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度精舍住持精进禅七开示
(一)
中台禅寺建设至今满二十年,此次精舍住持禅七是落成十周年后第一次禅七。住持,是中台禅寺的核心,也是佛教的精英,所以这一个住持禅七是很珍贵的。现在政府提倡「黄金十年」的国家愿景,此次住持禅七也可以说是一个黄金禅七,因为过去建设道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一切都是齐头并进,大众都非常辛苦;现在道场建设完成,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不但要净化身口意三业,还要提升自己的知见。
在平时,建设道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这些是善念、善行、功德。虽然是慈悲、是善念,还是属于有为法。现在,要把有为法转化成为无上的知见,要转化成为无上菩提。如何转化?修一切善,不执着一切善,能所俱空;断一切恶,无恶可断,能所俱空;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可度,能所俱空。
修善、断恶、度众,是假观善;能所俱空,是真空善。禅七再进一步,不着有、不着空,中道实相,归于自心。禅宗祖师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心」,此即菩提心。所谓「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菩提心就是无住心,什么都不住,只有这念绝对的心,不住有、不住空,不住非有、不住非空,不住即有、不住即空,不住善、不住恶,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东、不住西,不住上、不住下,不住明、不住暗……一切无所住,这念心是绝对的,这就是提升知见。
大众发心出家,这一生都想要成道,要成无上道、无上菩提。道有深、有浅,三皈依是道,五戒也是道,十善也是道,四谛也是道,十二因缘也是道,六波罗蜜也是道,顿悟自心也是道……看看自己属于哪个道?对自己要有一个交代,这就是我们的知见。禅七当中,要通身放下,要给自己一个交代,这就是提升自己。所以,这次禅七是黄金禅七。不只是黄金,而且是白金;不只是白金,而且是钻石禅七;不只是钻石,而且是红钻禅七。什么原因?在七天当中,不打妄想,不落昏沉,保持这念无住心、菩提心。这念心是什么?就是《楞严经》所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知见无见」,知见,就是我们的觉性。师父说法、诸位在听法,假使没有觉性,那么是谁在听法?每个人都有这个知,但是,一般人知了以后,落入第一知、第二知、第三知……变成十八界,就落入众生境界。
《楞严经》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一切山河大地、日月虚空,是由我们的妄想产生出来的。知见则是绝对的,保持这个知见,什么都不住,明也不住、暗也不住。看到好的,不理它;看到恐怖的境界,也不理它,如禅宗祖师所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是这念知见。见到好的境界,不要欢喜;见到坏的境界,不要烦恼,如禅宗祖师所说:「不送不迎」。不理它,就是斩。为什么不理它?因为这些都是虚妄不实的境界。
假使天天拜佛,打坐时就看到佛像、看到菩萨像、看到光、看到种种宫殿,这些是哪里来的?是我们的福德,是心想所生,有生就有灭,是虚妄的光影镜头,不要理它。假使心当中经常患得患失,由贪瞋痴所产生出来的幻觉,就现出恐怖的境界。贪色的人,就看到美人;贪财的人,就看到钱财;贪吃的人,就看到吃的东西……一切都是自心所起的妄想、幻觉。不理它,就是提升自己。假使没有提升自己,怎么能够成正觉?所求的一切都是方便法门。
佛说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方便。无论是禅、净、密、律,一切都是方便。什么叫作方便?因为众生的根机很多,每一个众生的心境完全不一样,有利根、有钝根,有上根、中根、下根。上根又分上上根、上中根、上下根。所以,佛要说众多法门。佛法是三根普被、观机逗教、应病予药。观机,观察众生是什么根机,是上根、是中根、是下根?他来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来求道的、来求保平安的、来结善缘的、来观望的?然后开出适合的药方给他吃,就能治好他的病。佛法有五乘佛教,属于人道的根机,就跟他讲人道的道理;属于天道的根机,就跟他讲天道的道理;想得解脱,就跟他讲四谛的道理……要应病予药。看他什么病最重,就开个药方给他吃,让他修适合的法门。
法,是用来治病的。许多人不了解,修某个法很有感应、很有成就,就心生欢喜,产生法执,这个观念就错误了。一切法都是用来对治妄想、对治昏沉、对治贪瞋痴慢疑邪见,大家要了解。作为住持,先要了解这些道理,否则不但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有最高的知见,才能开示得恰到好处。有些人认为佛法讲空,就代表什么都不要了。庞蕴居士云:「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名利财色、贪瞋痴等烦恼都要空掉;这念觉悟的心、这念本心,则要保持。
出了家,知见最重要,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就是无住心、清净心,就是《楞严经》所说的「知见无见」,也就是师父说法、大众听法这念心。只有这一念,不能有第二念。打坐,不要起心动念,不要打妄想,只保持这念心。没有妄想,就是定。坐在这里,看到什么都不要理它,它来让它来,它去让它去,这念觉性始终清楚明白,这就是慧。定慧不二这念心,即是道。明白道在哪里,才能修道;假使不明白,所修的都是加行、都是方便。念佛、持咒、拜忏……参加种种法会、作种种功德,都是方便。用这些方便、这些加行,对治过去的恶念、恶行、妄想、颠倒,目的是在这里。
经云:「念而无念」,以念佛、持咒、诵经的方法,对治我们的妄念。妄念没有了,这句佛号也不要了,归于无念。无念,才是正念,《六祖坛经》云:「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不着有、不着无,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念心就是道。这念心一尘不染,这就是道。如同净土宗所说:「莲出污泥而不染」,把香水倒在莲花上,莲花也不欢喜;把臭水倒在莲花上,它也不染着。「污泥」,代表五浊恶世,我们这个世界花花绿绿、五花八门,心当中不染着。不染,就是不贪、不爱、不取、不舍,知而不着。如经云:「见境不生贪爱」,外境有动、有静。无论是动境、静境,都要以智慧去处理,不生贪爱,无住生心。在五浊恶世当中心不染尘,这朵莲花就是白莲花。每个人都有一朵莲花,用念佛、诵经、忏悔等方法,化除烦恼;烦恼没有了,心清净了,就像白莲花一样。
净土宗以莲花来譬喻这念心,禅宗则云:「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百花丛,森罗万象,五花八门。要度众生,就必须到这个世界当中,如一般人所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这些尘劳当中,要「不沾身」,这就是菩萨行。小乘圣者知道环境的险恶,恐怕堕落、恐怕被众生所转,所以离开世间,到山上去住茅棚、修苦行,声闻、缘觉就是如此。大乘菩萨不能离开世间,有众生才有菩萨。在世间修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用六波罗蜜对治心当中的六个烦恼、六种毛病。由于心当中有悭贪,所以要修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修布施,属于福报,最后能所俱空,没有布施的人、布施的对象、所布施的资源,归于般若波罗蜜,统统归于自性、归于这念觉性。假使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修的就是福报,最后到天上去享福。因此,要想再进一步,每一度都要有般若波罗蜜,能所俱空,空也不执着,统统归于这念觉性。觉性在哪里?「知见无见」,就是听法这个觉性。保任这念心,保任成功了,才有成道的希望。
(二)
什么是应病予药?有些人在社会东碰西撞,走投无路,感到人生一点希望都没有了,这时,你要他能所俱空,念而无念,他听不下去。这时,假使告诉他念佛、诵经、持咒,有无量的功德、有无量的福报,他就能接受。这就是方便法门。功德、福报在哪里?念佛,三业清净,心不散乱、意不颠倒,这是一种定,是一种方便。有些人持咒、念佛、拜佛,是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身体健康、多子多孙,这也是方便。所以,要「安住大乘心,善开方便门」。
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所有一切法都是为众生立的,不是为圣人立的。要想求解脱,这念心要达到一法不立,也就是禅宗所说的「一丝不挂」,这念心什么都不能染着。起了染着,这念心就不净、不灵,就有尘垢。有些人认为既然「知见无见」,既然修行什么都不要,就装疯卖傻,空空洞洞的,什么都不知道,那就糟糕了。《六祖坛经》云:「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见一法」,其实这是说法上的方便。有些人认为什么都不需要知道,什么都不需要了解,什么都不要去研究,就落空了。有些弘扬佛法的人认为:「不参禅,不学教,弥陀一句真心要。」这是错误的观念,假使不听经、不学教,只念一句「阿弥陀佛」,怎么知道念佛要念到什么程度?什么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能所俱空?什么是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所以,什么都要知,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所以,要研经、要判教、要会通。
又有人说:「所知也会有错误,所以不要去了解、研究佛法,以免成为所知障。」这个观念也是错误的。「所知不为障,而是障所知」,应该知道的却不知道,才是所知障。不了解什么是事、什么是理,不了解什么是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这就是所知障。记前忘后,记后忘前,这就是业障,障所知。
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法门,为什么是方便?所谓「有念即众生,无念即佛」,因为我们心当中有很多妄想、杂念、邪念,没有办法把这些念头止下来,所以用诵经、念佛、持咒等方法,以念止念;等到妄想没有了,念而无念,归于无念。无念,才是正念,因此《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所以,念佛要怎么念?用一句佛号把心收回来,用一句佛号来净心、定心。把佛号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使这念心归一,这就是念佛的目的。否则,执着这句佛号,拚命地念,有什么用呢?毫无用处。持咒也是如此,一切法门都是用来治病的。所以,念佛,要从心当中提起一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这念心就不会跑掉了。念了以后,这一句佛号归于自心,归于无念,能所俱空,平常心就是道。
许多人不了解这个道理,弘扬净土宗、禅宗、密宗,执一非他,互相毁谤,成了法执,就把整个佛法葬送掉了。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当住持,要提升自己的知见,提升了以后,要把所有的佛法融通。打禅七与打佛七殊途同归,打佛七,用佛号来把这念心归一,所谓「打得念头死,方许法身活」,念头来了,念一句:「阿弥陀佛。」把念头打死。念到最后,归于无念,这是定。
经云:「金刚道后异熟空」,金刚是不动。八风吹不动,我们这念心就是金刚。不动明王又称常住金刚,背部有火焰。火焰代表智慧,用定、用慧来化除心当中的无明烦恼。假使不了解这个道理,在外面到处去求不动,就走错路、走远路、走邪路。
佛法一个是事,一个是理。以拜佛为例,「能礼所礼性空寂」,一个是恭敬礼,一个是平等礼。中台四箴行也强调「对上以敬」,恭敬心不容易养成,拜佛、诵经、拜经,目的是在养成我们的恭敬心。义净大师至西天取经,历经千辛万苦。经,就是智慧,我们当然要恭敬,这就是拜经的目的。拜佛,佛是一个象征,释迦牟尼佛已经入灭,但还有佛像。拜佛,就是恭敬如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席不暇暖,「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观众生如一子,观众生都是一个生命,这种大慈悲心,是值得我们恭敬礼拜的。所以,拜佛,不是为了求什么,而是一个恭敬心。养成一分恭敬心,就能消除一分业障;消一分业障,就能增长一分福德和智慧,目的是在这里。
因此,礼佛,不是祈求。世间上一般人求佛祖保佑多子多孙,就等于拜神、拜土地公、拜妈祖、拜关公一样,同样是求荣华富贵、多子多孙,同样是求中奖,这是世间一般人的心态。虽然他不了解拜佛的意义是在养成恭敬心,但退而求其次想,总比不拜佛好,至少跟佛结了善缘。
我们出了家,要了解拜佛是恭敬,不要祈求,「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有所求,就是众生。你向佛求,就是众生;你关心众生,就是菩萨。所以,有这个机会当精舍住持,社会上无论上、中、下层的人来到道场,要有亲和力来摄受他们、鼓励他们,这就是大慈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就见到了佛、见到了菩萨,你就有佛菩萨的精神,佛菩萨就在你左右。所以,在世间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就要开方便。
今天对大众所说的,就是开权显实。在精舍,就要开方便,不能以我们的知见和行为为标准。佛法就等于教育一样,有幼稚园的学生、国小的学生、国中的学生、高中的学生、大学的学生、博士班的学生……在精舍弘法,必须要有这种智慧,不能全部都一样,要应病予药,善开方便门。一般来说,上根的人是少之又少,多半都是中根、下根、下下根,所以要有方便,一切法都是为众生而立的。
小乘圣者知道世间是苦,观三界苦、生死是冤家、身体如牢笼,所以先要解脱自己。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先把自己的问题处理好,到深山里修行。中国的佛法有大乘、有小乘,三十七助道品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所共学。假使心当中的烦恼太多,做不到「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见到年轻貌美的女孩子、男孩子,没有办法不起贪爱,就要先对治,修四念处观。
由于世间充满了尘劳、污泥,所以一般人要到山上去隐居。所谓「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大隐于朝」,就是大乘菩萨的境界,如禅宗祖师所说:「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也就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莲出污泥而不染」,都是一样的道理,只是说法不一样。「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是最高的层次。想要悟道,必须知道「道」在哪里?道,不在外面,而是我们的觉性,「知见无见」,打坐时,保任觉性的存在,行住坐卧不离当念。
版权所有:金刚经注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