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注音网

紫柏老人集卷之六

发布时间:2023-01-23 19:54:43作者:金刚经注音网

紫柏老人集卷之六

明 憨山德清 阅

法语

汝见之与虚空者。皆遍满十方界。不可拣空出见。拣见出空。盖空之与见。必相待而有者。故曰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者。空不自有。必待色显。故曰有空无体。见不自起。起藉空尘。率尔照境。如镜照像。初无分别。故曰有见无觉。此属现量。微涉觉知。则堕比量矣(示次公)。

喜怒未形。性本圆满。喜怒既形。所发不过。不乖未发。则谓之和。微有所偏。则谓之不和。和则吉祥骈集。不和则万戾勃兴。吉祥骈集。则与佛祖圣贤。同一血脉。万戾勃兴。则与小人种种恶类。同一所习。所习既深。虽以天地为罏。阴阳为炭。造物为力。毗岚为鼓鞴。卒难陶化矣。于是大觉。借空水以洗之。夫众生所以为偏戾者。不过饮食男女耳。得其正。则为吉祥。不得其正。则为咎戾。咎戾则所召惟苦。苦则精神惶怖。魂魄颠倒。殊不知喜怒未发者。与吾佛祖同然。故戾于嗔者。为修罗。戾于愚者。为畜生。戾于悭者。为饿鬼。戾于恶者。为地狱。惟天之与人吉。以十善五戒耳。此所谓六道者也。然为天不觉。亦可以为人。为人不觉。亦可以为畜。若是众蔽。非以空水涤荡。欲复其真。未之有也。而不觉有三。一则见思。二则尘沙。三则无明。凡血气之属。皆坐此三者。所以不得圣道。于理不彻。于事不融。于道不妙。彻则无往而不达。融则无事而可碍。妙则统空有而无累。如是现成妙用。各各圆满。今吾人日用之中。好恶积亿。人我山高。顺之则欢然而悦。逆之则勃然不快。喜怒既生。灵台即昧。灵台既昧。见色。即受色迷。闻声。则被声惑。若香若臭。甜苦涩滑。好恶影子。斯皆由尘发知。知迷成戾。戾则乖真。一块圆明。六识破碎。既为识矣。计身为我。男女相诳。饮食相滋。情波浩浩。漱汩靡常。于臭髑髅上。妄想阱中。作种种恶露。天不能盖。地不能载。幽絷长劫。变易形骸。升沉万态。苦剧难言。若人或遭蚊蝇所唼。尚侧掉而不安。闻是剧苦而心不动者。谓之最灵可乎。以要言之。一切剧苦。始于不觉。以不觉故。于无身中。妄执有身。于无形中。妄见有心。既见有身心。则坚者不觉是地。湿者不觉是水。暖者不觉是火。动者不觉是风。受者不觉因境。想不觉因受。行不觉因想。识不觉因行。故坚固执着。能所八法。于死生荣辱。得失关头。小有所犯。则心魂皇怖。毛竖骨寒。此无他。病在不解。以坚归地。以湿归水。以暖归火。以动归风。以受归境。以想归受。以行归想。以识归行耳。能力归之。则不觉成觉矣。然正归之际。且道寻常所谓身心者。毕竟何在。于此洞达。则可转万戾而为吉祥。化不和而为中和。身充八极而无患。智周万物而不劳。此观之门。以空为路。千里始步。空非是道。道即家山。且道穷子还乡。唱谁家曲调。咦。剪灯不借傍人力。尽有余光照十虚(示元广空观说)。

在立则如候大宾。在舆则如朝至尊。此两句书。如不动舌根。囫囵吐出。敬容来。善则善矣。犹未尽美。咄。一片心光恒不昧。虎狼群里总春风(示吴元石)。

任运遍知。光本无待。忽起分别。能所亢然矣。今一切众生。欲复无待之光。苟不从有待之中。立大志。发大心。则本光亦不易复。何故。良以有待之知。惟周六尺。六尺之外。隔一纸。则杌然无知矣。宁惟六尺之外。隔膜而不知。即六尺之闲。如发毛爪齿之属。亦割剪而不知也。如吾曹求无上道。为即用周六尺之知求之耶。不用而求之耶。若用此求。岂周六尺之知。能求之哉。若不以此求。吾曹脱废此知。即等木石。求无上道。若此可求。则一切无情。皆能求道矣。故曰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识神即周六尺之知耳。如外此而求。又坐无情求道之难。卜郎痛究之(示卜生)。

夫心不以理养。则所见弗灵。犹鱼不以水养。则所长非龙。至人知此两者。必须交相养。而能事始毕。故奉尘刹而不厌勤。循一真而非醉寂。虽然初不以空寂为自己。不免受七尺之累。不以灵知为自心。不免被攀缘之牵。空寂故。则死生祸福之横来。如云触石。灵知故。则好恶公私之倒置。如风游空。果有志于大事。此两者忽而不痛。痛而不恒。恒而不化。则继往开来。圣贤之种子断矣。若然者。则天地万物。皆失依怙也。岂有是处(示法钟)。

昔毗耶城中。有维摩居士。以病说法。度无量众。今桐庐先生。亦以病说法。能度无量众乎。若不能度无量众。则为病所转。佛言若能转物。即同如来。我则曰。若能转病。即同维摩。如不能转。则维摩鼻孔。在达观手里。虽然且道此病。从坚暖湿动有耶。离四者有耶。若从坚暖湿动有此病者。则坚属地大。湿属水大。暖属火大。动属风大。彼四既各有所属。则此身果有乎。果无乎。有则病乃有地。无则病根何在。先生趁此时节。须究病根所在。则生也好。死也好。不生不死。也不甚奇特。即生即死。也无不是好事。噫。身为苦本何须说。四大分张病属谁(示项居士东源病中)。

夫钟不撞钟。撞不自撞。人不引人。鸣不自鸣。闻不自闻。是须三合而后鸣。五合而有闻。此众人之情也。殊不知离三求鸣。离五求闻。三各无鸣。五各无闻。各既无鸣无闻。岂合三五而有鸣闻哉。夫合三五而无鸣闻。则鸣鸣闻闻。果有鸣闻乎。果无鸣闻乎。于此洞然了知。则妄不待穷而自穷矣。真不待契而自契矣。妄穷而真契。究其功能。非大圜为师。非撞为士。非人能引。则吾曹即缘生而入无生。功何所自耶。然求功于钟撞。苟微其人。则钟之与撞。不能自鸣。苟微钟撞。则人不能作钟鸣。往复推求。求功于钟撞。微人无功。求功于人。微钟撞亦无功也。惟其能所无功。功无有待。功既无待。谓之无功之功。无功之功。先圣谓之内绍。有功之功。谓之外绍也。呜呼。昧三则有鸣。昧五始有闻。如鸣不昧三。闻不昧五。则鸣鸣闻闻本无能所。故无说而说法。法岂有尽耶。倘逢缘不荐。必根境抗然。因成失照。则不免流入相续相待。故曰汝应如是闻。不应如是听。然坡公身为宰官。而说法自在。若夜光宛转。横斜于金盘之中。而冲突自如。竟不可以四隅测也。渠不得事不成就三昧。理不成就三昧。则不免口缝才开。事理钝置。或者诮东坡于文字禅。说法多理障。吾知其未梦见坡公在也(释东坡法云寺钟铭示元一)。

夫钟悬而无撞。撞有而无人。则钟与撞不能相鸣。必三合而钟始鸣。故钟未鸣时。闻不自闻。必资鸣而后闻。鸣与闻并前之三者。非五合而后有闻。则缺一不能闻。可知矣。五合而后闻。闻果有闻耶。无闻耶。如有闻。闻应有五。如无闻。则何殊木偶哉。惟闻而无闻。则无所不闻。无所不闻。则闻无所在。闻无所在。则眼与鼻舌身皆可闻也。岂耳独能闻耶。若然者则正闻时。闻本无闻。闻既无闻。谓鸣有无者非也。呜呼。众人扰扰。束耳能闻。则大圜谹然。卧士击撞。谓之无闻可乎。然无人引之功。则两者无用。虽藉人引。若微两者。人亦何功。互而推之。皆非有功。非有功故。无所不功。如是则大圜。广长舌相。遍覆十虚。说无尽法。然非以眼闻之。谁领玄旨。又卧士与人。即舌耶。非舌耶。即舌则舌不撞舌。非舌则舌不能遍。古德有言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今穷舌相。于是则舌相。又翻成竹篦子矣。由是而观。则不免碍塞天下人去也。故问关吏可否者。未过关者也。如惯过关者。自能掉臂而行。肯复更问耶。如未过关。谓闻非听。谓听非闻。何异宰割虚空。争其多寡。而择其肥瘦耶(示元一)。

四方上下。谓之六合。眼耳鼻舌身意。谓之六根。以为方决不可易。根决不可紊。则谓之众人。是不知方生于无方。根生于无根。设知之。则方之与根果可易耶。果不可紊耶。虽然惟圣人在方。而不为方之易。寄根而不为根之移。故能颠倒上下。反覆见闻。指地为天。指天为地。以耳见色。以眼闻声。无为不可也(示观宗)。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半偈者。乃我大雄氏。双林示灭时作也。自古诸师。解有多种。有藏教生灭寂灭。有通教生灭寂灭。有别教生灭寂灭。有圆教生灭寂灭。藏教必以拨生灭之波。取止水寂灭为乐。通教以即波是水为乐。别教以波可会水。水还成波。不波不水为乐。圆教以一波无水不波。一水无波不水。以不波不水。无往不波不水为乐也者。于此既然。举一物会通万法。皆具四教之旨。顾其人善通不善通。善用不善用何如耳。达观道人则不然。别有出身之路。请有缘者火速荐取。如何是生灭灭已吾指解伸。如何是寂灭为乐吾指解屈。伸兮屈兮即吾指兮。离吾指兮。非即非离兮。是即是离兮。眼中有筋。骨里有骨。快性男子向此咬嚼得破。则三世诸佛。与此人作奴儿婢子去。历代祖师。为此人为牛为马去。若咬嚼不破。正好向达观。栗楖棒下讨分晓去。珍重珍重(示知忍)。

此身本是血肉筋骨。及涕涶津液暖气动转之风。攒凄假合便有此相。若能将此相识得破了。便得真身。真身之好不生不死。清净干洁。不同肉身。有生有死。有病有苦。有勤有懒。种种之苦。都是此不净血肉之身所招来。常当行住坐卧。谛观审察身内。五脏之上。五脏之下。五脏之中。一一逐脏推寻。肝在何处。肺在何处。肠在何处。肚在何处。肠中所藏何物。肚中所藏何物。着实看得分明。想得分明了。又当观察。从足至膝。是几节骨。从膝至上。又几节骨。从胸前至头顶上。种种观察。何者为胸膈。何者为咽喉。何者为头。头中又有何物。观来观去。察上察下。一一如看掌文。如镜照面。了了分明。自然众苦渐息。执着渐消。此皆观身妙观也。故曰观身厌有形也。此身是个苦种。痴人执着。智者实厌。谛信谛信。不可忽。不可忽。若忽了不依我作工夫。用力观察。现在诸病相寻。死去人身难得。至祝至祝。上来都是观身观。不是观心观。若说观心观之功德。比之观身观。其功德胜万倍。现前晨朝起来。管种种事。忙忙不得停歇。心中犹豫烦恼。不知一个时辰起了几番。夜来梦中胡梦乱梦。悲欢离合。与日里一样不差。是故令人精神枯耗疲倦了也。若能识破此心。从何处生。查得他明白。一切苦根。拔断无疑。最初观起。先观此分别好恶之心。梦想颠倒。从境生耶。从自生耶。若从境生。我无知觉不生。若从自生。境不触我不生。此心又以受蕴为根。因有受蕴。便有想蕴。因有想蕴。便有行蕴。因有行蕴。便有识蕴。此名四蕴。蕴者积聚义。然此四蕴。穷破了受蕴。三蕴自然不生。何为受蕴。领纳前境曰受。境有六种。眼以色为境。耳以声为境。鼻以香臭为境。舌以滋味为境。身以触尘为境。意以五尘影子为境。故受有六受。对六尘而言也。穷破一受。诸受遂消。故曰。以四大观身。即得真身。以四蕴观心。即得真心。真身无死生。真心无好恶。虽曰无好恶。不同木石一向无知。即如明镜。物来自照。好丑虽分。本无照心。能作此观。非但现在福寿安乐。成佛成祖。亦不难也。我说不虚。猛生信心。我说若虚。我舌当烂。汝不信心。汝苦当受。一切圣凡。证明此语。可畏可畏(示某居士)。

夫杀盗淫妄。饮酒食肉之习。初无自性。以无自性不能自觉。要待逢缘。始觉无性。一觉无性。则能履憎爱之场。触生死之境。此觉不昧。如定风珠。一投大海。波浪渐停。所谓五习不远而复。凡为佛子者。初心受戒贵先知此。知此则名性戒。不知则名事戒。性之与事若冰水。本无异同。融则名水。凝则名冰。是故先知性戒。则一切事戒无事而非性。即如知冰为水。则无冰而非水耳。智潭智潭。汝发此心。诚为希有。此点初心如初三之月。终至圆满。虽然如是。智潭若未知性戒。且守事戒。事戒积久熏炙觉性。终有开悟之日。事戒者有根本事戒。沙弥事戒。比丘事戒。智潭汝当先受根本五戒。培后戒之基。根本五戒者。一不杀生云云(授智潭戒)。

初春正光居士。送爆竹供养三宝。因着净人试火者三。一一皆响如破热之雷。忽忆佛令罗睺罗击钟。钟则有声。不击则无声。此盖常情之所计也。若以眼听之。则击时未尝有声。不击时未尝无声。例爆竹放与不放。声与不声。俱两头语耳。如坐断两头。中闲亦安可得。目前大众。以此听爆竹之声。则此声即达观老汉。广长舌相也。虽然可与知言者道。不知言者。管取未梦见在(烧爆竹示众)。

若睡了不作梦时。果乃无我。则主出入息者阿谁。若谓有我。我在何处。不解作梦。卒然不知下落。痛当屏息万缘。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讨个下落。方好商略此事。如若乘兴而来。兴尽而去。欲以有思惟心。卜度此事。纵有一知半解。总是以网张风。徒劳无获。道人念公远来。且见怀有日。所以不敢忽公好心。特俟人静身自问公。公当念老病不与之期。时光不可把玩。得功名时。不异梦中簪花。失功名时。不异梦中所簪之花为风雨摧谢。慨花易谢而醒。醒后逆思梦中簪花。梦中花谢。及至觉来。簪者谁乎。谢者谁乎。醒来知簪。知谢者又谁乎。以至推未有我时。我忽何来。既有我时。我不能转物。终被物转。毕竟病根在什么处。若检得病根出。簪花也好。花谢也好。开眼妄想也好。合眼做梦也好。不做梦也好。见道人也好。不见道人也好。赞道人也好。谤道人也好。设检不出。儒也没分。老也没分。佛也没分。此是真实语。如黑业浓覆。便信不及。若黑业轻。见此语。闻此语。孰不感痛(示马新甫)。

千经万论。说离身心。故觉有身心。即是无明。不见有身心。即是大智慧。噫。无明智慧。初非两事。但顺情时。身心现前。情消时。身心廓落。身心现前。生死烦恼。不待而来。身心不见。涅槃菩提。非求即证(示怀慈)。

生人之大累。莫过乎身心。所以圣人。先治自己身心之后。然后开物成务。辟如瓮外运瓮。不惟一瓮可运。虽百千万瓮。可以命人运之。有余力矣。何烦自运哉。众人异此。辟如身困瓮中。而欲运瓮。虽一瓮决难运之。况多瓮哉。又治身治心。先务穷身心之始终。然后能治之。如不穷其始终。而妄治之。终不能也。然身粗而易穷。心精而难穷。故先穷其易者。作离身之观。稍稍成熟。然后穷其精者。则心亦不难穷矣。身者何义。身以聚为义。心者何义。心以附丽为义。故曰离者丽也。由是而观。先须聚五行四大。身然后成。境未当前。则心不能独立。必境有以触。然后心有以附丽。毗舍浮佛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与夫聚而后有身。附丽而后有心。若合符契。但众人不以文字语言会其妙。反被文字语言障碍。所以通者成塞。塞者不能通也。如善会之。何塞非通。何通非妙。智灯来前。吾语汝。汝当精穷。身心始终之所以然。所以然得。则治身治心。若屈无名之指也。但患不肯屈。苟肯屈之。孰不能乎。智灯勉之。自今而后。凡遇荣辱风波。牢把柁柄。坚然自持。莫为前境所转。则身存而无死生之累。心有而无好恶之偏。慎之体之。则千万瓮可运也(示智灯)。

饥火所烧。可以食救。欲火所烧。难以色拔。良以食饱则不饥。色无饱理故也。此两者虽难易不同。然皆同出于愚痴。故曰愚痴不破。饱复还饥。欲终难饱。由是而观。一切罪业。必以愚痴为母。一切福慧。皆出于自心明了。明了自心。又以般若为母。今有人。于此视母为路人。自以为不愚者。得非愚痴中之倍人乎。

有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不失声于破釜者。有心无心之别也。故曰慷慨杀身易。从容就义难。慷慨非有心乎。从容非近无心乎。仲尼曰。原始要终。故知生死之说。夫祸福莫烈于死生。如知其说。则祸福乃细故耳。何谓原始。知生之所以然也。何谓要终。知死之所以然也。知生之所以然。则生何所忻。知死之所以然。则死何所戚。虽然众人之情。有我而昧。昧以性成。坚逾须弥。苟不得其道。破其坚执亦未易也。予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至如来问须菩提曰。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否。须菩提曰甚多。予不觉置卷。热泪横流。夫何故。惭我自无始以来。坚执一合相。计为实有。劳彼至人婆心委曲。以三千大千世界可碎。开我迷云。夺我执吝。不异残冰荡漾于春海。片雪飞触于红炉。此恩此德。深大难酬。我既知一合。置于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有若无也。况世界亦可碎乎。如来言世界微尘所成。即仲尼原始也。言世界可碎。即仲尼要终也。以黑白之徒。习儒不闲儒。习佛不闲佛。致不遑会通焉。呜呼惜哉。夫千金璧可碎。破釜不能不失声。情也。知大千可碎。微尘可合而成世界。理也。情则有我而昧。理则无我而灵。老人愿圣香自今而去。痛以无我而灵者为前茅。庶不负如来圣人深慈慨切。圣香痛勉之。

夫恶无大小。善无浅深。而有心为之。则罪大功微。何哉。良以无知为恶。虽有丘山之罪。而君子察其无知。犹乃恕之。故物莫不善于有心。有心为善则有执。有执则有边际。唯无心者为善。始福等虚空耳。由是而观。有心为善尚不可。况有心为恶乎。

易戒有心。老亦戒有心。然观其象而察其爻。亦未始无心也。老亦不敢为天下先。而不敢者。宁非有心乎。故有心无心。唯圣人善用之。无入而不可也。自非圣人。不唯有心有过。即无心亦未尝无过。若然者则初心之人。如何作功。能辨此者。可以读易老。

夫梧叶落而知秋。葭灰动而知春。梧叶葭灰。非可见者乎。春与秋非不可见者乎。然微可见之物。则不可见者。终不见之矣。苟圣人不以可见之情。见不可见之性。则性终不可见也。夫性不可见。则我固有之全失。固有之全失。则我欲立于大全之中。而运其末。亦终不可得而易之。道亦几乎息矣。易息而谓天地万物存。则天地万物。皆易外有也。虽至愚不信。予以是知。性有性之体。性有性之用。性有性之相。何谓体。用所从出也。何谓用。相所从出也。何谓相。昭然而可接者也。如善恶苦乐之情。此相也。苦乐之情未接。灵然而不昧者。此用也。外相与用。而昭然与灵然者。皆无所自矣。此体也。昔人以性无善恶。情有善恶。殊不知性无性。而具善恶之用。用无性。而着善恶之相。若赤子堕井。而不忍之心生。此善之情也。此情将生未生之闲。非吉凶有无可能仿佛者。乃不知其为心。而遂认心以为性。所以性命之学。于是乎晦而不明也。即易之卦爻。有谓卦寓性。爻寓情。此亦认心为性者也。夫卦六十有四。而吉凶之情。具而未着也。具故非无也。未着故。非有也。非无故。则不可谓之性。非有故。则不可谓之情。既不可谓之性与情。谓之心非乎。故六十四卦。心之所寓也。三百八十四爻。情之唐肆也。故内外之情。吉凶之机。虽错变无常。然不出乎封之内外。爻之奇偶也。内近亲。外近疏。吉近善。凶近恶。亲疏具而无我。心也。善恶具而有状。情也。夫心与情。易之道穷于是矣。而心之前。有所谓性者。则非卦爻所能仿佛者也。然离卦爻而求之。则又离波求水也。然如之何。曰非予所知也。知之者。非知之者也。是何故。良以性不知性。如眼不见眼故也。

宗教虽分派。然不越乎佛语与佛心。传佛心者谓之宗主。传佛语者谓之教主。若传佛心。有背佛语。非真宗也。若传佛语。不明佛心。非真教也。故曰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

知身可爱之知。知身不可得之知。前知因身可得而立。后知因身不可得而立。前知如前步。后知如后步。前步若不起。后步安得移。前步续后步。步步似不断。前知续后知。知知似不灭。初心作观者。此知不可忽。痛究知知源。源得知自歇。知歇照万物。不劳无不彻。只此不劳者。亦名般若德。此德常现前。逆顺汤泼雪。入死并出生。自在不思议。此后未及言。能到终自知。舌板摇脚跟。无上*轮转。顾生宝而藏之。俟汝受用得来。方可示物(示圣坚)。

男子家不知自重自大。则靡所不至矣。不自重。则物重而身轻。不自大。则物大而我小。重者大者。我则篾有。轻者小者。却受不辞。夫至重至大者。无择老幼贤愚。谁不具足。特以微名小利。浮荣轻爵赚误了也。人人本来心光。照穷三际(示马子善)。

\

解等火。观等薪。薪无火而不化。火无薪而不传。是以大心凡夫。即热恼心。顿开圆解之火。即生灭之心。渐副解火。如凡夫初入信。乃至十信。生灭功完。始登初住。办不生灭行。至八住。始得无功用行。斯意昧久。他种安知。

生铁男儿。欲究明此事。无择智愚。但办肯心。直下即得。噫。当昧爽之际。交生灭之时。头面忽呈。动睛已失。故曰。彩云影里神仙现。手把红罗扇遮面。急须着眼看神仙。莫看神仙手中扇。

心光本湛。妙物无累。横生知见。失彼精明。是以眼识黏色。耳识黏声。鼻识黏香。舌识黏味。身识黏触。意识黏法。奔境流逸。竟各忘返。殊不知五识一觉。唯六炽知。六若不炽。彼觉何咎。故曰。初居圆成现量之中。浮尘未起。后落明了意根之地。外状潜形。故全觉斯缺。能悟潜起。痛于境缘逆顺之际。是非荣辱之场。历然挺然。观一切得失。如云触石。如风过树。了无窒碍。始不负为男子汉。出家标格。设负之。生不若死也。全其体之。则缺者全矣。缺者全。即屙屎放溺。皆佛事也。宁独拈香拨火。为佛事哉(示全禅人)。

韩信白起。今昔孰不以大将称之。然但能战人。不能战己。战人易耳。战己实难。战人如以手捉物。战己如以眼观眼。想此等境界。如何下得手。想久得入。一旦十八界魔兵荡除。五蕴巢踢翻。一安永安。长劫作个无事人去。如此豪杰。将韩白较之。奚啻醯鸡之匹大鹏也。本白本白。精进度日。十八界未空。五蕴浓厚。膏肓之疾未瘳。死生之梦未醒。敢因循而偷活哉(示狄明叔)。

男子立志。必操从苦起。业就艰难。鸩毒浮华。骊珠澹泊。历风霜而不变。累岁月而恒新。扩襟抱于爱憎之关。蓄精神于荣落之际。尊知而履。韬璧而光。尚友千古之先。定理一心之内。昆仑可拔。拳石难倾。汝果能之。不负此晤。若夫蔽日月之光。于覆盆之下。穷风云之思。于闺阁之闲。而能扬音于丹桂之丛。奋翮于黄埃之上。安可得哉(示于润甫)。

夫众人知贵生。而不知所以养生之道。故为生之所累。至人知养生之道。本于无生。故能视生无生。无生而生。生无物累也。嗟呼。目为色之所累。耳为声之所累。至于心为七情五欲之所累。犹曰。我平生快乐无累。殊不知无累者。累之久矣。盖众人欲重神昏。坐过而不知焉。辟如醉夫。卧于泥淖之中。人晓之曰。此泥淖。非可卧之所也。醉者瞪目而怒曰。我生平不解饮酒。汝奚诬我。今天下俱抱醉夫之疾。安得有不醉者。而与之言哉。

教理行果。此四者乃黑白凡夫之模范也。如黑白凡夫。不以四者为模范。未有不遭邪小所网者。邪则外道是。小则二乘是。教乃圆教。理乃圆理。行乃圆行。果乃圆果。如四韦陀五明典籍。是外道教。如阿含等教。是二乘教。如华严法华圆觉楞严等教。是终教顿教圆教。是故于邪小发心。是邪小种子。于圆教发心。是成佛种子。又佛性有三。有缘因佛性。有了因佛性。有正因佛性。正因佛性我虽固有。必待了因佛性开之。了因虽能开正因佛性。又必待缘因佛性熏发之。夫缘因佛性者。非他物也。即圆教所诠之理。此圆理。在凡夫分上谓之无明。如以圆教理火熏发之。则此无明以理火能熏炙之力。而凡夫无明。于不知不觉之中。转而为无尘智。谓之了因佛性。无尘智。真积功终。谓之金刚无碍智。金刚无碍智。谓之如理智。非如量智也。以如量智。能开物成务。接引初机。以如理智。非理外之智。智本无功。非智外之理。契而无能。故智与理。理如春水。智如游鱼。水无养鱼之矜。鱼无乐水之趣。鱼水相忘。而养而游。自然与万物共也。初心凡夫。如金银铜铁。教理行果。如大冶洪炉。金银铜铁融而化之。倘不假模范。欲其成佛祖圣贤之像。终不可得也。故教必有师。开理则圆。理圆则行不偏。行不偏。必正果大备。然华严文富。法华幽邃。楞严微密。圆觉简备。此四法宝。当各写一阄。澡身漱口。置阄佛菩萨像前。严整衣冠至心祷祝。弟子某。如往昔亲近佛菩萨因缘。何经因缘熟。信手拈之。拈得何阄。即阄得经。尽形寿受持。不敢懈怠。如受持经后。佛知见稍开。决不敢独善一己。誓必如一灯之明。传千万明。千万明传之于无尽。此初心凡夫。依教理行果之模范。如鼻祖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则教理行果之窝臼。早破这缺齿老胡踢翻了也。且问雷雨居士。教理行果窝臼。既被老胡踢翻了也。雷雨于寻常日用之际。又将谁家窝臼栖泊。宋别驾朱炎。一日问讲僧义江曰。此身死后。心在何处。江反问曰。此身未死。心在何处。炎猛然有省。呈偈曰。四大不须身后觉。六根还向用时空。难将语默呈师也。只在寻常语嘿中。江首肯之。雷雨于吴门天池山。初晤时。亦首问雷雨。日用能分别心。毕竟在何处。屡问屡拶。雷雨竟无有答。诘朝遂别于天池。只今天池风月依旧。而问拶话头。不知得依旧否。如得依旧。岂有真积力久。而疑团不迸破者哉。又雷雨二次书来。有王制台求开示之嘱。制台于理水未深。不便裁书请益。虽然书虽未裁。而制台菩提之心。早发于语言文字之先矣。此语言文字之先之心。即鼻祖东来直指之心也。如于此能直下信而不疑。用处廓达。则天地万物。皆在制台掌握之中。何况西蜀一省。不沾制台沛然之法利乎。宋朱炎呈偈后。不久立化于多人之中。启无量黑白信心。雷雨居士。能不忘吴门天池风月。则峨嵋风月。又岂在天池之上哉。古德曰。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达观则曰。若人识得心。心外无风月。修山主曰。风动心摇树。云生性起尘。若明今日事。暗却本来人。达观又曰。修山主但见锥头利。不见凿头方。达观但见凿头方。不见锥头利。敢问王制台与成都使君。且道修山主与达观。孰雌孰雄。若辨得出。则教理行果窝臼。不踢翻也不妨。倘辨不出。即踢翻教理行果窝臼。管取此身直得无栖泊处。偈曰。峨嵋风月与天池。几处欢歌几处悲。心外了知无别法。境缘逆顺尽吾师(寄示雷雨居士兼转王制台)。

偶与宇泰。言及禅门宗纲。因举机不昧终始。如王太傅勘朗上座。又如僧问青林。展转接拍冷然。恰好朗公不得明昭谦代转。不免机昧终始去也。其临机之际。宾主酬酢。如两镜交光。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如涉一毫拟议。即片云点太清矣。这个境界。不可作人我会。不可作有心无心会。触着即应。岂念虑可及。灵然接拍。岂木女同伦。此非见地干净。保任圆熟。权衡在手。杀活自由的汉子。管取张良智巧。淮阴作略。直得乡关万里。把柄已在别人手里。杀活凭他脚跟。波波地随人转去。如此之流。近来觅一个半个尚不可得。何况真没力量汉。愈加愁人。且道如何得欢喜去。萧萧夜雨蒙头坐。泪洒春风不尽哀。漫山遍野野狐精。到处逢人瞎眼睛。实法与人诚漏逗。无规说法转悲零(晏坐示仲来)。

迦叶菩萨问佛云。一切众生。见妍是妍。见丑是丑。诸佛亦见妍丑。了然不昧。如何众生即是妄想。诸佛便不是妄想。佛告迦叶云。一切诸佛。但有世流布想。于中不生执着。一切众生。于流布想中。妄生执着。所以被妍丑转却。诸佛如镜照物。影像交罗。有何妨碍。此是教中糟粕。衲僧门下即不然。驴胎马腹教谁去。不是观音即普贤。信得及入地狱有分。信不及入魔队有分。若要两家坐断。做个出脱汉子去。朝朝夜夜。夜夜朝朝。若此身心着何处。行藏曾不离刀山(示仲来)。

世闲有两种亲眷。一种浓厚。滋养道种。一种浓厚。增长恶习。若是有智慧人。恶习亲眷。亦滋养得道种。如力量不甚大。必须生处要熟。熟处要生。这里见不真。行不力。千生万劫。受他累坠。即如女色一端。父母婚配。本欲绍祖先血脉。名教良规。世闲岂可少得。有等人。儿女既有。淫欲不断。籍此为乐。迷恋没世。终无醒日。堂堂男子。被这臭溺孔。断送一生。一欲迷心。万理斯蔽。子本从父母生。一听妇女之言。父母之言永不入耳。君臣分上。往往有犯此过。兄弟朋友不言可知。色欲迷人。如此恶毒。倾覆大伦。不惟增长恶习。缠绵灵识。何日得脱。古德有言。宁近毒蛇莫亲女色。毒蛇害人不过此身。女色系缚。尘沙劫波尚难解脱。惟有法属之亲。转多转益。滋养道种。终当得果。明师良友。不言世务。但究真宗。以般若灵津。迭相浇灌耳根。薰蒸了因。正因渐着。孜孜永久。一念相应。大事了毕。生死高超。尘网顿脱。如华鳞入海。永无罗网之患。法友眷属。利益如此。世人不以为重。生死眷属。受害如此。世人皆以为重。如真学道人。于此不可不具眼。不可不知好恶。若不知好恶。不是地狱种子。定是魔家眷属。如此等流。梦见犹惊。况聚首促膝而论道哉。仲来此理亦当谨慎。自己无过。亦可将此化人。较之妆佛造殿。济贫拔苦。功德愈多。何者法属兴隆。正教得行。正教得行。魔风殄息。菩提种子。遍尘弥刹。如春回大地。百物遂生。当来成佛。眷属参随。弘大法化。必今日培植者。噫。用力少而收功多。丈夫不可不取(示仲来)。

圣人本无常心。众生本无常习。是以蚖蛇蝮蝎。无非大士之分身。菩萨如来。无非众生之本色。圣人若有常心。何殊木石。众生若有常习。则佛祖永无相续。是故观音神头鬼脸。凡形圣容。百千方便。泛用随宜。一一皆菩萨悲田所出。譬夫片月在空。影临万水。岂思量分别可测哉。悟此则菩萨随处出现矣。

俗谛中人。入吾法中。如人溺大海。露发髻子。善知识提携。如援发髻子相似。须自家尽命挣着。不然是自要沉没。千佛出世。也难救取(示众)。

我闻如来。三十二相。凡一一福。皆自受用。惟白毫相光。此福不受。慈惠儿孙享用无尽。是故檀越滴水根线。临当受时。观此白毫圆照法界。无论圣凡。影现光中。由是施者。及其受者。俱现光内。了无能所。三轮体空。不昧物我。如是作观。一切有为。皆成无为(受白衲礼佛)。

夫佛法本平常。而世以奇特求之。故往往不得佛心也。故曰平常心是道。此平常心。凡有血气之属。皆本有之。岂待佛菩萨传而后有哉。若必待佛菩萨传而后有。则世人日用。境缘逆顺。好恶多端。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炽然而分别不歇者。此又何心哉。此即平常心也。但众生不善用之。而现三毒奇险之心也。如善用之。则众生三毒奇险之心。即是诸佛平常之心也。虽然众生奇险习熟。脱闻平常心是道之说。自然承当不下。盖其平常习生故也。是故必须待佛菩萨。以宝几珍御之风。鼓吹而化其下劣之心。则荷担之心生矣。此一心生。又追惟往时下劣之心。鄙而恶之。于平常心。则生大惊异。以为闻所未闻。得所未得。故没量大人。知其如此。复以狸奴白牯之风。鼓吹而化其惊异之心。至此则圣凡情尽。平常心开。开而用之。谓之大机。机之为言。盖取照不昧用。用不昧照耳。夫照不昧用。则谓之真照。用不昧照。则谓之大用。故临济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吹毛用了急须磨者。变而不穷之谓也。

一微涉动。则吉凶横生。能洞照微先。则祸福爆落。但众生迷染成性。卒难回机。机苟能回。习染渐释。如习染终不能解。则过现诸佛又从何来。过现圣人得道有据。则习染虽久。必有除因。知有除因。而甘随习染者。此一种人。自有阎罗老子。不放过渠在。不劳旁人。代渠担忧。盖此一微。不出四运。故以四运观之。微本不有。何况有动。何谓四运。未微。欲微。正微。微已。是也。一微若实有者。岂假四运而名微哉。虽然四运观微。微实不有。则涉动之时。于可意境。便觉欢悦。于不可意境。便不耐烦。此欢喜与不耐烦。果体四运而观。有此两者。果不能观。有此两者。如果体而观。有此两者。是两者习熟。此观习生故也。如此观力强。两者力弱。则得力不得力。观者自知胜负。故曰。解不难而行难。行不难而克终难。克终不难而忘又难。故惟忘而能用者。则触途成观矣。又道前道中道后。有两顺一逆。真妄工夫。不可不知者。何谓妄顺。清净本然。而忽生山河大地是。何谓妙顺。溯而上之。缘情复性是。何谓逆。性复而悲同体。驾慈航而拯济万有是。此两顺一逆。东方出圣人。西方出圣人。上古出圣人。现在出圣人。倘灭视而不信者。皆天魔外道。非圣人也。

夫业未尝不真。心亦未尝不真。业之真即心之真。心之真即业之真。真外无业与心。心业之外。亦无有真。即此观之。一切众生于颠倒七趣之中。本皆现证者也。以众生日用而不知。于现证中横生分别。故现证者。日用而不知也。殊不知于日用不知之中。实未尝不现证者矣。如心不知身。则身本法身。身不知心。心即本智。法身如镜。本智如光。光依镜有。光还照镜。本无所能。何事非真。今有人谓心不知业。则业无待。业不知心。则心亦无待。便谓罪福皆空。我不可得。殊不知罪福皆空。待罪福未空者之影耳。我不可得。亦待我必可得之影耳。是皆嗜欲情熟。研真理生。说时似悟。对境还迷者也。如法华之妙法。法即一切万法。妙即了达万法之外。初无别真。故曰借婆衫子拜婆年。又曰。妄想无性。将甚知业。业亦无性。将甚知心。心不知业。能存而无我。业不知心。所存而本虚。无我而虚所能不昧。知而能行。日用无生。知而不能行。日用爱憎。日用无生。阴阳虽巧。不得加陶铸之功于我矣。日用爱憎。根境虽无性。则无往而不摇我精。精摇则六合。六合则一失。一失则头迷。头迷则心粗。故曰。心粗乱撞头。又仲尼心不死。日用自然活。颜回心死活不得故。便不能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蹈乎前。盖回日用之际。回必知民。民亦知回。以两相知故。能所横生。活者死矣。故曰。有我我在天地中。无我天地在我中。

我乃生于可欲。故有欲者。不能不生。生既生矣。不能不死。天下有欲长生者。端以生为福。死为祸。故曰祸福莫烈于死生。盖不知功德天。与黑暗女。我能一心不生。彼将不待遣而俱逃矣。然后同天下吉凶。而吉凶莫能累也。如是者谓之正因。反是者谓之邪因。又横计心外有法。不能会万物归己谓之外道。以此观之。外心则无生。无生则无灭。如生生灭灭。动动静静。通通塞塞。恬恬变变。离离合合。暗暗明明。本一精明。映彼六者流而不返。近取诸心。则为生灭。远取诸物。则为明暗昼夜。古今寒暑之多也。而天机深者。悟一尘。溯而上之。则余黏齐拔矣。故曰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此指眼根脱黏而入也。至于意根。则缘知因法。无法无知。不法自知。则诸灭相。永不能惑。呜呼。使贪长生者。洞悟此旨。则痛悔向之。所为首越而之燕也。

百尺竿头。蹈大木而惊悸。大地之上。履寸板而坦然。此何故哉。竿本不虚。地本不实。一切众生。于无虚实中。横计虚实故。

皮球子曰。有一事。则有一义。义宜也。如地宜坚。水宜湿。火宜热。风宜动。如坚者湿。湿者热。热者动。则非义。矣。理则不然。坚可以为湿。湿可以为热。热可以为动。动复可以为热。热为湿。湿为坚。盖宜者可以不宜。不宜者可以宜。譬如轮之始终。岂果有端哉。故地水火风。又名曰四轮。然轮虽不可以始终穷。外铁则轮何所有(义理辨)。

梦悟醒迷。圣凡途隔。究其所自。不过未达本源。故曰达本忘情。知心体合。即此而观。情未忘时。不必以情忘情。何以故。情终不忘故。如一达本。情不待忘而自忘矣。如体未合。亦不必求合。何谓体合。无思契同也。若然者。知心即达本。达本即知心。明矣。是故达本知心之人。虽同众人。纷然于梦境。然其达境无性。知心无外。愈梦而愈觉。一旦梦缘爆断。觉影亦空。故不同于醒迷之曹。如本未达。心未知。虽其人忠信廉洁。如伯夷叔齐。其情执坚固。过于须弥之难破也。此难破之执。谓之一合相。此一合相。是一切众生之痛疮疤。虽父母妻子稍触其疤。则无明之发。烈如猛焰。况他人乎。圣人知此相之难破。以为须弥。虽则坚固胜一切。然以三千大千世界较之。则须弥又太仓稊米耳。故圣人。一碎三千大千世界以为微尘。使众生知三千大千世界。坚固于须弥者。尚可碎而为微尘众。况我蕞尔之躯。块然之相。岂能久留而不可坏哉。且此世界。不能自有其体。必合微尘众而成。微尘众亦无自体。必碎世界而有。故以世界观微尘众。则微尘众不可得。以微尘众观世界。则世界不可得。世界与微尘众。既互观而不可得。则一切圣凡依正二报。且道毕竟安着何处。偈曰。兔子怀胎产六龙。不惟为雨更为风。临机纵夺能翻弄。一片春光万卉融。

紫柏老人集卷之六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注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