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注音网

九十四年住持禅七圆满日导师开示

发布时间:2023-01-11 16:13:36作者:金刚经注音网

  九十四年住持禅七圆满日导师开示

  (一)

  佛法的根本就是这念心,所以佛法就是心法,千经万论都是指归于当下这念心。平时,在动中,这念心就跟着动;不动了、静下来的时候,就昏沉、妄想,不知道自己这念心跑到哪里去了。在禅修当中才完全了解到,这念心放下诸缘、把心收回来,行住坐卧始终不离「这个」,听法的「这个」就是自己。人从小到老、到死,每一个过程、每一年、每一个钟头、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当中,只有这念心不生亦不灭、不去亦不来、不垢亦不净,这个就是真正的自己。从这个地方认识这念心,这一生出家才不辜负自己。

\

  明白了这个道理,古人就称之为「悟道」,悟了以后才好修行;没有悟,根本不知道道在哪里、佛在哪里、心在哪里。悟到这念心才知道这念心虽然本具,但是里面昏沉、烦恼、无明一大堆,所以更要用功、更要修行,不是悟了就了了。不明白这个道理,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可能是菩萨转世、大善知识转世。悟了才知道用功是件不容易的事,如果道理不明白,就都是在法门上执着。所以古德说:「未悟之前犹自可,悟了之后事更多。」没有悟到这念心,认为自己修行还不错,修福又修慧,好像菩萨一样。「悟了之后事更多」,要俗谛圆融、要度众生,要能、所俱空,空、有不执着,要念念分明、处处作主,要经常在这念心上提升、净化,动也如是、静也如是,顺境、逆境都如是,病也如是、不病也如是,生也如此、死也如此,所以说「事更多」。

  相信诸位经过这七天的沉殿,对自己总有一些认识。这七天有没有坐到好香?能坐到一支好香,功德不可思议。这一支好香称之为慧根,明白了这念心也是慧根,这念心与道相应了也是慧根。佛法讲一个是善根、一个是慧根,慧根是本具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就是指这念心性。善根是「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就称为善根;「自净其意」就称之为慧根。修行不能含糊、懵懂,不能骗自己。看看自己烦恼减少了没有?心清净没有?动静闲忙当中这念心还在不在?这就是禅。

  「禅者,佛之心;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禅就是不思善、不思恶,当下这念心了了分明、定慧等持,这就是禅,这就是佛之心,这就是自己的本心。这念心无言无说,就如王阳明所说:「无善无恶心之体」,这念心善念、恶念都还没动的时候就是心之体,这就是「禅者,佛之心」。看看自己打坐时,这念心能维持多久?能维持一个钟头,时间一剎那就过去了。所以古德说:「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这就是佛之心。把佛法的道理说出来,就称之为佛之口,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是言教,所以说「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实践所有的律仪,知静、知动,行住坐卧具足四威仪,称之为律。要知道,一切行为归根究柢还是这念心,所以在这念心用功才是根本 。

  (二)

  「禅」是佛法当中的心法,不论是静、是动,不论是禅、净、律、密,都不能离开这念心。离开了本心就是生灭法,就属于福德。平时建道场、度众生,这都是方便法,但没有方便也不能成就菩提涅槃,所谓「善开方便门,安住大乘心」。明白了这个道理,行住坐卧就都是善、都是道,道不离开我们的生活言行。

  永嘉大师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开悟了、真正明白了,这念心时时都存在,没有妄想、念念分明、处处作主,静的时候、动的时候心都存在,都是清楚明白,禅就是如此。打坐的时候,只有这念心,寂静无为,是孤月高挂、朗朗分明,只有这一念,没有第二念。一念到底,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没有昏沉、妄想,也不会感觉无聊。睡觉、走路也是这一念,都不离开这一念心。讲话的时候,心是安然自在;沉默的时候,心还是安然自在;即使是轮刀上阵,这念心都是清楚明白、安然自在,这就是「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古人说:「一切都是现成。」开悟就是悟到这念心是本具的,悟到凡夫心不打妄想、不生无明,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不是见到一个什么、得到一个什么。

  西洋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思」是心之用,如果不思,难道自己就不存在了吗?这个心不动的时候在哪里呢?这个心有体、相、用三大。王阳明开悟以后讲得很清楚:「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六祖坛经》所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不思善、不思恶的当下也就是禅宗祖师所说的「一念不生」,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念心不是起善念就是起恶念,不管是善念、恶念,都是心在作用。「知善知恶是良知」,知道自己这念心是在起善念、恶念或是无念,能知的「这个」就是良知,也就是经上讲的「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如果连善念、恶念、无念都不能分别,岂不是像个木头、像植物人一样?那就不是道了。所以要觉,要觉察、觉照、觉悟。「为善去恶是格物」,把心中的杂思、妄想都沉淀下来,这是用功的一种方法,用了以后还要不作用想,要归于菩提涅槃。

  所谓「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菩提,就是念念分明的这念心;「涅槃寂静乐」,一般人是从外境上去找刺激,觉得那才是快乐,修行人是这念心寂静为最快乐。一般众生都是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意根以法尘为食。修行听闻佛法,法喜充满,是禅悦为食。打坐时一念不生,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这就是行者的粮食。明白这个道理,就明白了心地法门。

  (三)

  翻开历史看看,禅宗祖师除了自利,还要利他。自利就是在这念心上转识成智,安住这念心、净化这念心;建道场、度众生就是利他。六祖大师广度众生,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赵州老人八十岁还在普度众生,虚云老和尚建立几十个道场……这才是真正的佛法。不是关起门来打坐、念佛才是佛法,关起门来打坐是静中养成。除了静以外,还有动,所以说「实际理地一法不立,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建道场、度众生、藉种种善法因缘利他,这就是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实际理地一法不立,就是在静坐当中这念心什么都不要,为什么呢?因为这念心什么都具足,还要什么呢?「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不作众生求」,就是指要在这念心上用功。这念心「不作佛求」,因为是本具的。清净心、觉悟心、菩提心就是佛,还想去求作佛,那是头上安头!到哪里去求?有求就是妄想,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不作法求」,因为心生万法,十方诸佛圆成了这念心,这念心当中具足了无量的功德,一切法都是从这念心流出来的。「不作僧求」,什么是僧?六祖大师说:「僧者,净也。」心保持清净、保持正念就是僧,还求什么?一求,就没有正念、就见不了僧;时时坚住正念、随顺觉性,这就是僧。「不作众生求」,众生本来就是空,还求什么?平时告诉大众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就是求无所求、能所俱空;下化众生,众生也是空,虽然是普度众生,这个心还要销归自性。一个是渐、一个是顿,都可以讲得通,都没有障碍。在禅堂,什么都要放下,可是在精舍就什么都要提起,提得起、放得下,这才是佛法、才是真正的禅。

  这念心没有障碍、没有远近,这念心不住空、不住有,这就是菩提自性,是活活泼泼的,「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这才是真正彻悟,否则在心上的任何一个境界产生执着就都不是。这就是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是本具的,要在这个地方认识自己。

  禅修就是要万缘放下,坚住正念、随顺觉性,这念清净心现前,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佛法有事有理,知道道理了,还要去落实,只有自己实践以后,才能真正体会到理和事本来就是一个。就如同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一个知、一个行,知到了最高点就是彻底的知行合一。事和理是一如的,事也通达、理也通达,事理融会贯通才能弘扬佛法。

  (四)

  道在一切处,二六时中、时时刻刻都是道。有的人认为要吃就吃、要喝就喝、要玩就玩就是禅,其实这不是禅,而是放纵自己!放纵了自己就会堕落。平时是随缘修,在禅堂里打坐是专修,假使平时不知道在事上磨炼用功,光靠打坐是很难用得上功的。

  所以天台止观法门提到:「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就是针对空、假、中三观所立的三种止行。「体真止」:时时刻刻知道觉察、觉照,对治自己烦恼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对外攀缘,所以若能明了诸法缘起性空,但息妄想,空即是真,故言「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所谓方便,善巧也。菩萨知空非空,能以种种善巧方便,随缘分别药病,化益众生,心安于俗谛而不为内外变化所动,称为方便随缘止。所以无论动静闲忙,六根对六尘时,随缘历境,安心不动,在日常的衣食住行、行住坐卧、普度众生当中调伏自己这念心,这就是随缘止。如果要等到这念心完全静下来才普度众生,那就不是菩萨行;菩萨行就是在度众生的当下调治自己、在度众生的当下完成自利,达到这个境界就是方便随缘止。最后是「息二边分别止」,生死涅槃、有无、迷悟,都是落于二边相对之相,不是中道。唯有这念心不住有、不住空,「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这才是究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道了义、中道实相观。

  明白了这些道理,将这些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真正的菩萨行。修行要耐得住寂寞,这念心养成了寂然,就是菩提、就是涅槃。古德说:「风流得意之事,一过辄生悲凉;寂寞清真之境,愈久转增意味。」无论是男女欲爱之事、得世俗荣宠之最,一旦事过境迁,还是落得一身空、落得凄凄凉凉,乃至于最后就是堕落。我们修禅的人是「寂寞清真之境,愈久转增意味」,是离开妄想颠倒,安住这念心,而不是枯坐在这里,枯坐与菩提、定慧毫不相干,是死水不藏龙。虽然不是枯坐,但要耐得住寂寞,要把这念心养成,这念心安住愈久,就愈沉淀、愈清净、愈真实,那就是无量寿、无量光,就是真正的自己。诸位要在这个地方去用功,在这里认识自己,就会觉得修行很实在,静也静得、动也动得,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圆彰。

  (五)

  回到精舍要提得起,要普度众生,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这就是修一切善法、不执着一切善法,就是金刚般若之智。所以,真正明了「实际理地一法不立,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就找到了一条菩提大道。佛法的道理很多,但是如果有一法超过菩提、涅槃,那些道理就是佛所说的方便法。念佛有无量的功德、拜佛有无量的福报,这是方便说法,是从事上讲。念佛、拜佛要能所俱空、销归自性,这才是真正的佛法。

  佛法中所说的善法可分为:假观善、真空善、中道实相善,三者之间没有抵触。「假观善」就是建道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立八万四千法门、立种种方便,这些都是善法,是假有。如果执着这些假有,就只是福报,所以我们要更上一层楼,要能所俱空。譬如修六波罗蜜,前五度是「事」,般若度是「理」,修每一度都要用般若度来观空。以布施来讲,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最后是三轮体空,这就是般若。「理」上的六度就是空,最高就是实相。「假观善」是福报,「真空善」是解脱,「中道实相善」就是菩提妙明真心。所以这念心是最高的。现在是科学时代、太空时代,大家要了解,所有的科学发展都是这念心的智慧结晶,离开了这念心还能做什么?但是那种智慧属于有漏智慧,中道实相是无漏的智慧。希望每一位都要把「假观善、真空善、中道实相善」圆融、贯通,一即三、三即一。要经过思惟才能贯通,否则事是事、理是理,就容易产生执着。

  大众对佛法、对修行要有信心,藉种种善法因缘,把佛法推广出去。虽然讲菩提、涅槃,讲一念不生,可是平时没有熏修、磨炼,连衣食住行都成了问题,哪有菩提、涅槃?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所以说「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平时不能离开俗谛,俗谛就是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俗谛修圆满了,就是无量的福报;不执着这些福报,知道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能所俱空,就属于真谛。到最后,本性本空,空也不执着,就是中道第一义谛,就是究竟了义。希望大众要善自思惟,在这个地方去融会贯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注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