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性基础》之二十六
—— 2013年3月1日《心经》网络课堂录音整理
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接着学习《心经》。上一次课给大家分享到了“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一句话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启发。今天接着上一次课的分享,把这一句话的内容进一步挖掘一下。
因为我们接触佛法以后,就知道佛法最高深的境界就在于对空性的体验和认知,大家一般探讨佛法的时候很容易就谈到“空”,那么“空”到底是什么?目前为止所能找到最严格的界定就是:空相是什么?“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大家看一看这个描述的特点,非常明显,什么特点?
(学员A:恒常。)
法师:恒常?这个还恒常?否定?还有没有?非常明显,空性它不是正面描述,它是否定,反面阐述的。这个特征我们要好好的挖掘一下。如果哪一天大家从正面解读“空性”是什么的时候,你要小心,很有可能就已经不空了。比如说:空性你怎么去解释它?
(学员B:缘起。)
法师:缘起,好像不否定啊,可是缘起不空啊,对不对?你可以说是“无我”,这“无我”是不是否定?这是否定。为什么空性一定要从反面去否定它而没办法从正面界定它,原因在什么地方?
(学员C:因为它是空的。)
法师:哎哟(法师笑)!因为是空的。空吗?一个法之所以称为一个法必定有它的特点,只要用这个特点去描述它,一定不是空。一定不空!你空的话怎么去描述它呢?就连虚空它都是一个对象,都要给它安立一个特征要去描述它,它都不空,请问什么还可以空?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为什么要从反面来去界定“空”,而没办法从正面。有没有可能从正面去界定这样一个空性的内涵,这是我们要探讨的。大家知道在面对一个对象的时候,(法师举起手里的一本书)这是什么?
(众学员:书。)
法师:书,是不是?有没有不同答案?
(学员A:纸。(众笑))
法师:书,好!第二层答案就是纸,对不对?有没有再不同的答案呢?
(学员B:知识。)
法师:知识(法师笑),知识,可以看到知识了,还有没有呢?
刚才有几位同学已经给大家界定这是书、是纸、是知识,这几位同学描述的对象。只要你给它界定,都可以说这个肯定不是它的根本的特质。这个书这个名字是我们给它安立上去的;这个纸也是给它安立上去的;所谓的知识也是给它立一个概念,给它安立上去的。
大家知道,这就是一个(法师板书)外在的对象,我们用汉语来表示就是“事物”,所谓的对象就是事物。事物是两个字,笼统来讲是一个词,两个字。这两个字内涵不同,大家知道事是事,物是物。可以理解吧?书这个对象它是一个物,但是你要把这个书给造出来是一件事,对不对?我怎么去利用这个物那就变成一个事了。所以物啊有本末,事呢有终始。大家读过了吧?这不是白读的(法师笑)!这关键时刻就能派上用场。
一个物有本末,本末是什么概念呢?空间概念。可以体会啊!本、末是一个空间概念。而终始呢是时间概念。事物就是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框架下对一个对象的描述我们就称它为事物。当我们去面临这样一个事物的时候,如果人去面对它的时候,就会去给它安立一个取相,就开始描述了。人一对这个事物的时候就开始一个描述了,比如说:刚才大家认为我手里面拿的这个事物叫书,就开始描述了。各位,我们能对书做一个定义吗?什么叫书?这个是书吗(法师举起粉笔)?大家都知道这不是书。这是书吗?
(众学员:是的。)
法师:是的,可是你怎么知道里边有字呢?如果里面全是白纸的话,它还是书吗?
(众学员:不是。)
法师:那就变成本子了(法师笑)。本子,空白的本子,大家不要被表面现象所欺骗,里边很有可能是空白的纸。不过这个肯定是有字的(众笑)。我没有作弊,这里边是有字的。我们之所以知道不是本子而是书是因为里面有字。书之所以称为书是因为带有字的纸张的集合可以界定为书。啊,有同学摇头了,难道不是吗?
(学员A:不是啊!)
法师:那为什么呢?
(学员B:那我这本里也有字。)(法师笑)
法师:对呀,现在就有问题了,各位我们的本子里边也有字,也有纸,装订起来但却不成为书(法师笑),它是本子。你再整理一下出版,那就变成某某著的书,对不对。可以这样理解吧?可以理解。所以只要给它一个定义,那一定有例外。可以理解啊。
那请问什么才叫书?我们还能不能再给它去定义?刚才我给它一个定义,马上就有同学提出反对的意见了,说这个不严格,对不对?还能不能找出一个定义来,什么叫做书?为什么出版以后才叫书,自己写的难道就不可以叫作书了吗?过去没有出版社,自己写个讲义装订起来,难道不可以称之为书吗?对不对?(法师笑)这个不再挖掘了啊,只要给它安立一定会有反例。
(学生A:过去的书是写在竹简上的。)
法师:是啊,过去没有纸张,我们是竹简上穿起来的,那还叫书吗?
(学生B:叫书。)
法师:那也叫书啊,那不叫书吧。那就叫竹简。竹简上装订的就是文字。好,刚才随便拿了一个啊,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书,但是你要严格去定义它什么叫书的时候,会发现你定义不出来。
各位在生活中你要见到一个人,你知道他就是人,绝对不是猫(众笑)。你看到猫的时候绝对不是狗,我们辨别率是非常的准确。可是我们要问各位什么才是人的时候,你能给出一个严格的定义吗?谁有信心说我就可以定义出来?你别说我就是人,你看吧,你把我身上所有的特征描述出来就是人。谁能定义一下什么叫人?你的定义没有漏洞,找不出反例?(学员沉默)没有一个同学?
好,这个啊,这就出问题了。我们描述一般是正面的,比如说,以前给大家举例子,比如水,什么叫水?
(学员A:H2O。)(众笑)
法师:H2O都是水吗?不要拿这些来蒙我哦,H2O可不都是水哦,H2O液态是水,变成气态还是水吗?变成汽了,对不对?不那么容易界定的。
大家不要觉得说我们学《大乘五蘊论》好像那么简单,没那么简单的!这些古来的祖师大德一定绞尽脑汁,一定要去找,找到最后发现水有三个字可以描述,叫什么呢?
(众学员:流湿性。)
法师:哎,流湿的性质!流湿性,凡是具有流湿性的对象给它安立一个名叫“水”。请问汽油是水吗?
(学员A:不是。)
法师:是吧?为什么不是呢?
(学员A:它有流动性没有湿。)
法师:它也有流湿性啊。
(学员B:没有湿性吧。)
法师:油怎么会没有湿性呢?
(学员B:湿的东西能把火浇灭,汽油能把火浇灭吗?)(法师笑)
法师:谁说的湿的东西能把火浇灭?湿的东西能把火浇灭吗?
(学员B:湿气就潮嘛,潮就不助燃嘛,油是助燃的。)
法师:我们没有说湿的东西就可以把火浇灭啊,难道水真的可以把火浇灭吗?你要看火有多大,火如果非常大的时候,你加点水那还真的助火燃烧得更加旺盛了,这很明显的。
如果大家放松心情去辩论的话,只要任何一个观点,你去说都可以找出反对的意见。你就只要立正面的观点啊,你不立没办法,谁也破不了你。好,正面流湿性。对我们学了佛法来讲的话,这个水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是具有流湿的特征。所以在我们的印象中只要看到有流动,有湿的特点,我们都给它安立一个名字叫水。
可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去观察你就会发现,这水就分两类了:一类是现在看到的水;一类是非水的水。非水的水是什么呢?比如说汽油,类似的如煤油;油一类、乳一类都具有流湿的特点,可是它又不称为水,我们说的水是具相的水,不是抽象的水,这一概念都含在里边了。这个水是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呢?你会发现,这个还不具体,为什么?海里面的水和河里面的水能一样吗?河里的水跟源头刚刚开始融化的雪水能一样吗?雪水和甘泉的泉水能一样吗?你会发现水和水又不同了。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眼前有一个杯子,杯子里面是自来水烧出来的开水,好一点你再喝个矿泉水;有的同学还特别喜欢喝这个汽水。这个水啊,本身看起来已经很具体了,可是在我们生活中面对一个实实在在的对象的时候,一定是一个不抽象,一定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对象。
好,我们可以把水啊分成海水、河水、井水、山泉水、雪水,各种各样的水。请问,海水是不是就很具体了?一点都不具体。海水还是高度抽象,请问是哪个海的水啊?这东海的水和渤海的水能一样吗?这渤海的水和南海的水能一样吗?差别大了!差别非常大!好,那你说这样说渤海、东海够具体了吧,告诉各位,一点都不具体。非常抽象,渤海沿岸的水跟中心的水能一样吗?表层的水跟深层的水能一样吗?也不一样。所以我们知道所有正面描述的界定都是相比较而产生的。
比如说一般海水盐度比较高,河水盐度比较低,你只要尝一尝盐度,可以比较。如果我给各位一杯水,一杯是海水,一杯是河水,各位去评判一下到底是哪个的时候,你要找一个特征,这个特征就是海水之所以称为海水,区别于河水的特征是什么呢?盐度比较高。盐度高是海水的特征,盐度低是河水的特征。
可是,大家知道啊,这个界定不是自性的特征。自性的特征是什么意思?就是它不是比较而产生的。它是自己就可以描述出来的。你如果是比较产生的,完了,当你比较的对象失去的时候,你这个比较而产生的特征就失去了。
我们平常会说:哎呀这个孩子真诚实,你要小心哦,当你说他诚实的时候,那你就是在现实生活遇到过很多不诚实的孩子,忽然发现这个孩子很诚实。哎,你就特别的赞叹说,这个孩子真好,品德真好,太诚实了!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受到很多孩子的欺骗(众笑),偶然遇到一个孩子,相对来说比较诚实,你忽然发现这个品格对我们来讲的话是那么的宝贵,你就赞叹!赞叹!赞叹!
其实明者、智者听的非常清楚,你之所以赞叹,是因为生活中太欠缺这个,周围人太欠缺这个品质。所以只能说明你生活的环境缺这个,我们才把这个抬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上。这个所谓的高、好,在一个智者的眼里,不会听你正面的描述,他会听你背后隐藏的信息,信息就是这样子。
当父母老是赞叹自己的儿子,多好多好的时候,你要小心啊,我们做一个听者来讲的话,那肯定是背后有一些问题父母一定没看到,导致了父母内心自信心不够。所以在别人面前他会去过分的夸奖自己的孩子。一个对自己孩子足够有信心的父母,怎么会这样一直夸自己的孩子呢?那一定是知道说我们家孩子有一些不足,你们要多多包涵,该批的批,今天也不能打了,该说的说。这体现了,我们就知道,父母对孩子的整体的认知比较全面,自然而然给我们成立这样一种印象。
所以这个概念里面,我们之所以假名它安立为“水”和“河水”的时候,那就是从形象上取相,取相以后会导致它有一个具体的特征,你把这个特征一赋予它,这个事物就出来了。可是这个特征,我们知道了,都是比较产生的。至于一杯水的水我们就很清楚了。汽油和水的特点,那差别太大了,一看就知道这是油,这是水。怎么看出来的?水没有味道,那油就有味道。水没有颜色,那油就是有颜色,一看就看出来了。可是,如果拿两瓶汽油给你桌上一放,你能分别出来这两瓶汽油有什么区别吗?分别不出来了吧?
(学员:一个清澈,一个浑浊。)
法师:同一号码的汽油。要分别就有点难了。这就需要再加一个微细的特征,我们要去把握。把握的话是什么呢?把握这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你就界定它具有这个特点,可是这个特点也是这样比较产生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所有对事物的正面的描述,今天稍微比较一下你就会发现,所有的描述只要给它一个界定,那一定是有一个基准,就像刚才这本书一样,大家一说这是一本书的时候,当说到有字的纸,再装订成的对象是书的时候,马上有同学说,那本子我写字,也符合这个特点,但是它不是书。
所以在这里边马上就去比较了,比较什么呢?本子和书,它们相比较而言。我们会严格的界定一个定义,那就是出版的书,不是用自己写的书。这个特点是相比较产生的,可是如果两本书同样都是出版的时候,这个特征就失去意义了。
这就是所有正面描述事物的时候,它是一个“局”。大家知道,这是一个“局”。一个“局”导致了它的有限性。这个“局”,以前跟大家分享过。天地就是一个局。任何一个人,面对一个对象的时候,就是一个“局”。面对这个对象的时候,我们具体去描述,那一定是在这个“局”里边描述它,它的局限性非常明显。我们要去了解,一定要去抓,抓什么呢?一个事物它的一个根本的特质,这个特质不是比较产生的,不是在一个“局”里面产生的,而是它自性就具有的,那个特点是什么呢?你就会发现了。
(学员:没有。)
法师:没有。对,到最后就是没有。没有什么呢?没有你所描述的一切特点,那就是它的特点,那就是它自性的特点。最后把这样一个特点,假名安立一个词,叫“空”。这个“空”具体表现就是一个(法师板书)这是正面的描述,这个就是否定的描述。空性的智慧不在于去构建什么,它在于去解构。就是我们安立一个东西,它去给你照破它,照破什么呢?照破它的一个局限性在什么地方,照破这个概念它相对于什么产生的?它看到了这个缘起性。
今天我们再去读所有的经典的时候,需要有一个空性的智慧去关照它,空性的智慧去关照这个经典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知道这是谁给谁讲的。讲者是什么境界,虽然理解上有点难度,但是我们要去体会它。听者是什么境界,在这个局里边这些内涵,法的内涵就会源源不断地流露出来了。
这就是对于文字本身,我们不能认为就是它本身的一个否定式的思维的模式,其实并不是直接否定它,而是理解它的一个局,一个相对性,相对安立性。
为什么平常在生活中大家彼此之间会出现很多的矛盾啊?很多的矛盾产生于传话传出来的。两个人之间讲话,这两个局彼此都非常熟,第三者听到了,他就要传。可是他进不了这个局啊,进不了两个人互动的场景,他听到这些话以后就给它赋予了自性的特点。自性特点就是某某说过什么话,而忘记了为什么说这句,针对谁说这句话,就是我们没办法去体会去这个局里面产生这个东西的时候,你给第三者讲的时候,那完了!这个局完全就变了。
好,对这块儿大家有什么意见吗?
(学员A:法师,如果我们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是在解构这件事情吗?)
法师: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在解构这件事情吗?我哪知道!(众笑)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可以解构也可以增加。
(学员A:这件事情因为困难而做不成了。)
法师:是啊!
(学员A:这个事情本身就被解构了。)(法师笑)
法师:什么意思?你遇到困难没做成就解构它。
(学员A:那不就空了吗。)(众笑)
法师:是啊,空了,你改天的时候再想:哎呀那天有一件事情还没做好。各位,你们在想起来是什么心情?你若想起来真愉悦,我想真是空了(众笑)。可以啊,你确实解构了。可是我们一想起来:哎呀,真失败,真是没有信心,那么一个简单的事情为什么我做的马马虎虎,这么草率就结束了,一生的伤痛。你还解构了?你还空了?你笑什么?(众笑)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员A:反正我觉得您说空性在于解构这件事情,您说反面的力量都是空的力量吗?这样说对空性有帮助?)
法师:是啊!解构不是让你不做了。(法师笑)不是不去面对他了。现在看一看,既然谈到解构这件事情,我们再转化一下、再描述,正面的描述在干什么,负面的描述在干什么。
刚才说水具有流湿的特点,这是一个正面的描述。对这样一个事物、一个对象要去描述一定要用名言,一定要用概念,用名言、概念去描述这个水的特点。所以正面的描述本质上就是赋予这样一个对象以名言,这就是构建名言,构建一个名言。
大家知道构建名言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构建名言是圣者的作为。圣者,最初去找语言文字产生的最初源头的时候,那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就可以造的,一定是有高度直观同时又具高度抽象能力的人,他的综合。文字的产生从历史上看可能觉得是一个人——比如说仓颉造字,实际上融入到生活中去体会一下一个概念的产生,一定不是一个人产生的,一定是一群人,大家对这样一个对象各有各的叫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直观给它取一个字。有的人很擅长写,就写下来了。可能一个部落里面二十个人,有三四个人就写下来了,这样就有三四种写法,有一种写法逐渐逐渐被大家所认可,这就成为一个标准了,对不对?
再多的人的时候,两个部落三个部落在一起的时候,又会抽取出一个更加抽象的,为大家所公认的那个文字,到最后有一个比较能够普遍的概括大家的直观的那个字就成为一个标准。
我相信啊这个文字一定是这样通过很多人,他们生活的直观不断地抽象、不断地抽象,到最后最后提炼出来一个字来了,而大部分的文字,大部分人的直观都湮没掉了,最后只留下一个人,或者说很少数人的。
这些人具有很好的直观、很好的抽象的能力,到最后我们假定一个人叫仓颉他造了所有的字,我们这样说也没问题,但是我们知道这一定是有土壤的。所以这个构建名言是一件需要有高度智慧的人才能做的事情,这就是正面的描述。
可是后人,我们现在的智慧未开,对事物的根本特质把握不住,所以为什么一件工作我们做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结果做得还是一塌糊涂?就是你说不做吧,人活着总要做点事情。你说做吧,又做得味同嚼蜡,每天就这样嚼,一点味道都没有还必须硬着头皮做,这就是做事没做出感觉来,每天就是应付的状态。
可是有的人他做事慢慢做出感觉了,做出感觉了就是乐在其中。你会发现他半年一年把这件事情做得非常好。这个非常好,有的人功利性很强,我一定要做好一定要做好,一定要往上走,类似这样的心理状态也可以成为一种动力把这件事情做好。但是还有一种状态——乐在其中,不知不觉这件事情做得非常好,可是大家对他评价说很好的时候,对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你评价他以后,有时候那种评价反而给人感觉是味同嚼蜡,为什么呢?因为你评价的没法去表达他那种内心的乐趣,所以这个评价就降低了他这个工作的价值。(学员:没在这个局里面)对,没在这个局里面,没有进入这个状态里边。所以为什么一个生活非常精致的人,我们一个很粗糙的人没办法去评价他,也是这个原因。
你一评价他,不行,就把他的价值降低了。所以过去讲“士为知已者死”就是这样子。一个士,他自己的精度他自己的境界他自己的所求是这样的一种口味,一般人会贬低他,可是有的人就会把他开显出来了,他们内心里面得到极大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比你给他多少名、位这些外在的安立对他来讲来得有价值的多。我想这一点大家只要在生活中逐渐去体会乐趣的时候慢慢就会感受到。
这是构建名言之后,我们一般人来讲的话就有一个过程了,叫什么呢?我们就开始熏习名言了。这个文字出来以后我们就熏习,熏习就是接受,不断去得到教化、教化、得到教化去开启。这是正面的构建。可是名言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开启你的智慧也可以形成一个禁锢。
我们本来对这个对象认知可以很丰富,你非得要安立这是一本书就完了。他本来对书一点兴趣都没有,你安立一个书他一点兴趣都没有了。本来他对这个黄色很感兴趣(法师指手里书的封面),对这个上面的小孩子,对这个设计很感兴趣,他是从美学上去研究欣赏它,你非得告诉他这是老子,就完了。我就对老子不感兴趣,就是对我们的经典不感兴趣,但是这本书设计得很好,很有品味,对不对?每个人取相不同,每个人认识事物的角度也不同,你非得给他一个名言安立这是它的时候,完了,价值就统一化了,无形中人的价值观念不知不觉就在这些名言概念里面给统一了。
所以无论我们学习佛法也好啊,然后做义工也好啊,无论各行各业的,你做为学长也好啊,我们总觉得说自己有一手,我已经累积那么多年了,所以看到新来的同学就老想给他,大家知道啊那种悲心自然流露,就老想给。这就是一种势,因为不断累积不断累积这个势特别的高,觉得刚来的时候没势,一定会流下去,就像水一样,根本自制不了,不想流都不行。、
你这一流倒好,就把一个人——他对这个领域,他或许有他很多自己的很奇妙的想法,很有生机的一面——我们这一流倒好,全部都给他禁锢住了,那种生机和活力就被掩盖掉了。
一个单位一个团体最可怕的一件事情,比较让人担忧的一件事情就是这样一种强制性,就是这样一种概念的观念的约束性。他这个概念观念你不知不觉三年五年,我们所有的思维模式进入这套观念里面了,下面我们的行为习气就随着这个名言概念养成了。
所以你一出来人家知道你这个就是某某寺出来的。(学员:法师您觉得这样不好吗?)我没说不好,我们要有专业的素养,对不对?专业团队的素养,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这个素养该如何培养出来,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既然谈到这里了,那我们就先谈谈构建的话题。所谓的构建,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
一个团队如果没有自己的特点的话,它的价值就不被认可,可以理解啊。就像我们在社会上那么多商店,你说一个商店一个老板,这到街上转了一圈以后发现,这十个商店营业非常好,就把这十个商店的经营模式,十个商店的销售内容全部吸收,结果搞一个杂货店。这杂货店你说十个综合起来以后呢,哪一个都不如人家每一个好,到最后你说人家买东西非到你这来买吗?(学员:应该叫百货店)。噢叫百货店,百货店也有百货店的特点,它一定是有它自身的特点,就是它卖的这个百货一定是在其它店里边相对来讲有它的优势。所以他这个价值,他的社会价值不是要所有的人都要去,一定要去把所有人的特点优点都要去综合,不是的,就是把自己的特点根据自己的优势给他展现出来就可以了。这就是他这个商店之所以称为这个商店的原因,我们就成立了。
团队也是一样,团队一定要有团队的特色,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主导思想是什么,这一定要有,不然的话我们这个团队对于社会的价值凸显不出来。所以对于这一方需要他去引导需要去相应的有缘的信众,他就没办法去开启出来。
这是构建名言的一个重要性,我们用一个现代的话来讲就叫什么呢?叫建立自我(法师板书)。构建名言,对事物的一个认识一定要有,赋予它这样一个名言,对于我们人来讲的话构建自我。我不是说学了佛法以后我没有个性了,完了,佛都有个性,对不对?
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的个性能相同吗。不相同吧。释迦牟尼佛因地上就是这样子,你们都度别的众生,我就认准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了,我就偏偏要来。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愿力,与众不同,不然的话,佛会打架的(众笑),你说两个佛来到我们娑婆世界了,你说这个讲法又不同,到底听谁的呢?不好了。
所以他们在因地上发愿时候都要去划定势力范围(众笑),结缘对象。这就是佛在成佛的过程中他在建立一个自我,所以我们现在去看,看什么呢?看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和这个药师琉璃光如来他发的愿能一样吗?不一样,对不对?是啊,我们有些人就特别喜欢读《阿弥陀经》啊,读这个描述阿弥陀佛的经典。有的人就特别喜欢这个药师琉璃光如来的经典,各自喜欢各自的,我们也在建立各人的个性哦。
追求自我,慢慢去找到自己相应的经也好、论也好、行事模式也好,安于其中就很好。但是单单有这一方面够吗?很不够!而且单单在这一方面做很危险,很危险。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一个单位也好,一个团队也好,如果只是注重自我特点的构建容易出现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要有反面,反面是什么呢?这是构建名言,这是熏习名言,到这边就是解构名言(法师板书)。
所谓解构名言,就是我们在对于我们所认知的每一个名言概念都要存有一份觉照,一个觉照哦。就是当我们一旦听到水的时候,大家知道哦,现在对大家说水,我说水,大家听到水,这是一个概念,不具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了解具体的水,你会发现,我对于水的提炼和我们自己在生活中对于水直观的体验那是不同的。
场景不同那是不同的,所以逐渐逐渐把我们所构建的这个名言,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局里面,面对特定的对象所建立的这个名言,照破它。照破它就是回归这个名言它所生活的场景,融入那个场景,融入那个场景。
所以为什么我们平常要去诵读这些经典,特别是佛经,我记得师父住持道场,像广化寺也好,龙泉寺也好,一直啊,师父都在推动一件事情。干什么呢?就是诵读,诵读什么呢?就是大乘经典。整个僧团啊,一直在诵,一直在诵,很少去讲,很少去研讨,就是去诵。诵这些经典,干什么呢?熏习名言。熏习名言大家知道哦,其实是把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自己生活的局啊,要逐渐逐渐给它淡化掉,把我们自己的妄想、思绪要逐渐逐渐淡化掉、淡化掉,进入一个局,什么局呢?进入那个经典产生的局。逐渐逐渐体会一下当时佛陀在讲这些经典的时候,他在面对谁,在讲什么,逐渐逐渐进入那个场景,那个场景。
这个时候这些名言对我们来讲就不单单是概念了,它是一种体验,生命的体验。这个生命的体验用什么描述,这个用什么描述,这是活的,就是我们自己再回到现实生活中的时候,你要看自己在生活中是什么场景,给谁在互动,在讲什么,自己要去转化的。
所以融入场景啊,这个解构名言就是融入场景的过程,融入场景的过程有概念了啊,“无我”的过程,这个所谓的融入场景的过程就是一个否定的过程,它所赋予的这些特点啊,流湿性,我们过去分享过,这个流湿性的特点是针对谁来安立的呢?是针对这个火。
水是流湿的,火就是温燥的,这是一对范畴。所以你安立水是流湿的时候,一定有一个温燥的东西在那里作支撑的。当我们安立大地是坚硬的时候,一定有一个轻等动性的那个动的东西在作支撑,所以四个元素——地、水、火、风——是两对范畴,这两对范畴本身是相互安立的。相互安立就是构建名言,就是建立自我。它建立自我,让四个元素具有各自的价值,所以这四种元素如果再去融入一个场景的时候,这个流湿和这个温燥,水火之间开始相互作用的时候,各自的特性在这个局里面逐渐逐渐被化解,被化解掉了。
比如我们这个水,那火一加热,那水的流湿性慢慢就发生变化了,这就是不同的物质在一起发生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新的物质产生以后会产生新的功用,这就是一个解构名言的构成。
所谓解构名言就是把这样一个我们赋予特点的事物回归到一个具体场景,来生发出它的一种活力出来。这一个“建立自我”是为了干什么呢?这个以前跟大家分享过,这个就是“追求无我”(法师板书)。建立自我,这是一个构建的过程;追求无我,这是一个解构的过程。如果水和火,它们各自的特征都是自性不变的话,完了,水火之间就不交融了。因为它们没有可变性,事实上我们知道它们是有可变性,所以两种不同元素的性质,秉性不同的放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新的事物出来,那就是水蒸气,水蒸气在我们历史上发挥很大的作用。
大家知道,当时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作为一种动力来源,因为加入了火,把水的能量把它能级给提高了,能级提高以后产生推动力,这件事情就变得很有价值,水蒸汽就变得非常有价值了。这就是两种不同秉性的物质,因为它具有可变性,所以结合在一起产生新的事物以后它的作用,所以它建立自我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又具有无我的特点。
这就是我们,你要明白我们自己自身的价值,在一个团队一个单位,我们的特长到底在什么地方:有的人就适合做领导就当领导,有的人不适合做领导,你不要老往领导位置上爬,你爬来爬去自己辛苦别人也辛苦,对不对?好好的。
怎么有同学不满了?(众笑)我们正确看待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说实在话,我觉得自己以前有很多妄想,就是老妄想自己做领导(众笑)(法师板书)。现在给大家分享,所有一个对象的描述,一定是相对产生的,大家知道:领导是不是相对产生的?那一定是相对产生的!相对谁呢?相对员工。如果没有员工,你领导领导谁啊?光杆司令。这光杆司令就不称为领导了。
所以我们知道,一个领导他领导得有没有价值,关键在员工身上。所以你不要觉得领导好,其实啊如果下面的员工没办法发挥他个人价值的话,这个领导就空了。那空了以后,那种心理状况苦得不得了。所以,他作为这样一个整体,后来了解到这种相对性,心里就特别安。这种安,安在什么地方呢?作为我们自己在这个位置上,你只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本身自己就是领导,自己就是领导。
大家可以理解这之间的关系吗?可以理解啊。就是因为领导他的一个名言概念,他的一个基础就是所有的员工能够各守其职,做好自己的事情,领导才叫领导。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现在我们所有的员工都想做领导的时候,这员工就空掉了,领导也空掉了。所有人的价值都没有了,所以,当下我们做好自己事情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大家知道,从道上来讲,我们就是王道。
你在一个领导的位置上,你没有让每个员工的特长得以发挥,让他们的价值得以发挥,我们自己道没有在道上。这个领导就是只有其名没有其实,这种状态你也不用去责备他,你也不用去讨伐他,他内心苦的比谁都苦,心不安,一定是的。为什么呢?因为下面的人有业力呀,这就是业(法师笑),业会反馈的,每个人内心都扭着的时候,不舒畅的时候,这个业力一定会回馈到领导身上去,这个相互作用不需要去用语言、用行为,内心就会感受到。所以各守其道,各守其道,员工就是领导,领导就是员工,这个说的有点玄啊(法师笑)。这个我们自己慢慢在生活中去体会。好,这块大家有什么问题没有?
(学员:那您如果前面又就是各守其职,然后又说领导让员工发挥,这个各守其职应该是有点那个安守本位的感受,那他又让员工发挥是怎么回事?)
法师:这样,领导的本位就是让员工发挥作用,可以理解可以体会哦,领导因为(法师板书),大家知道在一个团队里面,现在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感受到什么?这个以后我们再学习《大学》啊,在学习《大学》的时候,学习我们传统文化的时候,这一点会慢慢去挖掘。这也是和大家一起共修慢慢体会到一点,体会到什么?
我们在讲我们文化,所谓的人,所谓的菩提心,好象就是要对每个人是关爱也好,是慈爱也好,去帮助也好,但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种仁和菩提心体现在什么地方,这就是后来孟子论述的,孟子论述什么?把天下给人这件事情简单,很简单,但是为天下得人这件事情很难。
为天下得人(法师板书),能够为天下得到一个合适的人才这件事情最难。所以人啊到极致的一个体现,就是把人才给发现出来。当时尧我们觉得尧很厉害,很厉害,其实尧做的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众学员:发现舜。)就是把舜给挖掘出来了。这件事情耗费了他很多年的精力,为了考验舜,竟然把二个女儿都嫁给他。你想想看花血的成本(众笑)。
过去不可能说你嫁错郎了,再改嫁吧,这个可能性很小。为了考验,因为大家都说他很好,当时的臣子,当时尧就是开始考虑了,说准备考虑这个接班人的事情,选来选去选不到人,这个时候大家那些臣子啊推荐一个人,尧说这不行,他有些人格性格的弱点,他太明显不行,推荐一个人不行,推荐一个人不行,当所有的大臣都不行的时候,实在没有办法了,这个时候把舜这样一个地位非常低下低微的人,在田间劳作的一个人,没办法,把他推荐上来。
因为他的德行太好了。大家知道他出生在一个非常不景气的一个家庭里面,这个不景气不但是贫穷,是因为父母太不人道,三番五次想伤害他,可是他都没有被伤害,而且对父母没有任何的怨气,一次一次从父母的魔掌里逃脱出来了,不被父母伤害,而且跟父母相处的很好,这人实在是了不起,他们就把他举荐上来。
举荐上来,尧一听这个人啊,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很了不起,决心把女儿嫁给他,考验考验他,看看其家庭是不是像他听说的这样子好。结果后来一考验还真是好,真是好,就这样子经过多少年的考验传给他了。这舜呀我们一起读《尚书》以后大家可以发现,这舜一上位,那了不得,天下太平。
舜有个特点,以前跟大家分享过啊,舜有个特点,干什么呢?不讲话。他老让下面的臣子讲话。各位臣子你们说说这个天下怎么治理啊?两个臣子就吵起来了,怎么吵,他说怎么治理,他说怎么治理。他就在那听,就这样子啊,选举了二十二个官员。二十二个官员安立在各个位置上,天下太平。当然后来他又把禹给举荐出来。禹被发现出来这件事情。
所以到最后你会发现领导做的就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就是发现每个人的特长,安立在合适的位置上,让他们的价值得以体现。如果说我们对一个人有帮助的话,我想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启迪人的活力,更启迪人的自我价值感的一个所在了。对这个观点大家有反驳么?没有啊?都认可啊?这就是我们谈到领导职责的时候啊。
那么员工的职责在什么地方呢?这个探讨起来又有点多了。一个好的员工真正要做的话,要做到好的员工一定要有领导的格局。同学都笑了,难道不是这样吗?大家不要觉得说臣子啊一定比君的境界低,可不是。员工一定比领导的境界低,那可不是。一个员工啊,要做到好的员工啊,一定要具有领导的格局。当他做这件工作才具有整体的意义。不然的话我们一定做不好这件事情。或许你的格局比领导还要大,眼前这件事情我们做的可能不够好,这个也没关系。
我们自己很清楚。这就是我们历史上这些臣子他后来之所以对君王能产生作用,一定是,他这个臣子他所坚守的那个道,一定是比王本身的境界格局更进一筹,他才能够把王给它化掉,王的局限性给它化掉。可是这个臣子他不会自我主张,自己做君王,不会做这样的事情,所以历史上可以看到,像诸葛亮,不可能的,甚至臣子的境界要高出君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境界在那摆着。
所以这个臣子啊,臣道就坚守这个臣道,做的非常好。好,这就是我们从一个事物去正面去构建名言,反面去解构它。来回到我们自己生活中,这样一个对应。这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主题。对这块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学员A:法师,那个刚才提到的那个“无我”换成“非我”,有什么区别么?)
法师:“无我”换成“非我”,你认为有没有区别?
(学员A:我不知道。)
法师:最初,我看我们《杂阿含经》,最初翻译的时候就是非我,后来改成无我。应该从意思上来讲,应该没有本质的区别,我认为。
(学员A:那我们很辛苦的去构建名言,然后又很辛苦的去解构,我们在做什么呢?)
法师:在做什么啊?很辛苦的盖了个屋,最后又很辛苦的把屋扒掉了。最后等于什么都没有。是这个意思吧?那可不是这个意思啊。当然我们在看弥勒日瓦尊者,尊者的老师在考验他的时候就是这样考验,你能忍受吗?辛辛苦苦盖了一个屋,还没住呢,老师说扒掉它。扒掉了。扒掉了以后,老师说再重新盖。盖了以后又扒掉,你忍受的了么?就是忍受不了,开悟了。
就是这样子。你想追求成功是不是?好啊,给你成功。成功、成功、成功。这个时候好的老师就给你制造一个麻烦让你失败,失败的一塌糊涂什么也不是。看看能不能忍受,能忍受,好了,这个人境界上去了。
以前有听一个故事:一个善知识就教导弟子,就让他做寺院的监院,每天开示,领众熏修,那功德巍巍,大家对他觉得很好。很好很好,在大家都认为很好的时候,突然,这个善知识把这个监院的职务给他解除了,干什么去呀?到这个菜地去种菜去。
这下接受不了了,这弟子接受不了了。痛苦啊,痛苦得不得了,人生的价值一落千丈,自我价值感没有了。非常艰难的这样一种心路历程。你说我们好不容易把这个名言给构建出来,什么名言——监院啊(众笑)。又辛辛苦苦把监院给解构了,干什么了——种菜的人啊。你现在问我:我们构建一个名言,又解构这个名言意义在什么地方?请问意义在什么地方?
(学员A:那当时可以不构建嘛!)
法师:不构建,我们的烦恼怎么去引发出来呢?我们的习气、特点怎么被人所认知呢?所以这样一个弟子,他经过这样一个大起大落,将来又起来的时候,跟我们这二十年过去了,跟我们在那儿一天到晚在睡大觉,二十年过去了,能一样吗?肯定不同!
(学员B:是不是也就是说这种无形的通过“有”,感受已经出来了。就好像我们现在科学的发展,其实它是对真理里的一种无限的接近。它是这个科学的发展体现了一种“有”,但是只是一种无限制,以往可以打破的那种空。然后还有每次看《老子》,他经常会骂孔子。)
法师:骂孔子啊。(众笑)老是拿孔子和弟子开玩笑呵,
(学员B:就是比如说“圣人无名,大将军无赫赫之战功”。其实他是体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但是围着那种更好的发展,就安立了一些名言,其实这种名言它是一种双刃剑。可能有的人因为这种名言而得到了熏习,有的人可能就是利用这种名言欺世盗名,比如那种所说的“乡愿”。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老子后来就提出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所说的这些东西,我只是自己在当时您在讲“有和空”的时候的感受。)
法师:好,刚才因为谈到庄子了,庄子的话因为我自己还没有系统去研读。——我先说完,后面有同学再发言,不然,我现在因为忘性挺好的,问起就忘掉了。因为谈到庄子以后啊,它有很多的场景,就是描述孔子、孔子的弟子啊,包括老子跟孔子之间的对话啊,类似的。我在想,我们对儒家不断去研讨、不断去实践,慢慢有了很多的心得体验的时候,这个时候去读庄子,跟刚开始不了解孔子是谁读庄子,大家知道,这两种状态能一样吗?我相信这种感觉肯定是不同的。
因为这个时候名言构建已经太流俗化了。就是大家对圣人啊,本来这种圣人的境界,一谈圣人的时候,那种内心的相应的心理状态就是无以言表。可是后来我们就到处讲圣人、圣人,讲得多了以后,周围人听了不厌其烦。就像我们现在回到周围以后不断去讲佛啊、佛法啊、佛啊、佛法啊的时候,周围人真是不胜其烦。所以,这个时候啊,会有圣者看到这种情况以后,他会去否定它。否定了,会从表面上我们看起来那是批判的非常厉害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他的用意何在?这种用意何在?这个待会儿我们还会涉及到,待会儿还会与大家分享。后面的同学有什么要说的?
(学员C:刚才那个提问了说“非我”,我觉得这个首先是我们建立自我的一个过程,然后就会到我们解构名言的时候,慢慢会达到一个非我的过程。你就把这个破掉了。然后在你这个破的过程,最后最完美的就是追求“无我”。就相当于见山是山,然后非我的过程就是见山不是山。但是他最迷茫的一个心路历程可能最难的。然后到最后“无我”的时候豁然开朗。)
法师:对。
(学员C:所以“无我”,为什么说那个界定一开始“非我”后来改成“无我”,“无我”就更正确一些,最终的一个……)
法师:你的意思也比较明白,就是“非我”它可能是一个过程,“无我”达到一种境界,但是这种境界如果沿用刚才说的,刚开始是“看山是山”,那时候啊,我们是熏习了一种名言,其实刚开始啊它就是一个土疙瘩,有人就非把它叫成山。后来,我们听到有这种说法以后就认为这就是山。
可是当我们经常跟山在一起生活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山啊它不是山,它是什么呢?它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一个生命体,里面有树啊有草啊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啊,对我们来讲,这是一个大千世界。可是我们回过头来还要跟别人交流啊,人家说你住在哪儿?我住在一个大千世界里面,你总不能这么说吧,我可能还是在讲我住在凤凰岭,我住在西山。
可是这个西山,我住在西山跟西山有感情,而且在丰富理解它内涵的时候,我说的感觉能跟你刚开始名言安立能一样吗?肯定不一样嘛。人家问你,那山是什么呀?那山里面有什么啊?……嗯我也不知道,就是一座山嘛,除了石头还有什么?我们聊的多了以后那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那此山非彼山。
所以到最后,看山还是山的时候,那个还是山,就是进入圣者在构建名言的时候那个场景里面去了。它这个名言不单单是一个名言,带着丰富的信息在里面。所以一法能够涵摄万法,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这一方面的信息做支撑。好,对这一块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没有?没有的话这个主题就先到这儿。
我们继续往下看。这就是我们界定的空相它之所以用否定来解读它的一个原因,我们今天再看一看,它叫“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法师板书)。在讲之前我们中间有句话,这在老子《道德经》里面,最近我们这两天学到的,叫什么呢?关于“知”这个事物的认识啊,老子有比较多的描述,其中有一段讲到“知不知”这种状态好不好?“知不知”这是上;“不知知”就是一种病态了。
当时老子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的去观照,不断的去观照,他发现人啊有两种思想,有两精神状态,一种是非常健康的,一种是疾病的心理状态,就是心理健康、心理疾病,分这样两类人。他后来又发现,那些心理特别健康的人他们为什么心理那么健康呢?因为他们很好的做到了“知、不知”,而另外一类人啊,处于严重的思想问题、很严重的精神状态发病的时候问题在什么地方呢?他会发现“不知、知”。这个有点抽象啊?哪位同学觉得不抽象,觉得可以理解,你解释一下。
(学员A:感觉后面那个“知”可能是说的,就是技巧性很强的一个状态,就是小智慧,但是他自己不知道自己陷到那个里面去了。然后上面的那个是个平衡状态,就是他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他自己是能够达到一定平衡的。)
法师:噢,知道他不知道,对不对?知道自己“知”的局限性,所以他只要知道,只要能观照到就比较平衡,比较危险的是观照不到。其实我们有缺点观照不到,所以大家去看看,在过去很讲识人,在朝廷里做官也是一样,有的人特别识人,他就知道这个人就是在性格上,在思想观念里面,禀性里面的就是缺了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他只要在这里面互动,他观照是非常明显。
人的禀性哦,我们过去讲金、木、水、火、土,对不对?你缺个金,那名字里面就要加个金,过去可不是那么简单,他是讲人的禀性里面,禀性里面欠缺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啊他后来要不断去弥补,所以他在选择朋友,选择环境的时候也要去弥补,相互弥补,这个人的成长他就会比较全面,不会走极端。禀性缺乏这个,再去结交这样禀性的朋友话,我们的性格就偏了,没有互补性,互补性,所以你说那些臭味相投的话,臭味就越来越重了(众笑)。
我们回到这个“知不知”是什么呢?大家知道,知、不知,知就是构建名言,不知呢?解构名言。一个人很好的做到构建名言同时解构名言,这种精神状态特别的好,构建名言——吃饭,解构名言——消化。吃饭、消化;吃饭、消化,人的身体就健康啊。
名言状态,精神状态也是一样,知,就是名言的熏习;不知,对名言的熏习还要不断地觉照,照破他。照破这个名言的局限性叫不知。对我们的胃来讲的话,吃了饭以后,这些食物经过咀嚼再吐出来,发现味道变了,不愿意再吃了吧?不忍心再吃了。当然消化以后再排出来,那你更不忍心去看了。
因为它一定要消化,一定要咀嚼,唾液要去湿润它。到胃里面,一定要消化、转化。一定要转化成面目全非,我们身体才会吸收它。好看的东西不一定好吃,好吃的东西我们的身体,胃不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身体不一定需要这个东西。你说老喜欢吃这个东西,老喜欢吃这个东西,我们照顾了口没照顾到胃。照顾了胃没有照顾到身体其它的不平衡,完了,畸形发展。人啊,身体都会畸形发展,身体没有平衡,没有平衡,所以它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去消化,消化到的面目全非的时候,它才能吸收。
知也是一样,我们现在知道的都是粗的东西,告诉大家,这是一本书,可是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书,那么多的种类,那么多的差别,我们全然不知。这就是非常粗的概念,粗就是非常粗,非常粗。一定要细化,细化什么呢?就是消化,消化就是不知的过程,所以人生的阅历就越来越丰富了,这种状态是很好的。
而另外一种状态,不知知,就是一种病,什么状态呢?不知,知。对这个知不能够不知的话,大家知道,对这个知我们不能去解构它、不能消化它的时候,人就进入一种知见网里去了。这个知啊,到这就变成了一种陷阱,一个网,作茧自缚的网,因为人不能很好的去消化,吃到胃里面还是那个,到最后出来的还是那个,你说这还能行吗?我们的猫,生病了就是这样子的,吃到猫食就是成团的,出来还是这个,这家伙很危险,这是病态很严重了,不吸收、不消化,不消化、不吸收。
名言进去是这样的出来还是这样子的,还是这样子,你说这个有味道吗?没味道,一点味道都没有。那就是进入这个陷阱的网,我们自己的名言啊一点都解构不了,所以,后来我们会觉得说,以后大家学习佛法以后,为什么这个人会变化那么大。
原来的话一句佛法也不会讲,现在的话出口就是佛法,一个人提升也不能那么快。什么原因呢?大家去找这个原因啊,可能会找到很多原因。现在我的感受就是,佛法太好了,不断去强调佛法太好了,不断去强调佛法太好了。所以,哪一天你要是不看佛法,都觉得是一种罪恶感。对不对?再看看别的内容,你觉得这个,诶呀,这个人生,不能浪费在这个事上面。最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佛法的时候,你想想看,你还有其他的名言吗?对不对?你想转换都转换不了。
因为我们没有输进去,有些东西没输进去,所以,你想变,变不了。所以,我们身边,如果有这样的同学的话,你也不要太埋怨他。你说,你消化以后再吸收,再给我多好啊。你不要这样,因为他做不到。如果他能做到的话,早就做到了。这是什么决定的?这是我们成长的环境决定的。
原来我们在一个氛围里边,有的同学就很不适应。都是佛弟子,为什么佛言佛语的,我说不用着急。啊,我有策略,什么策略呢?就是不断的变,一点点的变,变什么?变学习内容。佛法学的内容逐渐减少。到最后,就是知见只占其中的一部分。看看你变不变,以后的话,想让你佛言佛语你都说不出来。为什么呢?我们吸收的东西,消化的东西,名言结构都变了,内心无形中就给他解构掉了。啊,化解掉了。所以,这就是这样一个,你吃这个饭,一种菜一直吃,一种菜一种吃。没有平衡的时候,就不行。它有时候,你接受一种营养,需要另一种营养来平衡一下,吸收的特别好。
所以,学习佛法,学习佛法,这个时候,我们学习下科学,它帮助我们理解了,消化了佛法。大家知道,营养就是这样子,你不用担心说我怎么又开始熏习邪知邪见了,我告诉大家,我们的大脑没那么低级的。我们的大脑啊,吸收功能非常强大。就像我们的胃一样。你不会去策划,我们的胃怎么去吸收啊。今天还吃一个苹果,我担心我的胃能不能吸收它呢。这不用担心,胃它吸收功能非常好。
所以,我们学习一门知识以后呢,担心这是不是邪知邪见呢。不用担心,你要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的时候啊,我们的大脑啊,会自组织,自组合,自己啊它把营养吸收进去了。你只要不在吸收的过程中,去认为,这就是真是错误的,真是邪见,真是,你这样一想完了。相当于我们给这个食物添了一点毒药。那吃下去还得了,对不对?思想观念啊,因为我们这样一种执取,给它赋予一种毒药在里边。到最后真的发挥作用了,你说看看这是有问题啊,哪还能没有问题吗?你把问题加给它了,那能没问题吗?肯定有问题。
所以,后来我们学了那么多以后,有的同学就很感慨,说怎么学来学去都是无我啊,怎么学来学去,到最后都是会通到这个佛法里面去呢。为什么呢?因为它这个境界,就是这个境界。不是我们通到了,是原来就有。因为你刚开始执取,它没有,所以你就认为它没有,一直没有。到最后,你也解读不出来。人就把自己给局限住了。
好,这是我们在给大家进入之前,把这个稍微理顺一下以后,我们也知道,这个空相,它定义这个空相一个特点,就是所有否定的一个原因啊,正面的没办法去界定空相,没办法去界定共同的东西。那这三个特点,之所以会从生灭、垢净、增减,为什么会从这三个角度啊,上一节课也有给大家分享。今天我们再来看一下啊。我们在看这三句话的时候啊,今天想给大家结合,结合什么呢?
主要是结合《道德经》,我们去看《心经》的三句话,我们会发现,会发现什么呢?其实我们《道德经》的前三章就是在讲这一段内涵,所以有的人就会觉得说,我们了解空性的道理以后,你再去读《道德经》,你会发现老子的起点啊很高,他起点很高,一开始就是这个。
所以“道”,这里讲的道哦,可道的时候啊,你会发现它是非常道,这在讲什么呢?道可道就是呀,就是知哦,可道的道嘛,道既然可道,可以描述,可以用语言描述,那就可以被认知。我们可以去思维它,这可以被认知,可以被思维的对象,它非常道,就是不知。
可以被我们思维认知的一个对象,这个啊,它不是那个常道。这个常道啊,其实它是不可以被认知的,这个不可以被认知啊,不是不可以体验它,不可以实证它,而是不可以被认知,大家要知道啊,不可以被认知和不可以被体验这是两个概念,道我们可以证,但不可以被认知,因为它不是你思维研究的对象,它是我们体验出来的。
生命的一体性啊需要体验,你要认知,客观化了,自然而然道就局限化了,就是一种可道的状态。可道啊就是一个非常道了,所以我们知道了,这个所有的法性,这个道可道呢,就是一个法相,所有的法啊,道是法吧?可道呢就是相。万法都是自然的哦,你一定要给它安立这是水、这是火的时候呢,那就是可道的法了,就可以表述的那个法,就是法相,非法性。可以表述的这个法,它并不是那个常的,本质的东西,那个就是干什么呢?那个法性,就是空。
所以到最后啊,空是什么呢?就是非可道的道,那就是不生不灭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那个,所以我们去看《大乘五蕴论》,乃至《百法》,给每个法都非常明显地从正面地去描述它,什么是水、什么是贪,什么是善、什么是信,都给一个正面的安立。
所有正面的安立,大家要知道,都是可道的道,它都不是一个恒常道,一个恒常道你安立不出来,所以只有去体验它。所以老子呀,他应该是对道有体验了,他对这一点非常明白。他一旦这样去进入它(法师指板书)以后呀,他的意思就是说:各位同学们,我现在要给我们的后人留下这几千言的一本书,但这本书呢,大家要知道,我有个前提,什么前提呢?可道啊,我这个都不是常道哦。
因为这个都是我描述出来的,这一个常道是什么啊?是通过这个人所思维认知,所能体验的,是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实践它,去践行它,慢慢自己去体悟它,那个东西才是常道。他的意思就是这样子,就是刚开始打个预防针,预防针之后呢就开始讲了,讲什么呢?就讲生这件事情了。对不对?
开始讲生这件事情了。所以后来讲,“无”啊天地的开始,“有”啊万物的母亲,所以从天地一开始就是一个“无”啊,由“无”创生天地,由天地呢孕育万物,这个天地呀孕育万物,对象是来自于谁呢?来自于“有”,所以这个生法就产生了。这个生法产生的时候啊,所以人要经常去观,观怎么样才能进入这个玄门啊,进入这个空门。
对空门体验,大家千万不要对这个空本身作思维,这个没办法思维的,我们的入手点一定是从这个生门,生法去体验它,一定从事物的生灭上去体会空的内涵,没办法从空本身去空。所以,我们如果一个人对空性了解,那一定是对事物缘起的观待、对事物生灭的规律、天下大事的变化,一定是洞若观火,非常清楚。一个人的走向,一个家庭的走向,一个国家的走向,那个人整体直观是非常明白的。
像历史上曾国藩,我们近代一位大儒叫曾国藩,后来他为什么那么厉害哦?他对朝廷对整个天下大势的观察那真是洞若观火,洞若观火。所以他就一直在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后来就对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整个历史,近代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就是他在生法上,所以他常“无”,常“无”啊观那个微妙的东西,常“有”呢去观那个“徼”,那个“徼”的意思哦,有的解释是为边际;有的解释呢,是端倪。大家还有没有看到其他的解释?总之,他的意思就是从通过对这个“无”和“有”,通过最初那个万物生发的开端,去观察道的微妙和端倪。这就开始观察生了。
灭怎么观察?当然后面阐述得非常多哦,死之道,什么“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他对死,万物为什么会死,原因是什么,后面会有很多的描述。最初,去入玄门的时候从生法上,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去观察一下,作为生命,生这件事情我们控制不了。各位你能控制吗?谁是自己选择父母,选择过来的?你说我投胎吧,投到河南去;我投胎吧,投到西藏去。一般的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但是现在没有这个能力,是不是做不到呢?不是,这一件事情可以做到,怎么做到呢?你先不要在这件事情上用功,先在哪件事情上用功呢?先在每天做的事情里面你能够控制生法。控制生法,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做,对不对?
大家都在这坐着,你要想说现在我要站起来,你就站起来了,这个生法就出来了。每天啊我们很多生法可以做出来,你说有个人困难了,我可以帮助他也可以不帮助他,这个生法要不要生呢?你说我要帮助他,好,生法生出来了。你不帮助他,好,这个生法没生,对不对?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做出的这个生,非常微妙的地方,你去下一点功夫,好了,生命的轨迹在那点非常微细的地方就发生变化了。
先大体上把这个对应一下。后面一旦生法生出来以后就开始有了,人就开始安立了。万物一旦产生,就开始安立,安立什么?安立名言,这就是第二章在讲,讲什么呢?“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美和恶,“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不善就出来了。后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你看看,大家知道,老子他其实体悟道以后,他发现人的一切名言都有相对性,这个没有一个概念是绝对的。所以现在为什么我们通过思维,通过认知找不到这个绝对的东西,没办法找到。因为你只要去思维,就是相对。任何的概念都是相对的,什么时候找到一个绝对的东西呢?这不是你语言所能表达的。你必须要去进入实证,去体验它,那个东西是绝对的,讲不出来。所以你即便我们证悟到道,一定要讲的时候,你只要安立名言,就是相对。
所以老子对这一点,看得非常清楚。垢净就是把所有这些相对,他做了一个综合,就是垢和净。所以在这个里边,我们去观察一下自己对这些名言相对性的安立的了解。了解以后整体性就有了,局限性就有了,当我们觉得这个东西很美的时候,你要小心,你要小心。这个美事物背后有一种丑在里面。这个丑性,这个丑性不是事物本身会有丑,是我们有美这个概念以后会导致,导致了一种丑,什么丑呢?贪,欲望就来了,对不对?恶的东西,臭的东西,我们面对它的时候呢你要觉照。
如果不觉照的话,面对这个东西的时候,就会产生排斥感。可是觉照了之后会发现,这也未必完全是坏事。比如说:苦,在《广论》里面讲:无苦无出离。苦这件事情、贱这件事情,谁都不想要,可是呢,人处在其中的时候啊,是件很好的事情,没危险,地位低了以后没人伤害你,你说门口那个乞丐,我们自己没什么地位,睡觉比谁都安稳,为什么呢?开着门也没人进(众人笑)。你说你家缠万贯,这个银子多的不得了,现在没有银子了,这个钱多的不得了,你说你睡觉安生吗?是很高啊,很危险,所以下面系统搅动一下,塌下来了,搅动一下,塌下来了。你地位很高,看起来很荣耀,实际上我们最无常,大家知道,因为生命依赖的东西太多了,任何一个东西的失落、失去都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所以当我们一旦东西越来越少的时候,自主性反而有了,所以你看得见低处的东西,同时能看到它好的一面,这就是在觉照,觉照什么呢?觉照这个事物本身的一个整体性,不是单面性。所以你看到一个人的时候觉得很丑,你要了解,看到整体性的时候,平衡,平衡什么呢?平衡内心对这个事物本身一个错误的执取,因此而产生一个错误的心理状态。所以在《大学》里面有一段,大家知道啊,父母对孩子,对不对?父母对孩子,叫“人莫知其子之恶”,对自己的庄稼,“莫知其苗之硕”。一直觉得孩子好,好,好,好,好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危险了。
这就是第二章里面讲到这个名言的时候,这就是一个相对的安立。有名言紧接着就开始了,干什么呢?人就开始造作了,有造作就有增减。所以第三章就开始讲造作,第三章是什么?“不尚贤,使民不争。”尚贤就是非常崇尚这个贤德的名,人们就开始争先恐后当贤人。你说你是想当贤人呢?还是你是想要这个贤人的名呢?这就是争名出来了。“不贵难得之货。”哎呀,这个东西太好了,国家之宝,你看我们这个圆明园,那积聚了多少珍宝,最后呢,伤害的最厉害,人家来了以后首先抢这个。不贵难得之货,你把这个东西看得太珍贵了,太珍贵了,下面紧接着盗贼就来了,这干什么呢?争名、争利。
下面“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可欲就是引发人欲望的东西,人心就乱了。在今天是什么?网络,网络上的信息。你一上网,砰的一下弹出来了,你一上网,砰的一下弹出来了,到处吸引你,处处是陷阱。你只要一进去,三个小时过去了(众笑),你一进去,半天的时间过去了。回来以后说:哎哟,时间过那么快(法师笑),到时候心就乱了。
我们社会民风啊,现在民风为什么出现那么多躁动不安啊?跟这些信息有很大关系,处处是陷阱、处处是引发人欲望的东西。引发人欲望的东西莫过于色,太让人躁动了。所以你只要去在这方面花太多时间以后,人心就是浮躁的、不安的,做什么事情定力都没有。人定力为什么没有?智慧开显不出来,都是因为被这个东西消耗掉了,这是耗精气的东西,到最后人就浮躁了,镇不住,浮躁,一浮躁,再来个场景,再发发火,那么紧接着开始住院了,一住院又遇到这些医生,又出现这个服务态度不好。
那就是一个陷阱一个陷阱一个陷阱不让你出来,就一个陷阱一个陷阱把我们套进去了,这就是“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到最后呢,因为我们尚贤,不断的尚贤,不断的贵难得之货,不断的见可欲,所以我们造作里边就不断去增加累积,增加累积,我们所有这些,引起我们对立的概念和事物,到最后,我们美和丑、好和不好,所有的概念是越弄越朝二个极端,它不是融合哦,它是两个极端。
到最后,人越往上走啊,你越看不起低下的人,越搞对立;人越美化自己,越觉的周围人丑,把自己搞的就不兼容于环境。不兼容于环境,就是大家慢慢会排斥这个人。不是说大家排斥我们,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观念里边把我们给排斥出去了。
大家知道,这就是我们观念首先排斥了,环境自然产生一种反作用力。这就是不断在这个过程里边增加、累积这种对立的力量,到最后就是死亡。死亡怎么产生的?就是这么坚强、这么坚硬、这么你死我活导致的。其实这就是《道德经》前面三章,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圣者一旦体道以后,自然流露就是这样的内涵。
去看《心经》也是这样子的,只能说这些圣者对道有体验了,所以语言表述虽然不同,但内涵哦,我们可以看到相互在帮助启发。就相当于今天我们吃了两道菜,这两道菜之间可以相互消化、吸收。你不要非得安立这是佛法,这是道家。告诉各位,以前好像跟大家分享过,在古人那里面没有儒家、道家、法家这些之说,只有生命经验和对道体验的角度、境界有所差异而已。
好,这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到现在为止,我们关于这句话的认知,“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暂时到这儿。那么下节课开始,我们开始下段的内容。这下面的内容整体上当作一段。今天是周五,好像如果预习的话,时间有点短。那怎么办呢?大家说怎么办?(众笑)大家说没问题那就没问题。
后面大体内容开始进入另一个阶段了。我们现在不是证入空性的状态了吗?笑什么,你就是证入了。(众笑)证入以后开始修了。修,“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没有五蕴、没有十二处、没有十八界、没有十二缘起、没有四谛、没有二谛。所有佛讲的这些佛法名言都没有了,我们就修掉了。从意思上看大体是这样子,所以这段是个整体,我们就当成整体分享。
大家看看今天是周五,周一上课,大家准备来的及吧?大家默认就是说来的及,是吧(众笑)?大家笑表示认可,是吧?那好吧,不然下周要分享的话,大家再分享。周六、周日两天时间,好像有点紧啊。不然这样吧,下边我再压压油,看能不能再挤出点新东西。大家从现在开始准备,到周五的时候我们同学分享。可以吧?可以啊。下节课我们接着,其实还有一部分内容没跟大家分享完,刚好下一节课再跟大家分享一下。
好,我们今天的学习到这儿。一起做个回向。
愿此殊胜功德,回向法界有情,尽除一切罪障,共成无上菩提。
版权所有:金刚经注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