然,就把你杀了了!」司机就告诉他:「我现在已七十多岁,把我修车的经验传给我儿子,我儿子还学不来,活人传给活人尚且传不出去,现在一个死人把他的经验传给你,你能得到吗?」

  可见经验的传递并非白纸写黑字就可做得到,因为语言文字有一层障碍,其障碍就是意识形态,所以经验的传递并没有那么快。

  假如因为无知,经验的传递就会产生「橘逾淮而为枳」的情况,因为这边传过来,你无法接受就强记,当因缘产生变化,你就变枳了。不是说你故意要变的,只是自己弄错了都不知道。

  所以「广开示一切法」带有一种善巧方便,各位一定要尝试行门的部分,光靠解无用。所以为何我们说不可预设目标,乃是因为现在我们在因地,想法与观念皆为错误,所预设的目标也是错误的。我们必须经过一番投入,投入以后会来修正,成为正确的态度和方向,其正确的目标才会出现。

  所以真正修行,是用心投入去提疑情。提疑情要像齿轮一样把它咬合,不但咬合住,还要加螺丝上锁,再去焊接,否则它会脱落。故要把疑情与你的用心,「能」、「所」两个去咬合住,此乃真正功夫。

  「见者爱乐主稼神,得能令法界一切众生舍离懈怠忧恼等诸恶普清净解脱门。」包括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见者皆爱乐。看到这样的境界,我们的内心转化为「能令法界一切众生舍离懈怠忧恼等诸恶」。

  懈怠是很普遍的现象,相对于懈怠的是狂热,狂热亦是一种懈怠。狂热如同急惊风,一阵带起来,很快就消失了。因其无恒常心,所以懈怠是很严重的忧恼及恶习,那么就要令此诸恶习全部舍离而得到普清净。

  佛法中用到「普」这个字眼,有两层意义。

  一、它是冺绝了部分与绝对的对立性。

  二、不但如此,同时它又超越了全体的存在。

  《法华经》讲「会三归一」,即大乘、中乘、小乘归为一佛乘,但此一佛乘是把三乘的对立性统合起来成为圆融,故在一佛乘当中没有一佛乘,否则这个一佛乘还不是一佛乘。所以《华严经》讲到最后,普贤菩萨、弥勒菩萨也没有跟善财童子授记将来在哪里成佛,因为还有一个佛可成,表示还不绝对,还不成就。所以佛法即使讲绝对,也是「超越绝对」,这是相当重要的观念。

  在般若经典中则很具体地讲出它超越了所谓凡夫,小乘、中乘、大乘,进入一佛乘,同时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其所指的就是超越一佛乘,连一佛乘皆要远离。所以「普」并不表示穷尽了,穷尽了就全体了。各位要了解,全体本身还是相对部分而存在,因此「普」字出现即冺绝了部分与全体的对立性,它还超越了全体数量的极限,这个叫作「破时间、破空间、破数量」,在世间人来说是破时空观念,在佛法中连数量的观念皆要破除。因此,佛法在讲无限,无限相对于有限的这个理念要除掉,并且还要再超越无限的绝对性概念。假如不能超越这部分,我们还是在世间法的范围里,故佛法在讲此种理念时,要常去感受它。

  「离垢光明主稼神,得观察一切众生善根随应说法令众会欢喜满足解脱门。」「离垢光明」,是指在基本物质条件都能具足的情况下,生活才有幸福可言,这种现象我们把它转化为「观察一切众生善根随应说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在衣、食、住、行无缺的前提下,来谈教育和娱乐方有可能。于是「观察一切众生善根随应说法」就是教育,「令众会欢喜满足」则包括娱乐在里面了。这是从现象界、物质界的圆满,转移到精神界的圆满。

  尔时,柔软胜味主稼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稼神众,而说颂言:

  如来无上功德海 普现明灯照世间

  一切众生咸救护 悉与安乐无遗者

  柔软胜味主稼神的法门,是说如来显现出来的作用普照世间,一切众生皆能救护、给予安乐,没有一个遗漏掉。

  世尊功德无有边 众生闻者不唐捐

  悉使离苦常欢喜 此是时华之所入

  「世尊功德无有边」,是说众生能听闻到世尊功德皆不唐捐。由法义来说,「世尊」是指自性成就,显扬出来之义。

  为何说「世尊功德无有边,众生闻者不唐捐」呢?各位大概都知道〈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的等觉法门,「观世音」三字是「妙观察世间的声音,寻声救护」之义。「观」在偈颂文里有「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加上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之「慈观」与「悲观」等五观。「观」本身「能」、「所」双泯,方为「真观」;能观、所观,皆无意识形态掺杂其中,它自动会起作用,此为「清净观」;「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则是「慈观」与「悲观」。「广大智慧观」的「广大」是「悲门」、「智能」是「慧门」,故其本身是「悲智双运」,而此观本身根尘之间双泯,它无意识形态,其力量的作用相当广泛,故称「广大智慧观」。它能够自成就、他成就,「自、他」的成就是和合统一的。

  再者,「观」乃「观胜能」,「根」之义。「音」是「世间的音」,「尘境」之义。观世间的尘境,故「观世音」是「根尘相融合」的意思,所以「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乃指我们自性的特殊作用能展现出来,其自性的特殊作用无非是根尘两者相融和,方有办法展现出来。当他展现出来之时是不是任运自在呢?所以世间的苦就消失了。

  我们看《心经》中的「观自在」,则又是另外一种状况。「观」乃「根」,「根能自在」,而根能自在要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时候,「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对我们一切因缘组合的生命因素都不起黏着与隔离作用了,故「度一切苦厄」。

  各位要体会「根、尘」之间如何和合,展现自性的妙用出来。能体会多少,就能获得多少成就。

  善逝诸力皆圆满 功德庄严现世间

  一切众生悉调伏 此法勇力能明证

  「善逝」亦是「如来」的称号。「诸力」乃「十种殊胜智力」,皆圆满。以此功德庄严出现在世间,「一切众生悉调伏」。十种殊胜智力如何圆满,自己要下功夫。

  佛昔修治大悲海 其心念念等世间

  是故神通无有边 增益精气能观见

  佛往昔修行对治的大悲法门,其心穷尽这个世间,所以他的神通无有边。由事相上看容易了解,其实就是性德能达到此程度。

  佛遍世间常现前 一切方便无空过

  悉净众生诸惑恼 此普生神之解脱

  佛普遍于世间,而且常出现众生前。他用种种善巧方便接引众生,无有空过者,为的是洗涤清净众生的诸惑业。

  佛是世间大智海 放净光明无不遍

  广大信解悉从生 如是严髻能明入

  佛是世间的大智慧海,他能放清净的光明无不穷尽。「广大信解」,是指对一佛乘的信,所以信是从佛的世间大智慧海中产生的。

  如来观世起慈心 为利众生而出现

  示彼恬怡最胜道 此净华神之解脱

  我们的自性能观察世间的尘境而起慈悲心,众生因为被尘境所困扰,这时候的你来悲愍众生,自性自然会现前。然而我们对自性的警觉性不够,往往把这部分抑制下来。倘若体会到人生应该如何才对,这时候自己的自性会慢慢觉醒过来,那就「为利众生而出现」。但是还不知道真正的安稳道是什么,那么佛经开示我们,就可以获得了。

  善逝所修清净行 菩提树下具宣说

  如是教化满十方 此妙香神能听受

  善逝乃「如来」,他所修的清净行,在菩提树下皆已宣说,像这样的教化普遍于十方。

  佛于一切诸世间 悉使离忧生大喜

  所有根欲皆治净 可爱乐神斯悟入

  一切诸世间是五蕴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佛在此三世间不断教化我们。譬如看到器世间天气的变化,有没有感受到无常?感受到这种缘起法?此由器世间来觉悟众生。有的从有情世间觉悟众生,有情世间最明显的是我们会感受到眷属的无常,有的是爱别离苦,有的是怨憎会苦,我们有没有从这当中去看无常而觉悟呢?此乃有情世间的教化。在五蕴世间,自己的贪、瞋、痴、慢、疑、受、想、行、识形成的五阴炽盛苦,我们能否由此觉悟?这就是佛如此出世间,使我们众生醒觉过来,「悉使离忧生大喜」。

  如来出现于世间 普观众生心所乐

  种种方便而成熟 此净光神解脱门

  「如来出现于世间」,是如来观世间的意思。普观众生的心性,用种种方法令众生根器成熟。

  复次,吉祥主药神,得普观一切众生心而勤摄取解脱门;旃檀林主药神,得以光明摄取众生俾见者无空过解脱门;离尘光明主药神,得能以净方便灭一切众生烦恼解脱门;名称普闻主药神,得能以大名称增长无边善根海解脱门;毛孔现光主药神,得大悲幢速赴一切病境界解脱门;破暗清净主药神,得疗治一切盲冥众生令智眼清净解脱门;普发吼声主药神,得能演佛音说诸法差别义解脱门;蔽日光幢主药神,得能作一切众生善知识令见者咸生善根解脱门;明见十方主药神,得清净大悲藏能以方便令生信解解脱门;普发威光主药神,得方便令念佛灭一切众生病解脱门。

  「吉祥主药神,得普观一切众生心而勤摄取解脱门。」「药」是一种社会现象,现代人病多,药也多。药是对病还是对症,两者有异。有的症状会痛苦,症状消除就不痛了。有些病是不通的,症状往往不明显,譬如癌症,等到症状显现出来,已经措手不及了。

  药有很多种疗效,在其当中摄取这十个做代表,第一个是吉祥主药神。「吉祥」表示生病吃了药有效果。「普观一切众生心而勤摄取」,是说有什么病吃什么药,不要胡乱吃药,须观众生心,对病下药之义。以此境界把它转为我们内心性德这方面。

  「旃檀林主药神 ,得以光明摄取众生俾见者无空过解脱门。」「旃檀林」,意指在中药房里,各种不同的药分别装在抽屉中,一个个抽屉排列的现象。它也表示在整个世界上任何植物,包括有毒的,只要会用的样样都可治病,这些药草统称为「旃檀林」。它「以光明摄取众生俾见者无空过」,光明是指作用,以它的作用来摄取众生,遇到的人都能对治。在此我们把这个现象转为性德的部分,把药的作用转为光明,把治病的情况变成无空过。

  「离尘光明主药神,得能以净方便灭一切众生烦恼解脱门。」吃药草之前先清洗干净,叫「离尘光明」,此药神能以净方便灭一切众生烦恼。「净方便」是指药草利益众生没有目的,它只是这样成长以后给众生吃而已。我们协助众生治病也应该像药草一样没有目的,真正发心以医药供养布施是很大的福德,所以在各种福田当中,看病福田第一,但以真心的慰问,布施医药,才是真正的看病。

  「名称普闻主药神,得能以大名称增长无边善根海解脱门。」广为大众所能接受的好药,自然「名称普闻」,把此药的现象转变为「能以大名称增长无边善根海」。佛、菩萨的威德及名号就是「大名称」,而大名称是他的性德,如「观世音」、「观自在」。我们须感受其性德的意义和作用,从他的性德上获得利益,方能「增长无边善根海」。

  「毛孔现光主药神,得大悲幢速赴一切病境界解脱门。」佛法常讲到佛一毛孔中能现无量光明,一毛孔中的功德海无量。「毛孔」所代表的就是「自性」,自性所显现出来的纵然只有一微尘那么小,但是都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譬如金刚虽然很少,它还是金刚;是故毛孔即使很小,它依然能发挥真正的功用。由毛孔中来看,药有效不一定多,只要对症一点点就够了,以这一点点来做代表,「得大悲幢速赴一切病境界」。身体有病,心理有病,任何的病境界,他都去解脱这些病苦。

  「破暗清净主药神,得疗治一切盲冥众生令智眼清净解脱门。」黑暗破了,则光明现前而得清净,名「破暗清净」。吃药亦有此效果,头痛难熬,止痛药一吃,立即有拨云见日之舒畅。见到「破暗清净」这个现象界,马上转入内心性德里面:得疗治一切盲冥众生令智眼清净」。「盲冥」是黑暗、亦是病的状况,「令智眼清净」乃是把病和黑暗破除了。

  「普发吼声主药神,得能演佛音说诸法差别义解脱门。」普发吼声能演佛音。有一个例子,一位同修在煮茶水时,将水开的声音听成「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他有这个注意力。类似这种现象界的表达法很多,只要我们心境一转,好多地方都可有这种变化,这是「演佛音说诸法差别义」,每个法都不一样。

  「蔽日光幢主药神,得能作一切众生善知识令见者咸生善根解脱门。」「蔽日光幢」能作一切众生善知识。我们周遭的善知识,以智能来影响我们的就是「蔽日光幢」。许多人喜欢亲近大名称的善知识,其实就算全台湾的人都是他的弟子,虽然他的总效用很大,可是他对每个人的影响非常小。我们依循一个常亲近的善知识则不一样,他给你的是「边际效用」,其边际效用对你个人来讲影响最大,这就是「蔽日光幢」。

  「令见者咸生善根」,能令亲近善知识者皆产生欢喜善根。关于这点并非每个亲近善知识者都能获得,这要看善知识的功力,以及亲近者相应否。

  「明见十方主药神,得清净大悲藏能以方便令生信解解脱门。」「药」有拔苦的功能,故属于大悲的法门较多。「藏」能出生一切之义。「清净」是指无有预期、无有所求。「能以方便令生信解」,以中药来说,同一种药有各种不同的做法,可做成药水、药膏、粉状、丸状来治众生的病。「大悲藏」亦是以种种善巧方便令众生产生信解力。

  「普发威光主药神,得方便令念佛灭一切众生病解脱门。」因缘和合能产生某种效果叫「威光」。从这个药性转入心性里,能够产生「念佛」,即心忆念觉悟,来灭一切众生病。

  何以念佛能灭一切众生病?我们要建立非常坚强的「信心」:信念佛是有道理的,信念佛是真实的。

  佛门中讲「念佛」就是「展现自性」,让自性发挥作用以后,方能灭一切众生病。我们现在自性显现不出来,乃因迷惑颠倒之故而造业,苦报就会现前。一旦显现出自性,自性本身所行就不在缘起法界里了,如此则不受烦恼、病苦的拘束。但是以往所造的业,苦报依然会到,那么就欢喜受报,这些病苦对他则不会加深,因此,他没有二度伤害。其次,性德显现以后,有很多小毛病会转化掉,比方说有人骂我,乃是过去我有骂他,今果报现前,他骂我,我会转成幽默带过去。是故自性的力量有很大的作用,而学佛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展现法界中统一体性的自性,其对每一「个体」来讲,已有重重的保护网。套用拟人化的语句,他有护法神在左右,灾害不会降临,所以念佛能灭一切众生病。念佛法门的念佛,是「自性的展现」。

  尔时,吉祥主药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药神众,而说颂言:

  如来智慧不思议 悉知一切众生心

  能以种种方便力 灭彼群迷无量苦

  吉祥主药神的解脱门,让我们悟到如来的智慧不思议。他能知一切众生心,以种种方便的力量来灭众生的迷惑与苦患。何以如来智慧不思议呢?如来的智慧是个圆融的生命体,其所展现的生命力量是总体的。这有两层意义,第一个是「个体的生命力量与宇宙的生命力量相结合」,此乃「总体」。故觉悟是觉悟人生宇宙的大道理,宇宙的大道理就是宇宙的生命力,人生的大道理就是个人的生命力,把个人的生命力和宇宙的生命力相结合起来,此即如来智慧不可思议之处。另一层意义是「如来觉悟到的总体生命因素里里,每一个因素都是交融的」,我们分不出这总体生命的展现,到底是哪个因素在发挥作用。

  大雄善巧难测量 凡有所作无空过

  必使众生诸苦灭 旃檀林神能悟此

  「大雄」是对「佛」、「如来」的一种称赞。其名号是在释迦牟尼佛时代,藉由外教之名而起的,在当时已很普遍存在。

  「善巧难测量」,和前面「智能不思议」意义相同。「凡有所作无空过」,是指佛陀要做什么,无有空过的,于众生皆能对症下药,所以「必使众生诸苦灭」。

  汝观诸佛法如是 往昔勤修无量劫

  而于诸有无所著 此离尘光所入门

  佛法讲绝对,是超越绝对而非停在绝对。佛法讲唯心,就要超越唯心,不能停在唯心。佛法讲「无」、无「色、受、想、行、识」,无「六根、六识、六尘、十八界」。无乃「破」,先破人天乘,超越人天乘以后,无「苦、集、灭、道」,此是破小乘。无「无明」,乃至无「老死尽」,破中乘。无「智」亦无「得」,破大乘菩萨。远离「颠倒梦想」,远离「究竟涅槃」,此乃佛乘,连佛乘的究竟涅槃皆要破除远离。是故勤修佛法无量劫,「而于诸有无所著」。于此同时,方能说般若波罗蜜多,无有恐怖,一心自在,才能度一切苦厄。是故佛法提到「苦、妙、大、深」之类的字眼,皆是超越远离了数量对待的部分。

  佛百千劫难可遇 若有得见及闻名

  必令获益无空过 此普称神之所了

  「佛」乃觉悟,「得见及闻名」是指体会到。百千劫难遇佛,我们今之所以不见不闻,来自于心不清净。故以清净心、无杂乱心始得闻名号,必定可获得利益,无有空过。所以觉悟本身才能体会到这一点。

  如来一一毛孔中 悉放光明灭众患

  世间烦恼皆令尽 此现光神所入门

  毛孔是最小的单位,如来每一毛孔中皆能放光明灭众苦。一毛孔为何可以发挥那么大的力量,乃因「真实」,因此「世间烦恼皆令尽」。

  一切众生痴所盲 惑业众苦无量别

  佛悉蠲除开智照 如是破暗能观见

  一切众生被愚痴所盖住,所以惑业苦有无量别,佛能将它们全部扫除掉。换句话说,众生觉悟过来,就不会造业受苦了。

  如来一音无限量 能开一切法门海

  众生听者悉了知 此是大音之解脱

  佛以一音来讲大音,大音乃从悟得而来的,一音何以无限量,「能开一切法门海」呢?我们只要抓住佛法的核心,然后从根本法门中取一个去对治,如「化二元对立成圆融统一」,或以「投入转化」之方法,即我们投入自然就能够转化,以此根本法去对治其它法。

  佛之所以成佛,皆因根本法门皆达究竟。何以佛与佛之间德号不同?乃法门不同之故。如从「二元对立化为圆融统一」下手,与从「心能转境,即同如来」此一法门下手,所成就的佛果德号不同,然而成就的境界都一样。

  汝观佛智难思议 普现诸趣救群生

  能令见者皆从化 此蔽日幢深悟了

  佛智要度化众生,会先与众生结缘,待因缘成熟,才有办法度化。在佛住世的时代只靠两条腿走路,他每走一步皆发愿:「凡是我走过的地方,再有人走上来,我都与他结善缘,将来要度他成佛。」在印度河流域,假设平均每年有一千万人走过释迦牟尼佛走过的路,三千年来有多少人走过呢?

  我们也可以这样发愿,给众生远种菩提因,而且效果会比佛大。走在任何城市街道的十字路口都发愿:「凡经过此路口的众生,我都度。」然后念「阿弥陀佛」与他结缘。假如有机会出国,在每一个机场,在外国重要的街道都如此发愿。只要搭上飞机就发愿:「凡所有搭上这架飞机以及所有走过这条航道的众生,还有空中所有族类,通通度尽。」此愿发下去,飞禽类都度到了。若是到了海边,两脚踩在海里,马上就发愿度尽所有海中族类,念佛与牠们结缘。

  我们先打开心量,智慧就跟着开了。从发愿与众生广结善缘的易行道,转为智慧的精进之难行道,也就是时时刻刻念兹在兹地提醒念头不忘,照样可以成就。

  如来大悲方便海 为利世间而出现

  广开正道示众生 此见方神能了达

  如来大悲方便门特别多,为了利益世间来观察世间种种状况,他用种种的示现,广开正道来开示众生。我们要利益众生,必须掌握根本法门,始能广开正道。

  如来普放大光明 一切十方无不照

  令随念佛生功德 此发威光解脱门

  自性的光明能够展现遍照十方一切世界。如来光明是无不照的,问题是众生能否接受?倘若众生业障太重,则无法照到,众生业障不重,就可以发现如来光明。「令随念佛生功德」,「随」是随顺行,在随顺行当中,心忆念觉悟的目标,其功德就产生了。

  学佛人应有学佛者的本色,我们学《华严》者亦以「普贤行者」自勉,经常思惟「佛之所以成佛是何原因」?「我之所以为凡夫又是为何」?「我与佛之间若发生一种连接,产生转变,我就可以马上成佛了」,去把这个关系找出来,此乃「念佛」。

  佛之所以成佛是果地觉,凡夫之所以是凡夫为因地心,拿果地觉来转变因地心,因地心就变佛了。故三皈依的皈依佛,是要趋向于觉悟,那要如何觉悟呢?我们要把每一个生命因素的独立、冲突、矛盾,转变成佛圆融统一的生命体。要如何转变呢?由于我们生命因素被五阴分开,所以色、受、想、行、识都独立,因而贪、瞋、痴、慢、疑五阴炽盛,那么现在要把五阴彻底破除掉,生命因素方能交融起来。其破除的方式与模式,我们称为心灵方程式,然后你随念佛就产生功德了。找出心灵方程式以后,这个破除的功夫就使之成熟,就是这个方法,所以念佛生功德是这样来的。

  复次,布华如云主林神,得广大无边智海藏解脱门;擢干舒光主林神,得广大修治普清净解脱门;生芽发耀主林神,得增长种种净信芽解脱门;吉祥净叶主林神,得一切清净功德庄严聚解脱门;垂布焰藏主林神,得普门清净慧恒周览法界解脱门;妙庄严光主林神,得普知一切众生行海而兴布法云解脱门;可意雷声主林神,得忍受一切不可意声演清净音解脱门;香光普遍主林神,得十方普现昔所修治广大行境界解脱门;妙光回耀主林神,得以一切功德法饶益世间解脱门;华果光味主林神,得能令一切见佛出兴常敬念不忘庄严功德藏解脱门。

  由德号上可看到主林神多属现象界,我们借着树和林的自然界现象把它转过来。不只是外面的境界,如世间事业、身体健康,甚至为了考试种种,把那个境界的感受都转成内心的情境,以佛法的转化能够净治人心,使我们圆满许多解脱门。佛法有这样的妙用,但一个尚未学佛的人,不知道佛法能发挥什么作用,而我们进了佛门,便要了解它是怎么发生作用的,假如这点不弄清楚,就会产生迷信,因为这里面有很多事情,不是用你我的观念便能求证到的。我们先要有接受的信心,若连接受的信心都没有,即是没有福报。我们说诵经、念佛会带来福报,这福报对大家是绝对公平的,问题是你愿不愿意这样投入?譬如整理讲经的录音带,前后不用半年,生命质量便会整个转变了,故我们要学着投入。

  同样地,我们看到外面的情境、自然界、人事相的种种,从一早睁开眼所看到的开始起观,一直到睡眠时,都回归到我们的心灵里面,绝对可以改变我们生命质量。可是我们平常的用心都落到名利、是非、得失、毁誉这方面,倘若能回归到我们心灵的宝藏里,就如经典所说「一切灾殃化为尘」,所以认识「实质」为何?这才是根本所在。

  提升生命质量,绝对要用心投入,应常思惟,一心思惟,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我把境转过来,转入我性德里面,心能转境,则同如来,一切障碍皆可除掉,心被境转,就是凡夫。

  「布华如云主林神,得广大无边智海藏解脱门。」「布华如云」是指树开花很茂盛的现象,现在把它转入自己的心境里,要去享受它。布华如云是个主要的现象,可「得广大无边智海藏解脱门」。智海相当广泛,不局限在某一个地方,它是我们性海里面所具足的,亦即每个人的自性,这个自性是十方三世所有众生皆然。人类最能开发出自性,是故我们自己所下的功夫,不管在哪一个层面,都能得到满意的答案。一个人若不能开发性海,就失去了灵性。真正的灵性,须反省自己的生命有「无限力量」、「无限光芒」和「无限智慧」,其无穷宝藏应如何挖掘出来?要经常仔细思考这些。

  人随着年龄成长,经过人生的历练,到了中年以后,一些逆境、顺境都会感受到,因此,开始有种深沉的反省,这样一来他的灵性就快解脱了。假如善根够,当下就解脱了。尤以处在顺境中人,更要警觉到珍惜现有的福报,不被那些无形之物束缚着,而能够毅然放下。故生活在光天化日之下,不要生活在黑白无常的监督之下,自己当家做主,这时候心境就没有被外境转,而把外境都转回心灵里才,此乃根本修法。

  「擢干舒光主林神,得广大修治普清净解脱门。」「广大修治」是没有局限,在修行和对治我们的缺点上不预设目标。只要有任何缺点都要对治,而每个对治的部分都是清净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省思,有很多境界现象,以一个为主,其它为辅地观察,如此生活就会多姿多彩,富有弹性,生命力会很强韧。若你局限在一定的格局里,就不能充分发挥生命力。

  「生芽发耀主林神,得增长种种净信芽解脱门。」刚长出的嫩叶显得特别青翠亮丽,名「生芽发耀」。见到这种现象转为我们内心情境:「得增长种种净信芽。」「信」是起步,像种子冒出芽来。我们是否经常增长自己的信芽?此信芽清净、无目的,如同树花只是生长而已,没有目的。同样地,我们学佛的信心也只是为了学佛,在学佛过程中遇有障碍、挫折需要突破,它会自然圆满地转变。倘若学佛是以某种功能为诉求,便会学得很辛苦。

  由于我们现在有缺陷,生命是空虚的,所以会出现种种障碍。学佛是生命的资粮,可以滋润我们的生命,使之一再成长、充实,那些障碍自然就消失了。因此,以正常生命的成长为诉求,而不要以某种功用作为目标。

  「吉祥净叶主林神,得一切清净功德庄严聚解脱门。」看到「吉祥净叶」,我们转为内心情境里:「得一切清净功德庄严聚。」各种树型,不论它排列组合为何都是清净聚合。我们不只希望它清净聚合,更是「清净功德庄严的聚合」。

  树叶有吸收和光合作用的功德,它对于整棵树的生命,维持着生生不息的根源,这就是「功德庄严」。我们现在发心进入菩提道,让我们的法身慧命成长起来,此亦是「功德庄严」。

  树的成长过程中,因为没有其它目的为诉求,所以会成长得很自在。把树做成盆栽,或是想把别人塑造成某一种人时,其生命灵性正常的成长就会被扭曲,而造成畸型的现象,甚至会做出令人无法想象的事情来,此是最令人痛心的地方。所以要有健全的认知,生命只是为了成长而已,不需要太多拘束,这值得我们经常去思惟。

  「垂布焰藏主林神,得普门清净慧恒周览法界解脱门。」「垂布焰藏」是树枝茂盛的现象,见到这种现象我们转为内心的性德:「得普门清净慧恒周览法界。」「普门清净」是指各部分都很清净。

  自然界有一种现象,自然成长的东西通常都趋向于圆型,我们身体也是圆型的,一棵树从上面往下看,分枝布影,影子就是圆型,自然界的东西一定有一处使你看起来是圆型的。古人观察得很微细,用圆型代表整个境界,像是中国的「阴阳两仪」,一黑一白,白的这边有一点黑,黑的这边有一点白,都是圆型的,此为全世界所能画出的图型中最美的一个,里面所代表的意义是无有穷尽的,整个宇宙的现象都包含在内。它不只两个圆,一个圆里再有一个圆,故有好多个圆,它没有起点,没有终点,以圆来表法界无尽。

  从垂布焰藏这个境界,我们能否观察到其境界、其作用,而一再思惟、探讨?我们说看山看水,你要会看山看水啊!就一个境界、一个现象,一再反复体会。那个境界一直呈现在你我面前,从这个境界里带进来,你会觉得人生多美妙,到处都是生命力的展现,我们要这样来看。

  若能看出树跟林这种美的境界,心灵能有所领受,就不会砍伐它。人们只看到利益这一面,没见到灵性这一面,所以就把它砍下来,这样不仅伤害你的灵性,同时得罪了树神、主林神,你也因动手而造业,这要背因果的。

  世间有成、住、坏、空,本来就一直在变化,它是无常的,与其说要把树砍掉,不如说只是自然界纯粹在移动变化而已。但是你无知于变化,乃是你灵性法身慧命的灼伤,自己在伤害自己而已。如能觉知这变化,那是你灵性法身慧命的成长。佛法讲的就是这个究竟义。

  「妙庄严光主林神,得普知一切众生行海而兴布法云解脱门。」在一些原始森林里没有路径,每走一步,仿佛开辟出一条新路的感觉,在那样的境界里,可以学到好多东西。森林如同一部活的百科全书,这里面的信息非常多,我们一直这样去感受,自然可以获得好多总体性的知识。它以这地方所展现出来给我们看的就叫作「妙庄严光」。

  到海边玩水,同样可以学到很多经验让你去感触。不论站在沙滩或沿岸上,或者尝试潜水观看海中境界,每个感受都不同,每一种境界皆有「妙庄严光」,使你生命的成长和滋润不可同日而语。这种感受在看书的时候最多,每一本书拿起来看,其感受性完全不同,自己去体会。

  「可意雷声主林神,得忍受一切不可意声演清净音解脱门。」「可意雷声」是风吹树的沙沙声,遇到这样的现象转为耳根所能接受的「得忍受一切不可意声演清净音解脱门」。「不可意声」是不喜欢听的声音,现在要你忍受下来演变成清净音。此清净音无意识形态污染,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不讲,既不迁就亦不排斥的状况,很自然正常地来演变。

  「香光普遍主林神,得十方普现昔所修治广大行境界解脱门。」见到香光普遍的作用以后,转为我们自心的性德:「得十方普现昔所修治广大行境界」。在十方没有局限的空间里来展现我们本身应有的对治情形,如同树林本身所发挥的效用一样。

  「妙光回耀主林神,得以一切功德法饶益世间解脱门。」「妙光回耀」的「回」有「回馈」、「回向」之义。「回馈」是我赚的钱拿一部分给社会做公益。佛法说的「回向」是连本带利通通给你,统称「回耀」。譬喻树林的成长,一切完全奉献给整个自然界,它无有选择。我们是否和树木一样,把我们的努力整个回向给自然界,或是设定了某些目标,把自己定在那个范围内呢?树木本身不设限,等因缘到了,它就全部送出来饶益世间,这就是「以一切功德法饶益世间」。

  「华果光味主林神,得能令一切见佛出兴常敬念不忘庄严功德藏解脱门。」这也是一种现象,树林有花有果,光味是花果的作用。见到「华果光味」,转入我们自心的情境里:

  「得能令一切见佛出兴常敬念不忘庄严功德藏」。

  「一切」包括「有情」与「无情」,皆能见佛出兴,而「佛」是觉悟。无情怎么觉悟呢?无情乃无有觉悟不觉悟,我们说「有情、无情同圆种智」,通通成佛。那么这个成佛,不是它成佛,而是我成佛,为什么呢?以一个修行人来讲,外面一切境界都是他的生命因素,修行要达到成佛的地步,亦即他必须圆满每一个生命因素,则每一个都成佛。换言之,他的生命因素要每一个都圆满,就要每一个都成佛。既然他的生命因素每一个都圆满,每一个都成佛了之后,则外面的境界包括有情、无情是否都成佛了呢?

  所以,「令一切见佛出兴」,指我们每一人都能觉悟到任何事情,不只在有情上面能觉悟,在树这件事上面也能觉悟到。因此,这里举了十个让我们来觉悟的主林神,我们有没有觉悟呢?能够「见佛出兴」就要「常敬念不忘」,「常」是恒常、不间断,不要忘了从一切境界里,一再销归自性来成长我们的法身慧命,此乃「庄严功德藏」。

  这里面的每一个现象、每一个作用,都要销归自性。希望各位能从不同的领域、角度及立场来了解,这对我们法身慧命的成长及实修上面,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尔时,布华如云主林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林神众,而说颂言:

  佛昔修习菩提行 佛德智慧悉成满

  一切诸力皆具足 放大光明出世间

  修行并不是这辈子而已,一个人具足成佛的因缘,必须具备的条件恐怕不是这辈子所能累积出来的,这点各位一定要慎思。这里面牵涉到两个层面,所谓「量」的问题,诸如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五分法身,以及十种殊胜智力、四无碍、十八不共法等等,相当的多,这些量我们此生能否具足?这是其一。就算具足了,此五种因素应该是交融于一体,完全展现出来。换言之,某一种现象出现时,其五种因素应该都出现——既出慈悲,智慧也要具足;既出戒,你要定、慧、解脱都具足。通常我们有慈悲的时候没有智慧,有智慧可能又不太慈悲。所以是非心很明显的人通常比较冷漠,慈悲心较重的人,又分不清楚是非;有些人福报很大,但是没有智慧,无法福慧具足。所以一个质量,一个数量,我们要具足不容易。

  成佛的因素一定要经过长久时间累积过来,这些因缘的产生,释迦牟尼佛从无始劫以来就累积出来了。佛在因地修行时,修的是无漏福报,因此,到他成佛要开始大回向饶益众生之际,一时炳然齐现,这才是我们真正要的福报。这个福报要的时候会具足,会相互争胜。因此,各位在修行中不要执着于那个福报,因为它可能会变成有漏福报。

  这是依人而言,佛的情况,是指往昔佛修习菩提行。现在依法来说,佛乃觉悟,是指我们自己本身的一种性德,此性德是十方三世诸佛都同一体性,故「昔」是指往昔以来所有佛都这样修行,他们的修行与我们的性德、觉悟的情操完全一样。

  我们过去也有修学《华严》,有些人这辈子没有听学《华严》,不能说他过去以来都没有修,他的缘不在这里的时候,下辈子他还要再来修。这个「修」讲的是「一佛乘」的修法,不是一般所讲的六度万行的修法。

  一佛乘的修法与六度万行的菩萨乘修法有何不同呢?所谓菩萨乘的修法,通常是指「正法行」,例如修布施,因为佛寺门中福田第一,一切福田以治病第一……只要是最好的,第一的,修菩萨乘的都会做。像这种情况,在一般佛教偏向于所谓仪式化时,即正法行最流行的时代,都是修这种法。所以菩萨乘的修行发展到某一个程度以后,佛教已变成形式化,太过于重视正法行,因而专业的修行人就出现了,佛法于是产生一种障碍。

  一佛乘即「普贤乘」,普贤乘不偏向于正法行,它偏向于「随顺行」,亦即「方便行」。它的功课不在佛前做,而在二六时中,一切人、事、时、地、物,行、住、坐、卧中都可以做,都能引起自己随顺这个境界来修行。比方在走路的时候,偏身让别人先过,这就是修行,但是你要觉知,不是不知。让一步海阔天空,其本身虽也是修行,但是很浅,但是你要是觉知的话,这个修行就很深,功德就很大了。

  同样地,持戒时你会摄心,然后全神投入,那个力量也很大。所谓持戒,也可以持一个不发脾气的戒,五十三天之内都不生气,把「瞋」给熄灭,这是最好的持戒,相当殊胜。所以做功课并非一定是诵经、念佛,有些人走路一直在念佛,边念边东张西望,他已经把念佛变成口头禅,成为惯性了,这样的行法,虽然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做,其功德却显现不出来。

  是故修普贤乘的人,我们称「大心凡夫」,只要你愿意发这个心都可以修,它没有任何条件的限制,这样的修行人活泼自在,他无意识形态的局限,甚至到任何场合、环境皆能适任。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不在正法行上面,而是随顺行,此乃「依法修行」,「如说修行」。

  故「佛昔修习菩提行,福德智慧悉成满,一切诸力皆具足」,是指我们的自性当中,本来具足过去诸佛已成就的福德智慧和十种殊胜智力,只是我们现在没有显扬出来而已。那么,在福德智慧皆圆满和十种殊胜智力皆具足之后,就能放大光明出世间。

  悲门无量等众生 如来往昔普净治

  是故于世能为益 此擢干神之所了

  「悲门」乃用于饶益众生,「悲」是拔众生之苦,其实也就是除掉我们心中苦的因素,这是「自利利他」。随着众生根器不同,他们的苦难也不一致,则你所对治的慈悲也有异,那么众生的苦有多少,我就有多少悲门,此乃「悲门无量等众生」。

  自性的苦如何除掉,首先要看清楚自己有多少苦的因素在,那你要有拔苦的能力与方法,不只拔除众生苦,亦要拔除自己苦的因素,故此悲门,「如来往昔普净治」。

  「是故于世能为益」,能够利益自己是「自受用」,利益其它众生是「他受用」。利益众生,其实就是到世间教导众生出世间法,对自己来说,亦即出世间法。

  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有何不同?世间法是用我既有的意识形态来处理,出世间法是不用意识形态。例如看到凤凰花开这个境界,感觉人生好美,这是世间法。此外,按照「圣言量」来说的亦是世间法,例如世尊说「得广大无边智海藏」,那我看到树、花这种现象时,应该要转为观想「广大无边智海藏」。但是广大无边智海藏的境界是世尊的,不是我们的,此时我们依于这个来思惟,这是世间法。

  对于「广大智海藏」,这个在我们自性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源不断流出来的宝藏,你能感受得到,就是出世间法。但是你感受的部分与他人不见的一样。总之,由自己体悟到,而非依据别人所教、所讲的,即是「出世间法」。希望各位去体会,能够藉这个缘去超越,超越出来的方为出世间法,假如还在这个范围里的都是世间法。

  若有众生一见佛 必使入于深信海

  普示一切如来道 此妙芽神之解脱

  倘若众生一见到佛,必使之产生很深的信,方能「普示一切如来道」,这是生芽发耀主林神悟入的境界。

  「芽」是「净信芽」,信自己有如来藏,信人人皆有佛性,信人人皆当成佛。信了以后应有所警觉,何以人的遭遇有别?两人同样认真用功,一个成功,一个却失败了,虽然关键在福报上面,但是你有了警觉以后,会发现在这个具体有形的色身以外还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起作用,那一个力量是什么?我必须弄清楚,这个是「一见佛」。然后,你开始寻找那股力量,乃至于那股力量到底怎么发挥作用的,此时已入于「信」。

  故对于《华严》这个教法产生如此强烈信心的人,其殊胜的功德果报不可思议,如来(自性)的菩提道方能显现出来。

  一毛所集诸功德 劫海宣扬不可尽

  诸佛方便难思议 净叶能明此深义

  佛一毛孔所集的功德,为何「劫海宣扬不可尽」?由于我们众生以分裂的意识形态所表达出来的就像瓦窑一样,再怎么讲也不过是瓦跟土的状况。佛一毛孔所集的功德就像玉一般,玉尽管再小还是玉,瓦跟土再多亦不能与玉的品质相较。

  是故「诸佛方便难思议」,佛的功德讲不完,怎么办呢?他就用种种方便来觉悟众生,光是这个权小方便就不可思议,他实质的功德更不用说了。

  我念如来于往昔 供养刹尘无量佛

  一一佛所智渐明 此焰藏神之所了

  这偈是讲熏修的过程,即信心成就的过程。依人而言,指我们在往昔供养很多的佛。依法而言,是从好多地方培养我们觉悟的能力。故「一一佛所智渐明」,在一切佛的地方我这样供养,这样一再训练,智慧就逐渐明朗。

  在信心尚未具足之时,不能说我们有多少成就,开始学佛就是这地方要训练,那个地方也要训练,这些都是辅助,即主伴的「伴」。「主」是你抓住一个法强烈地熏修,其它为伴。那么这里讲「供养刹尘无量佛」,主要是讲「伴」。

  一切众生诸行海 世尊一念悉了知

  如是广大无碍智 妙庄严神能悟入

  「一切众生诸行海」,即众生很多,行也很多,但是「世尊一念悉了知」。前面提到「一毛所集诸功德」,是从求道者来看成道的人,则「劫海宣扬不可尽」。现在由成道者来看求道的人那么多,但一念悉了知,这两个境界一来一往差很多。

  所以佛法的不可思议在此,佛法的殊胜也在这里。我们今天学佛为何愈学愈高兴、自在活泼、有信心?从这个地方去了解,「如是广大无碍智」。

  恒演如来寂妙音 普生无等大欢喜

  随其解欲皆令悟 此是雷音所行法

  自性的音是寂静的,但是在寂静中能发挥妙用,所以叫作「寂妙音」,其妙用假如不发挥,众生不知道。在〈普门品〉中看得最清楚,观世音是如来寂妙音的一种作用,故「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即智力的妙用显现出来。所以「寂」是「静止」,但寂本身有作用,从其本体来讲是不起作用,本体起作用就叫「妙」。那么自性的本体一起作用,就能够饶益众生,这点我们要弄清楚。

  学佛人常祈求诸佛、菩萨加持,其实加持乃是我们自性的展现而已。要自性展现,必须能、所合一,自性方能发挥作用。而凡夫绝大部分都是能、所对立,当此之时,其法执、我执一定在。能、所能够合一,则我执、法执皆无。是故化主客二元的对立为圆融统一体,圆融统一即自性的展现。修行亦是,能观的人与所观的境界必须合一,自性才显现其妙用,这是「如来寂妙音」。

  〈普门品〉中「观音妙智力」的「观」是能观,「音」是世间音,能观、所观要合一。偈诵文言「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的「真观清净观」不但能、所合一,还要超越能、所双泯,秒智力才能现前。所以「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其意指我们要经常思惟这个境界与作用,这就是修行。

  妙音现前便能「普生无等大欢喜,随其解欲皆令悟」,你要怎么得就怎么得,看众生的情况,他都能够指导,那时候自性就现前。修行怎么修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把自性引出来。

  如来示现大神通 十方国土皆周遍

  佛昔修行悉令见 此普香光所入门

  自性所展现的神通,在十方国土皆周遍。其实十方国土是自心所现,都在我们的自性中。「佛昔修行悉令见」,过去诸佛所成就的都是自己所具足的性德,自己的性德与自己的国土交融在一起,这些性德都在国土中显现出来,此乃「大神通」。

  众生譣诐不修德 迷惑沉流生死中

  为彼阐明众智道 此妙光神之所见

  从萧条期、衰退期当中可看到此冥顽不化的众生,教他修行,他就是不修,常会借故推说很忙、没有时间,所以一直在这边生死轮回,自己却不知道。因此,「为彼阐明众智道」,为这些众生说明大众广泛的真理,为其开示菩提道,以种种方法阐明。有些众生因缘还没到,不要强求,我们讲不通的可以请别人来讲。

  佛为业障诸众生 经于亿劫时乃现

  其余念念常令见 此味光神所观察

  业障众生要经于亿劫始能见到佛,经过那么长的时间,是指他的业障消尽了,佛才会示现给他看。「其余念念常令见」,没有业障的众生念念都可见佛。而我们之所以见不到佛,此乃个人因素,佛是永远示现在此世间的。

  复次,宝峰开华主山神,得入大寂定光明解脱门;华林妙髻主山神,得修集慈善根成熟不可思议数众生解脱门;高幢普照主山神,得观察一切众生心所乐严净诸根解脱门;离尘宝髻主山神,得无边劫海勤精进无厌怠解脱门;光照十方主山神,得以无边功德光普觉悟解脱门;大力光明主山神,得能自成熟复令众生舍离愚迷行解脱门;威光普胜主山神,得拔一切苦使无有余解脱门;微密光轮主山神,得演教法光明显示一切如来功德解脱门;普眼现见主山神,得令一切众生乃至于梦中增长善根解脱门;金刚坚固眼主山神,得出现无边大义海解脱门。

  山的特色或现象有哪些?这里举了十个性德为代表,我们由这里去起观,如何从外在境界导入我们内心的境界,在整个修行的理念来说,必须总体感受。例如喝茶是很自在的,在自在当中你要享受、品尝,至于品尝什么呢?须自己体会。茶的颜色、香味和口感,只是分解动作,各人取向不同,你对它的感受才是总体的。同样地,修行也是总体的,无法做分解动作,任何分解动作的修行与开示都是不真切的,它距离实际的状况太遥远。基本动作有一些基本的训练,但实际上心性在运作时是总体的。

  这个总体的运作应如何抓住其要领,每人皆异,就像喝茶,有的人重口感,有的人重视香味,重点不同,用心与下手处便截然不同,大家要从这里感受。这些法门在《华严经》里一再重复、一再阐述,自有它的道理。我们在读诵或者修行、起观、模拟时,要展开这方面的境界,这才是真修行。

  「宝峰开华主山神,得入大寂定光明解脱门。」「宝峰开华」是山顶开花的现象,看到此现象把它转为心性的部分。「入大寂定光明」,「大」表示山顶上开花影响的层面广,「寂定」和寂静、寂寞意义相同,是讲「本体」的部分。「光明」为智照,讲智的作用,入本体的智照作用,即本体起作用的一个解脱门。套以《华严》的术语,寂定表「普贤」,光明表「文殊」。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上来观,叫作「对缘造修」,这是一个大法门。

  「华林妙髻主山神,得修集慈善根成熟不可思议数众生解脱门。」「慈善根」是总说,即利益众生的善根,它成熟不可思、不可议、不可数的那么多众生。饶益众生的善根很多,在世间法有造桥铺路、布施救济等。从出世间法而言,法身慧命的教育才是真正最重要的。

  在这里各位也要了解一件事,凡从事资料研究的工作,只有创造第一手资料的人才有开悟的机会,做第二手资料的人就很难,除非他能由第二手资料晋升为第一手资料的研究,但从放弃研究第二手资料,要进入第一手资料来发展,也要经过三、四十年的时间,他才愿意破法执。

  「高幢普照主山神,得观察一切众生心所乐严净诸根解脱门。」「高幢」乃居高临下可观察一切众生心所乐,然后严净诸根。以此来教导众生,是属于比较温和、易行道的教法。例如用诵经的方法,仅诵《华严经》就可产生殊胜的成就,其不可思议的境界与领域便展现出来。但是心要与经的境界相交融,同时对于外面境界要能不选择、不执着,修行人就是一切随缘。

  「离尘宝髻主山神,得无边劫海勤精进无厌怠解脱门。」「离尘宝髻」是重峦迭翠之义,看到此境界转入我们心境里来。「得无边劫海勤精进无厌怠」,指长时间精进不厌怠。我们诵经能否不厌怠?如果诵《八十华严》,一天诵十卷,这样诵五年下来,整个人已脱胎换骨,生命的质量完全改变了,这是最笨的方法,但成就最大。

  我们只要完全投入,自然无厌怠,这个投入皆经过长时间,所以不要每做一次就回头想一次:「奇怪!阿弥陀佛怎么还没来接?」就像那个念佛的老和尚是有所期待的,结果念了二十年只好放弃。倘若二十年来他放下一切身心世界,「无边劫海勤精进无厌怠」地念佛,早就成功了,关键在于那个头会回过来。

  「光照十方主山神,得以无边功德光普觉悟解脱门。」「光照十方」亦是个现象。「功德光」是指自己法身慧命的成长,以此法身慧命成长的作用来普觉悟,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充分运用,称「无边功德光普觉悟」。我们法身慧命的成长可能很少,但不要紧,有多少就充分运用多少,使它能发挥效果。

  「大力光明主山神,得能自成熟复令众生舍离愚迷行解脱门。」「力」指力量,「光明」乃智慧的作用。智慧作用的力量不仅成熟自己,又能令众生舍离愚痴迷惑颠倒的行为。自己要如何成就?成就什么?这两个是相对的,「自成熟」就是「舍离愚迷行」,那么众生也能达到这一点。或者,智慧的力量不仅使自己觉悟,亦能令众生觉悟,故称「大力光明」。

  「威光普胜主山神,得拔一切苦使无有余解脱门。」「拔一切苦使无有余」,分两部分说明:一、要将苦的现象拔除掉,不让苦继续产生。二、苦的原因在哪里,已经产生的苦不让它继续受苦。「苦」这个东西是世间相,世间相的出现常是必可避免的,但是苦既然产生了,就不要受到二度伤害。比方新车被人划了两道刮痕,心理一直无法平衡下来,那条线仿佛划在你的心里,这就苦了。那两条线划下去,内心受苦,这是第一度伤害,但是开始情绪不好,造成二度伤害,后与家人不和,已三度伤害,然后对划他车子的人造口业,那不知是几度伤害了。所以苦的真正来源是我们抱住苦不放,这个叫「集」;要是能够不抱住苦的来源,那就「灭」了;不抱那个苦,就是「道」;这是「苦、集、灭、道」的解释。

  因此,若拥有积极的人生观,虽有苦逼迫,但不会受到二度伤害,倘若自己既无二度伤害,又能对众生起悲心,则是大菩萨了。是故平时即应经常调整心性的频率,勿在贪瞋痴、仇恨的边缘挣扎,而超越过去,进入一个很神圣的生命领域里。

  「微密光轮主山神,得演教法光明显示一切如来功德解脱门。」「微密光轮」是对大自然的一种微细观察,从天文星座到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以及月分的不同、早晚的差异等等。假如我们对此感受不到的话,乃由于我们跟宇宙相契合的能力逐渐丧失所致。观察力不具足,有待我们训练,这里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观察训练。「微密光轮」最重要的是观察宇宙的现象,这样的训练培养我们做人处事能够客观而不执着。是故看到大自然的境界便去融入,当下享受这种境界,享受的本身即是美。我们要懂得既微细又很具体地观察出来,微密光轮有这样的示现作用。此外,它也是一种雨过天晴之后,彩虹出现的状况。以及空气中的水分子与阳光接触起作用,产生种种的光轮智之现象。看到此微密光轮的境界,转入我们性德里。

  「得演教法光明显示一切如来功德」,「教」是「因众生的差别而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法」是方法,乃依于经验而不同,所以「演教法光明」指对众生的教育和开示必须要有智慧,对各种众生说不同的法,以便显示一切如来功德。如来功德要怎么显示呢?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所说的情况不大一致,但是他们皆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如来功德」,即把法身慧命显示出来。假如不能显示出法身慧命,他讲的就无意义了,这一点我们要去体会。好多人喜欢叙述他的经验,但是关键不在他讲的有多殊胜,而在于对你法身慧命的显示跟展开有无帮助,若有则是如来功德,那你要怎么讲都可以。

  你可以讲所谓的正法行、随缘行或非道行,这些行法要如何修都不要紧,譬如念佛、诵经或持咒皆可,即使坐着发呆也行,只要能展开你的自性功德。反之,若不能展开自性功德,做什么都不对,这就是一种业力了。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一开始学佛,到处跑道场,这些都是来还债的,因为他前辈子在佛门中透支太多福报之故。假如在这时候,能够显扬他的自性功德,那就不是还债了。同样地,我们来听经,亦不要变成一种业力哦!

  是故要开示一切如来功德,因众生不同,如来功德开示亦不同,譬如从「礼敬」诸佛所显示的如来功德,与「称赞」所显示的即不一样;净土法门与参禅法门所显示的如来功德亦有所差异。当然,他们所开示的很圆满、很完整,其最终目标还是一致。所以佛成佛,佛佛道同,可是因地发心不同,每个佛之名号亦不同,然最终的法身慧命皆一致。

  「普眼现见主山神,得令一切众生乃至于梦中增长善根解脱门。」「普眼现见」是指放眼望去都见得到的那种境界,我们把它回转过来观照:「得令一切众生乃至于梦中增长善根」。山是朝上而非朝下,故从「增长善根」来观想。应如何增长善根呢?因为他是「普眼」,所以任何人,在任何处、任何时空,乃至于梦中都可增长善根。

  「金刚坚固主山神,得出现无边大义海解脱门。」山的基本态势即坚固不动,见此种现象,我们把它转变为自心性德,便「出现无边大义海」了。

  尔时,开华匝地主山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山神众,而说颂言:

  往修胜行无有边 今获神通亦无量

  法门广辟如尘数 悉使众生深悟喜

  「开华匝地」与「宝峰开华」是同一个主山神。从偈颂的境界上可以看到只有宝峰开华主山神在说话,在长行文中开华匝地主山神并没有说话,他只是个现象而已,我们要去观察这些现象。

  无论观察一位艺术家、老师,还是一位书生、商人,他们各有各的气质,我们可否观察到?一个修行人坐在那儿,他散发出来的智慧、慈祥与宁静,我们能否感受到?假如我们遇到佛,当然每人所看到的都不一样,因为众生根器不同之故,不是佛有不同,佛是平等的。我们看真正的佛舍利,众生因根器不同,所看到的亦不同。

  所以这种现象的境界不好描述,而这个经家是以大成就的立场来看,把它结集出来让大家了解佛的境界,在此境界里以作为上首的主山神来开示做表达。其实要表达这些境界并不只此十个偈颂而已,而是无量无边无有穷尽的,从当时讲到现在,以后还要继续讲下去。我们现在看的《华严经》是《略本华严》,只有四万五千偈,仅是个纲要而已;《下本华严》有十万偈;《中本华严》有四十八万九千偈;现在释迦牟尼佛尚在说,以后还会继续说下去,无有了期的是《大本华严》;那么《恒本华严》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同说,过去说不完,未来也永说不尽。

  这一组偈颂是宝峰开华主山神称赞如来的殊胜功德之解脱门,是说如来在往昔所修的殊胜行愿无有边际,现在所获得的成就亦无量无边,开辟出来的法门如微尘数那么多,皆能使众生进入法身慧命的领域里。这是宝峰开华主山神深深体悟到的境界,所以我们也要常去思惟佛的境界。

  众相严身遍世间 毛孔光明悉清净

  大慈方便示一切 华林妙髻悟此门

  这是华林妙髻主山神思惟出来的解脱门。「众相严身遍世间」,即种种的色相庄严遍满世间。「毛孔光明悉清净」,指毛孔的光明皆很清净。「大慈方便示一切」,是说以种种大慈悲心方便开示一切众生。

  佛身普现无有边 十方世界皆充满

  诸根严净见者喜 此法高幢能悟入

  佛的身相到处示现,无有界限,遍满十方世界,他的每一个根器皆严净、无染污,见到的众生皆很欢喜。此是高幢普照主山神思惟悟入的佛之境界,我们如理思惟佛之殊胜在哪里。经文中每一偈颂都讲对佛的思惟,这么多的解脱门自己把它找出来思惟,投入下去,当你心有所得时,你就悟入了。这是以模仿来修行悟入的法门。

  如若不从这里修,从别处来修亦可,但是境界可能没有这般穷尽。因为经文已讲到利益众生的部分,其它经典可能只有佛身成就的部分,我们要了解,佛身成就之后还要再来饶益众生,否则他的成就尚未圆满。

  长行文中是从现象界来引导我们转入自性海里,偈颂则是直接思惟佛的功德。以一个对一个来看,我把外面的境界转为内在心性的疑情,那么这疑情应如何思惟呢?按照佛身功德,这是「正思惟」,其两者就结合在一起。

  以长行文和偈颂倂在一起做个对照,或者你认为长行文第一句与偈颂第三句比较恰当,甚至将主山神的长行文与主林神的偈颂倂在一起都可以,但是必须调整好。这个调整非常重要,好比看电视,频道要调好,它才不会有噪声。这些都是实际修行的一个关键点,其本身法门相当广大,每个人都可以来训练。

  历劫勤修无懈倦 不染世法如虚空

  种种方便化群生 悟此法门名宝髻

  此是离尘宝髻主山神的解脱门,他悟入如来往昔勤修无懈倦这个法门。我们是不是也勤修无懈倦呢?我们恐怕是该修行的时候在睡觉,睡觉之时才修行,而且修的是恶行,因为梦中造业很多啊!

  真正修行,是睡觉就睡觉,没有梦。修行之所以会有梦,乃是他在修法的时候,就想着这个法修下去要有个结果出来,在期望着那个结果,就是梦的根源。所以真正的修行是专注投入,把事情做好,要结束的时候就结束了,不攀缘就不会做梦。所以该休息就休息,要修行就修行,这才是「无懈倦」。假如吃饭时想修行,修行时想吃饭,结果饭没吃好,修行也没修好,如此就懈倦了,这个意义要弄清楚。

  「不染世法如虚空」,他真正在修行,不贪染、不攀缘世间法,心境如虚空一样清净。以「种种方便化群生」,此种种方便法门是随众生根器来教化。教化众生的人有如水,众生就像容器,你要是拿水桶来,我给你的就是水桶的样子;你要是拿瓶子来,我就给你瓶子的样子。教的人不能说:「你来!」就给你同样形状的水,水无形状,如此才能以种种方便教化群生。大家要经常去思惟如来这个境界。

  众生盲暗入险道 佛哀愍彼舒光照

  普使世间从睡觉 威光悟此心生喜

  「众生盲暗」乃是愚痴,因愚痴而走入险道。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是不能接受人生的一些历练,是无法长大的,而且很容易走入险道。这个险道不是在他出了社会才遭遇到,而是他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最大的险道,其父母所谓的「爱」,使他无法面对群众,使他在社会上几乎无谋生的能力,这种爱有用吗?

  我们入佛门以后开始想要追求一种超越的人生,同样亦有很多险道。有些人修学产生偏差,因此险道而造的恶业就是邪知邪见,即「五利使」,使众生轮转不息,受到种种的灾难与痛苦。

  因愚痴造业而受苦其实是无辜的,他并非有意,不是有智慧而造业,那么佛哀愍此类众生,以觉悟的光普照教化。「普使世间从睡觉」,希望愚痴的众生能够觉醒过来。

  是故能够学佛,接受此觉悟的教育,乃人生最大的福报,至少不会入险道。所以宁可以身殉道,亦不犯戒,做破法之事。此身可毁,亦不生生世世受苦报。假如这辈子守不住这个色身而去造恶业,将来的苦果通通会回到自己的身上。学佛乃是使我们有所认知,故要经常思惟这个部分。

  从这里来修,成就的就是此种殊胜的成就,法门很多,我们由相应的法门来下手。

  昔在诸有广修行 供养刹尘无数佛

  令众生见发大愿 此地大力能明入

  这是大力光明主山神的解脱门,亦是他的思惟模式。他说佛往昔在因地广为修行,「广」乃法门无量誓愿学,并且曾经「供养刹尘无数佛」。佛能如此供养,我们也可以。倘若你这样恭敬供养,众生见到皆很欢喜,他会随着你来发大愿。

  见诸众生流转苦 一切业障恒缠覆

  以智慧光悉灭除 此普胜神之解脱

  如来「见诸众生流转苦,一切业障恒缠覆」,佛以智慧光来灭除众生苦。我们有没有思惟过:「要助众生除苦!」在五浊恶世里有很多条件限制,这时候就要用智慧光来除掉众生苦。

  一一毛孔出妙音 随众生心赞诸佛

  悉遍十方无量劫 此是光轮所入门

  佛一毛孔乃至一切毛孔中皆可发出微妙音,这是他以种种善巧方便至诚地称赞十方一切佛,尽无量劫无有穷尽。

  佛遍十方普现前 种种方便说妙法

  广益众生诸行海 此现见神之所悟

  这个法门是从佛的立场来说的,佛身示现遍十方,用「种种方便说妙法」来利益众生。换句话说,众生本来在苦海中,现在用这样的方法来觉悟众生。我们由此处来体会,认知此一法门,这种思惟方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

  法门如海无边量 一音为说悉令解

  一切劫中演不穷 入此方便金刚目

  法门无量无边,佛以一音就能将它说尽,而且众生皆能体会、了解到,这样的妙音辩才在一切劫中演不穷。

  这一偈有两部分,我们要去体会。法门无量,佛以一音就能穷尽,众生各得解,但是佛是以无量的时间来说法,故《大本华严》中释迦牟尼佛至今还讲不完,《恒本华严》乃是十方诸佛同说,亦是永远讲不完,这是其一。其二,为何无量无边的法门能够一音而说尽?我们以性起法界来说,只要你抓住真正佛法的核心,一切法皆能穷尽,故《华严》是「依本起末」,例如「化对立为圆融」,你能够抓住这个要领,那么展开来,任何的法皆可用这个方法来讲,这叫「一音演说」,全部穷尽了。

  复次,普德净华主地神,得以慈悲心念念普观一切众生解脱门;坚福庄严主地神,得普现一切众生福德力解脱门;妙华严树主地神,得普入诸法出生一切佛刹庄严解脱门;普散众宝主地神,得修习种种诸三昧令众生除障垢解脱门;净目观时主地神,得令一切众生常游戏快乐解脱门;金色妙眼主地神,得示现一切清净身调伏众生解脱门;香毛发光主地神,得了知一切佛功德海大威力解脱门;寂音悦意主地神,得普摄持一切众生言音海解脱门;妙华旋髻主地神,得充满佛刹离垢性解脱门;金刚普持主地神,得一切佛*轮所摄持普出现解脱门。

  中国人讲的主地神就是土地公,他与我们人很接近,所以常有人见到他。土地公也走在地上,跟我们完全一样,但是他福报比我们大,不必工作就有人供养,只是土地神还是六道轮回当中一道。这是一般世间人的观念,认为主地神就是这个样子,这是犯了「常见」。基督教、天主教则完全否认其存在的事实,这是「断见」,无论是认为有或没有,都是一种偏见。

  《华严》讲的主地神则非依此一般,我们要弄清楚一乘佛法所说的依正教法这个观念,否则会感受不到法义。它是一种境界的转换,我们从大地可看到何种境界,从这个境界和现象中,把它转换为内心的情操,你所捕捉到的这个现象就是「主地神」。经文一再反复,提示我们看到外面境界应如何转为内心境界,因为外面一切境界是我内心的一种投射与变化。现在这种境界以语言说明,只是很粗糙的一种认识,我们很难体会这种状况。

  「普德净华主地神,得以慈悲心念念普观一切众生解脱门。」大地以「普德净华」为代表,最能显明大地的特色。其最主要的性德就是能够穷尽,它可以出生一切,亦可负载一切,最美味的食物是由大地生出,然后众生排泄出来的又都回归于大地,所以名为「普德」。「净华」乃清净不分别,大地只是付出,不计较收入,普德净华主地神,「以慈悲心念念普观一切众生」,他不用表达,亦无其它的要求,只是看看众生的心念,众生需要什么,它都能满众生的愿,这样的性德我们可否看到?

  「坚福庄严主地神,得普现一切众生福德力解脱门。」「坚福」是坚固的福报,有了福报才能出生一切。大地是一切财富的根源,没有土地我们的一切皆不能安立。大地本身即存在的,所谓「本来面目」,才是真正最庄严的。其本来面目所呈现的是豪壮的景观。假如风景区是很细致的,一定经过人为的修饰,中国人喜造假山假水,这都是个人的意识形态,不是大地的本来面目,所以人类的意识形态太多,把景观完全破坏了。

  当我们看到大地的现象,马上转为自己内心的性德:「得普现一切众生福德力。」众生福德力本来是隐藏的,现在让众生都能显现其福德力。

  「妙华严树主地神,,得普入诸法出生一切佛刹庄严解脱门。」花跟树是大地的一种自然产物,我们要看得到。「妙华」表因地,「严树」指庄严的树,树可解释为「建立」,所以「严树」是「德行成就」之义。从这个地方来观察,回归我们的自性:「得普入诸法出生一切佛刹庄严。」「普入诸法」是修一切法,「出生一切佛刹庄严」就是庄严国土、清净国土之义,换言之,在因地建立的德行成就来普入诸法,即「法门无量誓愿学」。

  「普散众宝主地神,得修习种种诸三昧令众生除障垢解脱门。」地上有很多的宝,称为「普散众宝」。「得修习种种诸三昧令众生除障垢」,「三昧」是总持,即陀罗尼,亦名正受。三昧有很多种,我们在修学时应是总体的修法,有如分解动作的修法是无法达到三昧的。解说时是分开讲的,所谓「行」是把分开解说的部分汇集起来,变成一个总体。故修行刚开始在熏修的阶段,要一步一步来,熟悉以后一定要进入总体状况。所以观想本身是总体,这个总体会产生一种状况,就是我遇到何种境界,我马上进入那个境界,然后去感受那个境界,此乃正受。当此境界一再转变,你要如何开示转变?有些人在某一种境界可以安住,但换另一个境界就麻木了,如此则无法讲种种三昧。

  能够修行种种诸三昧,此修行人必然保持着很旺盛活泼的生命力。「一门深入」只是个下手处,当你在下手处感受三昧以后,大概所有三昧都可以修了。例如修眼根,眼根感受色尘的时候是如何转,当你熟悉以后,可以试耳根感受声尘的时候又是如何转,如此训练个一次、两次,一法、两法,逐渐展开以后,所有的法大概都无问题。可是若不是这样修,没有去体验人生的阅历,而是抱持教条式修法的话,你可以守住其仪轨,但是境界一直流过去,心无法感受,则永远入不了三昧。所以法要通达,学佛往往在下手处一定要严格要求。

  「净目观时主地神,得令一切众生常游戏快乐解脱门。」「净目观时」是清净观察一切时节,因为大地是随着节令而有所变化,土地看得很清楚,故得名。我们的心是否如此「安安静静」地看?大地是「清清净净」地观察,这个意义自己会通。

\

  看到此境界把它回归到我们的自性里面来:「令一切众生常游戏快乐。」修行是一种游戏,若把它当作一种工作的话,一定会很痛苦。因为这样就有目标、有企图心,既有企图心就有得失心,所以修到最后会扭曲人性。故把修行当作游戏,会很自在,没有成败得失的观念,修行才会有成就,才能感受到微细的地方。

  这样的游戏本身没有输赢,没有计较心、竞争心,你的行门会很自在地走,那时你会思考一个问题——这样修对不对?你的功夫会一直提升,提升到某个程度,你会发现原来如此,则自然成就了。倘若把修行当作工作,就变成一个阶段性,在语言的教法上,常会产生这种错觉,于是经常变成工作而非游戏,因而感受不到其抽象的部分。

  例如,以初发心来讲,发心与还没发心之间有何不同?我跟发心之间是否有一道墙存在?你有没有感受到?我们讲融入,就没有那道墙,因此,发心就是我,我就是那个心。学佛人也常有这种现象,你具有某一种能力时,会发现那个能力是来自外在的,它跟你之间有一种隔阂,可是你又讲不出来,这当中有一条很抽象的线存在。但是如果由你自己成就的就不一样,自己成就,你就是它。

  我们体会看看,这是工作与游戏之间的差别,工作一定有那一道很抽象的墙,游戏则没有。所以修行人的心像游戏一般快乐,他没有得失,修得成是游戏,修不成也是游戏,那就是成功了,所以游戏是修行人的本色。把工作或职业变成游戏,这一种修行,称为「方便行」或「随缘行」。

  「金色妙眼主地神,得示现一切清净身调伏众生解脱门。」当太阳出来,阳光普照大地,乃「金色妙眼」的现象。见到这个境界和现象,把它转入我们心境里:「示现一切清净身调伏众生。」「清净身」指本来面目,让本来面目自然展现。

  我们看大地的本来现象,若与二、三十年前对照,变化很大。如果以前住在乡下,三十年后会发现它的本来面目,经过人为作用而产生的变化冲击有多大,你会说大地的本来面目并非如此,因而兴起一股怀古思情。可是我们都不曾留意摆在我们眼前的这些就是本来面目,而对于眼前的这些产生一种抗拒,无论是怀古还是现在的抗拒都是假的,都不是本来面目。所以我们看无常,是过去的不来到现在,现在高楼的相貌也与三十年前那种状况差距甚大,这不来不去叫作「无常」,我们对无常的定义大概就是这样,时间与人生的迁流瞬息万变,所以无常是从心念上定义。

  事实上,过去那种情境并没有消失掉,它是在这个世间消失了而转入另外一个空间,空间跟时间是对流的。天文学家说一个星球一直燃烧,它的核能燃烧完毕以后,就会像地心引力一样,一直掉进核心之处,掉到一个时间就停止了。可是宇宙有很多黑洞,一掉进黑洞,便是无止境地掉进去,掉下去的时间与空间对换,所以它变成无止境的时空对换,这叫「黑洞理论」。

  我们看到的三十年前的境界是在我们时空之内消失的,它转移到另外一个象限的时空里面去,这叫「时间象限」。在时间象限的流程当中,它分秒的变化一直转到另外一个象限里面去。修行到了某一程度,会顺着时间象限回归过去,进入那个境界里面,那个境界给现前了,所以它并没有消失掉。

  用「黑洞理论」的时空转换,就完全现前了,这叫「世间相常住」,真正的法就是这种状况。故修行到一真法界之际,过去、现在、未来,一时炳然齐现。倘若过去已经消失了,它怎么现前呢?所以过去的不来,现在不去。同样地,现在的不往未来去,未来的也不往现在来,此乃「当下」,我们能否捕捉住这个当下?抓住其要点,一个一个去参,一个一个去破。

  「香毛发光主地神,得了知一切佛功德海大威力解脱门。」「香毛发光」亦是一种现象。佛乃觉悟,觉悟的功德是什么?我们现在的生命由纷乱、不统一的情况,能够趋向于和谐统一的状况,你发现这种生命质量的改变,称为功德。当生命质量的改变来自于无止境、无限制的境界和环境之时,就是「功德海」。

  一个人生命质量的提升、生命领域的拓展,其本身是总体的,「海」表示总体。倘使把它分开成个体的话,功德提升的部分,即使是「N」量那么多,还是有限。功德海是无限量的,它来自任何方向,在任何状况里都能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使我们超越。所以修行不能限定在哪一种状况里才是修行,那一种状况里不是修行,这不是功德海,只是有限的功德而已。

  觉悟的领域这么广泛,故生命因素的整个重组叫「因缘力」,因缘重组以后的力量叫「大威神力」。「威神力」是一种很难感受而又具体存在的东西,然而其抽象的程度却往往超乎我们所能形容的部分。

  用科学家的解释,太阳系相对于整个宇宙,是宇宙的「十的负十二分次方」,将太阳系来跟一个原子比较,原子是整个太阳系的「十的负十二分次方」,那么以我们所讲的抽象概念比起原子的话,大概也是「十的负十二分之一」。科学家现在所用的语言模式,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用过了,他说的「牛毛尘」、「羊毛尘」、「兔毛尘」、「水尘」、「金尘」、「微尘」、「极微尘」,每一个都是前一个的七分之一,即「十的负七次方」,连续算七次,我们能感受到极微尘吗?那有多抽象!

  同样地,我们也感受不到威神力,然而它确实存在,但是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其作用的存在,科学家在解释这部分是用对比性衬显出来的。今天我们在解释佛法时,完全是望文生义,不够活泼,无法多样化。所以这部分有必要使用科学家的解释方法,我们运用思惟模式让自己对于生命的感受,更具体、更清晰地表达出来。

  「寂音悦意主地神,得普摄持一切众生言音海解脱门。」「寂音悦意」是静与喜悦之义。见到这样的境界,转过来进入我们的心境里:「得普摄持一切众生言音海。」「海」乃穷尽之义。摄持众生所用的言音有很多,只要能使众生获得利益,无论用何种方法沟通都可以。

  教育子女最重要的是给予爱和关怀,然而现代的父母大多是给予子女物质的享受,真正关心子女感受的却不多。在子女还小的时候,能够抱着他,把你的爱灌输给他,他会感受得到,这孩子将来不容易变坏。假如父母只用金钱物质满足他的话,他会跟父母愈走愈远,故时常给予子女一份真诚地关注,说些安慰鼓励的话语,有时肩膀拍一下,或者留意一下,往往一个小动作,都是深沉的爱的表现,使他内心的感受完全不同,这个叫作「言音海」,亦称「寂音悦意」。

  「妙华旋髻主地神,得充满佛刹离垢性解脱门。」看到「妙华旋髻」这个现相,我们把它转为内心性德:「得充满佛刹离垢性。」讲到佛刹就讲到净土,佛刹与净土同意义。一般人会说往生净土,没有人说往生佛刹,假如把往生净土改为往生佛刹,大概你对净土会更了解一点,感受亦不同。

  通常我们说净土的定义是没有烦恼,器世间地自然物质很充裕,众生很祥和,无天灾人祸等,大致是如此的解释。然而众生看佛刹,乃是个觉悟的国土,在觉悟的领域里,我们的心性跟一个不觉悟的环境是不同的,因为觉悟本身表示光明又透明,它没有障碍,自然离垢。因此,从主观的立场来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我从觉悟的立场来看这个世间,把污秽全部转成清净,把众生都转成佛,同时我自己的五蕴皆空,舍识用根,转识成智,此时智正觉世间成立,有情世间个个都成佛,器世间皆已清净无杂染,因为我们皆以本来面目在相处,无意识形态的瓜葛。

  所以佛法说的净土乃「心性的转变」,我们要能够转过来,当下就是净土,故佛刹即净土,是名「佛刹离垢性」。

  「金刚普持主地神,得一切佛*轮所摄持普出现解脱门。」「金刚普持」之义,譬喻能够承载、摄持,使众生完全安住于大地,而众生所有的东西最后又回归于大地。我们要去感受这样的境界,把它转为「得一切佛*轮所摄持普出现」。佛法以觉悟的*轮来显现众生的一切自性,这些自性展现以后,一切无边妙用皆全部具足。

  尔时,普德净华主地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地神众,而说颂言:

  普德净华主地神在普观这些境界以后,提出颂言。

  这些境界如何来临呢?在世尊成道时坐在菩提树下,六根门头全部打开,在接触六尘境界之时,放眼望去任何境界都进来,无一遗漏,大地是其中之一。那么大地有很多境界,以「普德净华」为主。世尊在因地修行时,即以普德净华的境界为主,其它为辅,故当时为主修的境界在此时现前了。世尊将大地整个性德全部印到他的心境里,佛与大地的境界相融和。我们在整个境界里,要怎么修所谓的方便行呢?如果是家庭主妇,平常不外乎买菜、洗衣、擦地、洗碗等工作,那么这些工作中以那一项为主,由那里起观,其它为辅,将来成佛的时候,则以那一个境界为上首。

  上班也有很多境界,我随缘修,这叫「三摩地法」。我以一个境界为上首,到了果地要成佛时,那个境界会首先现前。

  过去的虽已过去、不再来,可是当进入那个觉悟境界时,从时间象限里一回归过去,其为上首的境界会先出来,此乃总体的部分。所以当你的根性完全打开,所显现的任何境界无一遗漏。而这里主要讲的只是眼根的境界而已,佛在成佛之际,六根门头全部打开,仅是眼根所面对的一切境界已说不完了,其它耳根、鼻根、舌根等所面对的一切境界还未讲到,所以这种境界是永远在示现,故《华严经》是演此经。

  由此我们回过来看,「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觉悟的时候在哪里觉悟呢?在「一时」;一时是什么时候?「如是我闻」;如是我闻是什么?「我觉悟到的时候」;觉悟到什么?觉悟到眼根对墙壁,觉悟到眼根对草地,还是觉悟到眼根对山神,那都是你觉悟的时候。是故「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此皆是境界的展现。

  普德净华主地神将境界一个个呈现出来,世尊当时成佛的一刹那,在华严海印三昧里,这十种作为代表的境界是同时现前的,亦即大地的一切现象、性德全部同时出现,而主山神、主林神亦是同时俱现。佛陀的眼睛如同照相机般,照进所有的景象,他三百六十度皆看得到,而头不需转动,此乃功夫了,是故佛陀值得我们恭敬礼拜。佛觉悟的心境,我们要好好去体会,倘若体会不出来,唯有一再训练、投入,方能感受到佛法的不可思议。

  如来往昔念念中 大慈悲门不可说

  如是修行无有已 故得坚牢不坏身

  偈颂讲的不是现象界,而是佛把外面的境界一个个转换成内心的境界,又同时很准确地全部转过来。那么他内心情境展现出来的第一个是「如来往昔念念中,大慈悲门不可说,如是修行无有已,故得坚牢不坏身」,这是「普德净华」大地的现象;然后「坚福庄严」的大地现相,他就转变成「三世众生及菩萨,所有一切众福聚,悉现如来毛孔中」。这是功夫啊,此乃佛的境界。其义是指如来在过去的时代,念念中都修习大慈悲门,大慈悲门广大到不可说,如是修行没有止息,故能得坚固不可坏的金色身。

  三世众生及菩萨 所有一切众福聚

  悉现如来毛孔中 福严见已生欢喜

  这指过去、现在、未来的众生及菩萨,所有的福都在如来的毛孔中展现出来。这是坚福庄严主地神的解脱门。

  广大寂静三摩地 不生不灭无来去

  严净国土示众生 此树华神之解脱

  「寂静」是本来面目。「三摩地」是就现有的情况起观修行,这叫随缘行。故文殊菩萨的〈净行品〉就是「文殊三摩地修持法要」,因其是随这个缘起观修行。

  「不生不灭无来去」是说过去在过去,现在在现在,未来在未来,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为何不生呢?它本来如此;为何不灭呢?它亦本来如此。为何说不生不灭呢?因为有生有灭就有个主宰,它是因缘和合而生的。那么因缘和合而生了以后是否永远存在?假如我们说永远存在又堕入常见,由于因缘散开就消灭了,所以因缘散开的情况就变成时间象限的转变,换言之,这个世间的因缘散开了,但是它转到另一个时空的领域里,不在我们这个时空领域了。所以从这个时空来说,它有生有灭,可是从总体来讲,那个时空的整个变化当中,它没有这些东西,但你也不能把它变成宿命,认为时空的转化必然如此,如果是这样就不必修行了。

  知晓「不生不灭无来去」是何意义,方能了解「严净国土示众生」意即庄严国土给众生明白。这部分可从「广大寂静三摩地」的修法当中体验到。

  佛于往昔修诸行 为令众生消重障

  普散众宝主地神 见此解脱生欢喜

  佛在往昔种种修行是为了令众生消灭重障,此是依「人」而言。依「法」而言,「佛于往昔修诸行」,乃是我们在培养觉悟的过程中,为了消除一切众生的重障。我们为了觉悟而来修行有两个标的,一个是出离心,一个是使命感,包括正法不能使之倾灭以及救度众生。换言之,为了正法不堕落而发心修行,为了使众生离苦得乐来发心修行。然佛不为自己了生死才发心,佛有这样的标的,但他并不执着于此,只是文章这样讲。所以无论弘扬正法,救度众生,它像一条无形的线,它存在,很明确,但是你摸不到,假如让它变成一层障碍的话,则不能成就,所以你要与它交融起来。

  如来境界无边际 念念普现于世间

  净目观时主地神 见佛所行心庆悦

  如来境界无边际、相当的广,他念念在世间出现。我们说佛法不离世间法,它本来就是生活中的法,所以念念普现于世间。从觉悟的立场来看是念念普现于世间,但从因地来看,修行就是从生活中修,佛法若是离开日常生活、离开群众,那就无意义、无生命了。

  妙音无限不思议 普为众生灭烦恼

  金色眼神能了悟 见佛无边胜功德

  「妙音无限不思议,普为众生灭烦恼」,乃佛的言音教化没有界限,亦无穷尽的时候。佛为了消灭众生的烦恼,故有种种示现。

  佛现妙音,众生为何听不到?因为众生业障深重。我们有时在对人解说佛法时也有这种情况,众生不愿接受,那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在解说时是否带有意识形态?佛在解说佛法时没有意识形态。我们在对众生讲佛法时应该是讲众生要听的,而不是讲我要讲的,结果众生不听,我们会说众生业障深重,其实有时候不是众生业障重,而是我们讲的人业障重,因为我们对众生的投入往往是盲目的,没有看清楚对象。佛陀不但法知、理知,同时更清楚众生的根机。因为他在修行的时候就一再反观,故佛有反观的能力。

  「普为众生灭烦恼」,从佛的立场来说,没有一位众生的烦恼是不能灭的,为什么呢?因为佛看众生,众生皆是佛,他看众生是看众生的本来面目,而你的迷惑颠倒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佛只是不嫌弃你,机缘到了,他会对机再来开示你。佛随缘,他平等清净,故能「普为众生灭烦恼」。

  一切色形皆化现 十方法界悉充满

  香毛发光常见佛 如是普化诸众生

  佛并非以固定的形态出现,不要以拟人化的情况来讲。他可以出现种种的色跟形,所以不能「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我们可以从作用、现象上面来看,他普遍一切法界中。

  妙音普遍于十方 无量劫中为众说

  悦意地神心了达 从佛得闻深敬喜

  用妙音在十方三世一切国土中为众生说法,如此精勤苦行,是寂音悦意主地神之解脱门。他从佛那边来听闻修学,得到智慧与法门。

  佛毛孔出香焰云 随众生心遍世间

  一切见者皆成熟 此是华旋所观处

  前两句是指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来应众生的需要。「一切见者皆成熟」,是指所有相应的众生都能够成熟。

  坚固难坏如金刚 不可倾动踰须弥

  佛身如是处世间 普持得见生欢喜

  这偈是表示其一致性、一元化、圆满之义,他和谐、宁静,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能随众生心性的多元而起种种变化,但是自己坚固难坏如金刚。

  多元化是「显」,一元化是「隐」。「隐」、「显」互有不同,你要怎么学都可以,但是不能只取一边,另一边没有,两方面都要有,即可以有「秘密隐显」,但是一定要「俱成」。

  学佛是一个非常活泼、令人喜悦的游戏,不懂得游戏的人应该学佛,不懂得幽默的人更应该学佛。学佛是为了自在愉快的幸福生活而学,而不是学佛以后变成某一种模式的人。学佛没有模式,就像游戏有几个规则,那是游戏必然的架构,你怎么玩都可以,只要尽情地玩,那个游戏才好玩,我们当由这边来体会。

  复次,宝峰光耀主城神,得方便利益众生解脱门;妙严宫殿主城神,得知众生根教化成熟解脱门;清净喜宝主城神,得常欢喜令一切众生受诸福德解脱门;离忧清净主城神,得救诸怖畏大悲藏解脱门;华灯焰眼主城神,得普明了大智慧解脱门;焰幢明现主城神,得普方便示现解脱门;盛福威光主城神,得普观察一切众生令修广大福德海解脱门;净光明身主城神,得开悟一切愚暗众生解脱门;香幢庄严主城神,得观如来自在力普遍世间调伏众生解脱门;宝峰光目主城神,得能以大光明破一切众生障碍山解脱门。

  佛法修行的一些原则和观点,行者在修行当中应有基本认识,任何语言文字的开示都要避免其陷阱。我们说一门深入,经文由前面谈到这里,已有好几百门了,并且一再重复。我们也说过要化对立多元为统一圆融,那么这里有这么多门,如何圆融?如何统一呢?这里潜藏一个很严重的语言陷阱,学佛者稍不用心,你的惯性会把你带到错误的地方去。

  讲一门深入,很显然地你有一些法执要放弃。我们说要念念清楚、念念分明,六根门头全部打开,可是当我在注意一个地方时,其它五根都无法起作用,那么我要单提一念,还是全部打开呢?单提一念叫「都摄六根」,念念清楚是「六根门头全部开放」,此两种修法不同。那么如何化对立为统一?如果你说:「就是把六根收摄起来!」这种讲法就不正确了,因为这两个是不同修法,你不能把那一个拉到这边来,我们的语言模式就在于如何把这多元化转成统一圆融。

  是故在修行的时候,假如只有理论、没有实践,便是光说不练;有实践而无理论是盲修瞎练,故在实修的过程中,应加入理论的部分。但是若没有理论的指导在前,在开始实修以后,会对其广泛的理论抓不着头绪,结果在解释佛法时,佛法就变成渲染我执的一种工具。所以我们在实修的过程中,一定要让理论与实践相融和。

  因此,对于多角性、多元化,要让它充分发展,而不是限制它发展。这类似根性、识性的情况,识性有它存在的必要,在某个地方要用,但是在识性以外的地方就不要用。我们现在发展错误,识性外面还用识性,结果把所有的根性都消灭了,于是你就生活在很单薄的识性里面。我们说舍识用根是指不该用识的时候,你要用根。譬如以佛、菩萨的性德来讲,成就一个佛,他是圆融统一,这些都是他的性德,可是这些性德个个都独立,他们也有他们应用的地方。所以说圆融与行布虽是一体,可是它要分开说,纵然各别的性德那么复杂,但是不妨碍他的圆融、和谐性,两者必须兼顾,在该用行布之时,行布会显现出来,在该用圆融之时,圆融会显现出来,此方为佛法教育训练的终极目标。

  故佛法的训练乃培养我们独立明确思考方法,没有这种正思惟的能力,无法分辨是非善恶,因此要具备智慧,就要有这种正思惟的理念。

  「宝峰光耀主城神,得方便利益众生解脱门。」「宝峰光耀」,指城的生命就像宝峰般的光明一样,照耀着大地,很突显的样子。见到这种现象,转为我们内心的境界:「得方便利益众生。」

  「宝峰光耀」这个城市可以方便利益众生的地方相当多,即使城里是藏污纳垢的地方,有好多死角是犯罪的根源,他可以消灭它。

  「妙严宫殿主城神,得知众生根教化成熟解脱门。」古代城里面的宫殿有两种,一种是人住的宫殿,一种是神住的宫殿。古代讲的宫殿大概相当于现代所说的公共场所,当时包括有考试的地方、衙门。所谓的神庙,都属于宫殿,因为是大众出入的地方,故有种种的庄严。

  看到这样的境界,我们要把它转变成内心境界:「得知众生根教化成熟。」众生根器有种种不同,如何针对众生根器来教化成熟?你必须讲众生需要听的,而不只讲你要讲的,一般人就犯了这种毛病,这是契理不契机。不契机就不叫「辩才」,那只是说你有智慧,要不然就是拾人牙慧,那不是真正究竟的。所以要先了解众生的根器,才有办法说。

  「清净喜宝主城神,得常欢喜令一切众生受诸福德解脱门。」「清净喜宝」是一种作用。「常欢喜」的「喜」,乃「慈悲喜舍」的「喜」,指自己「常欢喜令一切众生受诸福德」。在佛门中友很多这种公案,为何有些修行人会有鸟、猴子、老虎,乃至于大蟒蛇来亲近供养,他就是修「喜」。反之,一个有瞋害心、贪心的人,野兽、鬼神都会避而远之。把瞋心、害心、贪心给除掉,常常充满欢心,那么这些众生都会来亲近你;若是有瞋心的动物,譬如蛇,牠会离开你,让你好好修行,所以修此法门的人,善神会来拥护。至于修行人看到野兽会害怕,乃是他内心还有瞋火,只要把瞋火息灭,就没有恐惧心。所以修大喜,众生见到很高兴,高兴乃福报,是名「常欢喜令一切众生受诸福德」。

  修慈悲喜舍的人要有大心量,此乃修禅定的一个增上缘,要证入四空定很快,这是一个很好的法门。并且修此法门的人,容易拥有大福报,因为修慈悲是财施,修喜舍的人是法施,此时他的布施和供养只是附带的,不是为主,故会三轮体空,而拥有大福报。

  「离忧清净主城神,得救诸怖畏大悲藏解脱门。」「离忧清净」是一种现象。在城里面有一些藏污纳垢的地方并且善恶夹杂其中,那么在野外有丛林,,名「阿兰若」,是天人供养的一个清净地方。

  看到这种现象,把它转为内心性德:「得救诸怖畏大悲藏。」在善恶夹杂当中有赌博、吸毒、事业失败、竞争失败等等恶的,故得精神病的人都在城里,这就是忧、不清净的地方。那么要救他们离开这些怖畏,需以大悲藏,如涌泉一样的出来保护这些众生。

  「华灯焰眼主城神,得普明了大智慧解脱门。」从高楼望下去一片灯海的现象,名「华灯焰眼」。灯有破暗的功能,故名「大智能」。在一片漆黑的地方,看到一盏灯,你明了那里有人住,适时解除你的恐慌,这叫作「普明了大智慧」。

  「焰幢明现主城神,得普方便示现解脱门。」「焰」乃火焰,「幢」是高显,「明现」指很清楚地显现出来。「焰幢明现」类似烟囱的情况,它有普方便示现的作用。

  我们能否方便示现呢?一般佛教徒在形式上做得很多,譬如在电线杆上张贴「南无阿弥陀佛」作为方便示现,其实变成乱贴广告。由于现在都用印刷的纸贴上,时间一久破了,便到处乱飞,为了让大家来学佛,却造成社会公害,此乃不当的行为。一个佛教徒应有觉知,避免那种不必要的伤害。所谓「方便」是令众生得到醒悟,所以在普方便示现之时,一定要注意到它的实质效果。

  「盛福威光主城神,得普观察一切众生令修广大福德海解脱门。」「盛福威光」是一种作用。在城市里福报较大,所以会聚集很多人,我们看到这种作用或现象便转为内心性德:「得普观察一切众生令修广大福德海解脱门。」如何令这些众生修广大福德海?应当尽量免除他们对外界的依赖,当他愈不依赖外面,自我意识形态就愈低。

  「净光明身主城神,得开悟一切愚暗众生解脱门。」「净光明身」能帮助没有智慧、愚痴的众生开悟。由于城市可以帮助很多人,众生可获得诸多利益,故名「开悟一切愚暗众生」。因此,外面的人喜欢向城市集中,这在当时是这种情况。现在台湾地区已进入另一种状况,由于经济一再发展,人们反向郊区移动,这之间的变化很大。

  「香幢庄严主城神,得观如来自在力普遍世间调伏众生解脱门。」教育可以调伏众生,过去发挥这种教育性质的地方,除了学堂、私塾以外,最广泛的大概就是野台戏,利用「演戏」和「说书」,发挥很大的教育功能。「演戏」用声音,人物直接表演「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部分。「说书」则是把书的内容精神说出来,引起众人的欢喜,这都属于「香幢庄严」的范围里。我们把这些现象转为内心性德:「观如来自在力普遍世间调伏众生。」

  「宝峰光目主城神,得能以大光明破一切众生障碍山解脱门。」「宝峰光目」是一种现象,譬喻山峰有光明照耀和观照的作用,他能以大光明破一切众生障碍山。「大光明」是大智慧的作用,众生有很多执着,以大智慧来破除他的障碍山(执着)。以往乡下人为求生存进城找工作,城里设有辅导机构,帮助他们解决找工作的困扰。古代一些地区经过战乱、天灾,导致人民流离失所时,通常国家会赈灾、施粥。一些有钱人也会布施救济,这些都是帮助众生破除障碍山的一部分。

  尔时,宝峰光耀主城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城神众,而说颂言:

  导师如是不思议 光明遍照于十方

  众生现前悉见佛 教化成熟无央数

  在长行文的部分,宝峰光耀主城神是「得方便利益众生解脱门」,但是在偈颂的部分,是「导师如是不思议,光明遍照于十方,众生现前悉见佛,教化成熟无央数」,很显然的两部分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现在我们能否从这个地方得到一个多样化,然后把它变成一致性?

  「宝峰光耀」是指导师,即是人间的老师以思想引导众生。我们看到这个现象能否掌握住并且转变自己,透过现象界这个媒介来修行,才会很自然地融入,没有造作也没有刻意。那么「导师」是众生的引导者,「如是不思议」就是「如是我闻」的如是,乃「当下这个境界」,即「本来面目」,它是这么不可思议。当下有什么不可思议?由于我们六根接触的是识性,导师当下的这个境界是根性,所以佛显现在我们眼前,而我们体会到的与他所体会到那种情况不一样。

  「众生现前悉见佛,教化成熟无央数」,是指我们用根性,当下就能见到十方三世一切佛,其表示你对实相的了知,能够进入当下的情境,那是永恒的。故十方三世一切佛皆现前,不是拟人化的佛来给你看,乃是「实质」的,「如是」的境界全部现前,此时你才能知道众生成熟是什么情况。

  从这两方面的对照来看,行法是相当殊胜的,对文字上的意义也要以此方法去了解,不要只是依文解义,而要展现出其法义,即佛陀心境的境界。

  这一句一偈的法义,我们若是体会得到,其功德比任何超度功德都要大,假如要超度亡魂,就以此去超度。你能体会多少就得多少成就,所以读诵经文时自己内心若对一两句法义有深刻的感受,你一定要掌握住马上做回向,假如忘记回向,当你想到就赶快把你印象中殊胜境界的那种感受做回向,回向一次有一次的功德,回向两次有两次的功德,可以一直回向,因为这种感受,你实际所得到的功德是永恒的,其不可思议,它会一直累积,直至你成佛。

  因此,在修法做功课之时,自己要能够摄心,然后融入法义里,必须了义,如此做功课回向就很殊胜。此时方感受到学法真的很自在,并非学法以后就会免除一切灾殃痛苦。所谓「自在」,是「在第一度伤害范围里面,不会到达第二度伤害」。由于人是吃五谷杂粮,一定会有痛苦烦恼之事,来到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人事」、「四大」的种种问题,此因缘果报的第一度伤害必然会发生,你只要把它看破,让它现前,不受二度伤害,你就会很自在了。我们因有二度伤害,故不能有所成就。

  诸众生根各差别 佛悉了知无有余

  妙严宫殿主城神 入此法门心庆悦

  这是妙严宫殿主城神的解脱门。他说每一众生的根器各有不同,佛能够了知一切众生种种差别,所以开示种种法门,因应众生的需要。

  如来无量劫修行 护持往昔诸佛法

  意常承奉生欢喜 妙宝城神悟此门

  此是清净喜宝主城神的解脱门。如来无量劫种种修行,是为护持往昔诸佛出生的法,他一再承事供养佛的法门而产生欢喜。「诸佛法」就是有很多很多的法,他了解到才能这样修,我们对诸佛法门是否真有这层认识?现在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很强盛,正法不容易展开,所以当你要把正法提出来时,来自各方面的打击马上到临,你有无坚定的信心和勇气撑得起?

  众生之所以不愿意接受你依照经典来印证的佛法,乃是他坚固的法执,其先入为主的观念把他扣在那个地方,他想要挣脱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学佛法首先就要破我执、法执,我执不先破,根本无法再谈修行,这无非是盲修瞎练而已。

  如来昔已能除遣 一切众生诸恐怖

  而恒于彼起慈悲 此离忧神心悟喜

  如来往昔已能遣除一切众生的种种恐怖,并且对此众生起种种的慈悲心,又有种种的照顾与爱护,是故佛常护念诸菩萨,「而恒于彼其起慈悲」。

  人生当中一定有苦、有病、有死,但是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怕苦、怕病、怕死的「怕」,才是真正恐怖,此即为第二度伤害。所有恐怖皆由二度伤害产生,一度伤害的部分其实不可怕,它来了你能照得住,它就过去了,这是功夫。所以不怕二度伤害的人,即使死也死得很庄严,反之,害怕二度伤害,那就会死得很凄惨了,所以不要被这恐怖障碍住。

  修行人踏入佛门就要把生死布施出去,放下一切,既然进佛门要了生死,这一点绝对难不倒我,我们要有此信心。有病苦不要怕,咬紧牙根,自己能够承担一切,然后禅坐,提起正念,一直用功下去,修行人的功夫就用在这里。

  众生的恐怖,佛虽然可以帮你除遣掉,但是众生没有办法,他不「如是」,佛则无法现前。此是「导师如是不思议」,他能「光明遍照于十方」,只要众生能如是,那么佛就能帮你除遣诸恐怖。所以经常模拟这种现象,你要每天想着自己随时会死、会怎么死,然后不要怕,若你经常这么想,生命会愈好愈活泼,因为各种死的状况你都模拟过了,那么各种状况来到,你都会死得很潇洒、很美丽,那还有什么可怕呢?我们体会到这一点,「众生现前悉见佛」,要是不能体会,佛就永远无法现前了。

  佛智广大无有边 譬如虚空不可量

  华目城神斯悟悦 能学如来之妙慧

  「佛智广大无有边,譬如虚空不可量」,这句可作为座右铭。

  佛的智慧与菩萨的智慧有差别。菩萨的智慧是般若智慧,即「证得性空的能力」。佛的智慧是「从性空上面起无边妙用」,所以佛智又名「娑婆若海」,如海洋般广大。一佛乘修的就是妙用的智慧,依性空而起的妙用乃无有穷尽。而菩萨乘修般若智慧的目的是要证得性空,在佛经中有这个区别。

  在般若经典里文殊智慧讲的都是求证性空。普贤菩萨即体性的部分,都是讲无边的妙用,可是很多人不能体会,即使大菩萨亦不能体会。佛智的殊胜在哪?自古以来很少有人提到,讲得最好的是李通玄长者,他具有这种妙智慧的能力,他是从两部分求证来的:一者,他精通《庄子》的活泼,二者,他精通《易经》的动态,故才能体会华严思想。

  《易经》是一种动态的思想,而非静态的,六十四卦爻的变化就是讲境界的变化,它只是用符号表达,不同于语言符号而已,其它思想模式完全一样。而《庄子》是很活泼的,李通玄长者将其整个思想融汇在一起,故而看出佛智慧的妙用。至于《阿弥陀经》则是讲佛智的境界显现,莲池大师在写《阿弥陀经疏钞》时,尚无法以佛智去解,他只能用到般若智慧的境界。

  故「佛智广大无有边,譬如虚空不可量」,佛经里唯一可用来譬喻佛智境界的是虚空,虚空的广,目前人类的能力尚无法达到,与佛智的广皆然,你无法穷尽。我们对虚空没有概念,它很抽象,不是很具体。虚空其实随着你的心念如何展现,它就到那里去。

  一般人对于虚空完全凭想象,随着航天飞机、人造卫星向外层空间飞,我们感觉虚空好像一直过去,已经到外层空间去了。科学家进行一个实验,宇宙飞船若以光速到仙女座,大约要二十八年,往返五十六年,然而地球实际上已经四百万年过去了,我们能否感受到此即虚空的概念,它是不可量的啊!现在由科学家来印证,我们对虚空的了解比较清楚。佛的智慧如此广大,知道虚空有多大,那么华灯焰眼主城神悟到这个部分,由这里来学如来之妙慧。

  如来色相等众生 随其乐欲皆令见

  焰幢明现心能悟 习此方便生欢喜

  如来色相有多少,众生就有多少,这是相应的部分。如来有多少色相,我们看不出来,所以无论是如来、佛、世尊或导师,都不能将之拟人化,否则就不对了。佛随着众生的喜好而示现,这个讲的就是实报佛、法身佛、报身佛的部分,而非色身佛、化身佛。化身佛是在五浊恶世才有的,所以只要你现化身佛,必然有人跟你过不去。佛在讲经弘法时,竟还有人要陷害他,只因这个世间的众生看到别人成功就会找麻烦,所以你要成功,就先准备受苦受难,这是化身佛必然遇到的一些挫折困难。在法报佛则没有这种状况,焰幢明现主城神能体会到,同时在化身佛领域里他也知道,故说「习此方便生欢喜」。

  如来往修众福海 清净广大无边际

  福德幢光于此门 观察了悟心欣庆

  如来往昔修的福报很多,内心没有任何障碍,福德幢光主城神对于如来这种修法,能够彻底的了解而心欣庆,他也是如此修的,这是他的解脱门。

  我们能否像佛这样修种种的福,清净广大无边际呢?此乃其殊胜之处,我们有没有体会到。佛修的福是从那边修的,我们应学他的那一部分,我们说常去思惟佛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是思惟的部分,现在实际行为要从哪边学起呢?我们可以试着坐下来,把自己身心世界全部放下,能否在很短的时间里,达到佛的清净、安详、宁静、和谐的标准?即使是瞥一下的时间,也去感受佛的殊胜境界到底为何。佛是那么自在,这才是真正的福德,佛的种种福当中以这个福为根本,所以学佛人先学内心的稳定自在。好多事情可以放下,试着坐半个钟头,不要有烦恼,内心纯真、无邪,自己可以感受到一两秒钟的那一种殊胜感,这样就够了,这个就是清净广大无边际的众福海。

  众生愚迷诸有中 如世生盲卒无睹

  佛为利益兴于世 清净光神入此门

  「众生愚迷诸有中」,「诸有」就是意识形态,指众生愚痴迷惑在种种意识形态当中。「如世生盲卒无睹」,像世间的众生瞎了眼一样,什么真理都没看到,因为被意识形态框住了。佛为了利益这些众生,打破众生的种种意识形态,故出兴于世,为众生说最大的法。净光明身主城神体会到了。

  如来自在无有边 如云普遍于世间

  乃至现梦令调伏 此是香幢所观见

  「如来自在无有边」,像云一样普遍于世间,「乃至现梦令调伏」。「乃至现梦」不是做梦的梦,是指我们在现时的意识形态里,佛会从这意识形态里,把你带到觉悟的领悟里。

  有人说学佛等心清净再来学,但学佛的目标就是心清净,若心净再来学佛就不是梦中令调伏了,因为心清净已无意识形态,那已经是佛了,不必学了,关键在此。我们一般人都是从世间走到出世间,那么世间就是意识形态,即是梦,「现梦令调伏」乃是在世间法中让我们去觉悟而出离三界,是指这个意思。在世间法中去觉悟,这个叫「三摩地法」,乃随缘修能够成就,亦称「方便行」或「随顺行」。然后我们一定要从世间法走出去,到出世间法。

  众生痴暗如盲瞽 种种障盖所缠覆

  佛光照彻普令开 如是宝峰之所入

  「众生痴暗如盲瞽」,「盲」是不见,「瞽」是不闻。众生因愚痴所以不见不闻,以致有种种障盖缠覆着,这一点各位要真的去体会。我们在读诵经文时,懂的只是文义,并不懂法义,即使法义懂了,那也不过是知道而已,而真正告诉你法义时,你有没有办法体验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很多同修都知道写经或整理录音带很好,可是却不做,即使做了也很快退心,为什么呢?因为他根本「不知道」。真正知道的人会投入,投入以后感受到,他就知道了,那时候要他休息不做,他会停不下来,这样的人方有「见、闻、觉知」。所以真的知道诵经可以增加福报,你要感受到,如同运动有益身体健康,因为你感受到了,就不会中断,没有感受到,一定会断。

  是故「佛法的智慧」指非世间的聪明才智,它是指「出世间的般若智慧」,对人生的历练当中我们是否真的感受到,感受到方是见闻觉知。我们现在被种种障盖缠覆着,所以别人一讲,你就知道了,既然佛法都懂了,为何还有许多烦恼呢?这就是「不见不闻」。因此,各位不要用「知道」来伤害自己,因为你会以知道为满足,那是对你最大的伤害,我们希望能避开这一层伤害。若感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那么「佛光照彻普令开」,觉悟的智慧光能使我们除掉障盖,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得到佛光,佛光不是外求的,是你自己展开的智慧,佛光可以把你的障盖除掉。

  复次,净庄严幢道场神,得出现供养佛广大庄严具誓愿力解脱门;须弥宝光道场神,得现一切众生前成就广大菩提行解脱门;雷音幢相道场神,得随一切众生心所乐令见佛于梦中为说法解脱门;雨华妙眼道场神,得能雨一切难舍众宝庄严具解脱门;清净焰形道场神,得能现妙庄严道场广化众生令成熟解脱门;华璎垂髻道场神,得随根说法令生正念解脱门;雨宝庄严道场神,得能以辩才普雨无边欢喜法解脱门;勇猛香眼道场神,得广称赞诸佛功德解脱门;金刚彩云道场神,得示现无边色相树庄严道场解脱门;莲华光明道场神,得菩提树下寂然不动而充遍十方解脱门;妙光照耀道场神,得显示如来种种力解脱门。

  我们在读经文,尤其是《华严经》时,要有一个观念,把佛经里的语言文字作为一个思惟上的转换,这十一个道场神及其解脱门,都可以套用〈净行品〉的格局来转换。

  所谓人生宇宙的现象,就是把一切外在的境界回归到我们自性中,从观察宇宙的现象来探讨我们的本性。以十一个道场神来说,其本身就是他的一致性,他上面的德号就是所谓的多元化,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同样一个修行法门,由于每人修学下手处不同,所以他用心的方式不同,内心成就的境界也不同,是故为何修行时要能销归自性,藉由这个境界然后转入到我们内心,把它转换为我们内心平等的境界。因此,由这里看道场神,是一个因缘组合,其德号也是他的因缘组合,其解脱门也是他的因缘组合,这就是所谓多样化和一致性。

  这十一个道场神,可以看到他的一致性,即圆融的部分。以多样性来看,他的德号就是行布,即修学的下手处。所谓根本法门,即「化对立分裂为圆融统一」,所以它除了有一致性之外还有多样性。在一致性当中要有多样化,多样化也不会妨碍一致性。

  我们知道道场是个论道、说法、修行的地方,也是让大家种福田、修智慧的地方,假如一个道场没有道风和教法,只能说是一种设施罢了。其实道场是个外在的形象,倘若回归到我们自性中,我们的内心也是个道场,我们是否时常心心念念在道上?各位在听了这一段时日的《华严经》,有没有抓到一个重点,是否曾经探讨过自己在读诵经文时是做什么样的思惟修?所以在读诵时一定要销归自性,至于如何回归到自性中,则对经教要有一些了解,否则仍旧是依文解义的情况。

  「净庄严幢道场神,得出现供养佛广大庄严具誓愿力解脱门。」「道场神」是他的统一名号,「净庄严幢」是他的德号成就,意思就是要以清净心来庄严我们的自性道场。他的解脱门是「得出现供养佛广大庄严具誓愿力」,这一句可改为「出现广大庄严具供养佛誓愿力」较为通顺。

  「誓愿力」即发愿,「出现广大庄严具供养佛」就是广修供养,广修供养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之一的法门。我们要像道场神一样发愿广修供养。所谓「供养佛」,即指我们要不断修行,达到觉悟的境界。所谓「广大庄严具」是当我进入道场时,看到佛像马上发愿:「若见佛像,当愿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在上香时也要发愿:「若上香时,当愿众生,去贪瞋痴,修戒定慧。」「香」代表「戒定慧」。供花时:「当愿众生,广修正因,修菩萨道。」花表「正因」。供水时:「当愿众生,身心清净,解脱自在。」藉由这些事相来发愿、修行。

  「须弥宝光道场神,得现一切众生前成就广大菩提行解脱门。」须弥又叫妙高,妙高是座山,须弥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宝」有两个意义,一是可贵的,二是可用的,通常谈到我们的佛性、觉悟的能力,那是我们自性之宝。所以「须弥宝光」就是以显扬我们自性为中心,然后藉这个中心为出发点,告诉别人我们的体验和心得,使他们感受到此光芒,所以自性是个宝,故名「宝光」。经典里提到「光」,不要想成一道光芒,你要做思惟的转换,把它转变成智慧。为何智慧要用光明来代表呢?因为当我们有智慧时,思想行为不会有偏差,它会导引我们走上正确的路,所以它像引路的光一样,带我们趋向于觉悟。

  须弥宝光道场神自性成就的解脱门是「得现一切众生前成就广大菩提行」,既然以显扬自性为中心去利益众生,当然他的成就是广大无边。「菩提」是觉悟,我们能够显扬自性,表示我们已有觉悟的能力及觉悟的德能。

  「雷音幢相道场神,得随一切众生心所乐令见佛于梦中为说法解脱门。」「雷」指雷公,使人有震撼的感觉。「音」是音声,不代表一定是用耳朵听的,有时也用眼睛看到。雷音表示与外界沟通的媒介会让你产生震撼。为什么会产生震撼?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能够销归自性,因而有所体验之时,它对我们产生的震撼非常大。「幢」表非常大的意思,所以这个道场神的因缘组合是「雷音幢相」。

  此道场神心性的成就是「随一切众生心所乐令见佛于梦中为说法解脱门」。「见佛」指见到觉悟的体性,我们已能把自性中觉悟的能力开显出来,故名「见佛」。那么为何「佛于梦中为说法」呢?「梦」譬如为意识形态,而且我们现在的生活也如梦幻,所以这个梦应解为世间法。故「令见佛于梦中为说法」,指雷音幢相道场神会善用世间法中很多的道理来导引众生,使他们觉悟生命的本然现象。

  「雨华妙眼道场神,得能雨一切难舍众宝庄严具解脱门。「妙」字在佛经中很特殊,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妙」就是要你去体会它的核心,「眼」亦代表智慧;「妙眼」意指当我们眼见色、耳闻声时能够转换,这个转换要回归我们自性中。「雨」解为雨法雨,即讲经说法。「华」代表修因行,「雨华妙眼」乃道场神以其妙智慧眼来告诉众生如何修正因,然后「得能雨一切难舍众宝庄严具解脱门」。

  「清净焰形道场神,得能现妙庄严道场广化众生令成熟解脱门。」心清净能够产生智慧,「火焰」表示「智慧」。道场神以清净心来体会本来的面目为何,这是他德行成就的部分,其解脱门是「能现妙庄严道场广化众生令成熟」。《华严经》是建立在空性的基础上,它的作用是依体起用,故当我们能够觉悟生命的本质(根本)之后,就能以种种善巧方便广化众生令成熟,令他们觉悟到去除意识形态之重要。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为了度化一个很吝啬的人,从地上抓了一把沙放在那人的右手上说:「你把手上的沙布施给我,放在我的右手上。」吝啬的人说:「那怎么可以,如果把手上的沙给你,我就没有了。」即使是把微不足道的沙,况且还是佛陀给他的,他都不愿意布施,其悭吝可想而知。佛说:「那么把右手的沙布施给你的左手。」那人说:「不行,我右手就没有沙了。」佛说:「你左手还是有啊!」他依然固执己见。

  从这个例子来看,这个人非常执着,这也是他的意识形态。世尊一再劝他,他终于很勉强地把右手的沙放在左手上,世尊问他有没有失掉这把沙,他回答:「没有!」于是世尊说:「你现在再把左手的沙布施给右手。」虽然他做得很困难,但是经过佛陀反复地教他左手给右手,右手给左手几次之后,他终于对世尊说,「世尊啊!我经过右边手要给左边手,左边手要给右边手的煎熬,终于体会到自己是个非常执着、悭吝的人。」这个人因而开悟了。佛真是个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度化这么吝啬的人,只是一把沙就使他觉悟到其错误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

  佛以这么平易近人的方法令他觉悟,我们可否亦推而广之,用别的方法观察一些生活上的事情,来跟众生结缘或引度他们,即是运用我们的善巧方便来使他觉悟呢?这是我们必须深思的地方。举此例子,在提醒各位是否随时用心,自我提醒或提醒他人,回归到我们生命本质里来。

  「华璎垂髻道场神,得随根说法令生正念解脱门。」「华」表正果。「璎」是菩萨有璎珞庄严之义。「髻」是发髻,表高。「华璎垂髻」指道场神修了很多正因。换句话说,他在因地修行做了很多心性上的工作。「得随根说法令生正念解脱门」,是指一个修行人能依众生根器而因材施教。

  「雨宝庄严道场神,得能以辩才普雨无边欢喜法解脱门。」修行人要自我庄严有两种修法,一是庄严自性,二是庄严国土。庄严自性,乃是我们随时心心念念在道法上,提醒我现在所做所为是否有智慧,是否与了生死有关;〈净行品〉中有一百四十一个大愿,每一大愿都不离我们生活中行住坐卧、食衣住行,藉由〈净行品〉提醒自己二十四小时中是否都如此用心。所以要经过发愿这个事修,去体会佛法的核心所在。故以我们自性中的宝来做自我庄严,它是非常可贵的。那么庄严自性是以摄心为主。

  庄严国土就是我们在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对镜照修,那就是我们的国土了。我们刚才提到在车上或行走中发一个愿与这些人结缘,将来你有成就,这些人就是你的菩萨海会了,此乃「主伴圆明具德门」,主和伴都成熟了。

  因此,我们要常思索师父所说的道理何在,并非他讲过而我们接受就算了,须体会师父的思惟理念怎么形成,他为何从经文中提炼出如此智慧的法理;我们除了接受之外,到底落实了几分,这是最重要的,不然就会流于知道而已,并无感受到,只修了福报,没有修到智能,我们的生命质量依然没有改善,这是我们要来学习的地方。

  此道场神「得能以辩才普雨无边欢喜法解脱门」,「辩才」指看众生的根器来说法。所谓「欢喜法」是你听了这个道理或对这个体验没有产生逼迫感,因为我们会去做一件事,是因为我们想做,不是别人逼迫我们去做的,这个叫「欢喜法」。不过,早期修行时会有种逼迫感,这种逼迫感要转化成自我的期许,而不要认为是师父或家人对你施加的逼迫。雨宝庄严道场神用他的辩才说法,使众生体会到佛法的真实义,使他们觉得没有逼迫,愿意来修行。

  「勇猛香眼道场神,得广称赞诸佛功德解脱门。」「勇猛」乃精进,精进和忙碌不一样,所谓忙碌可能一天到晚都在做功课,或到处跑道场,可是烦恼依旧在。真精进是我们心心念念在道上,时时把外面的境界回归到我们的内在,来做一种自我反省和检讨,此乃「勇猛」。香眼的「香」,即清净无染之义,不一定说成一种香味,清净无染,能够随时摄心就是香。你具备了清净心自然就会有法眼,故名「勇猛香眼」。其解脱门是「得广称赞诸佛功德」,即是〈十大愿王〉的「称赞如来」。诸佛是一切觉悟,指广称赞种种觉悟的功德。

  「金刚彩云道场神,得示现无边色相树庄严道场解脱门。」「金刚」代表不坏坚固,亦即我们的菩提心。「云」的特色是不执着,而且来去无踪,会随着外面因缘做变化,故「金刚彩云」是指我们种下了菩提种子,这个种子不知何时发芽,像云飘来飘去,可是它的色彩会发出光芒,随着外面因缘做转变,表示我们体会到生命的本来面目之后,乃随缘做变化,即对缘照修。换言之,当我们觉悟到自性,所谓金刚菩提心之时,还能如彩云般随缘示现,不去执着它。

  此道场神「得示现无边色相树庄严道场解脱门」,一棵树要长大并不容易,它必须有很多的水分,以及各种因缘条件才能成熟。表示他修法已有所成就,而且可以显现出很多外在因缘,包括一些道场神和一些众生来跟他学习,然后来庄严这个道场。既是道场神,他所觉悟的境界也不离道场。

  「莲华光明道场神,得菩提树下寂然不动而充遍十方解脱门。」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表心清净,「光明」乃智慧,清净心能产生智慧。「莲华光明」指他以清净心而觉悟到生命的本然现象是什么。其解脱门是「得菩提树下寂然不动而充遍十方」,「菩提树下」不是有一棵树叫菩提,菩提乃「觉悟」之义,指在觉悟的状态下如如不动。「寂然不动」意指当我们证得觉悟的本体时心很安定,不会被外面的境界所转而充遍十方,他会随缘示现于十方来度化众生而得到解脱,此乃佛境界。

  「妙光照耀道场神 ,得显示如来种种力解脱门。」「光」用来照明表智慧,「妙光照耀」很显然是他得到智慧以后又去利益别人,因此,这个道场神的修行法门是以智慧为下手处,他的解脱门是「显示如来种种力」。如来是「自性」,当有智慧亦能利益他人之时,我们就能显示自性中的种种因缘力了。

  尔时,净庄严幢道场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神众,而说颂言:

  我念如来往昔时 于无量劫所修行

  诸佛出兴咸供养 故获如空大功德

  净庄严幢道场神在因地修行,花了很多时间显扬开发他的自性。「诸佛」是一切觉悟,「供养」是修行,他修行一切觉悟,所以获得如虚空那般大的功德。虚空譬喻我们的心量,你的心量有多大,虚空就有多大。

  佛昔修行无尽施 无量刹土微尘等

  须弥光照菩提神 忆念善逝心欣庆

  一个觉悟者在过去因地修行无尽施。布施最大的含意乃放下我们的意识形态,没有意识形态就已经觉悟成佛了。

  「无量刹土微尘等」,「刹土」是国土,微尘是最小的单位。倘若回归到我们自性中,去观察非常微细的地方,这个微细的地方也有令你觉悟的可能,这是须弥宝光道场神的修行法。「忆念善逝心欣庆」,「善逝」即如来,如来是无所从来,善逝是无所从去,故无来无去。无来去,指一个觉悟者的心能随缘示现,而心如如不动,他知道外面的境界,在清清楚楚的状态下,不起分别心。

  如来色相无有穷 变化周流一切刹

  乃至梦中常示现 雷幢见此生欢喜

  如来是自性,亦称为佛。佛为了度化众生会示现很多身相。「变化周流一切刹」,他会随缘示现在一切国土中。「乃至梦中常示现」,意指他会在世间法中导引众生,使之觉悟到何谓真理,此是雷音幢相道场神指解脱门。

  昔行舍行无量劫 能舍难舍眼如海

  如是舍行为众生 此妙眼神能悟悦

  雨华妙眼道场神,往昔修行是在修布施,就是不断调整他的意识形态。「能舍难舍眼如海」的「眼」表「智慧」,他在能舍难舍的情况下,其智慧展现开来,如大海般深广。「如是舍行为众生」,他的舍行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我们修行其实不是为了利益自己,而是为了利益群众。

  无边色相宝焰云 现菩提场遍世间

  焰形清净道场神 见佛自在生欢喜

  清净焰形道场神在没有逼迫的情况下,感受到觉悟为何。

  众生行海无有边 佛普弥纶雨法雨

  随其根解除疑惑 华璎悟此心欢喜

  这是华璎垂髻道场神的解脱门。

  无量法门差别义 辩才大海皆能入

  雨宝严具道场神 于心念念恒如是

  雨宝庄严道场神,以无边的辩才来对众生说种种法门的差别义,使他们得到解脱。

  于不可说一切土 尽世言辞称赞佛

  故获名誉大功德 此勇眼神能忆念

  勇猛香眼道场神,乃修「称赞如来」这个法门而成就的。

  种种色相无边树 普现菩提树王下

  金刚彩云悟此门 恒观道树生欢喜

  此是金刚彩云道场神之解脱门。

  十方边际不可得 佛坐道场智亦然

  莲华步光净信心 入此解脱深生喜

  莲华光明道场神的解脱门。

  道场一切出妙音 赞佛难思清净力

  及以成就诸因行 此妙光神能听受

  妙光照耀道场神之解脱门。

  偈颂的部分在长行文已说得很清楚,这里不多做解释。

  修学佛法是很活泼的,法门的下手处非常多,而且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每个人对道场的体会不一样。道场只是个相,可是你所成就的部分会随着我们心念以及对外界的观察得到不同的觉悟。觉悟者的境界是一样的,可是他觉悟的过程绝对不会一致,因为我们众生的心念、教育背景、知识程度皆有差异,能够让你体会到的也不尽相同。

  各位在接引众生时要善观察,就他目前的境界去教化。在《四十二章经》有个公案,一个很爱弹琴的人问佛陀:「我想要学佛,但是可不可以弹琴?」佛说:「可以。」佛藉由弹琴这个现象告诉那人:「修学佛法也跟弹琴一样,琴弦调得太紧,你可能会有逼迫感,可以调得太松又有懈怠感,必须调得恰到好处,犹如修学佛法亦要行中道。」佛真是个非常有智慧的觉悟者,他会利用我们生活周遭的事物以及眼前的现象来开示众生,使他觉悟。

  复次,宝印手足行神,得普雨众宝生广大欢喜解脱门;连华光足行神,得示现佛身坐一切光色莲华座令见者欢喜解脱门;最胜华髻足行神,得一一心念中建立一切如来众会道场解脱门;摄诸善见足行神,得举足发步悉调伏无边众生解脱门;妙宝星幢足行神,得念念中化现种种莲华网光明普雨众宝出妙音声解脱门;乐吐妙音足行神,得出生无边欢喜海解脱门;旃檀树光足行神,得以香风普觉一切道场众会解脱门;莲华光明足行神,得一切毛孔放光明演微妙法音解脱门;微妙光明足行神,得其身遍出种种光明网普照耀解脱门;积集妙华足行神,得开悟一切众生令生善根海解脱门。

  「足行神」表示我们的力行及脚的行走,实践力行是他的作用,我们两脚前进是它的现象,用脚前进表示力行实践。

  「宝印手足行神,得普雨众宝生广大欢喜解脱门。」宝印手足行神的名号代表一种现象,其实际状况是力行。「宝印手」像印章一样,这边有什么状况,印章盖下去,就是什么状况,一点误差都没有。足行能够像宝印般盖下去,故名「宝印手」。「足行神」意指你如说修行,它是绝对扎实的。

  「得普雨众宝生广大欢喜解脱门」,「普雨」就是弘法,「众宝」是对应众生的需要,使他获得利益。指用无量无边的法,因应众生的根器,把法门传授出去,众生都能如实了知,获得大利益,得大欢喜之义。

  由此来看一位修行者的心境,修行者若只有一个法门,就不可能普雨众宝。此足行神的生命非常丰富,在这么丰富的生命因素里面,每一因素再充分地发挥他的生命力,而且这些因素都不冲突。

  佛法本身是要我们过一个幸福自在的人生,不要刻意去展现什么,随缘皆可展现出来,如此方不枉费我们入佛门的此一广大机缘。

  「莲华光足行神,得示现佛身坐一切光色莲华座令见者欢喜解脱门。」莲华光足行神的力行能放出莲花的光芒。佛法以莲花为象征,有几个意义:一者,花是生命力的展现,它芬芳亮丽,能够吸引大众;二者,花表因行;三者,莲花一开,果即成熟,表示「因果同时」。佛法讲因果同时,不是先因后果,故初发心时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样地,你发不对的心,不对的果也会出现,发正确的心,正确的果也会出现,佛法的作用在此。

  「光」乃光明、教化之义,以莲华这个法义来光明教化。如何教化呢?用「力行实践」,故名「莲华光足行神」。有没有足行神?则看你是否力行实践,你如何力行实践,你就是什么足行神。

  由法义来看,莲华光足行神「示现佛身坐一切光色莲华座」,「莲花」表清净,出污泥而不染,其清净指超越了污泥和清净。假如说清净是相对于污染,那么相对于污染的清净,本身即是污染。真正的清净是超越了污染和清净两个相对性,叫作「空性」,莲华在空性中表现出来,是故莲华座就是「空性宝座」。那么从空性中他现佛身乃是弘法讲空性,让众生体会「苦、空、无常、无我」,众生非但体会到且生大欢喜,所以他示现出来是要转大*轮饶益众生。

  通常学《华严经》的人,应从正面来肯定,各位要注意这一点。在发愿时,不要从负面发愿,若你说要把事情都解决了再来办道,这样你什么事也办不成。发愿必须由正面来,譬如我发心弘法、度众生,或者修行为了生死,由这边去肯定,至于一切该如何解决的,请天龙护法帮忙解决。你在行法,行法就在内护,因此护法神会来护你,帮你处理周遭不顺的事,让你的道业完成。你要是道业不精进,他跟你就不相应,所以我们护法的资粮从哪里来?就从我们在道上的精进来,你愈精进资粮就愈丰富,威神力愈强。所以我们在发愿时,要懂得善用其心,由正面来讲。

  「最胜华髻足行神,得一一心念中建立一切如来众会道场解脱门。」「花」是色彩缤纷、鲜艳亮丽的,「髻」是高显的样子。「最胜华髻足行神」就是身体力行实践得很漂亮。怎么漂亮呢?「得一一心念中建立一切如来众会道场」。你「一一心念中……」是修行的方法,「建立一切如来众会道场」是法门的对象。有很多同修对于道场很护持、很投入、很关心,这就是他一一心念建立在如来众会道场。相同地,你的心在家或不在家的时候,家就变成什么样子。

  我们亦可以此方法训练子女,对于那些特别聪明的孩子,你要教他一一心念中建立一个目标,将来他出了社会,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大柱,贡献社会良多,这种人倘若一出家,必是法门龙象。相反地,一块璞玉没有经过你一番雕琢,它依然与石头无异,浪费了他这辈子的才能。因此,只要能训练他的心念建立在一个点上,哪一点皆可。可问孩子脑筋不容易想出答案的问题,如「你为什么会肚子饿」?「为什么会投胎到我们家来」?「为什么不早一百年或晚一百年投胎,刚刚好今天撞到这里来?」要他每天找一个答案,一个月下来,他的智慧就超越你了。如果是比较下根器的孩子,经过这种教法,他的智慧会改善。古代大德从小被送到道场,乃是如此训练出来的,日后方成为法门龙象。所以这个训练法对我们自己很有用,对子女的教育更有用。

  「摄诸善见足行神,得举足发步悉调伏无边众生解脱门。」「摄诸善见」亦是行门。「举足发步」则是起步、开始,都在调伏无边众生。

  修行人心在道上,开口闭口皆论道,这是对的,但是由道上跟人磨嘴皮子,,那就不对。众生的业力真的传给你,你挑得起来吗?这个因果就很重了,所以他这样讲已属非道。我们心在道上,非道不谈,非道不听,这一点大家应有明辨的能力。

  既然修行一定心心念念在道上,那么在道上,就是在不对立上面,如此方能影响众生的心心念念皆在世间法的对立上面。众生因有事业得失的对立故有烦恼,我们记得这个原则,他有烦恼乃由对立而来,当你把对立的因素化解,他的烦恼就没有了。修行者本身亦然,当有烦恼起来,马上思索我在哪里产生对立,将对立的根源除掉,烦恼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以此教化众生和自己,是名「举足发步悉调伏无边众生」,此乃「摄诸善见」。这个法门,大家要仔细深入了解。

  「妙宝星幢足行神,得念念中化现种种莲华网光明普雨众宝出妙音声解脱门。」「星幢」譬喻天空的众多星星。「念念中」与前面「一一心念中」相类似。「莲华网」为清净无缺漏的网,指妙宝星幢足行神示现种种清净的光明穷尽一切众生。「普雨众宝出妙音声」,「众宝」指按照众生根器转各种不同的*轮。「妙音」乃沟通义,即不同*轮以种种善巧方便来做解说。

  这是一种观行法,用观想或自我提醒,念念中都要教化众生。教化众生的方法很多,例如讲经、书写,或当个护法请人听经,或他人有问题,我私底下做答。此外,贴海报、发传单等等都是沟通的方法,此为「妙音声」,皆由积极面来发愿。同修之间互相合作协助,彼此之间都很圆满,亦为「妙音声」。

  除此之外,视众生根器而转各种不同的*轮,譬如利用讲记,摘录法语重点,或写一篇心得,甚至各种行门包括禅、净、律、密等方法,只要能够饶益、摄受众生,使他们得以解脱的方法皆可,此乃各种不同的宝。倘若以上种种都无法做,那么大家在忙,我来做服务的工作也可以嘛!这也是妙音声。你怎么做都可以,唯一不可以的就是「不做」。

  「乐吐妙音足行神,得出生无边欢喜海解脱门。」「乐吐妙音」就是很乐意来弘法,这也是一种力行实践,他得出生无边欢喜海解脱门。

  「旃檀树光足行神,得以香风普觉一切道场众会解脱门。」「香」的意思主要是熏习,以一再熏习的方法来「普觉一切道场众会」。譬如许多同修进行华藏工程之际就是熏习,将熏习以后的心得与大家分享,就是「香风普觉」,到处讲给大众听,则是「一切道场众会」。我们将此香风普觉移到一切道场,大家受到影响后皆产生欢喜而去进行,此乃三摩地法,相当殊胜。

  「莲华光明足行神,得一切毛孔放光明演微妙法音解脱门。」前有莲华光足行神,此为连华光明足行神,此「明」有光照之作用。「得一切毛孔放光明演微妙法音」,毛孔是空间最小的单位,即是说它从那极微细的地方能够放光明。其义即提醒我们勿以为那是小事而不必理会,纵使小事也需用心。能用心参破其真正的道理,此乃「破微尘出三千大千世界经卷」。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精华在一微尘里面?表示我们要「善用其心」之义。

  在极微细的地方用心,并非要你战战兢兢,而是随缘,当此境界来到我面前,要很投入去做,过了就算了,不要成为内心的负担。此外,在处理自己的事情和他人的事情时,不要有分别心,所以他在一切毛孔中放光明,不只自己的毛孔放光明,他能够用心,由此产生智慧所发觉的去观照,会起照明作用,这个叫「演微妙法音」。

  「微妙光明足行神,得其身遍出种种光明网普照耀解脱门。」「其身」,这里讲「根本」,《华严经》讲的皆是依本起末,学佛从根本下手,能出种种光明网普照耀,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积集妙华足行神,得开悟一切众生令上善根海解脱门。」「积集妙华」乃广修供养,积集了无边的功德。「得开悟一切众生令生善根海解脱门」,所谓开悟众生,是使众生从迷惑颠倒之处,回复到正确的原点,继续朝正确的方向前进,令生善根海。假使只是让他回复原来的点就算了,他受到六尘境界的引诱,可能再度迷惑而造业。所以佛法不是让他知道就结束了,而要使他醒悟:「原来是这样!」,那么你要布施,他就不会悭贪;你在持戒,他就不会毁禁,他开始朝正面一直走,不再堕入错误的地方。

  尔时,宝印手足行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足行神众,而说颂言:

  佛昔修行无量劫 供养一切诸如来

  心恒庆悦不疲厌 喜门深大犹如海

  佛在往昔修行,花很长的时间供养一切诸如来,心生喜悦永不疲厌。「喜门深大犹如海」,「喜」乃「慈悲喜舍」的喜。

  念念神通不可量 化现莲华种种香

  佛坐其上普游往 红色光神皆睹见

  念念神通的「神」字,指我们对生命的体验,能够体会到,就觉悟了。一个觉悟者所体会到的部分,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这叫作「诸佛密藏」。

  「化现莲华种种香」,指你体验到生命本质乃清净、无染的,它超越一切的善恶、是非、对立。「佛坐其上普游往」遍往一切国土来教化众生。

  这两句倒过来由法义上看:「佛坐其上普游往,化现莲华种种香。」佛是觉悟者,觉悟建立在超越对立的清净境界上面。这是莲华光足行神的解脱门。「红色光神」的「红色」乃红莲花之义。

  诸佛如来法如是 广大众会遍十方

  普现神通不可议 最胜华神悉明瞩

  「诸佛如来法如是」,「法如是」,乃一切万法本来如此。法是真理,即是生命的存在。

  「根」是根本,即智慧,智慧的定义是「清清楚楚、分分明明」,故说般若无知,即是「般若不分别,但是无所不知」。我们生命的存在就是智慧,智慧透过真我起妙用。智慧若是加上分别来起作用,那是「假我」。假我、真我的区别在于假我会分别,真我不分别。例如,师父现在讲的这一席话,必须用假我、用分别来告诉大家,你要去感受里面的意义才叫「真我」。所以识性有时要运用一点分别,但是不要执着在分别上。

  如果执着在分别上,第七末那识起作用,末那识一起执着,自我就产生了,此时通通烙印到阿赖耶识里面,于是第七识产生我执,第八识产生法执,那就难破了。因此,度众生不能只度到原点就停止了,继续朝正确的方向努力,否则,意识分别又会把他带入歧途了。

  认识「法如是」,则「广大众会遍十方」,其生命存在、诸佛如来、觉悟自性、觉悟自性的本来面目,在一切众会及一切佛国土皆普遍存在。「普现神通不可议」,他如此示现出来的真如不可思、不可议。这是最胜华髻足行神的法门,他都很清楚,都看透了。

  十方国土一切处 于中举足若下足

  悉能成就诸群生 此善见神心悟喜

  在十方国土任何一个地方,举足下足悉能成就诸群生,不论你现怒目或现欢喜相皆可。从佛法的究竟义来说,愤怒本身不见得错,只要他能成就众生,愤怒也是个法门。古代的文王一怒而天下太平,当时他要是一念慈悲,天下就大乱了,所以只要是为了成就众生,他可以发脾气。你要是不会用,瞋心一起,众生刚好众叛亲离,你就百万障门开了。所以此一法门非正常的修法,故名「非道行」,此乃相当有成就之人,能够了解时节因缘,方可修此法门。故愤怒金刚相的示现是非道行,是在非常状况之下使用的,此一行法我们要懂得拿捏。

  如众生数普现身 此一一身充法界

  悉放净光雨众宝 如是解脱星幢入

  从法义上来讲,「如众生数普现身」,是指你在该觉悟之处能够觉悟,即是佛现身的地方。佛到处现身,为了使众生到处都可觉悟,于一一毛孔中,在极微尘里,都可觉悟。然而为何我们不能觉悟呢?佛是处处现身,见与不见在众生,而且佛现给你看的不只一个,是无量无边。

  我们讲「五重无尽观」时,先观我跟一个佛;然后一个我对无量的佛;再无量的我对一个佛;再无量无边的我,对无量无边的佛;第五重是无量无边的我,一一我有无量无边的佛,无量无边的佛,一一佛有无量无边的我。换言之,任何一个佛都有无量无边的我,而任何一个我都有无量无边的佛,皆同时出现。亦即我从这个地方觉悟,这个地方对我来说可以觉悟好多次,那是不是一个我面对无量无边的佛?这个境界真正不可思议,此乃「如众生数普现身,此一一身充法界」。「悉放净光雨众宝」,佛一一身又放净光雨众宝,是否重重无尽呢?

  如来境界无边际 普雨法雨皆充满

  众会睹佛生欢喜 此妙音声之所见

  如来境界没有边际,它相当广泛,其实用广泛来解释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自性的境界乃无限,故无广泛不广泛。当你心思所及之处,皆为自性的境界,即在你认知的境界后面还有,那就是无限。所以必须依众生的根器来「普雨法雨皆充满」,众生欣然接受,那么你一推动,众生就来了,他一进来生起欢喜心,这时就是「众会睹佛生欢喜」。

  佛音声量等虚空 一切音声悉在中

  调伏众生靡不遍 如是旃檀能听受

  「佛音声量等虚空」,指觉悟这个讯息是等虚空的,或者说没有时空的障碍。觉悟这个真理、觉悟的法是永远存在的。无论佛出世、不出世,法都是法,真理都是真理,只是佛出世,把真理讲出来,佛不出世,我们对真理的认知不够而已。所以绝对不要迷信说是末法时期,我们要相信正法,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有末法思想的人,三藏十二部都不悟,八万四千行皆不行,当然是末法。我们三藏十二部捡起来悟,八万四千行拿起来行,那是不是在正法时期呢?故所谓正法、末法的说法,皆是人心的问题。如今正法处于凋零之时,我们必须挺身而出,如佛陀般转大*轮,吹大法螺,再把正法的光芒重新张扬出去,这是每一佛弟子应该做的。

  是故「佛音声量等虚空,一切音声悉在中,调伏众生靡不遍」,任何音声不论好、坏都在觉悟的音声里,觉悟的音声是为调伏众生而到处存在的。因此,若我们现在能体会到,觉悟的音声没有时空的限制,代表我们还在正法时期啊!而那些不能体会到的人,就在末法时期了。

  一切毛孔出化音 阐扬三世诸佛名

  闻此音者皆欢喜 莲华光神如是见

  虽然只有像毛孔那样小的微细处,也能出现教化众生的音声,说明过去、现在、未来觉悟的佛名,听到的人都很欢喜。这里是讲化音,即变化的声音;前面「佛音声量等虚空」是实音,实际的声音。

  佛身变现不思议 步步色相犹如海

  随众生心悉令见 此妙光明之所得

  觉悟的本体示现不可思议,不是用我们的脑筋所能触及的。「步步」乃层次很清楚,「色相犹如海」是他示现的部分如大海般。「随众生心悉令见」,并非每一众生皆看得到全部,是随众生的根器,看到他所需要的部分。此是微妙光明足行神的解脱门,他说觉悟的本体能起种种变化,而在变化当中又层次井然。其义乃是圆融不碍行布,行布能产生教化众生的作用,而他本身起种种变化是很圆融,没有刻意地塑造与作用。

  十方普现大神通 一切众生悉开悟

  众妙华神于此法 见已心生大欢喜

  觉悟或自性在十方的空间普遍示现大神通,能够把他所体悟的境界完全表彰出来,让一切众生都开悟,亦即令一切众生体会生命存在的本来现象。积集妙华足行神对于此法了解甚深,且生大欢喜。

  这里是足行神为我们示现的十个方法,各位由此体会。这里面讲到三摩地法、随缘行和非道行,皆属于诸法实相变换的部分,不是化相。而正法行在这里讲得很少,因为一一法皆是正法行。我们现在修的诵经、念佛都是方便法,你必须透过它然后去摄心,从诵经的经文逐字逐句去开悟,但是你掌握不到,所以仍然会有妄想,因此诵经、念佛变成了仪式。倘若你能突破这一点,就不一定修这一法,这反倒不如「摄心」来得重要,所以禅宗不诵经、念佛,修端坐思惟来摄心,同样获得成就。

  这是修行者对行门上的认知,不应有所偏差,更不要有种种的检别。

  复次,净喜境界身众神,得忆佛往昔誓愿海解脱门;光照十方身众神,得光明普照无边世界解脱门;海音调伏身众神,得大音普觉一切众生令欢喜调伏解脱门;净华严髻身众神,得身如虚空周遍住解脱门;无量威仪身众神,得示一切众生诸佛境界解脱门;最胜光严身众神,得令一切饥乏众生色力满足解脱门;净光香云身众神,得除一切众生烦恼垢解脱门;守护摄持身众神,得转一切众生愚痴魔业解脱门;普现摄化身众神,得普于一切世主宫殿中显示庄严相解脱门;不动光明身众神,得普摄一切众生皆令生清净善根解脱门。

  这里以十个身众神为代表,经文讲到此已有四百一十个行门。假如于这一切境界中,任何一个境界现前的话,你说我不会观,随便起一个妄念,马上就落因果了,你要赶快忏悔。我们说一念起一个因果,你可能不知道因果报应如此不可思议,因为你这一个念头是迷惑愚痴的,表示我们在处理事情时杂乱无章。虽说任何境界都可以起观,但由于不会观,就随便想一个,或根本没观,这都是在浪费我们的生命资源。

  刚开始时我们不知如何观,但是经过四百多个行门训练下来,应该懂得如何起观,要有心的准确去命中,不要无心。倘若看到任何境界都不知道或跑偏差,你在因地落了这样一个因,在果地就出现那种状况。现在社会已经有这种情况出来,这是所谓的「共业」。所谓「共业」,不是我们共同造业,然后受共同的果报,虽然这种解释比较容易了解,而是你在共同的世界造共同的因,那么果报要现前时,你会在同一个地方享受共同的依报。

  由此可看到解脱门是统一性的命题,种种解脱门,又是一种多样性,在多样性当中有统一性。多样性如何发挥多样的美丽、绚烂的光芒?在此光芒中,我们又如何寻求一个和谐的一致性?此即经文在这里带给我们的启示。

  是故抓住修行的精华与要领,这些经文念起来会特别有趣,就像看戏一样,每一个神、每一个王突然间跳出来,每一幕就有十名来为我们开示一番,走了以后又下一幕开始,轮流出来对我们开示,开示完了就走了。

  所以这个经文很活泼、容易抄写,写经的同修可将此四卷经文做个排列,将二、三、四卷与第一卷做个综合比较。由于前面是总说,后面是别说,总说、别说如何搭配?搭配的方法有几种,譬如第一卷经文总说的部份接解脱门的部分,然后接偈颂,三个部分倂在一起。当中常常会重复抄写或脱落,因为有的解脱门是十一个,你如何插进来,如何分开,一步一步训练自己,你的定力会在这里培养起来,你的智慧也会在此时增长出来,经过如此重新排列组合到臻于完整时,它就是一本可读性相当高的论文了,虽然都是经文,但它会显得很活泼。所以为何要从第一卷开始抄写,乃因前面五卷有相当特殊的意义,自己来写,才能体会到。

  「净喜境界身众神,得忆佛往昔誓愿海解脱门。」「净喜境界」指清净欢喜的境界,这是总说。

  我们学华严一定要具足这个信心,在道场里面一定有道场神,离开道场在外面走,就有身众神,只要你提着念珠开始念佛就有护法神,这些不是外来的,是你自性显现出来的,你要能肯定。

  身众神是我们的自身,假如以身体对应于我们的生活环境,身体是正报,环境是依报。但以我们的身相应于我们的心,身体是依报,我们的心才是正报,所以你的心如何,你的身就如何,所谓「心为根本,身为依」。

  那么以心和身来相对比,身为依报,「净喜境界」就是净土,这个净土是「得忆佛往昔誓愿海」。「忆」解为思惟,也是念佛的「念」。玄装大师不翻译为念佛,他称「思惟」,思惟佛在往昔的誓愿海。换言之,净土来自于忆佛,念佛来自于思惟佛的往昔功德。在过去生以来佛如何,我们只能从圣言量来了解。

  现在先想想自己,这辈子以来遇到好的、坏的环境,你会怎么处理?过去我们没有学佛,受到环境的污染,贪、瞋、痴很严重,如今想想过去种种是在很不对,就会把它改过来,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从今以后要是再遇到坏环境,我也不堕落了,这叫「思惟」。这样的思惟,将今生以来每一件错误的事提出检讨。忏悔、发愿修正,如此则能解脱了。

  「光照十方身众神,得光明普照无边世界解脱门。」每人都有光照十方的经验,理完髪、美过容,这时候感觉光照十方。另外,与人对谈时,你会展现智慧的光芒,令他人一再惊服。或者你影响别人,使他获得利益,此皆为「光照十方」。此外,劝人为善,若他人有错误的观念或采取不当的行为,你用方便善巧来开导,使他逐渐改过来,此时你就是「光照十方」。

  「海音调伏身众神,得大音普觉一切众生令欢喜调伏解脱门。」「海音调伏」是指我们的思惟模式,每人都有其思惟模式。有些人做事杂乱无章,杂乱无章也是一法。你看他做人散散的,处事的要领都不清楚,这散散的也是一个要领。有人很精明,很精明也是个要领,胡里胡涂也是个章法,我们从这个地方来观。

  这种情形,得「大音普觉一切众生令欢喜调伏解脱门」。是故人不可貌相,你看那些人做事杂乱无章法,当他有成就以后,变成乱中有序,大智若愚,这就是「大音普觉」。每个人都有其一面,我们要平等观察,不以价值判断和个人的意识形态框住一切人。所以「大音」指的是我们自己本身没有意识形态,对于任何境界都能接纳、包容,那些被我们包容的众生则会欢喜而调伏。

  「净华严髻身众神,得身如虚空周遍住解脱门。」「净华严髻」就是我们的璎珞庄严之义,它只是形象上的表法,表「清净庄严」。在佛法中,「净华严髻」是很具体的东西,比方说眼神很具体,从眼神可看出这个人有没有智慧,从面相上能看出此人是劳碌命还是有福报之人。同样地,一个很有智慧、很安详,内心清净无杂染的人,一看便知晓。有人虽然坐着不动,可是掩饰不住内心的焦躁不安,甚至还有坐立难安等等人生百态,平常可以多加留意。

  所以一个人内心有事,脸上会具体呈现出缩在一起,我们尽量放松自己,你在轻松的情况之下,别人对你没有防备,你与人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社会上所谓的女强人,这种精明能干的人与人之间就有距离,有一层隔阂在。还有一种所谓中根器的人,非常重视形象,以形象作为辅助,展现他的能力。真正上根器的人不要那些形象,甚至于锋芒内敛、大智若愚,由此可以看到人性的一面。

  然而一位真正能达到净华严髻的人,他光坐在那儿,内心的安详和温馨自然会散发出来,他「身如虚空周遍住」。当他穷尽了,已经到达边缘,他就会似如意般地回头;倘若还没有穷尽,依然会往前探索他的边缘。

  「无量威仪身众神,得示一切众生诸佛境界解脱门。」自身上来讲有无量威仪,无量威仪不是特别创造出某一种形象给他人看,那特别创造出来的形象成为你的标志时,就只有一种形象。一个正常的人,行住坐卧中都可展现无量威仪,所以修行人把形象完全展现在无形中,如此方能示现给一切众生了然诸佛境界。诸佛境界是自在、不执着、多样性,且无所不在的境界。

  「最胜光严身众神,得令一切饥乏众生色力满足解脱门。」「最胜光严」是殊胜光,「得令一切饥乏众生色力满足」。从文字上看「饥乏」是食衣住行有所欠缺,尤以饥饿为甚。是故「最胜光严」指他的布施要非常强烈,才有可能令这些众生的形色力量都满足。

  「净光香云身众神,得除一切众生烦恼垢解脱门。」身众神用「净」跟「香」、「光」和「云」除一切众生的烦恼。

  「守护摄持身众神,得转一切众生愚痴魔业解脱门。」我们只要心在道上,不放逸,到哪里都有守护摄持身众神,他永远在你身边。你要修法,净喜境界身众神永远在。守护摄持身众神能转一切众生愚痴魔业,众生愚痴故会造业。即使你说不知道怎么转,也不知如何起观,但只要你心在道上,有心想转,有心要观,就可以转愚痴魔业。

  「普现摄化身众神,得普于一切世主宫殿中显示庄严相解脱门。」「普现摄化」是自己的示现,自己要有信心,但不表示自大;也不必自卑,不卑不亢,才是应有的人品风范,这叫「普现摄化」。「普于一切世主宫殿显示庄严相」,包括你在上班或从事其它任何活动,都称「世主宫殿」,你在其中是个会员或干部,皆是在「普现摄化」,尽你的一份责任,就是「显示庄严相」。

  「不动光明身众神,得普摄一切众生皆令生清净善根解脱门。」「不动光明」是自己本身的心性能够不动,它能够展现智慧,故「普摄一切众生皆令生清净善根」。这句是指我们自己本身具有纯净的善根,当中没有杂染,没有其它附带条件。

  尔时,净喜境界身众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身众神众,而说颂言:

  我忆须弥尘劫前 有佛妙光出兴世

  世尊于彼如来所 发心供养一切佛

  前二句是把须弥山磨为极小的微尘,一微尘为一劫,表示在那么久以前,有妙光佛出兴于世。「妙光」指我们自己,由法义上来了解,就是在我内心最深处所在,有个觉悟的灵体,跃跃欲动。把纵的时间观念变成横的空间观念,然后一直深入到内心最深处的地方,这是时空自动的变化。

  「世尊于彼如来所,发心供养一切佛」,「世尊」乃世间最尊贵,就是这个觉悟的灵体,在自性的地方,发心供养一切佛。换言之,「妙光」,此自性的灵体,在自性最深处的地方,对于一切的觉悟都要去触及,不回避。换言之,对于一切的觉悟,都要让它显现出来。

  如来身放大光明 其光法界靡不充

  众生遇者心调伏 此照放神之所见

  自性的本体展现大智慧,所有法界无不充满。亦即智慧展现出来,穷尽整个法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说有情众生会得到利益,石头无情,它会有什么利益呢?这是你在向外解释。佛视一切众生都是佛,那么佛视一切无情都依报殊胜庄严,故云「此是普贤境,此是普贤行」。「此是普贤行」,是我们的一举一动,心思所及都是普贤行愿 ;「此是普贤境」,乃一切六尘境界皆无二无别,没有意识形态,没有瓜葛,这时候我们就说「无情成佛」,亦即无情是进入一真法界、极乐世界的境界里面,故称「法界靡不充」。倘若只是有情,你就没有穷尽了。

  「众生遇者心调伏」,我们主要是调伏众生心,所以众生一遇到你的智慧光明,便都被调伏了。但是在此须了解到,我们一方面很乐意度众生,一方面也频频丢垃圾,你说垃圾是无情世界不要紧,可是你要明白,既然度众生,而众生要得度,必须庄严佛果,此乃无情之境界。是故一名修行者,在自在圆融的心境下,是不会破坏自然的。

  此环保观念,中国自古以来即有一个原则,道场建筑在深山里,盖得再高也不能比树高,并且用的是标准的绿瓦,不用皇宫所使用的黄色琉璃瓦。然而现在台湾的道场多用黄色的琉璃瓦,这是不对的。因此,我们在讲度众生的时候,也要圆满无情世间。

  如来声震十方国 一切言音悉圆满

  普觉群生无有余 调伏闻此心欢庆

  此为海音调伏身众神的解脱门,他说如来音声普震十方国,「震」指沟通之义。自性是生命的根源,像发电厂一样,里面储存了很多电,电源会输送出去与外面相应,我们能否与自性相应?

  对于生命,其实多数人有此感受力,然而由于教育的误导,扭曲了我们,为了适应升学,为了追求世间的经济数字生涯目标,结果反而把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命能量之敏感性忽略了,由于长期没去用它,它就一直枯竭了。现在我们能否对重视经济数字的物质生活淡然,规划一个心灵性的生涯,使生命的能量旺盛起来,使原来较偏低的部分成长,原来很高的部分则让它充分展现,此方为宗教的本质,宗教能助你展现生命的能量。

  现在我们把它展现出来,它能「声震十方国」。「一切言音悉圆满」,各种沟通皆能使众生得到应有的启示。「普觉群生无有余」,能够觉悟一切众生,无有一个遗漏,都能达到目的。

  佛身清净恒寂灭 普现众色无诸相

  如是遍住于世间 此净华神之所入

  「清净」乃无杂染、无意识形态、无价值判断在这当中纠葛。「寂灭」为本来面目,是故觉悟的本体清净,永远都呈现出本来面目。

  「普现众色无诸相」,指因为他清净,所以一些状况会完完全全呈现出来。譬如水中月、镜中像很清楚,这叫「普现众色」,但是捞捞看,能否捞出月亮来?镜中的影子你也拿不来,这叫「无诸相」。所以镜中像、水中月,有现色,无诸相。它看似有,实际上没有,但是凡夫妄执,认为它有,此乃颠倒。一切万法本来如此,它就是这样而已,为何我们要执着呢?

  在水中看到月亮,它在那里就是这样而已,我们不要再有第二念,否则就错了。如同我们看到好东西一定要买回家,买不买回家都是那个东西,你一定要买回家就是不清净了。就像你一定要捞起水中月一样,没有那回事。而「佛」,觉悟的本体是清净的,永远如此,才能够「如是遍住于世间」,普遍存在于这个世间,我们需好好体会。所谓「愿解如来真实义」,这里面每一句都值得我们一再探索其真实义。此是净华严髻身众神之解脱门。

  导师如是不思议 随众生心悉令见

  或坐或行或时住 无量威仪所悟门

  「导师」译为行者,也是一名宗教师,为人类精神的指导者,释迦牟尼佛或十方诸佛都是我们的导师。导师是这么不可思议,能随着众生心到处示现,在行、住、坐、卧中,随时随地这样地示现。

  佛百千劫难逢遇 出兴利益能自在

  令世悉离贫穷苦 最胜光严入斯处

  「佛百千劫难逢遇」,的确没错,但是自己要觉悟的这件事亦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学佛是学者要觉悟,但有多少人体会到「觉悟」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体验到觉悟这件事的重要?

  所谓「佛缘」和「善根」,不是指你在佛寺看到佛像会流泪,或是看到佛像就会拜,或是很小就喜欢持斋,这是很粗略、含糊笼统的。你是否曾经深思过「人生的意义为何?」「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如何才能达到无有罣碍、不空虚的生活领域?」等等像这些有关觉悟的事情?

  人有苦的逼迫,所以会觉醒、不造业,但当他想到我要如何不再做错事,如何才是不造业?这时候就已经「见佛」了!这是百千劫难逢遇,不是真的见到什么形相的佛,而是你内心的一种启发,如前面讲的妙光佛,你内心深处开始在寻找了,然后须有逼迫自己的能量,时间到了,你就开悟了。

  能够有这种感受,要产生利益就很快有很多,它可以使你自在、解脱,故「出兴利益能自在」。

  「令世悉离贫穷苦」,生命本质、生命能量的那种感受,能令你的生命质量整个往上提升,此乃真正的离贫穷苦。

  我们现在没有这种感受,尽管修了很多世间福报,无非是有漏福田,因为世间福报对你生命力的感受毫无帮助,所以它会一直到用完为止。但是你要对生命力有所体验,你的生命能量一直充实,自己对生命的感染力,所散播出来的光芒、芬芳完全不同,所以生命质量一再提升,才是真富贵、离贫穷。生命情操不够,福报再大都无用,所以佛法在讲真正的富贵果报,就是指我们生命的富贵。

  如来一一齿相间 普放香灯光焰云

  灭除一切众生惑 离垢云神如是见

  「如来一一齿相间,普放香灯光焰云」,表示佛金口亲宣正法、真理之义。如来是「自性」,我们自性能展现出这些智能光芒,灭除一切众生惑。既然人人的自性都能放智慧光,而我们为何不相应呢?所以修行的定力在此能够发挥作用。当你定力培养到某一个程度以后,与自性所发放出来的生命能量、智慧光芒就会相应,这个叫「定能发慧」。

  众生染惑为重障 随逐魔径常流转

  如来开示解脱道 守护执持能悟入

  「众生染惑为重障」,众生被贪、瞋、痴这些杂染,以及向外求法的迷惑给障住,而且障得很厉害,此皆为教育的误导,使得我们的心性不向内,反向外之原由。几乎每个人都向外追逐,乃至于我们说成佛,一直以为有个佛可成;想要开智慧,一直认为另外有个智慧让我们开,这种观念完全不对,此即「染惑」,被外境影响了。因此「随逐魔径常流转」,一直在魔径里面转,不会跑到菩提道里来。如果跑到菩提道里,就不会流转而出离了。是故「如来开示解脱道」,即菩提道,告诉众生心要能转境,不要被境转。修行关键在这里产生的区别,让我们了解到真正修行的目标和方向何在。

  我观如来自在力 光布法界悉充满

  处王宫殿化众生 此普现神之境界

  「我观如来自在力,光布法界悉充满」,指我向内观,知道如来自在的能力,即自性的自在解脱力。光明遍布整个法界皆充满,即是自性的这种自在的能力都能穷尽。

  「处王宫殿化众生」,即在任何一个国王的宫殿,指现在任何的公共场所。例如这个讲经地方、由某位居士提供,几个同修组成一个类似委员会、护法会,这个会长就是王,我们处在这里面,就是王的宫殿,你要尽你的角色把它扮演好,这样就在化众生了。亦即我们自性的解脱自在力,无不充遍,能到处示现,在任何一个群体里,都能发挥教化众生的功能。

  众生迷妄具众苦 佛在其中常救摄

  皆令灭惑生喜心 不动光神所观见

  不动光明身众神,观「众生迷妄具众苦」,众生为什么迷妄?因他向外,向外是建立在互相依靠的基础上,而互相依靠即是对立,当此对立的缘很好,即在顺境,你的福报现前,会感觉温馨、美好。当处不顺境时,你会觉得痛苦,有挫折感。所以我们学佛不能依于外面,只要你多一份向外就多一份苦,你多一份向内就少一份苦,你完全向内则完全无苦,修行即是修这个地方。

  众生迷妄,因他向外追求,所以具众苦。「佛在其中常救护」,佛是觉悟,觉悟你那迷妄是不对的,即佛在你迷妄中出现救护你,使你免除迷妄所造成的痛苦。待你觉悟以后,佛就不见了,既然你觉悟了就是佛了,佛还来做什么?所以只要有苦难的地方一定有菩萨,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只要有迷惑的地方一定有佛,佛是觉悟你的迷惑。故「皆令灭惑生喜心」,都能消灭众生的迷惑而使他们产生欢喜心。

  由此可看到这些解脱的根本要领、根本方法,它所存在的那种殊胜义,不论从哪个角度进来,皆可感受到。

  在这么多境界和领域里面,我们应如何不迷惑?法门这么多,要从何处下手呢?你就把宏观的这个绝对性化成部分的相对性,一个一个去过滤,作为你的下手处,这个下手处成长以后,各方面都能具足、圆满。不要以为微细处不能成就,只要你「善用其心」,从很小的地方,或行住坐卧当中都可以下手,成为你的解脱门。

  复次,妙色那罗延执金刚神,得见如来示现无边色相身解脱门;日轮速疾幢执金刚神,得佛身一一毛如日轮现种种光明云解脱门;须弥华光执金刚神,得化现无量身大神变解脱门;清净云音执金刚神,得无边随类音解脱门;妙臂天王执金刚神,得现为一切世间主开悟众生解脱门;可爱乐光明执金刚神,得普开示一切佛法差别门咸尽无遗解脱门;大树雷音执金刚神,得以可爱乐庄严具摄一切树神解脱门;师子王光明执金刚神,得如来广大福庄严聚皆具足明了解脱门;密焰吉祥目执金刚神,得普观察险恶众生心为现威严身解脱门;莲华摩尼髻执金刚神,得普雨一切菩萨庄严具摩尼髻解脱门。

  「妙色那罗延执金刚神,得见如来示现无边色相身解脱门。」每一个修行人都有他的护法神,所谓护法神是要护你的法,你有法,他才能护。你有了法以后,而且修的是正法,护法神的色力就很勇健。如同我们人的身体健康与否,来自于摄受物质、五谷杂粮是否充足一样,你很充足饱满,自然色力勇健。是故你的法愈旺盛,护法神的威力就愈强,所以修行人不怕魔来干扰,因为护法神会捍卫他并将魔除掉。可是你若是一曝十寒,他的力量就不够,因此,想要护法神护卫你的法绝无问题的话,自己的法要好好地修,这不是求来的,也非交易来的,完全在于自己用功,护法神自然会产生,你要是不修法,他就不起作用。他是护法,不是护人,我们要有此基本认识。他为什么要护你的法?因为你的法是他生命的泉源,所以不会修行的人向外求护法,会修行的人不必如此,自己好好修就有了。

  「日轮速疾幢执金刚神,得佛身一一毛如日轮现种种光明云解脱门。」「日轮」是太阳光,「速疾幢」表示很快的意思。「得佛身一一毛如日轮现种种光明云」,「佛身」为觉悟的本体,「一一毛」指一点点的地方,在觉悟当中任何一点点的境界都能如日光普照般现种种光明云。

  觉悟的本身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本身能产生周边的作用。我们从一个全体来看,当这个全体拆开以后,你从一点点当中能否看到全体的本质?如同一个玉环是整体的,可是即使打碎了,它还是玉,故由碎玉可否体会到整体玉的本质?又如一脸盆的水是水,它的本质与大海的水本质相同,所以从脸盆的水和碎玉来说,它叫「一一毛如日轮」,照样可以发挥种种光明云。

  觉悟的智慧如萨婆若海,但是我们众生拿出来的部分只有一点点。佛到娑婆世界来教化我们,他所开示出来的这些法义其实很少,因为人的福报只有这么多。佛也会开示猪八戒,只要有一点点可以让牠觉悟,那个一点点就够了。佛开示给天人听的法比我们多,因为他们承受力大。故极乐世界的人要读三藏十二部经,由于他们的根器比较利。

  由这里来了解,在所有的世界里,佛所展现出来的都是一一毛而已,佛整体的智慧海相当广,我们若要勉强了解佛的智海,就要由《华严经》中慢慢体会。

  「须弥华光执金刚神,得化现无量身大神变解脱门。」「须弥」是妙高,「华光」是花本身的生命力,「光」是智能。「须弥华光」是指妙高的花所展现出来生命力的智慧,能够「化现无量身大神变」。

  这是讲他的作用变化,皆由行者本身心境所产生的大神变。对生命的实质性感受,叫作「神」。什么是「真神」?真神就是真正生命力的感受,我们有没有感受到?何谓「神力」?乃是你对生命感受以后所展现出来的那股力量。「神变」是你对生命体验以后产生的变化,它会使你一些无法变通的能够穷通达变。那么「大神变」是它完全的透彻通达。是故「神变」二字,指我们生命力的展现和体验。

  各位对于生命力有所感受的话,将它拿来回向,这是属于他受用的部分。自己修行是自受用,真正自受用在于自己体会到生命力,这是别人无法分享的。

  一个人活了大半辈子,生命是什么都无法定义,以致一直活在一个虚幻的境界里。生命不只是看到表面,要掌握生命的本质,这个叫作「诸法实相」。我们要证入,是指这一个,何谓「当下」?亦是指这一个。

  假如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自己要起大惭愧心,一定要好好忏悔。倘若无法直接感受生命,用对比的方法可能比较清楚。举例而言,有些人福报很大,但是他的生命质量很低;有的人生命质量很高哦,可是福报不够。为何有的人孤傲、不俗,就是因为他把自己的生命质量定在某一个地方;有的人没有这样定位,故可以同流合污。我们对照一下,慢慢体会。

  须弥华光执金刚神,能「化现无量身大神变」,当我们体验到生命本质的那个时刻,这个执金刚神就出现了。

  「清净云音执金刚神,得无量随类音解脱门。」「无边随类音」是相对「清净云音」而说的,无边的意思是不限定哪一类,所以才能随类音,然后针对众生的形色来说法。

  属于社会单位的公司或学校会有所分类,但道场不能分类,任何众生要进来,它一概包容,假如道场特别排除某一种人的话,道场会有罪过,所以道场里就是训练修行人的心量,任何人进来求法,你得教他,不舍一个众生,方能显出道场的殊胜性很生命力,这就是「无边随类音」。

  「妙臂天王执金刚神,得现为一切世间主开悟众生解脱门。」「妙臂」指勇健有力,「天主」即天王,故指一个很有力的天王。「得现为一切世间主开悟众生解脱门」,佛法中讲的世间主比较广,如主水神、主山神等。以人类来说,所有的「长」皆是,如省长、部长、市长、县长,我们家长也是世间主,另外公司行号的负责人亦是。身为一个长不是让人服务的,而是要来服务大家。他示现出各种世间的主角,扮演这些角色是要开悟众生。这个「主」字在这里可译为「主角」。

  我们常常被教育,也往往是在教育别人,只是自己没留意。例如生病或种种挫折,包括在求学时,解不开题目,一直努力要把它解开来,以其精神、毅力和魄力及那个方法,用来克服各种困难,它本身就是一种示现。在这当中你可能接受了很多痛苦、煎熬、磨练,可是他人看到你精进、不畏缩的一面,对外面的人而言就是一种示现。在此示现之际,你就是世间主宰开悟众生了。

  「可爱乐光明执金刚神,得普开示一切佛法差别咸尽无遗解脱门。」一般人认为佛法只有一法,其实佛法是无量无边的法,只要能使众生觉悟的都是佛法,所以佛法没有一定的标准,你所做的任何事都是宗教仪式。

  佛法为何有差别门呢?乃因众生根器不同之故。问同一件事,告诉这个人应该这样做,却告诉另一个人绝对不能这样做。所以有的人一定要持八关斋戒,过午不食,因为他的身体很健康,可是贪吃,那就要他戒贪;有的人就不可以过午不食,因为此人胃下垂,不能要他过午不食。

  所以在引导众生的方法上,没有一定的标准,有的人一定要来听经,有的人听录音带即可,有的人你回去讲给他听就好了,也有人是你听了一个钟头跟他讲两句就够了,然后教他做,他就会照着做,这是「开示一切佛法差别门咸尽无遗」。

  「大树雷音执金刚神,得以可爱乐庄严具摄一切树神解脱门。」「可爱乐庄严具」是一种法器。在道场里的布置即是庄严具,以这样的庄严具来摄一切树神。「树」有建功、树立之义,「神」就是生命力的感受、生命本质的一种认知。「树神」的意思是建立起你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感受方法。

  「师子王光明执金刚神,得如来广大福庄严聚皆具足明了解脱门。」「师子王」就是人中师子,「光明」指智慧照耀。「得如来广大福庄严聚皆具足明了」,「如来」是自性,「广大福庄严聚」可删减为「大福聚」,即自性当中的福报能够完全聚集在一起,都具足明了之义。

  我们可能感受不到自己福报的来临,但是你有没有感觉到福报来得刚刚好,不多也不少,不过你要懂得享受才有用,否则它来的时机不对,就浪费了你那个福报,因为你要用的刚好只有一个部分而已,其它的福报你用不上。若用不上要会转移,有些是无法转移,但是财富和时间可以转移。譬如晚上要来听经,但没有时间,那能否将白天的时间转移一下来进修,这就是福报的具足,但看你如何让它展现出来。

  「密焰吉祥目执金刚神,得普观察险恶众生心为现威严身解脱门。」善观察可以饶益众生,称作「密焰吉祥目」。「得普观察险恶众生心为现威严身」,众生心有的很坏、很狡诈,你要看得清清楚楚,始能知道以何方法来降伏他。要对理、对机,现威严身或愤怒金刚相,有时要威怒,但有时要冷漠,冷漠也是一种威严身,这是对治险恶众生的方法。

  「莲华摩尼髻执金刚神,得普雨一切菩萨庄严具摩尼髻解脱门。」我们所谓的「庄严具」是指物品的供养,菩萨的「庄严具」是指他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除掉凡夫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所生之六识。是故你在舍识用根之际,即具足「菩萨庄严具」。

  「摩尼」是如意,「髻」是高显,能让自在如意显现出来,便为「摩尼髻」。「雨一切菩萨庄严具」,其义便是「示现,舍识用根,使众生皆得自在」的一个解脱门。

  各位在修行中,应显现出你的本愿,来进行这样的菩提道修行过程。真正的人生,由踏入菩提道,走入所谓健康、健全的人生旅途开始,此时方能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方能展现出芬芳、亮丽的人生。

  尔时,妙色那罗延执金刚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执金刚神众,而说颂言:

  汝应观法王 法王法如是

  色相无有边 普现于世间

  「汝应观法王,法王法如是。」意指你应该看看法王,法王的法就是这样,「色相无有边,普现于世间」。我们看此经文,若是与它不相应,不知它在讲什么,是故「汝应观法王,法王法如是,色相无有边,普现于世间」,此乃标准的性宗经典,《华严》在此是种肯定。然在空宗的经典是否定的,它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因此,性宗讲的「有」,能充分运用,可到处存在,所以佛对众生的那种大爱是无所不在的,他不但对有情众生有爱,对无情众生也爱。世间所谓的爱,父子之爱就限制于父子,兄弟之爱限制于兄弟,夫妻之爱限制于夫妻,他无法普遍,故会执着,因而感受不到佛的爱。佛的大爱就像阳光普照,大家皆可获得利益,他视一切众生皆平等,此乃法王法殊胜的地方。

  佛身一一毛 光网不思议

  譬如净日轮 普照十方国

  佛身是总体的,一一毛是个别、部分的,从总体、部分上来看「光网不思议」。总体、部分之间尽管不同,但是它们产生的效果作用皆相同。我们凡夫在总体和部分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在自我训练时,要走出部分,趋向于总体,不但要有宏观的基础,更需有微观的训练;有了微观的训练,不要忘了宏观的心量。因为我们过度于微观时,会忽略了总体性,过度于总体性时,又忘记了确实执行的细节部分。「光网不思议」是指不论从微观、宏观皆可发挥不可思议的效果。

  「譬如净日轮」,好像太阳般普照十方国。我们现在从地球看太阳,太阳是普照十方国,可是站在宇宙的立场看太阳,太阳只是一毛孔的微观而已。地球因为受到太阳的照耀,我们就觉得太阳是宏观了,但是两者皆可发挥不可思议的效果。

  如来神通力 法界悉周遍

  一切众生前 示现无尽身

  以自性清净来体验生命存在的这个部分、这个力量,叫作「如来神通力」。用脑筋去体验生命力会有障碍,因为脑筋如同哲学家,只会讲生命的理论,无法呈现出生命来,所以一个人过于使用识性,反而把生命力给压抑下来,他会疲倦,容易苍老。

  但是一个修行者,会去注意捕捉,是故修行者的根性强,根性指他的「慧根」、「善根」。慧根、善根不够的人乃是识性强,修行可以将它改变过来,但是不会修行的人,刚好加强他的识性。加强识性其实也是一种修法,若识性发展达到脑筋意识的百分之二十的话,这种人几乎没有慧根,所知障很重,要修行有很大的障碍,但是把它由二十增加到百分之百,使之发展到饱和状态也是一个方法,不过这种人的脑筋比计算机更厉害。在中国只有一位法师是识性极端发达的人,对佛教界的是非看得很清楚,不对的人他都骂,其它法师都说他不够厚道,然而他却是有成就的人。在印度也有一人充分发展识性到成佛的阶段。但是这种法无法传承,因为识性发展到极端时,头会比一般痛上百倍,即是识性发展到百分之一百的状况。

  与其如此,不如把百分之二十的识性降到百分之五,因为世间法尚需使用百分之五的识性,假如完全没有识性,肚子饿了也不晓得要不要吃饭。所以在根性上面起作用以后,依然要有识性去捕捉。肚子饿本身是根性的作用,可是你要吃饭,就是识性的作用。

  故言舍识用根,乃将不当的识性给除掉,并非全部都除掉。识性是指「认知」与「分别」,根指「知」,舍识用根是除掉认知的「认」给除掉,剩下「知」就好。般若是智慧,要转识成智,则把识性当中的分别除去,留下认知的部分,因为智慧有认知的能力,故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所以转识成智,舍识用根,无非告诉我们在识性里要保留认知的部分,只是把分别去除而已。

  故用根性,神通力很容易展现,其生命力「法界悉周遍」。何谓法界?众生心性之本体,生命用根性或智慧展现出来,即是让我们的心性展现出来,其心性所展现的本身即是法界,那么是否整个法界都充满了?

  识性似乎也可充满整个法界,但是它有两个地方达不到,第一是「当下」。第六意识无法进入当下,倘若可以进入当下,靠识性就可成佛了,但是我们的识性只用到百分之二十,尚有百分之八十不用。第二是识性无法攀缘「真如」。识性尽管神通广大,能够攀缘宇宙任何森罗万象,可是当下无法攀缘真如。

  真如不能攀缘,菩提不能成就。当下不能攀缘,不能进入当下,因此道力亦不能成就。唯有进入当下,方可入菩提道,即是进入「诸法实相」,故云「一切众生前,示现无尽身」,在一切众生前皆能示现,但是众生不相应就见不到。所以只要你有法,就能进入状况,法本身对于任何一个修行人都是绝对需要的,没有法不能成就,无论如何一定要有一个法,然后如何用心去修是最重要的。

  如来说法音 十方莫不闻

  随诸众生类 悉令心满足

  自性的法音显现,到处都能听到,随着众生根器,令听者皆心满意足。如来说法音,十方确实都能听到,可是你若是不相应就听不到。我们要相应,一定得有个方法,那就是「投入」。对于一门功课、一个法门,绝对完全地投入,好好去修。完全投入之后,纵使失败也顶多是百分之五十而已,还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可以不轮回啊!但是假如你都不修的话,是否百分之百要轮回呢?

  众见牟尼尊 处世宫殿中

  普为诸群生 阐扬于大法

  「牟尼」是印度语,即「释迦牟尼佛」,翻成中国话是释迦族的圣人,故牟尼是「圣人」之义。「牟尼」的另一意义是「能仁」,表慈悲。由于这个世间严重缺少慈悲心,虽然人类智慧最高,但在所有族群当中,只有人类会发明武器,自相残杀,所以佛示现在世间的宫殿。在整个世间,宫殿是最尊贵、最殊胜的地方,他示现在这个地方来为众生开示正法。

  因为在识性的领域里追求的是相对法,而佛为我们开示的是绝对法,这个绝对是人生最高意义,让众生达到那个目标,在达到那个标准的前提之下,它对众生不会有任何的伤害,这个才是绝对的。

  法海漩澓处 一切差别义

  种种方便门 演说无穷尽

  「法海」指开示的法义很广,「漩」指漩涡的地方,表示我们一再在那个地方熏修、力行之意。

  无边大方便 普应十方国

  遇佛净光明 悉见如来身

  「无边大方便」,指完全没有标准,用种种方便去转*轮。「普应十方国」,指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族群中,他都能示现,使众生进入佛陀教化的领域。

  「十方国」,相当于现代各种不同的社团。我以种种善巧方便来跟他们转*轮,令所有不同族群「遇佛净光明」,即接受到佛陀清净的智慧。「悉见如来身」,使这些人都能见到,证得自性的法身。

  供养于诸佛 亿刹微尘数

  功德如虚空 一切所瞻仰

  供养亿刹微尘数的诸佛,功德如虚空那般大,一切众生共同瞻仰你这个修法,都非常欢喜。所以供养是个很好的修法,我们随分随力,但是你的信心一定要坚固。

  神通力平等 一切刹皆现

  安坐妙道场 普现众生前

  「神通力」是对生命存在或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他所体验到的是一律平等,此时,反观整个世界是最平等的,在一切刹皆示现出来。

  「安坐妙道场」,「妙道场」是指无所不在,譬如你在路上碰到一个人,跟他转个*轮,就叫作道场。或在一个特别的地方,布置得很庄严、很神圣,你在此转*轮,也称为妙道场。所以妙道场不确定,它无所不在,故能「普现众生前」。假如你一确定的话,就不是妙道场了。

  焰云普照明 种种光圆满

  法界无不及 示佛所行处

  火焰像云一般普照整个世间,各种光明智慧都很圆满。「法界无不及」,其义乃展现出生命体验的能力,穷尽整个法界。「示佛所行处」,觉悟是到处都存在,从事相上来说,也可以解为佛所行的地方。

  这是十个执金刚神的偈颂部分。

  各位现在所修所做的不仅是权利,也是应该尽的一点义务,都是作为将来的模范,不但自己获得利益,后来的大心菩萨也能在此菩提道上走得更顺畅、更平坦。

  (讲记圆满)

  【经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

  复次,普光焰藏主火神,得悉除一切世间暗解脱门;普集光幢主火神,得能息一切众生诸惑漂流热恼苦解脱门,大光遍照主火神,得无动福力大悲藏解脱门;众妙宫殿主火神,得观如来神通力示现无边际解脱门;无尽光髻主火神,得光明照耀无边虚空界解脱门;种种焰眼主火神,得种种福庄严寂静光解脱门;十方宫殿如须弥山主火神,得能灭一切世间诸趣炽然苦解脱门;威光自在主火神,得自在开悟一切世间解脱门;光照十方主火神,得永破一切愚痴执着见解脱门;雷音电光主火神,得成就一切愿力大震吼解脱门。

  尔时,普光焰藏主火神,承佛威力,遍观一切主火神众而说颂言:

  “汝观如来精进力,广大亿劫不思议,

  为利众生现世间,所有暗障皆令灭。

  众生愚痴起诸见,烦恼如流及火然,

  导师方便悉灭除,普集光幢于此悟。

  福德如空无有尽,求其边际不可得,

  此佛大悲无动力,光照悟入心生喜。

  我观如来之所行,经于劫海无边际,

  如是示现神通力,众妙宫神所了知。

  亿劫修成不可思,求其边际莫能知,

  演法实相令欢喜,无尽光神所观见。

  十方所有广大众,一切现前瞻仰佛,

  寂静光明照世间,此妙焰神所能了。

  牟尼出现诸世间,坐于一切宫殿中,

  普雨无边广大法,此十方神之境界。

  诸佛智慧最甚深,于法自在现世间,

  能悉阐明真实理,威光悟此心欣庆。

  诸见愚痴为暗盖,众生迷惑常流转,

  佛为开阐妙法门,此照方神能悟入。

  愿门广大不思议,力度修治已清净,

  如昔愿心皆出现,此震音神之所了。”

  复次,普兴云幢主水神,得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慈解脱门;海潮云音主水神,得无边法庄严解脱门;妙色轮髻主水神,得观所应化方便普摄解脱门;善巧漩澓主水神,得普演诸佛甚深境界解脱门;离垢香积主水神,得普现清净大光明解脱门;福桥光音主水神,得清净法界无相无性解脱门;知足自在主水神,得无尽大悲海解脱门;净喜善音主水神,得于菩萨众会道场中为大欢喜藏解脱门;普现威光主水神,得以无碍广大福德力普出现解脱门;吼声遍海主水神,得观察一切众生发起如虚空调伏方便解脱门。

  尔时,普兴云幢主水神,承佛威力,遍观一切主水神众而说颂言:

  “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

  一一诸相莫不然,是故见者无厌足。

  世尊往昔修行时,普诣一切如来所,

  种种修治无懈倦,如是方便云音入。

  佛于一切十方中,寂然不动无来去,

  应化众生悉令见,此是髻轮之所知。

  如来境界无边量,一切众生不能了,

  妙音演说遍十方,此善旋神所行处。

  世尊光明无有尽,充遍法界不思议,

  说法教化度众生,此净香神所观见。

  如来清净等虚空,无相无形遍十方,

  而令众会靡不见,此福光神善观察。

  佛昔修习大悲门,其心广遍等众生,

  是故如云现于世,此解脱门知足了。

  十方所有诸国土,悉见如来坐于座,

  朗然开悟大菩提,如是喜音之所入。

  如来所行无挂碍,遍往十方一切刹,

  处处示现大神通,普现威光已能悟。

  修习无边方便行,等众生界悉充满,

  神通妙用靡暂停,吼声遍海斯能入。”

  复次,出现宝光主海神,得以等心施一切众生福德海众宝庄严身解脱门;不可坏金刚幢主海神,得巧方便守护一切众生善根解脱门;不杂尘垢主海神,得能竭一切众生烦恼海解脱门;恒住波浪主海神,得令一切众生离恶道解脱门;吉祥宝月主海神,得普灭大痴暗解脱门;妙华龙髻主海神,得灭一切诸趣苦与安乐解脱门;普持光味主海神,得净治一切众生诸见愚痴性解脱门;宝焰华光主海神,得出生一切宝种性菩提心解脱门;金刚妙髻主海神,得不动心功德海解脱门;海潮雷音主海神,得普入法界三昧门解脱门。

  尔时,出现宝光主海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海神众而说颂言:

  “不可思议大劫海,供养一切诸如来,

  普以功德施群生,是故端严最无比。

  一切世间皆出现,众生根欲靡不知,

  普为弘宣大法海,此是坚幢所欣悟。一切世间众导师,法云大雨不可测,消竭无穷诸苦海,此离垢尘入法门。一切众生烦恼覆,流转诸趣受众苦,

  为其开示如来境,普水宫神入此门。

  佛于难思劫海中,修行诸行无有尽,

  永截众生痴惑网,宝月于此能明入。

  佛见众生常恐怖,流转生死大海中,

  示彼如来无上道,龙髻悟解生欣悦。

  诸佛境界不思议,法界虚空平等相,

  能净众生痴惑网,如是持味能宣说。

  佛眼清净不思议,一切境界悉该览,

  普示众生诸妙道,此是华光心所悟。

  魔军广大无央数,一刹那中悉摧灭,

  心无倾动难测量,金刚妙髻之方便。

  普于十方演妙音,其音法界靡不周,

  此是如来三昧境,海潮音神所行处。”

  复次,普发迅流主河神,得普雨无边法雨解脱门;普洁泉涧主河神,得普现一切众生前令永离烦恼解脱门;离尘净眼主河神,得以大悲方便普涤一切众生诸惑尘垢解脱门;十方遍吼主河神,得恒出饶益众生音解脱门;普救护众生主河神,得于一切含识中恒起无恼害慈解脱门;无热净光主河神,得普示一切清凉善根解脱门;普生欢喜主河神,得修行具足施令一切众生永离悭着解脱门;广德胜幢主河神,得作一切欢喜福田解脱门;光照普世主河神,得能令一切众生杂染者清净嗔毒者欢喜解脱门;海德光明主河神,得能令一切众生入解脱海恒受具足乐解脱门。

  尔时,普发迅流主河神,承佛威力,遍观一切主河神众而说颂言:

  “如来往昔为众生,修治法海无边行,

  譬如霈泽清炎暑,普灭众生烦恼热。

  佛昔难宣无量劫,以愿光明净世间,

  诸根熟者令悟道,此普洁神心所悟。

  大悲方便等众生,悉现其前常化诱,

  普使净治烦恼垢,净眼见此深欢悦。

  佛演妙音普使闻,众生爱乐心欢喜,

  悉使涤除无量苦,此遍吼神之解脱。

  佛昔修习菩提行,为利众生无量劫,

  是故光明遍世间,护神忆念生欢喜。

  佛昔修行为众生,种种方便令成熟,

  普净福海除众苦,无热见此心欣庆。

  施门广大无穷尽,一切众生咸利益,

  能令见者无悭着,此普喜神之所悟。

  佛昔修行实方便,成就无边功德海,

  能令见者靡不欣,此胜幢神心悟悦。

  众生有垢咸净治,一切怨害等生慈,

  故得光照满虚空,普世河神见欢喜。

  佛是福田功德海,能令一切离诸恶,

  乃至成就大菩提,此海光神之解脱。”

  复次,柔软胜味主稼神,得与一切众生法滋味令成就佛身解脱门;时华净光主稼神,得能令一切众生受广大喜乐解脱门;色力勇健主稼神,得以一切圆满法门净诸境界解脱门;增益精气主稼神,得见佛大悲无量神通变化力解脱门;普生根果主稼神,得普现佛福田令下种无失坏解脱门;妙严环髻主稼神,得普发众生净信华解脱门;润泽净华主稼神,得大慈愍济诸众生令增长福德海解脱门;成就妙香主稼神,得广开示一切行法解脱门;见者爱乐主稼神,得能令法界一切众生舍离懈怠忧恼等诸恶普清净解脱门;离垢光明主稼神,得观察一切众生善根随应说法令众会欢喜满足解脱门。

  尔时,柔软胜味主稼神,承佛威力,遍观一切主稼神众而说颂言:

  “如来无上功德海,普现明灯照世间,

  一切众生咸救护,悉与安乐无遗者。

  世尊功德无有边,众生闻者不唐捐,

  悉使离苦常欢喜,此是时华之所入。

  善逝诸力皆圆满,功德庄严现世间,

  一切众生悉调伏,此法勇力能明证。

  佛昔修治大悲海,其心念念等世间,

  是故神通无有边,增益精气能观见。

  佛遍世间常现前,一切方便无空过,

  悉净众生诸惑恼,此普生神之解脱。

  佛是世间大智海,放净光明无不遍,

  广大信解悉从生,如是严髻能明入。

  如来观世起慈心,为利众生而出现,

  示彼恬怡最胜道,此净华神之解脱。

  善逝所修清净行,菩提树下具宣说,

  如是教化满十方,此妙香神能听受。

  佛于一切诸世间,悉使离忧生大喜,

  所有根欲皆治净,可爱乐神斯悟入。

  如来出现于世间,普观众生心所乐,

  种种方便而成熟,此净光神解脱门。”

  复次,吉祥主药神,得普观一切众生心而勤摄取解脱门;栴檀林主药神,得以光明摄众生俾见者无空过解脱门;离尘光明主药神,得能以净方便灭一切众生烦恼解脱门;名称普闻主药神,得能以大名称增长无边善根海解脱门;毛孔现光主药神,得大悲幢速赴一切病境界解脱门;破暗清净主药神,得疗治一切盲冥众生令智眼清净解脱门;普发吼声主药神,得能演佛音说诸法差别义解脱门;蔽日光幢主药神,得能作一切众生善知识令见者咸生善根解脱门;明见十方主药神,得清净大悲藏能以方便令生信解解脱门;普发威光主药神,得方便令念佛灭一切众生病解脱门。

  尔时,吉祥主药神,承佛威力,遍观一切主药神众而说颂言:

  “如来智慧不思议,悉知一切众生心,

  能以种种方便力,灭彼群迷无量苦。

  大雄善巧难测量,凡有所作无空过,

  必使众生诸苦灭,栴檀林神能悟此。

  汝观诸佛法如是,往悉勤修无量劫,

  而于诸有无所著,此离尘光所入门。

  佛百千劫难可遇,若有得见及闻名,

  必令获益无空过,此普称神之所了。

  如来一一毛孔中,悉放光明灭众患,

  世间烦恼皆令尽,此现光神所入门。

  一切众生痴所盲,惑业众苦无量别,

  佛悉蠲除开智照,如是破暗能观见。

  如来一音无限量,能开一切法门海,

  众生听者悉了知,此是大音之解脱。

  汝观佛智难思议,普现诸趣救群生,

  能令见者皆从化,此蔽日幢深悟了。

  如来大悲方便海,为利世间而出现,

  广开正道示众生,此见方神能了达。

  如来普放大光明,一切十方无不照,

  令随念佛生功德,此发威光解脱门。”

  复次,布华如云主林神,得广大无边智海藏解脱门;擢干舒光主林神,得广大修治普清净解脱门;生芽发耀主林神,得增长种种净信芽解脱门;吉祥净叶主林神,得一切清净功德庄严聚解脱门;垂布焰藏主林神,得普门清净慧恒周览法界解脱门;妙庄严光主林神,得普知一切众生行海而兴布法云解脱门;可意雷声主林神,得忍受一切不可意声演清净音解脱门;香光普遍主林神,得十方普现昔所修治广大行境界解脱门;妙光回耀主林神,得以一切功德法饶益世间解脱门;华果光味主林神,得能令一切见佛出兴常敬念不忘庄严功德藏解脱门。

  尔时,布华如云主林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林神众而说颂言:

  “佛昔修习菩提行,福德智慧悉成满,

  一切诸力皆具足,放大光明出世间。

  悲门无量等众生,如来往昔普净治,

  是故于世能为益,此擢干神之所了。

  若有众生一见佛,必使入于深信海,

  普示一切如来道,此妙芽神之解脱。

  一毛所集诸功德,劫海宣扬不可尽,

  诸佛方便难思议,净叶能明此深义。

  我念如来于往昔,供养刹尘无量佛,

  一一佛所智渐明,此焰藏神之所了。

  一切众生诸行海,世尊一念悉了知,

  如是广大无碍智,妙庄严神能悟入。

  恒演如来寂妙音,普生无等大欢喜,

  随其解欲皆令悟,此是雷音所行法。

  如来示现大神通,十方国土皆周遍,

  佛昔修行悉令见,此普香光所入门。

  众生譣诐不修德,迷惑沉流生死中,

  为彼阐明众智道,此妙光神之所见。

  佛为业障诸众生,经于亿劫时乃现,

  其余念念常令见,此味光神所观察。”

  复次,宝峰开华主山神,得入大寂定光明解脱门;华林妙髻主山神,得修集慈善根成熟不可思议数众生解脱门;高幢普照主山神,得观察一切众生心所乐严净诸根解脱门;离尘宝髻主山神,得无边劫海勤精进无厌怠解脱门;光照十方主山神,得以无边功德光普觉悟解脱门;大力光明主山神,得能自成熟复令众生舍离愚迷行解脱门;威光普胜主山神,得拔一切苦使无有余解脱门;微密光轮主山神,得演教法光明显示一切如来功德解脱门;普眼现见主山神,得令一切众生乃至于梦中增长善根解脱门;金刚坚固眼主山神,得出现无边大义海解脱门。

  尔时,开华匝地主山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山神众而说颂言:

  “往修胜行无有边,今获神通亦无量,

  法门广辟如尘数,悉使众生深悟喜。

  众相严身遍世间,毛孔光明悉清净,

  大慈方便示一切,华林妙髻悟此门。

  佛身普现无有边,十方世界皆充满,

  诸根严净见者喜,此法高幢能悟入。

  历劫勤修无懈倦,不染世法如虚空,

  种种方便化群生,悟此法门名宝髻。

  众生盲暗入险道,佛哀愍彼舒光照,

  普使世间从睡觉,威光悟此心生喜。

  昔在诸有广修行,供养刹尘无数佛,

  令众生见发大愿,此地大力能明入。

  见诸众生流转苦,一切业障恒缠覆,

  以智慧光悉灭除,此普胜神之解脱。

  一一毛孔出妙音,随众生心赞诸佛,

  悉遍十方无量劫,此是光轮所入门。

  佛遍十方普现前,种种方便说妙法,

  广益众生诸行海,此现见神之所悟。

  法门如海无边量,一音为说悉令解,

  一切劫中演不穷,入此方便金刚目。”

  复次,普德净华主地神,得以慈悲心念念普观一切众生解脱门;坚福庄严主地神,得普现一切众生福德力解脱门;妙华严树主地神,得普入诸法出生一切佛刹庄严解脱门;普散众宝主地神,得修习种种诸三昧令众生除障垢解脱门;净目观时主地神,得令一切众生常游戏快乐解脱门;金色妙眼主地神,得示现一切清净身调伏众生解脱门;香毛发光主地神,得了知一切佛功德海大威力解脱门;寂音悦意主地神,得普摄持一切众生言音海解脱门;妙华旋髻主地神,得充满佛刹离垢性解脱门;金刚普持主地神,得一切佛*轮所摄持普出现解脱门。

  尔时,普德净华主地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地神众而说颂言:

  “如来往昔念念中,大慈悲门不可说,

  如是修行无有已,故得坚牢不坏身。

  三世众生及菩萨,所有一切众福聚,

  悉现如来毛孔中,福严见已生欢喜。

  广大寂静三摩地,不生不灭无来去,

  严净国土示众生,此树华神之解脱。

  佛于往昔修诸行,为令众生消重障,

  普散众宝主地神,见此解脱生欢喜。

  如来境界无边际,念念普现于世间,

  净目观时主地神,见佛所行心庆悦。

  妙音无限不思议,普为众生灭烦恼,

  金色眼神能了悟,见佛无边胜功德。

  一切色形皆化现,十方法界悉充满,

  香毛发光常见佛,如是普化诸众生。

  妙音普遍于十方,无量劫中为众说,

  悦意地神心了达,从佛得闻深敬喜。

  佛毛孔出香焰云,随众生心遍世间,

  一切见者皆成熟,此是华旋所观处。

  坚固难坏如金刚,不可倾动逾须弥,

  佛身如是处世间,普持得见生欢喜。”

  复次,宝峰光耀主城神,得方便利益众生解脱门;妙严宫殿主城神,得知众生根教化成熟解脱门;清净喜宝主城神,得常欢喜令一切众生受诸福德解脱门;离忧清净主城神,得救诸怖畏大悲藏解脱门;华灯焰眼主城神,得普明了大智慧解脱门;焰幢明现主城神,得普方便示现解脱门;盛福威光主城神,得普观察一切众生令修广大福德海解脱门;净光明身主城神,得开悟一切愚暗众生解脱门;香幢庄严主城神,得观如来自在力普遍世间调伏众生解脱门;宝峰光目主城神,得能以大光明破一切众生障碍山解脱门。

  尔时,宝峰光耀主城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城神众而说颂言:

  “导师如是不思议,光明遍照于十方,

  众生现前悉见佛,教化成熟无央数。

  诸众生根各差别,佛悉了知无有余,

  妙严宫殿主城神,入此法门心庆悦。

  如来无量劫修行,护持往昔诸佛法,

  意常承奉生欢喜,妙宝城神悟此门。

  如来昔已能除遣,一切众生诸恐怖,

  而恒于彼起慈悲,此离忧神心悟喜。

  佛智广大无有边,譬如虚空不可量,

  华目城神斯悟悦,能学如来之妙慧。

  如来色相等众生,随其乐欲皆令见,

  焰幢明现心能悟,习此方便生欢喜。

  如来往修众福海,清净广大无边际,

  福德幢光于此门,观察了悟心欣庆。

  众生愚迷诸有中,如世生盲卒无睹,

  佛为利益兴于世,清净光神入此门。

  如来自在无有边,如云普遍于世间,

  乃至现梦令调伏,此是香幢所观见。

  众生痴暗如盲瞽,种种障盖所缠覆,

  佛光照彻普令开,如是宝峰之所入。”

  复次,净庄严幢道场神,得出现供养佛广大庄严具誓愿力解脱门;须弥宝光道场神,得现一切众生前成就广大菩提行解脱门;雷音幢相道场神,得随一切众生心所乐令见佛于梦中为说法解脱门;雨华妙眼道场神,得能雨一切难舍众宝庄严具解脱门;清净焰形道场神,得能现妙庄严道场广化众生令成熟解脱门;华缨垂髻道场神,得随根说法令生正念解脱门;雨宝庄严道场神,得能以辩才普雨无边欢喜法解脱门;勇猛香眼道场神,得广称赞诸佛功德解脱门;金刚彩云道场神,得示现无边色相树庄严道场解脱门;莲华光明道场神,得菩提树下寂然不动而充遍十方解脱门;妙光照耀道场神,得显示如来种种力解脱门。

  尔时,净庄严幢道场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神众而说颂言;

  “我念如来往昔时,于无量劫所修行,

  诸佛出兴咸供养,故获如空大功德。

  佛昔修行无尽施,无量刹土微尘等,

  须弥光照菩提神,忆念善逝心欣庆。

  如来色相无有穷,变化周流一切刹,

  乃至梦中常示现,雷幢见此生欢喜。

  昔行舍行无量劫,能舍难舍眼如海,

  如是舍行为众生,此妙眼神能悟悦。

  无边色相宝焰云,现菩提场遍世间,

  焰形清净道场神,见佛自在生欢喜。

  众生行海无有边,佛普弥纶雨法雨,

  随其根解除疑惑,华缨悟此心欢喜。

  无量法门差别义,辩才大海皆能入,

  雨宝严具道场神,于心念念恒如是。

  于不可说一切土,尽世言辞称赞佛,

  故获名誉大功德,此勇眼神能忆念。

  种种色相无边树,普现菩提树王下,

  金刚彩云悟此门,恒观道树生欢喜。

  十方边际不可得,佛坐道场智亦然,

  莲华步光净信心,入此解脱深生喜。

  道场一切出妙音,赞佛难思清净力,

  及以成就诸因行,此妙光神能听受。”

  复次,宝印手足行神,得普雨众宝生广大欢喜解脱门;莲华光足行神,得示现佛身坐一切光色莲华座令见者欢喜解脱门;最胜华髻足行神,得一一心念中建立一切如来众会道场解脱门;摄诸善见足行神,得举足发步悉调伏无边众生解脱门;妙宝星幢足行神,得念念中化现种种莲华网光明普雨众宝出妙音声解脱门;乐吐妙音足行神,得出生无边欢喜海解脱门;栴檀树光足行神,得以香风普觉一切道场众会解脱门;莲华光明足行神,得一切毛孔放光明演微妙法音解脱门;微妙光明足行神,得其身遍出种种光明网普照耀解脱门;积集妙华足行神,得开悟一切众生令生善根海解脱门。

  尔时,宝印手足行神,承佛神力,遍观一切足行神众而说颂言:

  “佛昔修行无量劫,供养一切诸如来,

  心恒庆悦不疲厌,喜门深大犹如海。

  念念神通不可量,化现莲华种种香,

  佛坐其上普游往,红色光神皆睹见。

  诸佛如来法如是,广大众会遍十方,

  普现神通不可议,最胜华神悉明瞩。

  十方国土一切处,于中举足若下足,

  悉能成就诸群生,此善见神心悟喜。

  如众生数普现身,此一一身充法界,

  悉放净光雨众宝,如是解脱星幢入。

  如来境界无边际,普雨法雨皆充满,

  众会睹佛生欢喜,此妙音声之所见。

  佛音声量等虚空,一切音声悉在中,

  调伏众生靡不遍,如是栴檀能听受。

  一切毛孔出化音,阐扬三世诸佛名,

  闻此音者皆欢喜,莲华光神如是见。

  佛身变现不思议,步步色相犹如海,

  随众生心悉令见,此妙光明之所得。

  十方普现大神通,一切众生悉开悟,

  众妙华神于此法,见已心生大欢喜。”

  复次,净喜境界身众神,得忆佛往昔誓愿海解脱门;光照十方身众神,得光明普照无边世界解脱门;海音调伏身众神,得大音普觉一切众生令欢喜调伏解脱门;净华严髻身众神,得身如虚空周遍住解脱门;无量威仪身众神,得示一切众生诸佛境界解脱门;最胜光严身众神,得令一切饥乏众生色力满足解脱门;净光香云身众神,得除一切众生烦恼垢解脱门;守护摄持身众神,得转一切众生愚痴魔业解脱门;普现摄化身众神,得普于一切世主宫殿中显示庄严相解脱门;不动光明身众神,得普摄一切众生皆令生清净善根解脱门。

  尔时,净喜境界身众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身众神众而说颂言:

  “我忆须弥尘劫前,有佛妙光出兴世,

  世尊于彼如来所,发心供养一切佛。

  如来身放大光明,其光法界靡不充,

  众生遇者心调伏,此照方神之所见。

  如来声震十方国,一切言音悉圆满,

  普觉群生无有余,调伏闻此心欢庆。

  佛身清净恒寂灭,普现众色无诸相,

  如是遍住于世间,此净华神之所入。

  导师如是不思议,随众生心悉令见,

  或坐或行或时住,无量威仪所悟门。

  佛百千劫难逢遇,出兴利益能自在,

  令世悉离贫穷苦,最胜光严入斯处。

  如来一一齿相间,普放香灯光焰云,

  灭除一切众生惑,离垢云神如是见。

  众生染惑为重障,随逐魔径常流转,

  如来开示解脱道,守护执持能悟入。

  我观如来自在力,光布法界悉充满,

  处王宫殿化众生,此普现神之境界。

  众生迷妄具众苦,佛在其中常救摄,

  皆令灭惑生喜心,不动光神所观见。”

  复次,妙色那罗延执金刚神,得见如来示现无边色相身解脱门;日轮速疾幢执金刚神,得佛身一一毛如日轮现种种光明云解脱门;须弥华光执金刚神,得化现无量身大神变解脱门;清净云音执金刚神,得无边随类音解脱门;妙臂天主执金刚神,得现为一切世间主开悟众生解脱门;可爱乐光明执金刚神,得普开示一切佛法差别门咸尽无遗解脱门;大树雷音执金刚神,得以可爱乐庄严具摄一切树神解脱门;师子王光明执金刚神,得如来广大福庄严聚皆具足明了解脱门;密焰吉祥目执金刚神,得普观察险恶众生心为现威严身解脱门;莲华摩尼髻执金刚神,得普雨一切菩萨庄严具摩尼髻解脱门。

  尔时,妙色那罗延执金刚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执金刚神众而说颂言:

  “汝应观法王,法王法如是,色相无有边,普现于世间。

  佛身一一毛,光网不思议,譬如净日轮,普照十方国。

  如来神通力,法界悉周遍,一切众生前,示现无尽身。

  如来说法音,十方莫不闻,随诸众生类,悉令心满足。

  众见牟尼尊,处世宫殿中,普为诸群生,阐扬于大法。

  法海漩澓处,一切差别义,种种方便门,演说无穷尽。

  无边大方便,普应十方国,遇佛净光明,悉见如来身。

  供养于诸佛,亿刹微尘数,功德如虚空,一切所瞻仰。

  神通力平等,一切刹皆现,安坐妙道场,普现众生前。

  焰云普照明,种种光圆满,法界无不及,示佛所行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注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