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之道 用功之方——江味农〈复毛敬泉书〉
作者:江味农
前 言
江味农居士所撰的《金刚经讲义》,博采众长,渊广圆彻,有如一部佛教百科全书。老居士阐扬般若,又与净土宗旨相互发明,高揭般若与净土相辅相成的圆融善巧。而老居士在书信中,则劝人一心专修净土,将一己的净土修行经验和盘托出。此文在五十年前曾单张排印,因流布不广,罕有人知,後蒙灵岩山德森老法师出示,附在《金刚经节录》之後。其中念佛的「四层八字」,实为老居士念佛实践的甘苦谈。本刊谨将全文整理加上标题,疑有漏文之处则以问号存阙,以文章形式刊出,供作读者净土修行的资粮。
编者谨案
全依一句佛号
(一)来函所述功德,有多无少矣。从来发勇猛心难,持久不变则尤难,非必自甘退惰也。或为病魔所扰,或以精力不支,或猝遇不及料之外缘,致生障碍皆是也。弟意每日早晚《弥陀经》各一卷,《往生咒》各二十一遍,或仅三遍,佛号各五千声,观世音丶大势至丶清净大海众圣号各二百声,或各百声足矣。如觉行有馀力,最好将佛号加多,愈多愈妙,何则?临命终时,所有经咒势不能念,全依一句佛号,度我出苦。故平日用功,别项功课,可少即少,惟有弥陀万德洪名则多多益善。古人有一切不念,终日只念佛,以十万声为度。又不念六字,只念四字,大凡皆为临终时计也。何以故?一心不乱,非执持名号,不能成就故。试观执持二字之义,即可知一句佛号,万万不可松动矣。因此之故,弟请兄将经咒减少,而佛号则尽量加多,至嘱至嘱!
(二)依上述理由,《金刚经》不念亦可。必欲念之,或早或晚诵一卷可矣。
(三)回向文由自己心中发出更好,不必定要文言。
(四)追荐先人,但求诚切,亦不必贪多。弟意《心经》七遍,观世音菩萨圣号二千声可耳。此亦须在佛前发愿,略谓弟子某为某持诵何经何咒,或圣号若干,求佛慈加被某人早出苦轮,往生极乐,此其大略也。
一心念佛有四忌
(五)前函所云:「一心念佛时,急遽不得,疑畏不得,放松不得,矜喜不得」,此四句共含八句,应分四层观之,一层深一层也。兹为分别明之。
第一层,急者焦急,遽者匆遽。此初用功时也。博地凡夫无量劫来所造罪业,所有妄想,不啻恒河沙数,谈何容易便得消除。而不知上此义者,妄希速效,见效不速,遂生焦急。焦急乃退悔之根也。实学道之大忌,故曰急不得。
又初发心人慕道切故,几欲绝尘而奔,恨不将所有教理一旦全通,所有功德一朝做尽。今日见此经,得未曾有,遽欲诵之。明日闻彼咒,不可思议,复遽欲持之,全不思精神来得及否,与自己所修之法门不夹杂否,遂致终日忙忙,无从容自得之趣,头绪纷歧,劳虽多而效寡。又每当做功课之前,宜先静坐片刻,将游思打扫打扫,然後用功,此心较易乾净。若一事甫毕,即匆匆进佛堂作功课,则心头之乱也决矣。故曰遽不得。
第二层,疑者忧疑,畏者怖畏。此用功渐进时也。未念佛之先,自觉心中无杂念。即念佛之後,反觉妄想甚多。迨至用功久益勤,乃妄念竟随之益增益长,不胜忧疑之至,曰此何故耶?殊不知念佛用功时,妄念实多不胜数,特汝自不觉耳。今汝日觉其多,正是汝心渐入宁静之徵。譬如日处闹市,虽车马喧嚣,不觉其闹。夜深人静,即虫鸣鼠跳,亦嫌其扰,即此理也。误起忧疑,妄念颇少,忽而明日妄念之多,竟百计排之而不肯去,此时不可强抑。惟有极力提起正念(即念佛之一念),或高声念,或跪或拜念,久之彼力不敌,渐可退去。
(案:此下,疑遗漏「故曰:疑不得。」五字)
有时念佛正好,妄想忽生,恍若天外飞来,甚至此念乃穷凶极恶之念,为生平所未有者切不可恐怖。须知此是多生以前曾作此事,八识田中留下种子也。今幸佛力冥熏,将其逼出,此时宜向佛前痛切忏悔,哀求加护,俾前造罪业根本拔除,是为最要。若生畏怯,大碍功行。又功夫加紧时,或忽觉眼前之山河大地,以及自己,空无所有,不必畏之。但极力念佛,求佛摄受,空境之有无,置之度外可也。要紧要紧,故曰畏不得也。
第三层,放者放任,松者轻松。此用功渐纯时也。念佛至纯熟之候,一句佛号冲口即出,本是佳事。然自以为已达无念而念之境,放开胸襟。任口念去。如俗所谓滑口读过者,此又成病矣。其病为何?则求佛摄受之心不切是也。此时必须声声着实,字字靠紧,谓当聚精会神,一心悲仰,字字皆从心中恳切流出。然後生西心愿,庶几着实有凭耳。故曰放不得(初念佛时生处要熟,至此熟处要生)。
功夫念到念纯之时,心无渣滓,遍体轻快,异常安适,此佛经所言轻安是也。然切不可一味悠游自在,必须紧紧着力,益加勇猛;否则不进则退,并此轻安而失之矣。夫欲逆生死流而出轮回,岂可片刻松劲乎?故曰松不得。
第四层,矜者矜张,喜者欣喜,此用功渐成时也。绵密用功,精勤不已,忽而妄念暂销,心光发露,得睹圣境,此时只可向真善知识密求印证,切忌逢人辄道,亦涉张扬。盖此事即张,则颂声竞起,自思几经勤苦,今何幸而获之。此心若起,即是自矜,矜心作而我慢随生,则前功堕矣。故曰矜不得。
既不矜张,仍复勤密用功,久之久之,自见己身趺坐大莲华上,或睹三圣金容,或蒙弥陀放光摩顶,或复己身俨列清净海会,如此圣境,或经一日二日,乃至数月经年,现前不散。此时切不可欣欣自喜。喜心若起,念佛之心即已不一,不一则乱,念佛三昧垂得而失。故曰喜不得。
念佛的甘苦谈
以上自第一层至第三层,历述甘苦,以为兄告。忆前五年,弟在北京,一日正念佛次,忽起大恶念,骇极,汗出如洗,竟有数日不敢作功课,嗣思生平绝无此想,何来此念,殆多生业种乎?稍稍自释。然究疑莫能决。
後叩诸谛老法师,谛公曰:「此多生种子,今为佛力熏逼而出,由此加功,即可拔去根株。」当知八识中恶种藏积甚多,倘遇外缘引之,彼即出头露角,不可收拾。所以佛法修心之功,不可不用。功用得勤,恶根方可拔除,善根乃能增长耳。
弟因此亦知念佛之要。盖一切法门,必将业种断净,方离生死,必历三?功行始克办到。惟修净土者,依弥陀愿力,慈悲摄受,遂得带业往生。但得生西,便出轮回,此之谓胜方便,谓方便善巧胜过一切也。(带业二字,的指未能除尽之种习而言,非谓现行恶业。或曰:果尔,何以恶人临终十念,亦得往生耶?须知恶人临终地狱相现,幸遇善友开示,则恐惧之情与求生之心,一时并急,勇猛念佛,有一往直前之慨。但大限已到,甫及十念,遂已命终,非只发心十念也。试思当彼哀悔诚切,情急求生之际,此时之心,固已恶念全清,善根开露,故蒙摄受耳。此中道理亟应细辨。)
弟修净土,亦已十年,然至今尚因循於第二第三两层之间,乍前乍後,绝无进步,至为惭愧!若第四层功夫,特依据经教而陈述之,弟犹未能达此境也。又此四层亦依言说方便,立此次第,实则或前後互起,或一时并现。亦有人念佛甚久,无甚出入;或念之未久,境界甚佳者。此视根性之利钝,业障之浅深,功行之勤怠,随人而异。
总之,无论何人何时发现何境,必须审其利病,知所修治,乃为最要。所虑者自不审知,所以宜常亲近善知识也。更有进者,用功固应求证念佛三昧,但不可着急求之,功到自能证得,非可强求。即令生前未能亲证,但须真修切愿,临终必能蒙佛接引,不可自馁也。至要至要。
请由此门而入
(六)《观经四帖疏》丶《无量寿义疏》丶《往生论》丶《净土十要》各一部,五彩及不着色三圣像各一幅。一并奉赠,即嘱寄上。其《四帖疏》等书,如六谦先生有未见者,请与共读之可也。
(七)三业清净之法,最好一心念佛。盖一句洪名,无业不销,无德不备故也。
(八)在家人应持五戒:不杀丶不盗丶不邪淫丶不妄语丶不饮酒是也。兄今杀丶酒已戒,而盗等之戒,平素之立身行事,已立其基。今复致力防检,更自易易。夫戒有止持丶作持。如坚持五戒,止而不为,是名止持。自己止之类(?),是名作持。
布施非必财施也,教人以佛法,曰法施;设种种方便,令人离恐怖,得安乐,曰无畏施。持名而得一心不乱,即是定,非必坐禅也。兄能信入净土法门,即是基(?)慧根。若於念佛之暇,将净土教义探讨明白,大足启发智慧。且因此己既增长道力,并得开发他人信心,益莫大焉。至於根本大智不可强求,果能一心不乱,则性光朗耀,彻体圆明矣。
右列八条,念佛之道,用功之方,一一备具,请由此门而入。以兄之至诚至勇,证道何难哉?不胜欣盼之至!
(《明伦》期刊第352期 公元2005年2,3月发行)
版权所有:金刚经注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