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注音网

举净化心灵之纲 张生态文明之目

发布时间:2022-09-29 20:34:08作者:金刚经注音网

  举净化心灵之纲 张生态文明之目

  金易明

  摘要:生态问题系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所遭遇的十分棘手的麻烦。宗教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十分重视,但世人对佛教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功能,往往注重在表面、肤浅的戒命规范上,而对其重要的净化人类社会心灵、保障心理健康等因素,却往往容易忽略。本文旨在从生态文明的观念与内涵、生态失衡的病源、佛教在净化人类心灵特殊功效等三方面,以阐述佛教在对治人类社会普遍的心态浮躁与心理扭曲,从而根治导致生态失衡的人类弊端--贪婪、无知的特殊意义。从而提出举净化心灵之纲,张生态文明之目的理念。

  世人一般以为,佛教对人类生态文明的贡献,在于佛教拥有不杀生的戒命、食素之理念,特别是中国汉传佛教的出家僧,自南朝萧梁时代开始施行的茹素行止。但是,在佛教的故乡印度,不杀生并非佛教一家之戒命,包括耆那教、婆罗门教及以后的印度教在内的所有印度本土宗教,都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遵守此项戒命,其差别仅是执行的宽严、不杀之生灵的范围之广狭;对此戒命自有比佛教更加严格遵守的耆那教在。更何况,现代社会中,正在逐步风行素食主义潮流,此风潮与佛教本不具有必然之联系。由此可见,如果仅从上述角度去认识佛教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似乎其意义并不突出,也不能显示佛教的特殊性和殊胜性。因此,在此层面上去讨论佛教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其价值和学术意义,确乎令人或有泛泛而谈之感,或有浮光掠影之嫌。问题是,佛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我们应当站在什么高度、以何种视角来考察,才能予以切实的把握。

  一

  根据国际权威词典《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诠释,所谓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间的交互关系,以及生物彼此间的交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生态学系由德国着名生物学家海克尔所创用,并同时演绎出当代社会媒体中出现频率很高的“生态系统”、“生态圈”、“生态文明”等概念,构成煌煌可观的生态学学科。该词的希腊文原义是“住所的研究”。实际上,生态学所关注的是我们人类居住生活的家园。

  尽管国际社会对生态问题进行了多方位深入研究,但究其实质,以笔者之见,生态文明实际上是一种标量,标志着人类在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生存条件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或保护程度,从而导致对自身及其他生物生存状态的影响程度;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其他生灵的亲和之程度。因此,生态文明具有多重丰富内涵,总体反映在人类的生态意识、国家的生态制度、公民的生态行为等三个层面上。其中,生态意识是人类在欧洲工业文明之后,由人类在因贪婪和无知,而导致生态破坏、生存环境恶化,并由此惨痛教训与残酷,逐步唤醒并树立的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观念形态,这种观念形态,包括心理、意识、道德等多方面因素,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

  二

  依笔者之见,由世俗社会的层面上谈生态文明建设,其特征应当有四个,这是针对人类社会所固有的弊端而言的:首先,由文化价值观角度,确认生态平等,包括人与自然的平等、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理念,这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其二,在生产方式上,倡导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其三,在生活方式上,倡导生活的质量而非以过度、奢侈的消费为目标。人们的追求应是既满足自身必要需求又不损害自然生态、合理而简约的生活;最后,在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上,将生态意识渗入于社会结构,推动社会呈现更高程度的民主,强调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共享和平等,维护更广泛的社会正义并保障多样性。冷静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即可发现,导致现代社会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的因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外,多数是人类对于自然的过度索取而导致。此无止境的索取,至今未见收敛。这种索取的冲动、以及索取的方式,来源于人类社会挥之不去的弊端,一为无知,二为贪婪,三为贫穷。其中,如将贫穷视作是社会制度层面的难题的话,则无知和贪婪,均属于精神层面的问题。

  人之本性不仅贪婪,更有无知。无知对生态的破坏,其能力不可低估。我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所兴起的全民动员消灭麻雀的举动,如今人们想起,尚甚感可笑;更有人们在自身贪欲和无知愚蠢的煽动下,成就了多少荒唐之事。仅举一例:人们由于无知,自古至今,在草原上与狼群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搏斗,争夺着牛羊,在人类围剿狼群的武器尚未发达之际,由于狼群本不因人类的围剿而呈现种类的危机,因此,人类与狼群的关系似乎永远是敌对的,互不相容的,人类与狼群之间的特殊相互依赖关系远未被人类所认识;但是,在当今人类异常强大,将狼群几乎被赶尽杀绝。直到此时,人们才发现,人类与狼群之间的关系所组成的生态链,并非因人类由无知而想象的那样简单,没有了狼,牛羊种群的自我优胜劣汰的机制失去了;狼不吃牛羊了,而牛羊赖以生存的草原,却被因天敌狼群的消失而疯狂繁殖的草原鼠啃蚀,成片成片消失沙化。结果是,狼没了,牧场也日见衰败……。无怪乎呼伦贝尔草原最近会为野生狼群的重新出现而欢呼,从农牧到工业等各行各业,由于人类无知而导致的生态失衡,其事例不胜枚举。

  三

  佛教发端于印度文化的土壤中,与印度其他宗教有着相近的价值观,十分注重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如果说科学追问世界的是与非,艺术关注世界的美与丑,政治掂量世界的利与害,哲学演绎世界的理与事,道德考量人间的善与恶,那么,宗教则追索世间本质上的真与假。此真与假,与科学上对真与假的辨析判断不同。科学上分析是非真假,仅仅是考量所谓“客观”的事物,有意无意间,将主观的因素排斥在外。然而佛法则从完全不同的视角,即主客观相互关联的角度,对世间进行另类考量,所得出的有关世间真假幻实的判断,与科学的判断,不在同一层面。不可否认的是,所谓客观的事物,其“客观”之判断,必为人类主观之认识,故打上主观认识之烙印。世上不存在未被主观认识、却可判定其为“客观”的事物,任何被人类所认识的事物,无不渗透着主观因素。因此,依照佛教而言,“离开主观的纯客观”只能存在于人类的梦呓之中。所以,我们在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将自然与人相割裂,认为其是纯客观的。人类通过自身的活动,将主观因素加之于自然,而自然也通过其自身的活动,塑造了人类。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如果人类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心理,适应自然、融会自然的心态,则可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也将保持生态的平衡。这即佛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显示其自身不可替代之作用的教义之基础。

  四

  如果说,哲学或科学系一种单纯客观的学科,而佛教则注重具体人生问题的解决。因此,佛教不只是研究宇宙人生等单纯、客观的活动而已,它是为解决人生苦恼,而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和人生活动视为缘起,而加以考察的宗教。在这个意义上,缘起有一般缘起即外在的涉及客观活动的缘起,以及价值缘起即人生内在的涉及心灵主观活动的缘起。显然,佛教更为关注价值缘起,但一般缘起也是佛教的基础,缘起说的基本表述“此有故彼有”等,即是所谓的一般缘起。总之,社会、人生的一切活动,都要按照缘起的法则而生灭变化。由缘起说为基础,博大精深的佛教如磅礴的恒河,不断涌流着智慧、慰藉着人们的心灵。

  唯识学派更以严谨深刻、玲珑剔透的构建,建立了“一切唯心所造”、“识有境无”的唯识体系,揭示了众生之“心”为异熟、思量、了别之主体的特性。唯识学以极其细致、入微的精致演绎,给人们展现了一幅人类思维与世间万物之外境的关系。唯识学是观心之学,是瑜伽学。所以唯识宗也被称为瑜伽行派,唯识宗的根本大论《瑜伽师地论》本着《阿含》的精义,充分阐述和发挥了《阿含》中“心为法本”的思想,力主能观心者,方能解脱。唯识学就是基于“心为法本”的理念而广演唯识妙谛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对“心为法本”之义的阐释。在此,唯识学并不认为众生无时不在闪现的“识”为实有。唯识学对众生认识诸法的认识过程“知行”,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了恢弘的赖耶缘起说。唯识学从“十二支缘起说”之第二项“行”即业开始分析,认为行可分三类︰由身体引起的、由语言引起的和由心意引起的。因此'缘起‘作用应该归因于“心灵仓库”,或“观念仓库”。佛教的意识理论,认为“心”具有八种能力: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中心即第六意识、以自我为主的个体化中心即第七末那识、观念的贮藏中心即第八阿赖耶识。在这八种能力中,第七识,以自我为主的个体化中心,是自私的观念、自私意见、自大、利己思想、幻想和痴迷的聚集处。第八识,是所有行为之“种子”的储存处,该种子在后来还会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当心灵向外在世界伸展,并且知觉到物质对象时,则把各种观念摄取入心灵之仓库中。而且,这新种子成长之后,将会再反射回一个更新的种子。种子就如此积聚,并且一齐贮藏在那儿。当它们潜隐时,我们称它们为种子。但是当它们行动时则为“现行”。旧种子、现行和新种子相互依存,形成永远重复同样行程的循环圈,这即所谓“心识缘起的连锁”。阿赖耶识既摄藏一切法的原因即种子,若具适当的生缘,则能现起色心万差之诸法。即使是前六识所缘六境之本质,及前七转识本身均系此识之缘起,故称赖耶缘起。唯识学从认识过程中,充分证明了世界上一切境界的存在,都是诸识运作之结果,强调了心识的主观能动性。

  中国禅宗在世界上的名声可谓名震寰宇,为何广大西方人士、包括许多发达国家的高学历白领阶层,会对东方古老的禅宗如此热衷、如此沉醉。其中,固然有对禅宗玄妙机锋的激赏,或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禅意的陶醉,或对禅境的恬淡和与世无争之向往。但笔者以为,一贯高调叠显“人本主义”观念,强调“人类中心主义”的西方社会中,确实有许多有识之士深切地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的搏斗是那样的疲惫不堪和自不量力,转而对东方禅宗所体现的“郁郁黄花,皆悉佛性”之平和心态深表羡慕与神往,对“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健康心理的赞赏与认同。

  佛法中,注重事物之间联系性的缘起观和注重无情有情之间平等性的佛性说,对于现代生态学更好地审视茫茫沧桑变迁,也为树立人类平和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发挥着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

  有道是:金刚砥砺莹心神,法海舟舆跨溟崄,狮吼雷霆骇昏识,般若日月照幽涂。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注音网