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3日电 题:商业时代如何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乱象
新华社记者荣启涵
佛前万元一炷香,是信仰行为还是借机敛财?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是否禁止一切经营活动?如何消除清净庄严佛教道教场所的商业逐利乱象?
近日,国家宗教事务局等12部门联合发文,就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提出意见。记者针对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家宗教局有关负责人和中国佛教协会、道教协会负责人。
直指商业化乱象
2013年,山西五台山查封两个非法敛财“黑寺庙”;2014年千年古刹潭柘寺内“功德箱”鱼目混珠变成上市公司“小金库”……种种乱象频被曝光,引发舆论关注。
佛教道教在我国历史悠久,信众较多、影响广泛。近年来,佛教道教总体发展平稳,但一些问题日益显现,社会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商业化问题。意见针对目前主要存在的四种问题进行了梳理。
最突出的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是“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地方以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为由,将名山古寺“圈”入文化旅游景点,从而抬高门票价格;非宗教活动场所大肆兴建庙宇宫观,耗资巨大滥塑大型露天宗教造像,通过助推宗教热,打造旅游景区。
一些非佛教道教活动场所或组织,雇佣假僧假道,乱烧香、乱放生、乱设功德箱,非法开展宗教活动收取宗教性捐献。例如烧香、放生本是佛教道教信众常见的传统信仰行为,但诱导游客和信众烧高香、抽签卜卦,炒作售卖“头香”“头钟”等就属应当治理的行为。
乱烧香、烧高香可能引发环境污染、安全隐患,乱放生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和人身伤害。
此外,一些组织或个人将寺观视为牟利工具,进行承包经营,甚至将其作为企业资产推向资本市场,受到社会舆论诟病。
厘清“合规经营活动”边界
无论是今年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还是此次发文,都对寺庙宫观“合规经营活动”作了明确规定:“佛教道教活动场所内可以经销佛教道教用品、艺术品和出版物,开展与其宗教宗旨、习俗相符的经营活动。”
版权所有:金刚经注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