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定 一 为什么要修定
修习佛法的人,首先应调顺散乱的心,使心成为堪能性,若散心修佛法如诵经、观想等善功增长不快,若能收治散心去作善功则收效甚速。
从世间法来讲,修定能使人的身心和气息等得到调节,少病长寿,并能涵养性情。从出世法来讲,闻思佛法深义,若不修定则不能调服自心,粗重烦恼都不能克服,何况实修甚深要义,比如农夫要很好的种庄稼,须先平整土地,铲除杂草,然后播种,才有好的收获。修定之人亦复如是,先要调伏杂念、沉掉之心后,才能入定,故修定是生一切善功的重要基础。修定可以获得轻安,进一步可以得到三摩地。
二 何谓修定
修定就是修止,即心定在一处,心定在何处?所以修定就是要依所缘,所缘就是定心之处,所谓心性一境,心专想一件事物(对象),如观佛像首先则应使心仅系在佛像上观想佛像;若不观想佛像,也可观想种子咒之字形,如观个”嗡”字或者”嗡、啊、吽”三字若不用眼看,用口念咒字耳听念咒字的声音,只要闭着眼听声音不要想其它,如念六字咒或念阿弥陀佛,要自己念自己听,念慢一点,要字字分明。总之,不管用眼看或用耳听只有按上面说的去做,要一心不乱才叫心性一境。想多了,作多了,心分散了,叫非心一境性。心乱了入不了定这是最重要的,入定三昧的功德不可思议啊,试试看!!!不论看或听都须用强烈的正念使其清明寂静住所缘上不动,才是修止,才可入定!
三 修定前的条件
修定前的条件有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条件,有利的条件就应当取,不利的条件就应当舍。其具体又分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从主观来讲,要有精神准备,知足寡欲,对简陋的衣食即应知足,不贪优裕的衣食住等,少欲望和妄念,不管处于好坏优劣任何环境中皆能随遇而安,尽力减少诸世俗杂务,要持戒清净;从客观来讲,对环境的选择,应择居于易得衣食之处,不易生病,没有盗贼和嘈音妨碍等安静的地方。
四 修定之正行
(一)、发心;应想为遍满虚空之一切众生获得解脱自愿获得成就而先修定。
(二)、七支坐式;结金刚跏坐式或半跏趺坐式,坐于舒适之坐垫上,眼微睁凝视于鼻尖,身挺直,肩臂平均,唇齿之间稍有间隙,舌尖抵上腭,呼吸不着意,任其自然。
(三)、选择所缘;修定是应先选定所缘,就是前面已经说过修定就是要把心定在一件事物上,只想一件事物,那想的事物就叫所缘。所缘可分未清净之所缘和清净之所缘两类:未清净之所缘如木块或石块、圆球或花朵等俗物;清净之所缘如佛像或咒文、手印或标帜等圣物,初修止人选择所缘时,应选单纯的,或静止不动的对象。未清净之所缘都可以作为系心的所缘物。但是缘想清净的圣物比缘想未清净的俗物更有功德和加持力。修定者可根据各自的意愿来选定所缘物,选定后不要轻易更改。
(四)、先寻所缘;先决定所缘后,应先粗略观看所缘,然后离开具体所缘,闭目回想所缘,回想不起后,又看所缘,若是想得起,又再仔细观看所缘,如是反复多次进行,直到能随意在心上明白现起所缘,并对所缘之大小规格、颜色形状均能想起则不用客观的所缘对象,只按以上所想之所缘系心不动。初修时对于观所缘的时间不要过久,观后又放下稍作休息,先观五分钟、十分钟、逐步延长到半小时、一小时,如是每日修几次,若在修中忘记心所系之所缘(忘教授),则应以正念回想所缘将心拉回,使心系在所缘之上。
(五)、在观修当中,往往有昏沉和掉举来进行干扰,使你观不下去,所以沉掉是修止的大敌,只有运用正知正念把沉掉克服了,才可以慢慢入定。首先要运用正知认识什么是沉掉,沉掉有粗细之分。1、什么是昏沉,观像之中意念过于松弛,观想模糊甚或有打瞌睡之状,称为昏沉。昏沉又分粗重之昏沉和微细之昏沉。粗重之昏沉,若对心上之所缘正念不清楚,如日被云遮,昏暗不明,是粗重之昏沉。如遇粗重之昏沉现起,其对治之法,则应暂舍所缘,思念三宝之功德,或思念人身难得,或思念菩提心等之功德,或眼微睁向上看,随思一种,昏沉之粗相即可消失,因为昏沉使心下降,若令心高举,则恰成对治。昏沉之粗相消失后,则仍如前系心所缘上。如昏沉太重则可暂时出定。微细之昏沉,若正念能往所缘不失,而且颇显寂静,但维持的力量弱,不能久住于清明不动之中,或者虽清明而无力量,是微细之昏沉。此为修寂止之最要紧之处,往往有很多修行人易将微细之昏沉认为寂止,这是错误的。若遇微细之昏沉现前时,应当以正知认识,以清明有力正念使之住于所缘,来作对治。2、什么是掉举,心念向外跑了或者妄念很多,不能专一系心内住
,称为掉举。掉举又分粗重之掉举和微细之掉举。粗重之掉举,若心被贪嗔等之外境所夺,不能系心安住所缘,是为粗重之掉举。粗重之掉举现前时,则应以正知把心收回仍住在所缘之上。或眼微闭,使心内敛,粗重之掉举即可消失。微细之掉举,心虽能住所缘,但同时又起其他之妄念,是为微细之掉举。此微细之掉举是过于运用念力使心兴奋而产生的,此微细之掉举现前时,应把心稍稍放松,即不要太紧张,或者暂停修止把心念改变一下,如思念寿命无常、三恶道苦、轮回诸苦等,即能对治。如掉举仍不去,则可暂时出定,等心理平静后,又可继续修持。(六)、观想所缘心能够逐渐定下来,称为住心;对住心的深浅分为九个层次。1、从外境中内敛其心,使心住于所缘,是为内住。2、内住之心不它散逸,是为续住。3、若时而散逸,立即了知,引还原境,是为安住。4、数敛此心,使渐微细,是为近住。5、思三摩地功德,生起欢喜修止,则乐于遣除修定的障碍(沉掉),是为调顺。6、观散逸为过患,使不喜于三摩地之想法得以息灭,是为寂静。7、息灭一切贪和不悦等心,是为最极寂静。8、专一而入于无功用之住境,是为专注一境。9、此心任运,住平等舍,是为等持,则为修成三摩地。
五 有关修止方面的问题和其过患对治方法
(一)、运用五过患八断行而修止。在修止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有时积极性减弱、产生厌怠,或在正修中忘记所缘或上师教导的妄念诸如是等有五种过患。五过患即厌怠、妄念,沉掉,不加行和加行等,应当除掉,其对治的方法则为八断行。产生厌怠时,则以信、欲、勤、安来作对治。"信"即思念修止的功德生起信心。"欲"即生起强烈的愿望要修好寂止。"勤"即精进心。"安"即一定要求得轻安。以信、欲、勤、安、对治厌怠,即是八断行之前四断行。产生妄念时,则应生起正念认真回忆所缘和上师的教导。产生沉掉时则以正知治之。若沉掉来时不作加行,即不用意。这不对,应用意识来作觉照。若无沉掉时则应舍去加行,平等往之,即舍去意识的觉照。以正念、正知、不作加行、舍、来对治妄念、沉掉、有沉掉时所生之不加行和无沉掉时所生之加行,即是八断行之后四断行。以上是五过患八断行之对治方法。
(二)、正住心时,又应配合六力,四作意而修。关于六力:①听闻力,未入定时,常常自己不能觉知昏沉和掉举等相,进入初住时,心虽能暂住所缘,但刹那顷,始觉知昏沉和掉举接二连三而来,此时苦于妄念多,住缘力弱,但有时又能刹那顷住于所缘,此乃是由听闻教授之力而产生的,故名听闻力。②思惟力,进入二住时,因初住耳闻所缘之名,加以思维后,故能在一串念珠之久住于所缘,但是沉掉之力仍强,不过较初住时略好些,故为思惟力。③忆念力,在初住时,沉掉如水流不断而来。在二住时,沉掉是间歇而来,沉掉来时亦不能立即觉知,依入定和未入定两端来说,其多数是处于未入定之中。进入三住时,沉掉产生时便能立刻觉知。进入四住时,沉掉将产生时便能预先觉知。所以到了三住以上时,入定的时间占多数,沉掉之过患逐渐减少,这是由忆念力之功德所产生的,故名忆念力。④正知力,进入五住时,能生微许之轻安,但是尚有昏沉之微细相,此时除掌握正念外,还应对修定之功德生起爱乐,稍举其心故名正知力。六住时尚有掉举之微细相,此时应以正知力观察是否有微细的掉举存在,并作对治,故名正知力。⑤精进力,进入七住时,虽然没有沉掉之微细相,但沉掉之习气尚在,故用精进力断除此习气。进入八住时,已没有沉掉之习气,为使住于正确的清净寂止之中,应用精进力,不使习气再生,故名精进力。⑥串习力,进如九住时,能专住于所缘,无有沉掉,可以完全不用加行之心,任其自然,此时若再用力观察有无沉掉,反而加药成病,故应单纯住于串习力为好。串习力就是正知和正念二力已达成熟而成串通之意,故名串习力。
其次四运转作意,所谓运转作意,就是有功用的运用意识使心住于所缘。此有四种:①励力运转作意,在初住心和二住心时,因为初二两住各种过患势力尚大,心不能住于所缘,故须运用意识推动其心,使心住于所缘。②有间缺的运转作意,三住至七住中时,心虽已住于所缘,但仍有沉掉干扰,不过不是接连不断的来,而是时来时止有间隙,故对它亦须随来随断,有间隙的用意。③无间歇的运转作意,在八住之中因精进力,已能持续入定,无沉掉来间断定力。可以无间歇住心,但尚须用意,故为无间歇的用意。④无功用的运转作意,在九住之中,心已自然入定,不须有功用的用意,故为无功用的运转作意。
六 修止的效应
修止的效应,就是使身心获得轻安,证三摩地。何谓轻安,轻安是从初住心起到九住心,使身心极为调柔,对一切善法有堪能性。由心轻安,引生身之轻安,身如木棉,轻妙无比,异于寻常,身体产生特殊的乐感。由身轻安之乐,身之善法堪能性亦随之以生,由身轻安,心亦轻安是为身心双方之轻安。此时所得轻安,虽生极喜,但稍久则轻安之感觉渐微,实则轻安已趋稳定,是一种不变的轻安,也即是特殊之轻安。轻安熟练后,即为得定,即为三摩地,这只是色界定,初禅之前分。获得此三摩地时,色、声、香、味、触、男女之分别,一切皆断,出定之后,身心双方轻安,渐渐细微,心境明朗。对这方面佛教和外道是共同的。在此定中能产生一切神通变化,但是不能断烦恼性。纵使其禅定到无所有处,亦不能出生死轮回。佛教就是在修定的基础上,加以修空性等观,断除烦恼之根本,证阿罗汉或佛陀之果位。
关于究竟之寂止,如密乘生圆二次第中所说之三摩地,它是修一切有相,无相之三摩地。仅依靠此究竟之寂止,就可制服、息灭诸烦恼和痛苦。此外更进一步的证悟无我之真实性亦全靠实修此寂止作为基础。《观修次第初品》中云:未修禅定之心是不可能了悟真实性,薄伽梵亦赐教诫曰:"经过认真修持三摩地,才能如实证悟真实性。"如是云云。
1998年元月布楚活佛编写、刘立千老先生审定。2005年修订再版。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升极乐国。
版权所有:金刚经注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