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有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可见净土法门,能否往生西方,关键在于是否有真信切愿。印光大师也说:“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可往生,况已相应乎。”信愿行三者,是西方净土之生因,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三资粮。“盖净土法门,不出信、行、愿三。”这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对净土三资粮,净土宗历代祖师大德多有开示、说明,多位祖师留下著作造福后世、当今。如十一祖省庵大师写《劝发菩提心文》,作《西方发愿文注》,著《涅槃会发愿文》。其净土思想中立愿指向明确,发愿理论丰富。省庵大师把发愿作为修学净土法门的第一要务,认为立愿是具该信、行的资粮枢纽,彰显、重视立愿的重要性。
一、发愿的重要性
净土三资粮中,发愿是生信之后的必然步骤。对西方净土要有信有仰,信者相信也,仰者乐求也,也就是欣然愿往生到净土。愿就是心愿,是从自己内心发心立愿,是发自肺腑的誓愿。净土法门的修行重在立愿,愿是净土得生与否的关键,如蕅益大师所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又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
省庵大师秉承净土法门有关发愿的思想理论,对净土立愿的重要性给予多次论证、说明和劝导。他在《劝发菩提心文》中殷殷嘱托道:“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修学佛法之入门要道,不在他处,首在发菩提心。佛法修行最紧急的要事,首先是立愿,行无愿不成,无愿必至退转。发心立愿,是佛法修行的根本,是上求下化的必然条件。如果不能发平等慈悲的广大之心,立下坚固不退之愿,则纵使经历尘点劫数,依然不能了脱生死,还在六道轮回。所谓的修行,只是徒劳。《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有一菩萨,往昔遇佛,发菩提心。后在世间修行,将前所发菩提心忘失,结果所修无论世间善,还是出世间善,都成了魔业。忘失菩提心尚如此,何况未发?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发愿是修行不可缓之事,欲修学佛法必先立愿。普贤菩萨发十大愿王,观音菩萨发十二大愿,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等等,都是后世修学的模范,也昭示了修行以立愿为本的道理。
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开示:“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不要认为一念轻微,虚愿无益。能发一念西方愿,即播将来净土种。依真心修行,心真则事也真实;依大愿精进,愿广则行深。世间至大者无非虚空,然而与心想比,虚空非大,还是心为大。此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包太虚,周沙界。世间至坚者无非金刚,然而与愿力相比,金刚非坚,还是愿力最坚。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西方愿。与会大众,近日结成莲社,发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那么我们未来成就果觉圆满三十二相,百福庄严,就是以今天的发愿为起点。净土十祖行策大师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说:“然选佛场开,是处可入。无论深山净刹世路风尘,要须心作南车,愿为前导,苟所向不乖。”往生西方净土,必须以发心立愿为导向。否则,就会发生方向性的错误。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列举了十大愿王的神妙德能,描述其在行者临命终时所显发的力用。经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经文描述了一个临终者,哪怕是国王这样的世间最至尊至贵的人,在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他的大臣辅相、象马车乘以及一切珍宝财物、妻妾奴婢、尊贵荣誉等等有形的和无相的一切,都不能随他而去。十大愿王内含了引导行人往生西方之功德,在临命终时,显发无作妙用,引导行人往生西方。
以此类推,我们净业行人平时立愿往生西方,精进修行,是植愿力之因,而临命终时乘愿往生极乐,即是兑现愿力之殊胜果报。所以说,信愿行净土三资粮中,愿起着决定性作用。省庵大师在《劝修净土诗》的序言中说:“有行无愿,终不往生。”没有生到西方净土的愿力,纵使念佛念得一心不乱,也不会生到西方。在《西方发愿文注》中,省庵大师论述了信愿行净土三资粮的关系:“又愿之一字,具该信、行。信则自、他、因、果、事、理不虚(信得自心是佛,他人亦然。念佛为因,往生作佛为果实也。西方是事,唯心本性是理。一一真实,故云不虚) 。行则专事持名, 不杂不散。愿则心心好乐,念念希求。如此三事,缺一不可。有信、行而无愿者有矣,未有有愿而无信、行者也。”
净土法门的发愿,本身就包含了信、行。信即蕅益大师所说的深信自、他、因、果、事、理都真实不虚(即相信自心本来是佛,别人也如此。相信念佛为因,必会成就往生净土和最终成佛的果报。相信事相上的西方极乐世界真实存在,而理体上的西方极乐世界为自心所具、所现。这些一一都是真实的,因此说不虚)。行则是专一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杂不散。愿则是心里时时都怀着喜乐,念念都期盼往生。信、愿、行三者缺一不可。有的人对西方净土有信有行,但仍可能不愿往生。但是,已发下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誓愿,却仍然对净土无信,并没有念佛的行持,这样的事是没有的。
省庵大师作有一首论述净土信愿行三资粮的诗,诗中写道:“借问往生何计策?须凭信行愿俱全。信根先向心田种,行足还加愿力坚。路乏资粮终不到(有信愿无行),马无缰御孰能前(有信行无愿) 。但将三事为符契, 携手同登九品莲。”有信愿无念佛的行持,往生不了西方净土。有信有行却没有往生的誓愿,这就像马没有缰绳而不能驾驭前行一样,是不能生到西方净土的。
有人对往生净土需要发愿心有疑问,省庵大师在《西方发愿文注》中作了假设性的问答,对发愿的疑问进行了解疑答惑:“又问:为善生天,作恶入地狱,本不发愿。念佛往生,亦复如是,何须待愿而后生耶?答:三界因果,随业所感,固不待愿而成。求生西方,出世正因,若无大愿要期,纵然念佛,决不成就。譬如牛行熟路,虽无御者,亦知归宿。如行生路,决无趋向,必须御者手执绳头,复加鞭策,然后方行。众生心性如牛,三界如熟路,西方如生路,愿如御者,信如手,念似绳头,誓如鞭策。往生如行路,无愿不生,如牛无御。故必以发愿为要也。”
有人问道:行善者生天,作恶者堕入地狱,并不需要发愿。念佛往生,也应如此,何必非要发愿后才能往生呢?省庵大师解释道:三界内的因果报应,都是随众生各自的业力所感,自然不用发愿便会如此。求生西方净土乃是横超三界、出离生死的出世间大事因缘,如果不发大愿激励、约束自己,纵然念佛,也决不可能成功。譬如牛在熟路上,虽然无人驾御,也能回家。如若在陌生的路上,它肯定会搞不清方向,必须由御者手执缰绳,再加以鞭策,然后才能前行。众生的心性如牛,三界如熟路,西方净土如生路,愿如御者,信如手,念佛如缰绳,四弘誓如鞭策。往生西方净土犹如行路,无愿便不能往生,就像牛无人驾御不能前行一样。所以往生净土的事业,必须用发愿来激励自己、约束自己、引导自己。
省庵大师“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广则行深”、“有行无愿,终不往生”、“愿之一字,具该信、行”、“未有有愿而无信行者”、“往生如行路,无愿不生”、净土法门“以发愿为要”等有关净土立愿的观点,既继承了以前净土祖师大德有关净土立愿的思想,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更把立愿摆到了修学净土法门的首要位置,作为念佛行持的动力源泉,具该信、行的资粮枢纽,成办往生事业的第一要务,充分彰显了立愿的重要性和在往生西方净土中的关键作用。
二、重视发愿作表率
省庵大师在《念佛规约》中写道:“午饭后六枝香,用晚粥;明相既没,念佛六枝香,俟第六枝香将半,即向上长跪,称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各满百声,诵《小净土文》,礼佛十二拜,归单养息。余日例此,至第七夜诵《西方发愿文》,礼佛四十八拜。余日二七亦例此。”[13]与行策大师不同的是,省庵大师要求每天念佛结束时,都要念遵式大师的《小净土文》,每满一个七都要诵莲池大师的《西方发愿文》,明显增加了发愿在打七中的分量,凸显了对发愿的重视。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春,省庵大师返回阿育王山,为启建涅槃法会做最后的准备。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涅槃会发愿文》,立四十八大愿,愿生西方,广度众生。他自述发下此四十八大愿的因缘有十:一是念佛恩重难报,二是念父母恩,三是念生死苦,四是自伤不逢佛世不见佛,五是见佛法欲灭众生可愍,六是舍利难值而自己有幸得见,七是涅槃难遇而生悲恋心,八是令诸众生种下、增长善根,九是令诸众生归依佛法僧而远离邪见,十是“与现前大众,同发誓愿,求生净土”。省庵大师欲报佛恩、父母恩,悲众生苦,痛佛法衰,欲挽法运,欲护正法,启教于当今,期生于净土,发四十八之大愿,愿力宏深,愿愿度生,体现了他重视发愿的净土思想和上求下化的菩提大心。
省庵大师《涅槃会发愿文》的四十八愿,除了报佛恩、父母恩,怜愍众生,拔众生苦、代众生苦等上求佛法下行化度的愿文外,很大篇幅有关净土修行。念佛三昧属行持的功夫,既是往生净土后品位高低的依据,更是临终往生的保证,省庵大师发愿说:“第七愿者,愿我速证念佛三昧,心心无间,念念相应。于佛菩提,永无退转。”他在第九愿中说:“愿我得大辩才,阐扬净土法门,令无量人咸生彼国。” 他不仅自己愿生西方净土,更愿意弘扬这三根普被的末世度生津梁,愿得无碍辩才,使无量大众同生极乐国土。
他的第十三愿说:“愿我临命终时,预知时至,身心自在,正念分明。弥陀圣众,持金莲华,来迎接我。如一念顷,生极乐国。令诸闻见,咸发信心,皆得修行,生彼国土。”他临终时预知时至,心不颠倒,身心自在,蒙阿弥陀佛及西方圣众前来接引,于弹指顷,往生西方净土。并以自己的往生瑞相,激励所有见闻者,使他们也生信发愿,努力修学。第十四愿是:“愿我生净土后,悟无生忍,还来化度一切众生,同生极乐。” 省庵大师怜愍众生,不忍娑婆苦,愿证无生法忍后回入娑婆,度脱苦难众生,同生极乐国土。第十六愿则说:“愿我生净土后,速入娑婆,以神通愿力,令释迦佛法,延至弥勒出时,不使断绝。”大师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愿与众生同登彼岸,愿护持正法不使衰绝,其情殷殷,其心切切,尽显一代净土祖师的志向和胸怀。
省庵大师的《劝修净土诗》,共有一百零八首,集中描写西方净土的依正庄严,破疑解惑,开示方法,信愿行俱,劝化往生,诗的最后有一首《发愿偈》,偈云: “我今承佛力,阐扬净土教。诗成百八章,章各有八句。为顺此方机,故以诗演说。”该偈子表明他写诗的目的是为了弘扬净土教法,而以《发愿偈》的名字命名,表明他重视发愿,以发愿来结劝,也表明他弘扬净土法门的愿力和决心。省庵大师晚年退隐杭州仙林寺,足不出寺,力修净业。他作有《偶成四首》诗,叙述他掩关精修净业的情形,其中一首写道:“百八轮珠六字经,消磨岁月度光阴。平生只有西归愿,肯为他缘负此心。”“六字经”即“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由这首诗可以看出,省庵大师平时称名念佛,一生坚持所立下的往生誓愿,愿力坚固,尽破他缘,终生不渝。
诸佛成佛莫不先立大愿,然后依愿起行,因为有了大愿才有大志,有了大志才会有大行,有了大行才会有大成就。佛教通途法门讲信、解、行、证,而净土法门则讲信、愿、行,从而把净土法门和通途法门的巨大区别体现在了一个“愿”字上。末法时期,信心难真,须由愿力成就;行持难恒,须凭愿力鞭策。省庵大师深谙净土教理,更兼体察末法性相,秉承前辈,大倡发愿,时教相应,契理契机。省庵大师对发愿的重要性的论述,以及自作表率对净土法门的多处立愿,是他发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净土思想中最闪光的亮点之一,在佛法日益浇漓的当今,对净土法门的修学依然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版权所有:金刚经注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